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未尽,竟已有些哽咽。
沈渺都吃了一惊,最后那一番有关沈父的话,竟然对沈大伯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沈大伯忽然便痛哭流涕起来,一边哭一边说:“你们等着,大伯这去拿地契与房契,顺便再给你们包一包银子……”
话音未落,丁氏便猛地一抬脚将沈大伯身下椅子踹翻了,暴怒地揪住他耳根子:“沈大郎你脑子进水了?什么话也胡说!弟弟那铺子烧得只剩炭木架子了,就算要卖也难,契房地契也就罢了。但要给银子,你先问问我手里这擀面杖答不答应!”
沈大伯被骂得浑身一抖,不敢多说,灰溜溜跑回正房取出一个纸包,沈渺接过来一看,果然是他们家的地契与房契,
她松了口气。
拿回来了,这一趟就算没白来,有了这东西,她与济哥儿、湘姐儿在汴京才算有了立足之地。
至于这三年的租银,既然进了丁氏的口袋,要掰扯清楚也难,这也是沈渺没有开口要租银的原因。
见好就收,她当机立断,带着两个小的就告辞。丁氏铁青着脸送都没来送,倒是沈大伯送他们到门口,沈渺让他留步不要送了,他却拉住了沈渺的手。
他东张西望,犹如做贼般飞快往沈渺袖子里塞了一卷铜子,然后一溜烟跑走了:“大伯不送了,你们快回去吧!”
有钱不拿傻瓜蛋,尤其是沈大伯的钱,那更是要拿。沈渺也不客气,迅雷不及掩耳便收进了袖子里。
反正这是沈大伯欠济哥儿和湘姐儿的!
她捂紧袖子,赶忙带两个孩子再打车回去,她在沈大伯家耽搁太久了,回头内城门的南朱雀门若是闭了,便回不去了。
幸好回去还算顺利,一回了家,沈渺便拉着济哥儿躲在被窝里数钱,她一路上都害怕遭人抢了,把那包银钱的油纸都攥得皱巴巴了,解开油纸包,里头整整齐齐包了两贯钱,竟然有两千文!
这对沈大伯九牛一毛,但对沈渺姐弟三人可成了及时雨。
簇新铮亮的通宝把三人眼睛都照亮了。沈渺便与济哥儿商议:“先拿一吊钱出来把咱们后堂的墙与门窗都修缮修缮,否则夜不能闭户,我们只有两个孩子与一介妇人在家,怕叫贼惦记。”
“阿姊忧虑的有理。”济哥儿也说好,又有些不自在地低下头,“只恨我年纪太小,不能替阿姊守门户。”
“你的心意阿姊心领了,只是你小小年纪,实在不必如此勉强自个。”沈渺望着他认真道,“你已经极懂事了。”
济哥儿摇摇头,他只觉着自己能做的太少。
“剩下一吊钱,咱们先留着,回头留给你寻先生读书用。”沈渺将钱分配好,便领着两个孩子出门去吃晚食,顺带买些过两日摆摊用的东西,还得去寻那杨老汉,先将后院的门窗、围墙、灶头、房顶都修缮好。
昨日逛夜市时,她对金梁桥附近的商业结构已心中有数了。
也想好了暂时做些什么。
***
汴京已至暮春时节,风暖日和,柳色如烟,夜市五更方歇,但未及天明,街巷之间又熙熙攘攘,迎来了早市。
贩夫走卒在晨雾中穿行的吆喝声将沈渺吵醒,她还有些困倦,拥着被褥在床榻上发了好一会儿呆才彻底清醒过来。
为了早日能摆摊儿开业,她带济哥儿和湘姐儿整整忙了两日,这俩孩子都成她的童工了,里里外外帮着干活儿。
她这两日先是将杨老汉找来,又让他推介了一个好的砖瓦匠,一齐谈好了价码,算好了工钱,便将济哥儿与湘姐儿留在家里监工。沈渺提前熬好了一大锅罗汉茶、一锅浓稠的瘦肉小米粥,便让济哥儿与湘姐儿招呼给工匠们喝早茶吃朝食,盯着他们好生将院子修缮完。
沈渺则去了街道司,交了五十文钱,登记造册,算是办好了所谓的“桥市经营许可证”,其中二十文是租子,三十文是给街道司那些厢军的回扣。
街道司的青衫厢军不少是泼皮无赖,家里花了银子买进来的,沈渺进去办事儿还被言语调戏了好一会儿,幸好如今开封府尹是个如包公般铁面无私的清官,这些厢军并不敢动手动脚,调笑了几句便罢了。
沈渺只当狗在耳畔犬吠,淡然办完了事儿,在街道司得了块绿头漆的木牌,上头标了“丙左伍”几个红漆字,估摸着是她那小摊的号牌吧!
