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217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老爹说荆湖两路的粮食还无法自给自足,襄阳王想从荆襄一带出击,还要防备着被朝廷的大军困在荆襄一带出不去,要打持久战就得提前囤好粮食,囤的越多越好。

  当皇帝之前可以不在乎百姓的死活,想要登基称帝就必须得拿到百姓的支持。

  恶人让王伦来做,最後由襄阳王出面做好人,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红脸,妙啊。

  至于夺位成功後王伦是死是活,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

  小小苏以他上下五千年的阅历猜测,最後可能是这样。

  王伦自以为从龙之功稳稳到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造反就要不拘小节,牺牲荆州一地的百姓换来襄阳王的登基称帝,那些百姓是死得其所,算是他辅佐襄阳王登基的一大功劳。

  襄阳王想的则是先利用这个没脑子的荆湖两路转运使囤粮,将来登基称帝就把王伦杀了来血祭那些被饿死的百姓,活人死人都能照顾到,他还能落得个不徇私情的名声。

  古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今有他襄阳王挥泪杀王伦,谁见了不赞他一声大公无私?

  没毛病,完全没毛病。

  白玉堂:!!!

  “展昭要去荆州押王伦进京受审,那家夥要真的想造反,展昭此行岂不是有危险?”

  不行,他得去给那笨猫提个醒儿,别一不小心把命留在那里。

  白五爷风风火火的跑出去,生怕晚一步展昭就跑没影儿了。

  “五爷五爷!刚才那些都是猜的!”苏景殊连忙追上去,“五爷!都是猜的!不一定准!”

  他知道襄阳王是包青天里的大反派,这个世界的人不知道,没准儿襄阳王现在还在领地老老实实当他的藩王,也可能是假装老老实实当他的藩王,这事儿什麽都说不准,不能上去就说襄阳王要造反啊。

  白五爷的轻功跑的太快,小小苏长高了腿长了也追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翻墙进入开封府,然後火急火燎走大门进去找人。

  展昭已经收拾好行囊,背着包裹正准备出发,歪着脑袋看着连说带比划的白玉堂,听了好一会儿也没听懂他到底在说什麽,“荆州危险,然後呢?”

  白玉堂深吸一口气,“我说那王伦可能要造反,造反你懂吗?囤粮起兵造反的那种造反?”

  展昭将人带去书房,“这事儿劳烦五爷和包大人说,我得走了。”

  白玉堂:???

  他都把话说那麽明白了,这笨猫怎麽还是听不懂?

  “王伦可能要造反,荆州那麽危险你一个人处理不来,要是你求五爷的话,五爷可以受累陪你跑一趟。”

  “不劳五爷受累,我自个儿受累就行。”展昭让他在京城好好歇着,“一同前去的还有禁军将士,王伦不敢不回京。”

  白玉堂:(◣д◢)

  苏景殊绕到大门一路跑过来,看到俩人都在终于缓了口气儿,“怎麽了怎麽了?说到哪里了?”

  没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出来了吧?都说出来的话他待会儿没法解释!

  外头动静那麽大,公孙策出来透透气,顺便问一句,“白大侠怎麽知道王伦要造反?”

  白玉堂抱着手臂气哼哼,“景哥儿说王伦和襄阳王沆瀣一气意图不轨,他们要不是准备造反,怎麽会放着那麽多粮食不给灾民吃?”

  苏景殊一手捂脸,到底还是来晚了一步,“五爷,我说的是可能。”

  院子里没有外人,公孙先生招呼人进书房,“景哥儿猜的不错,襄阳王的确可能要造反。”

  苏景殊:……

  所以说包大人和公孙先生已经猜到了是吗?

  还好还好,提前猜到了就好,就说包大人和公孙先生那麽厉害肯定不会漏了大反派。

  大佬们能想到襄阳王那里,他就不用费劲儿吧啦的头疼怎麽解释了。

  “先控制荆湖两路,只要荆湖两路在他的手中,之後江南之地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包拯点点桌上的舆图,面色黑沉,“如果襄阳王早在去封地的时候就有反心,接下来怕是有一场大仗要打。”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然後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襄阳王见过军中的大炮吗?”

