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525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白玉堂:……

  喝多少啊飘成这样?

  公孙策对某人的武力值如何不太关心,他现在关心的是这小子到底姓不姓苏,看完案卷後便看向一直不曾说话的苏洵,“明允?”

  是不是?能不能看出来?给个话。

  苏洵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没说是不是也没说能不能看出来,只说让他们家夫人出来便知结果。

  即便不看卷宗,即便不是来自蜀中,看模样想说不是他们家孩子也难。

  老苏想起来这个就生闷气,要是都没见着也就算了,偏偏苏子瞻这小子前几天和人家碰过面,都相谈甚欢了愣是没注意到哪儿不对劲。

  你跟人家玩儿了半上午,就没发现人家长的跟自个儿很像吗?

  这会儿在开封府不好说太明白,但是当儿子的怎麽可能不了解爹,苏轼也不敢说他当时觉得面善但是没多想,只能在心里祈祷待会儿爹娘能被小弟归家的喜讯冲昏头脑不要在意前几天的小细节。

  谁能想到能在大街上碰到十多年前失散的亲弟弟啊!

  ……

  一阵兵荒马乱之後,苏景殊懵的很彻底。

  苏洵好歹还能稳住情绪,程夫人和苏八娘没那麽沉稳,出来後就抱着失而复得的可怜孩子哭成一团。

  苏景殊紧张的手脚都不知道怎麽放了,他他他他他他要不要哭啊?

  那什麽,他进京是为了玩,师父也没说真能再在京城找一个家啊。

  还是後世闻名的一大家子。

  这合理吗?

  苏洵安慰好情绪激动的妻女还想再安抚失而复得的小儿子,但是又不知道怎麽和小儿子相处,只能先让和小儿子有过一面之缘的二儿子去破冰。

  苏轼硬着头皮上前,对上新弟弟那同样不知所措的眼神,干巴巴的开始介绍。

  这是爹,这是娘,这是姐姐,他们家大哥早逝,这是二哥,这是三哥。

  他们是眉山人,因为老家出了点事儿,老爹一怒之下就举家搬到了京城,如今住在京城的公租房里。

  家里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缺钱,小弟不用担心回家会吃糠咽菜。

  如今他和子由都中了进士,很快就能外放做官,大宋官员俸禄很高,家里条件会越来越好。

  要是不想回家也没关系,他们家都是讲道理的人,只要小弟过的好,他们不会强求别的。

  爹娘这些年一直没放弃找人,直到举家搬迁也没忘记拜托乡邻留意,总之就是……

  呜呜呜呜呜。

  他不是故意没有认出小弟的呜呜呜呜呜。

  大苏说着说着也绷不住了,抱住旁边的小苏就开始抹眼泪。

  嗯,小苏的眼眶也红红的。

  纵观全场,最稳重的竟然是一脸懵的苏景殊。

  苏景殊:……

  也、也不用这麽激动。

  他就想问一句,户口是不是能解决了?

  当黑户很麻烦,进城出城什麽的还好,主要还是有钱花不出去这一点太难受。

  家里不算大富大贵没关系,他大富就行。

  苏洵:……

  “你师父连户籍都没给你办?”

  苏景殊总不能说他师父自个儿都是个黑户,只能委婉的表示他们师徒俩住在深山老林用不着户籍。

  隐世高手知道吧?就是那个调调。

  不要觉得他在外面过的不好,他是隐世高手教出来的隐世小高手,厉害着呢。

  就是没户口。

  刚还哭成一团的其他人:……

  眼泪、戛然而止。

  看出来了,这孩子确实被养的很好,不然也跳脱不成这样。

  人都在府衙,户籍肯定能办下来,孩子都要办户籍了,那他们就回家?

  苏景殊没意见。

  师父啊,徒儿出息了。

  ……

  白玉堂摩拳擦掌,“展昭,什麽想法?”

  展昭面色如常,“没有想法。”

  即便小郎的师父真的出自唐门,在人家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意露面的情况下他们也不能去打扰。

  正派江湖人,就是那麽有边界感。

  白玉堂撇撇嘴,行行行,不找就不找,不用暗戳戳的点他。

  大不了他去找那小贼、咳咳、小郎打听,就算不能亲眼见到传说中的唐门,能多听几句也是好的。

  旁边,包拯和公孙策正在讨论接下来的事情。

  虽然朝廷对拐卖判的很严,但是这些年掠卖人口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连京城宰相家的孩子都能着道,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歹人有多猖狂。

  问题来了,无忧洞的势力十几年前就扩张到蜀地,现在呢?