于是顺道去实地踩了点儿,果然那金梁桥上四根高高的表木上都写有“甲乙丙丁”四个字,沿着那丙字表木往前数了五个桥墩子,便是一块儿极为狭窄的小空地,顶多只有一尺宽,除了这块儿地,其他已经被挤得严丝合缝,什么也插不进去了。
正巧的是,这位置便与先前沈渺问询过的那卖香饮子的胖娘子挨着,那胖娘子倒还记得她,她眼尖,一眼看见她手里的木牌,立刻警惕问道:“娘子先前与奴家打探这许多,原是为了这个,娘子是贩什么的?”
沈渺笑道:“我是贩烤饼的,吃饼口渴,再来一碗娘子的香饮子,岂不正好?我能与娘子相邻,相辅相成,正是缘分呢!”
那胖娘子这才松了口气,看沈渺的眼神也不再那般排斥了。
办好了手续、找到了摊位、顺带调节了邻里关系,沈渺又采买明儿摆摊所需的各色食材:面粉、米粮、葱、大料、油盐酱醋等调料、五花肉、芝麻、菘菜、鸡蛋、鸡肉、红豆、猪肠、猪肝、猪腰子等猪下水……
可算是把原身所剩不多的嫁妆又花了个许多。
东西太多,便又雇了个脚夫,用车推到家里去。
算了算,修院墙、门窗一共九百一十三文;买了一车炭花费两百文;采买食材花了三百多文;加上先前路上花的,一共便花了两贯了!
捉襟见肘,坐吃山空啊!
沈渺叹息着拍了拍自个腰间那瘪瘪的荷包。
回去后,她便又带了点街市上买的时新果子,登了顾家门,与顾婶娘说明儿想借用他们家土车子用会子,结果顾屠苏在旁二话不说便答应了,还说车子推起来太重,他一早便来送她过去。
惹得顾婶娘在一旁对自家儿子那殷勤模样瞅了又瞅。
沈渺也有些察觉,忙客气地道谢,又特意说明:“还要多谢顾二哥告知,金梁桥对面有个杨老汉,做得一手好木匠活,我与他订了一辆土车子,回头便不用这样麻烦了。”
顾婶娘还没说什么,顾屠苏又已抢先道:“不麻烦,不麻烦,日后有什么事儿也只管说便是了。”
瞥见顾婶娘嘴角的笑似乎有些僵了,沈渺便赶忙从顾家回来了,心想以后还是少麻烦顾屠苏的好……她虽觉着坦荡无愧,但架不住人家多心,自个又是个“下堂妻”,还是避避嫌吧。
但总算,她摆摊儿的筹备工作便差不多都完成了。
沈渺回来时,后院还在垒墙,她与砖瓦匠讲好要修三合土石墙,原来没塌的部分也干脆全推倒了,这样垒墙花费自然比寻常的土墙更高,但围墙便是要结实耐用,索性多花些银钱造得好些,日后也省得返工。
院门找杨老汉选了一块十分厚实坚硬的胡桃木,价格不菲,但沈渺很喜欢胡桃木美丽的纹理,而且它高硬度不容易被刮伤也不易受潮变形、还不受白蚁青睐,上辈子沈渺妈妈陪嫁了一套胡桃木家具,用了几十年还跟新的一样。
灶房那漏水的房梁、屋顶也一并补了,灶房的门就选了更便宜的松木,轻盈又好加工,价格也比胡桃木便宜一半。
沈渺修院子的动静瞒不了街坊四邻,好事者围观,聚在一块儿,自然忍不住嗑瓜子说闲话,顺带还要悄悄可怜她:“……你们可知晓?沈家的大姐儿是被夫家休回来的。”
“她那官人作甚休她?”