  官家亲政後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广备攻城作为军器监,将朝廷所属的所有兵工厂都归拢到军器监的管辖之下,没用的官儿都撤掉,没用的衙门也撤掉,只留下能办事的人和能干活的作坊,吃空饷不干活的人被赶出去了一大批。

  兵工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些被裁掉的官儿也没机会通敌叛国,朝廷另外给他们找了新的去处,要麽老老实实干活领俸禄,要麽就去大牢里待着。

  朝廷不讲道理的时候很不讲道理,比起将火器泄露到敌国,不如直接将泄露的可能扼杀在摇篮里。

  襄阳王没法往军器监安插耳目不知道朝廷火器研究的最新进展,但是大炮在西北轰党项人的时候可没挡着别人看,他总知道西北战场上的火炮有多厉害吧?

第118章

  *

  按照正常逻辑,襄阳王想造反的话肯定时刻关注京城的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连敌人是什麽情况都不知道的话,他虚空索敌打空气吗?

  可他若是知道京城是什麽情况,这时候造反就更让人想不通了。

  这时候起兵造反,他打得过朝廷的大军吗?

  前两年官家刚继位的时候他没动静,官家的皇位坐稳了他又冒出来了,自己给自己上难度?

  苏景殊能理解襄阳王想造反当皇帝,但是他理解不了襄阳王为什麽这时候把事情捅出来。

  官家刚继位的时候朝廷和西夏开战,之前辽国那边的确是被吓住了,可只要中原发生变故,契丹人狼子野心肯定会南下添乱。

  没有帝位更叠时朝廷同时对上辽国和西夏都一脑门的汗,那会儿又赶上新帝登基肯定更乱。

  还有就是,襄阳王反都反了,还会介意和契丹党项联手吗?

  早两年造反,就算造反不成功也能让朝中群臣焦头烂额,内有藩王造反外有异族来犯,能打的禁军一共只有那麽多,镇压内乱就得抽调抵御外族的兵,抵御外族就得抽调镇压内乱的兵,偏偏两边哪个都不能松懈。

  朝廷顾此失彼,最後就可能让襄阳王造反成功。

  他是真宗皇帝幼弟,是太宗皇帝的亲儿子,登基称帝也算是名正言顺,反正不比官家这个太宗皇帝的曾孙差哪儿去。

  官家的辈分儿,算了,不重要。

  仁宗皇帝驾崩的令人猝不及防,襄阳王真的想造反,大可以从仁宗皇帝的仓促驾崩上做文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和曹太後能拿出仁宗皇帝传位养子的诏书不假,谁敢保证诏书是真的,而不是政事堂联合中宫造假弄出来的假诏书?

  衆所周知,仁宗皇帝生前不愿意立太子,他想把太子之位留给他的亲生儿子,即便他的亲生儿子还没有出生。

  立太子是被迫的,要不是朝臣逼的紧,活到七老八十也挡不住他继续幻想生个亲儿子继位。

  仁宗皇帝立储立的心不甘情不愿,立储之後没多久就毫无征兆的驾崩,怎麽不能说是死的蹊跷?

  咳咳,皇宫有毒又不是多大的事儿,总不能说仁宗皇帝是知道他没儿子是皇宫有毒害的之後直接气死了吧?

  总之就是,想造反的话前两年最合适,连理由都是现成的,直接起兵就完事儿了。

  後头永乐大帝怎麽打他怎麽打,区别就是一个是从北往南打一个是从南往北打,打不过的话那就算了,放在史书上就是平平无奇的藩王造反失败,要是造反成功,那不光是造反成功,还是北伐成功。

  古往今来那麽多北伐,真正成功的可没几个。

  襄阳王的领地在荆襄九郡,他在领地经营那麽多年,可以说整个荆湖地区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而言是天险,长江对江南地区而言也是天险,自古守江必守淮,长江下游守江淮,长江上游连川蜀,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就是荆湖。

  而守荆湖,襄阳就是重中之重。

  对襄阳王来说,只要拿捏住荆湖一带,不管是上游的川蜀还是下游的江淮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前两年兵制还没改,朝廷的兵力分配还是强干弱枝,大部队都在京城和北边,南方的兵力和没有没什麽区别。