  包拯皱紧眉头,他权知开封府的时间不长,只知道京城有个百姓避之不及的无忧洞还没来得及去处理,如今知道无忧洞比预想中的还要猖狂必不可能不管。

  发兵清剿!刻不容缓!

第322章

  *

  苏景殊,字子安,庆历三年生于眉州,後徙家京师。年十三,入太学,机警敏悟,时人称之。

  嘉佑初,尝与友人选胜而游。京师地广平,赖沟渠以行水潦,内外八厢创制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甚利,然沟渠曲折广深,亡命之徒多匿其中,甚者盗匿妇人。时景殊年少,为人所掠,幸过目不忘,扶向路而出,绘图献开封府。权知开封府包拯调禁军剿之,救所陷妇孺千余人,朝野皆惊。会京师大疫,献《防疫六策》,活民无数,帝遂以条文颁至各州。仁宗爱其聪颖,擢秘书省正字,期许甚高。

  治平二年,举进士,试礼部,对策第一,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同榜进士某生疑其舞弊,诬其兄轼代为作答。英宗以“满园春色”为题,景殊援笔立成,文风婉转清丽,颇得晏元献之精髓。赋成,满座哗然,名动京师。

  夏五月,为大理寺丞,判登州。登州近海,有渔盐之利。官自煎盐,岁有定额,商旅贩卖,自有常数。时峻立法禁,商旅不行,私盐盛行,官盐价腾,商本亏折,民无可得。景殊即上盐书论榷盐之利弊。自官卖盐法以来,私盐横行。登州之民不便,国库税银有亏。若无新法,需禁榷盐。英宗嘉许,遂罢榷盐,与民休息。

  时登州妇人云恶其夫寝陋,夜以刃斮之,伤而不死。县吏欲以谋杀亲夫问斩,知州许遵按云纳采之日母服未除驳之。案谳于朝,朝议皆当之死,独王安石援律以辨。秋七月,诏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者,从谋杀减二等。

  三年二月,王安石执政,英宗锐意太平,诏漕运、盐铁等官各具财用利害以闻,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继并兴,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京东、淮南、河北三路试行之。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贷夏收,夏贷秋收。朝堂沸腾,廷论纷然。景殊曰:“亲民之官当知民之利病,青苗之法本意惠民,但使官吏清廉,便可使天下无饥寒之忧。”于是广积粮谷,募乡人详讲法令,绝贪吏猾胥之害。越明年,民无重困之忧,州县为之一新,可谓天下之楷模。

  四年秋,召还京,同判司农司事、为殿中丞、直集贤院。诏制置司均通天下之财,以常平新法付司农寺,增置丞、簿,而农田水利、免役等法,悉自司农讲行。冬十二月,安石上《畿县保甲条例》。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景殊拒不从,曰:“国之兴亡,唯在百姓苦乐。保丁肆习武事,一误农时、二乱民心,足以困百姓,实无益于军实。”朝廷从之。数月,为监察御史,出管勾永兴军路机宜文字。

  时狄青镇守西北,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及景殊至京兆府,青喜甚,曰:“我得子安,犹鱼之有水也。”夏主谅祚卒,子秉常年幼,母恭肃章宪皇後梁氏摄政,去汉仪,复蕃礼。六年五月,夏人号十万筑闹讹堡。知庆州李复圭合蕃、汉兵三千出战,寡不敌衆,大败而归。复出兵金汤、白豹等砦,掠老幼数百称功告捷,由是边怨大起。九月,梁氏调民为兵,号三十万之衆大举入环庆,游骑至城下,数日不退。御史劾复圭“擅兴兵事,致士卒死伤,边民流离”,逮赴台狱。青即勒兵设备,驰召西北各路经略使退敌。景殊统揽钱谷分兵屯田,耕者杂于堡砦之间,百姓安居,军无私焉。夏人修礓砟寨,景殊曰:“夏无道,当使兵丁晓利害。”遂亲至礓砟寨劝降,守寨蕃官香都携家举寨内附。英宗大悦,赐名“安疆寨”。数月,西北乃定。

