她心里还有些诧异,这叶局怎么在走廊就喊上了?
“薛主任,各科室人员配置怎么样?都到齐了吗?”
“大部分都到齐了,但有的同志还在原单位做工作交接。”
“那你帮我安排两名熟悉基层企业的同志,我这几天要找几家单位进行调研。”
薛雅琴是常年在机关坐办公室的,对叶局这股子麻利劲儿还不太适应。
刚上班第一天,单位人手还没凑齐呢,领导就要出去调研啦?
她愣了两秒,连忙点头说:“我这就安排人手,不过,市里只给咱们局划拨了这栋办公楼和一些办公用品,企业利润要等到下个季度才能上缴。所以,咱们的办公经费比较紧张,得等到七月份以后才能安排车辆。”
“什么车辆?”
“就,就自行车啊!”
叶满枝:“……”
她真是想多了。
还以为当局长能鸟枪换炮,坐上小汽车呢。
“车辆不着急,你先帮我安排一起调研的人手吧。”
她正要返回办公室,扭头却发现楼梯口站着个熟人。
她冲那人招招手,喊了声:“陈特冶!”
陈特冶听到声音,赶紧小跑过来,笑着与她握手:“叶局,以后要当你手下的兵啦!”
叶满枝在他手上拍了一下,“你手续办好了?”
“刚办完就过来找领导报到了!”
看着面前的老同学,陈特冶这心情真是太复杂了。
他跟叶满枝一直处于同一个系统内,他知道叶满枝发展得很好,当了曙光厂的一把手。
但他万万没想到,对方能当上轻工业局的局长啊!
老同学变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感觉可真够酸爽的。
叶满枝请他进了办公室,给两人都倒了水,“你来得正好,我想找几家企业调研一下,你在机关干了十多年,跟那些企业应该挺熟的吧?”
“大部分都打过交道,我陪你一起去看看也行。你想看哪方面的?”
“自行车、钟表和缝纫机的职工总数占了轻工行业总人数的15%,先可着这三个行业看吧,另外食品和一些短线产品也得看看。”
两人交谈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倏地响了起来。
对面是市革委会办公室的,据说滨江利华食品厂的职工代表正在市里,请轻工业局尽快派人去一趟革委会。
叶满枝放下听筒,拧眉想了想问:“利华食品厂去年失火过吧?”
她对这事的印象挺深,时隔十年,继滨江第一食品厂之后,市里又有一家食品厂失了火。
“对,整个厂子都烧没了。”陈特冶问,“市里是不是让你去开会?”
“嗯。”
“这事你得掂量掂量,”陈特冶说,“我今早刚从革委会过来,他们厂的职工在门口堵大门呢!”
“堵门干什么?”叶满枝疑惑道,“他们灾后重建得有大半年了吧?”
“关键是建不起来!利华是老厂,厂址就在居民区里,之前就年年有居民反映,要求厂子搬迁。这次利华厂被烧得干干净净,居民怎么可能让他们在原址上重建?”
“那就在其他地方划一块地,选个新厂址啊。”
陈特冶摇摇头说:“不行,省里去年下发了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不允许在城市里新建工厂。利华厂可以在原址重建,但不能另外找地方盖厂房。”
“……”叶满枝皱眉问,“总不能因为居民阻止,就不建厂了吧?双方可以好好协商嘛。”
“不光是居民的问题,还有市里的问题。重新建厂不得投资嘛,利华厂被一把火烧没了,设备、厂房、产品啥都不剩,他们哪有钱重建?那不是得市里拿钱吗?但这笔投入太大了,市里不想往食品厂投钱,有人提议将人员分流到其他食品厂,而利华厂就不再重建了。”
叶满枝:“其他食品厂也冗员吧?哪个厂能接收几百名职工?”
“对啊,所以事情就卡住了,除非市里出钱,否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利华的职工动不动就去市里扯横幅,市领导都头疼得很。”陈特冶问,“咱们局里现在没钱吧?”
“没有。”叶满枝起身说,“没钱有没钱的办法,走吧,先去市里看看情况。”
这兴许能成为新工作的突破口呢!
第231章
叶满枝带人来到市革委会时, 门口的横幅已经被人撤了下来。
职工们三三两两站在对过的人行道上,眼睛紧盯着大院里,似乎随时准备伺机而动。
叶满枝绕过维持秩序的红袖箍, 快步走进了办公楼。
尚未推开会议室大门,她便听见了哐哐拍桌子的声音。
“余公仆!利华厂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彭静云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 “这是今年第几次了?你这个革委主任还能不能干?”
另一个带着哭腔的女声说:“工人要来, 我有啥办法?市里要是能解决利华厂的问题, 谁乐意一趟趟来找领导的麻烦?”