“听闻是她婆母做主,她那秀才官人…咳…有与母同床的癖好……”
“苍了天了,竟有这样的畜生?”
“哎呦,可不是么!如今无依无靠,还得养育弟妹……她那个大伯也不是个东西,亲弟弟的孩子竟一个也不管……”
沈渺无辜地摸了摸鼻子,这些婶娘背地里议论她,会不会说得太大声了些?她真的隔着半道还没修好的院墙,听的一清二楚……
但她仍旧假装没听见,毕竟这样的舆论对她并没有坏处。
她不怕自个被议论,也不怕被可怜。
这也是她一定要离开金陵的原因,汴京毕竟是沈大姐儿的故乡,巷子里的街坊与沈家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自小看着她长大,大多对她都没什么恶意。
沈渺又盯了会儿院墙的进度,杨老汉帮她寻的这个泥瓦匠姓贺,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了,干活十分熟练麻利,不到半个时辰就推倒了原来的残墙,半日便垒起来一半了。
她便吩咐了一声:“贺待诏,你这头忙完了得了空,我过来与你说如何搭那土窑子。”
“待诏”是宋朝对匠人的尊称,这位贺待诏很是沉默寡言,只点点头就继续干活了,这是当初就说好的,他要替沈渺垒墙修屋顶,还要帮忙修两个灶头、一个土窑。
沈渺只是怕他们忙忘了白嘱咐一声,说完便回灶房去预备食材了。
灶房里她已经趁空提前收拾了一半儿食材。她一边绑袖子一边转了转腕子、活动活动筋骨。
随后,单手拔起砧板上的刀,手腕一转,刀锋便在空中旋开一道锃亮的刀花。
她今日要供应十几人的午食,要做得好吃顶饱又便宜,那得好好露一手了。
第15章 猪杂鲜汤
匠人们都是干重活儿的,因此饭食首要便是量大管饱,最好能有肉有油水,匠人们虽说收了银钱,但吃食上不亏待,人家心里舒坦,这手上的活计也会做得仔细些。
因此沈渺昨日买菜时便仔细谋划好了,跟街上那杀猪的郑屠猪特意要了一副猪下水,正经的肉食沈渺有些供应不起,但猪杂瘦肉鲜汤、糙米饭、再炒一大锅肉沫溜白菘还是能做到的。
沈渺买了三斤猪肉一斤炼油的肥肉,郑屠猪便将肉摊上一整副猪杂半卖半送给了她。宋朝猪没有阉割,猪下水味道比后世要重很多,常有卖不出去的时候,且这玩意儿比猪肉还坏得快,故而便宜,但沈渺有祛味的好法子。
上辈子当厨子,沈渺便是个科学派,她为了做好一道东坡肉,还去了解过猪肉腥味的来源,从而自己研究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祛味法子。
猪肉腥臊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猪这种动物肾功能较弱,血液里会残留不少自身无法代谢完全的氨味。这种味道好去除,宰杀猪时进行放血,或处理猪肉时尽可能洗掉血水以及焯水即可;二是猪未经阉割,所分泌的大量雄性激素便会残留在猪肉里,沈渺曾去国外进修过两年的西餐与烘焙,便被西方坚决不阉割的骚猪肉迫害至深,头一回吃差点吐出来。
这时她才知道,原来不阉割的猪肉是怎样的滋味,若是硬要形容:约莫便是将猪肉泡在猪尿里一晚上,没有洗干净便下锅的感觉。
但对亏了上辈子见多识广,沈渺在大宋处理骚猪肉竟显得驾轻就熟。
因未能阉割而残留的骚味十分难缠,需下不少功夫。
沈渺总结为“三板斧”:
第一招,将猪肉切开后用冷水淘洗,让肉里面的血水充分释放洗净。