  七年秋,知定边军,于故洛源县地筑定边城,滋生人丁,用心至到。得良驹三千,遂有定边铁骑。越明年,党项往利氏举盐州来降。徙知盐州。赏善罚恶,恩威并行,降党项部族以百计,衆皆服之。盐州地瘠民贫,然北有盐池,西羌擅其利。景殊知经术晓世务,持筹握算尤善商财。百姓安居,政绩昭然。虽身在外,而帝眷有加。

  八年春,陕西大旱,景殊请食羌户饥者。会种谔取横山、王韶拓河湟,西夏梁氏擅权,景殊阴使行商至兴灵之地秘宣宋廷恩泽。曰:“教民不至,则犯禁者多。养民无术,则病饥者衆。”又联秦凤、熙河二路振恤,仍蠲租赋,所在流民愿归业者,州县赍遣之。夏主秉常既长,欲以河南地归宋,国母知之,遂诛清而夺秉常政。秉常秘遣书至宋,言梁氏残暴,自感无所作为,终日忧愤,难以自拔。英宗曰:“秉常见囚,宜兴师问罪。”遂遣狄青统军六十万大举征夏。鄜延、河东军取怀州渡会兴州,泾原军出渭州北上葫芦川,会环庆兵共取灵州。是时秉常遇刺身亡,西夏大乱,嵬名氏决黄河,水暴涨十馀丈,堤岸决溢,溺兵夫不可胜计。百姓流离,城池内外百里无人烟。景殊叹曰:“颇似当年六塔河之决。”狄帅统兵出战,景殊守京兆,足食足兵。既灭夏,追封已故夏主为西平王。普天同庆,大赦天下。七月,诏回京,迁三司户部判官。九月,辽主母丧,副苏颂使于辽,会女真完颜劾里钵,遂有收复幽燕之谋。归京,为通议大夫。帝独怜之,特赐紫金鱼袋。

  九年春,契丹挥师南下。狄青老边事,宣抚河北。辟掌宣抚判官,督战雄州,为青移书执政。契丹兵数万虚声摇边,间道信安军取雄霸诸州,欲斫营,大败而归。景殊审计形势,献破敌之策。河东兵分两路,青率军北上太行,府州兵出雁门,蔚、云既克,又拔应、寰。景殊随之,安民心,定四方。军行二十有三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九,获牛、羊、马以万计。五月,取山後九州,兵至拒马河,与辽东女真遥相呼应,攻黄龙府。王师自出至凯旋,百四十日。三军战功彪炳,朝野震惊。幽云既复,以功进光禄大夫、集贤殿学士,封澶渊郡开国公。幽云诸州久为契丹所据,景殊自请行,迁户部侍郎,知云州,以本官兼河北路转运使。安民屯田、募弓箭手,以备战斗。是岁,蒙古来贡。十二年,迁兵部尚书、判太原府。徙知沧州,又徙兴庆府。所至州府,民被德泽,讼清盗息,同僚悦服,前辈由外官而至执政者,论济人之功,皆自以为不及甚也。

  神宗初即位,拜枢密副使,以集贤殿大学士知幽州。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岁大蝗旱,兴修水利,所至开仓赈之。许民互市,与北地通有无。北入中京道,羌酋皆以城附。取辽阳府,女真来降,收之。三年,领枢密院,遂为枢密使。以集贤殿学士知永兴军。徙大名府。知熙宁七年贡举,迁吏部尚书。熙宁中,以灭辽之功封华阳郡王,拜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复回京,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既归京,益励精图治,凡所建议皆有利于国。帝奋然有为,群材更治,君臣相得。

  寻常元年,进封卫王。八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十七年,薨。神宗闻之震悼,废朝七日,素服哭之,哀痛欲绝。追封燕王,赠尚书令,赐谥“忠献”。帝亲篆碑首,诏配飨太庙。朝野坊间莫不号恸,戍边将士亦为之泣。

  逮事两朝,不以势利为念,不以权谋为私,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任相三十年,权倾一时,名闻四夷,始终不渝其节。

  景殊之才,冠绝一时。美姿容,善言语。文章巧思无穷,闲情有雅致,晚岁执笔不倦,有文集九百八十七卷。

  享誉天下,诚无愧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5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5/525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