“你还知道这是找领导的麻烦?”彭静云被气得太阳穴突突跳, “你别以为领导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你的指使,工人们敢几次三番地来革委会门口闹事吗?”
“这可真是冤枉我了!”余公仆接着哭诉, “职工来市里的时候, 我正跟附近几个居委会协商呢, 哪怕我有八只眼睛也盯不住那么多人呀!彭主任, 这事也不能全怪我们,职工没工资, 没活路, 那不就得来市里找领导做主嘛!”
“就是呀!”
几个工人代表跟着附和, 要是让他们恢复生产, 有了工资, 谁愿意来看领导脸色!
叶满枝推门进入会议室的时候, 里面的议论声有稍许停歇。
在空位上落座后, 工人代表又重新嚷嚷起来。
“领导, 利华厂已经停产7个月了,到底啥时候能让我们上工?”
彭静云抬手压了压, “利华厂有废气废渣污染,那块地皮又被居民区包围,利华街上的居民对重新建厂的抵触情绪很大。你们之前不是试过了吗, 建筑材料刚拉过去就被偷了……”
余公仆抹了抹并不存在的眼泪,哽咽道:“那我们怎么办?市里总得给我们想想办法!”
“把你那副作态收一收!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彭静云斥道。
革委办公室主任接话说:“余公仆,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你要负主要责任!现在全国都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怎么只有你们利华厂手心向上要钱?”
市领导们真是对余公仆厌烦透顶了。
利华厂会被一把火烧光,与这个余公仆脱不开干系。
利华食品厂最初只是一家窝在棚户区里的花馍作坊,借着大跃近的东风,在那几年大干快上,扩大规模,逐渐变成了一家有三百名职工的食品厂。
他们主营花馍、传统糕点和小吃,主要在本省销售,这几年厂子效益还不错。
直到去年,余公仆突然跑来市里,说什么要增加产品花色,向天津上海学习,生产麦乳精和巧克力。
这两种产品在滨江本地的产量很低,要靠从外地调运。
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能喝过麦乳精,但巧克力是吃不到的。
除了酒心糖,滨江就没有其他巧克力制品了。
余公仆当着市领导的面,将胸脯拍得邦邦响,说什么要让滨江老百姓吃到本地生产的麦乳精和巧克力,生产设备可以由厂里自行解决,不需要市财政出一分钱。
企业有这个革命积极性,市里当然不会阻挠。
看过她的计划书以后,就同意他们增加产品种类了。
这本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可是,余公仆向市里申请了25个招工指标。
城市的工作岗位紧张,劳动局对用工指标卡得相当严。
像曙光厂那样的两千人大厂,每年也不过十几二十个招工名额。
而利华食品厂只有三百人,市里一下子给它批25个指标,真算得上鼎力支持了。
拿到指标以后,余公仆没买设备,先将25个厂子弟招进了工厂。
让本该上山下乡的知青留在了城里。
这件事吧,也没什么可批判的,很多工厂都这么干,先可着本厂子弟招工。
然而,有些事情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25个招工指标,不但分给了应届生,还分给了已经去插队的知青,让知青有了回城机会。
这件事看在有心人眼里,就是天大的不公平!
市里每年都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但并不是所有知青都听话的,有些人就是主意正,甭管上面怎么动员,他就是不去下乡。
即使没工作,也要在城里等待机会。
利华厂就有这么一个孩子,高中毕业三年了,先是摔一跤装瘸,后来又断断续续装病,反正就是不肯下乡插队。
好不容易等到利华厂招工,原以为能拿到一个名额,结果厂里觉得他思想不进步,宁可将指标交给已经下乡的知青也不给他。
这孩子很左性,眼见好几个知青都回城进厂工作了,总觉得厂里人都针对他,对不起他。
于是,他不好过,别人也别想好过。半夜去公厕上厕所的时候,他挥手就往仓库那边扔了一根点燃的柴火。
后半夜大家都在沉睡,等到火光冲天时,才被人发现厂里起火了。
纵火犯已经被正法,可是这把火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灾后清点利华厂资产时,市里发现他们账户里的钱根本就不够采购设备。
生产巧克力和麦乳精更是无稽之谈。
余公仆信誓旦旦地跟市领导拍胸脯,八成是为了骗那25个留城指标!
但大火将一切烧尽了,利华厂一口咬定有大量现金葬送在火海里,市里除了口头批评,也拿他们没办法。
主要是利华厂的职工太能闹了,市里还得用厂领导安抚职工。
……
会议室里闹闹哄哄的时候,大门再次打开,几家食品厂的领导被秘书带了进来。
彭静云神色稍缓,请几位同志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