第二招,用姜葱料酒水将猪肉浸泡一刻钟以上,焯水。
焯水一定要冷水下锅,再加入白醋与黄酒,猪的雄性激素主要残留在脂肪中,冷水下锅焯水,可以让猪肉与水同步缓慢升温,这样猪肉表面不会瞬间被热水烫熟,导致残血与异味闷在肉内。
加醋则能加快脂肪的分解溶出,让腥味能随蒸汽挥发。
这时还有个最重要的细节:决不能盖锅盖!一定要给异味大开方便之门。且捞出后要以沸水冲洗。若是此时用冷水冲洗,容易让肉因温差而口感变柴,这样便得不偿失了。
第三招:腌制,以切碎的葱姜水抓出青汁,再次浸泡腌制。
葱姜是骚猪肉的死敌,泡过葱姜水的肉,不仅会因吸饱葱姜汁水而掩盖异味,还会让焯水后的猪肉重新变得充满汁水,口感变嫩。
杨老汉正将门的下槛两端锯出抱豁肩并剔溜肖口子,几个徒弟则帮忙凿出框眼,留出余塞板槽及抱框眼。正干得专注,就瞥见沈渺动作飞快地处理着猪肉,手快得几乎带虚影,剁肉切肉也都不用眼盯着,只听案板剁得砰砰响,没一会儿便泡上了水,又进了锅。
很快带着一些腥膻味儿的肉香便传了出来。
杨老汉的大徒弟闻了闻,还小声跟另一个师弟嘀咕:“这沈娘子倒是大方,午间还为我等做热汤热饭,不像隔街那开点心铺子的魏掌柜,给他家修门板,午间只给几块干饼子就凉水。”
那师弟家里稍富裕些,点点头,但却面露难色:“可惜这豕肉……我实是吃不惯,上回婆娘贪便宜割了二两回来,我闻着那味儿险些连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有饭吃还嫌!”杨老汉一个凿子打在他头上,“你是遇上好世道,自打出生便没挨过饿,否则便是吃观音土、嚼树根看你还吐不吐!”
那师弟顿时不敢说话了,但还是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心想他还是宁愿吃饼子呢——这沈娘子烙饼的手艺不错,早上给他们烙得葱油饼,酥香掉渣,小米粥也香浓好喝,还不如吃早上剩的呢!
他如此想着又继续干活,帮自家师父扶着梯子,杨老汉爬了上去,将上槛安装在檐枋下口,就在这关键时刻,他忽然被一阵无法忽视的肉香勾得伸长了脖子:
只见那沈娘子将猪肠、猪肝、猪腰与瘦肉都切成了纸薄片,裹上盐与生粉,在放入姜丝的沸水里滚上一滚,调了少许盐、黄酒,撒上枸杞叶,放上葱花便直接出锅。
一大锅热汤,瞬间带来了满屋子鲜香。
他瞪圆了眼,像只小狗使劲闻了又闻嗅了又嗅,真是奇怪,方才还能闻见一些的腥臊味儿竟然消失了!
被那浓郁香气一熏,他更是控制不住地喉头滚动,咽了一大口口水。
***
猪杂汤一定要猛火沸水快进快出,这样生粉不散,肉质嫩得几乎入口即化,小肠吃起来也会脆生生的。
沈渺将猪杂汤盛出来,早放进木桶里蒸的五色糙米饭也好了,再快速剁了肉沫做个溜白菜,便招呼杨老汉等人用饭了:“都歇一歇,吃饭吧。”
一大锅肉汤、一桶米饭、一大锅溜白菘,因分量太足,沈渺都是用盆来装的,之前在杨老汉那儿买的小方桌摆上这三大盆饭菜便没了地儿,只好大伙儿围在桌边手捧碗站着或是蹲着吃。
沈渺在灶房时便将自个和济哥儿、湘姐儿的先盛出来了,他们仨坐着圆墩子就着灶台边吃。因灶房的门还没安好,沈渺便一边慢条斯理喝汤,一边看着干活儿的匠人师徒们没一会儿便将一桌子饭菜都抢了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