  等朝廷反应过来要往南边派兵,长江沿线已经被他控制住,禁军想过长江也得看有没有那个本事。

  真要那样的话,就算最後造反不成功也能和江北的朝廷划江而治弄个“南北宋并立”出来。

  江北的朝廷北有辽国西北有西夏,南边还有个根出同源的“南宋”,四面楚歌腹背受敌,想想就绝望。

  小小苏搓搓胳膊,把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想象全扔出去。

  回归正题,继续琢磨襄阳王到底是怎麽想的。

  仁宗皇帝刚驾崩时他不起兵,官家的皇位坐稳了,朝廷也把辽国和西夏吓唬的差不多了,短时间内没有外患了他又冒出来,他没病吧?

  想不明白,实在想不明白。

  包拯放下舆图,看着只凭王伦囤粮就能想到襄阳王意图造反的苏景殊,面色稍缓,“王伦贪墨赈灾粮,景哥儿怎麽猜到此事和襄阳王有关?”

  “猜的。”苏景殊有些不好意思,虽然不知道旁边几个人能不能理解他的强盗逻辑,但还是解释了几句,“王伦贪墨的是赈灾粮不是赈灾银,克扣银两可以说是贪财,他明目张胆的囤粮不放肯定有依仗。”

  囤粮打仗,打仗囤粮,下意识就想到打仗也不能怪他。

  民间的起义造反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是不堪欺压的百姓和底层士兵,没见过文臣直接起兵造反的。

  大宋开国时立下崇文抑武的政策就是因为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就算有什麽想法,大部分也都软弱胆小摇摆不定成不了大事,对朝廷的危害和武将相比几乎没有。

  但是文人和藩王凑在一起那就不一定了,文人胆子小摇摆不定,想造反的藩王能拿主意啊。

  襄阳王的领地那麽好,荆襄九郡打哪儿都合适,他从王伦联想到襄阳王也很合理对吧?

  所以前头几个皇帝怎麽想的?荆湖两路那麽好的地方竟然给藩王当封地,不怕人家直接圈地自治啊?

  包拯:……

  公孙策:……

  不得不说,这小子的“下意识想到”想的还挺准。

  苏景殊说完,看包大人和公孙先生都没什麽反应,不知道这麽解释算不算过关,于是反过来请教两位大佬是怎麽想到襄阳王身上的。

  他的“下意识想到”是因为上辈子的记忆,提前知道包青天世界观里的大反派是襄阳王所以一下子就想到了襄阳王身上,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一直待在京城,他们是怎麽想到的?

  包大人办案讲究证据确凿,难道开封府已经拿到襄阳王造反的证据了?

  “此事官家已经知晓,真相如何等展护卫从荆州回来便知。”包拯没有细说,也没法展开细说。

  没有进入官场的少年郎可以各种猜测,他不行,在拿到确凿的证据之前,即便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襄阳王,即便已经有九成的把握认定襄阳王有异心,他也不能说襄阳王一定会造反。

  白玉堂听到这里越发不放心,“听说襄阳王身边聚集了很多江湖人,展昭自己过去真的行吗?”

  禁军的将士在江湖人起冲突时不能往前凑,不然就是拿命去冲。

  双拳难敌四手,就算展昭的武功很厉害,对上一群江湖人也难免会吃亏。

  “应该没事儿吧。”苏景殊小声说道,“现在只是猜测王伦勾结襄阳王,如果襄阳王已经起兵造反,这会儿过去很危险,现在襄阳王还没反,官家降旨让王伦回京受审,他总不能不听吧?”

  “万一他们等的就是京城派人过去呢?”白五爷刚才听了那麽多弯弯绕绕,现在膨胀的厉害,“包大人,公孙先生,襄阳王这麽多年一直没反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展昭带那麽多禁军去荆州拿人,襄阳王趁机造反的话他怎麽办?”

  “展护卫打不过总能跑吧?”苏景殊比划了一下,“以展护卫的武功,襄阳王身边的江湖人再多也拦不住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2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7/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