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之康熙荣妃_分节阅读_第87节
小说作者:敲钟的紫藤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41 MB   上传时间:2025-03-21 19:59:17

  谢腾皱着眉头努力思索,半晌才摇了摇头:“下官在宛平多年,并未听老百姓提及此事,毕竟元朝离此年代太过久远了,即便是祖辈知道一些,但是并未将之流传下来,或者在战火之中早已失传了也说不定。”元明两朝数百年间,此地历经多次战乱,民间除了一些传说之外,基本上不存在多少史实记载了,在这方面大概皇室的记载更全面些。

  “父亲,也许咱们可以找到附近村落的老人询问一下,也许只是时日久远或者平日里不曾注意过,一旦提及没准会有人想起来呢?”谢霄沉吟着提出建议,京畿地区老百姓基本生活都是较为安定的,很少出现诸如饥荒洪水之类的大灾,就算出现战乱,战后也会是第一批得到安抚的。

  所以这里的百姓就算不得已逃难了,事后大多数还是会再回来,毕竟祖坟宗祠都在此处,祖祖辈辈的根在这里,故土难离正是如此。他们才是对这片土地最了解的人,尤其村长地保之流都是地方宗族代代相传,对传说野史的了解要比官府更全面细致。

  谢腾想了想,对着宜敏道:“主子此行不为外人所知,一切还是以低调为主,不如将手下这批人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在此地搜索,没准会有所发现,剩下的人跟随下官前往附近村落走访一二,想来下官这点脸面在宛平地界还是管用的。

  宜敏忍不住摇了摇头,眼中流露出笑意:“县尊实在过谦了,谁不知道宛平百姓个个都私下里称呼你一声青天大老爷呢?年年考绩皆是上等,就连皇上都是赞叹的,只要您老肯出马相助,百姓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谢腾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小心谨慎,缺乏一股冲劲狠辣,这点上就比不过他儿子。

  “哈哈,主子谬赞了!下官这便去了,还请主子稍待片刻。”谢腾被宜敏一番恭维说得心头大畅,只觉得腰也不酸了,身上也有力气了,甩着马鞭就策马往附近的村落去了,瞧那模样竟是比刚刚要精神许多。

  谢宵对父亲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十分了解,急忙对着宜敏行了一礼,随手点了队伍后面的五六人随行,就赶紧策马追着谢腾而去了。这些人倒不是为了保护谢腾的安全,而是为了来回传递消息,一旦问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可以随时指派人先行传讯,有利于更快找到目标。

  宜敏扫了一眼谢宵指定的几人,不由得暗自点头,这谢宵倒是个可造之材,他选的这些人不是最能打的,却是长得最平凡普通的,打听消息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低调点好,还有两个就是京畿本地人士,更有利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主子,您为何要找这先蚕坛?若是您想要举办亲蚕礼,只需露出些许意向,自然有无数人为您前驱,建一座新的祭坛完全不是什么难事啊?”谢三一边举目四望,一边疑惑地问道,“何必大老远跑来这荒郊野外寻找?找的还是三百多年前的祭坛?这地方就算还存在,恐怕也只剩一堆乱石岗了吧?”

  宜敏无奈地叹了口气,她也想简单点啊!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外表看上去还是那般白皙无暇,只是在她的感应中,却有股不可知的温暖星星点点地汇集过来,透过肌肤融入体内,让她通体舒畅,神清气爽。

  而这一切的开始在于康熙的封后之举,圣旨送往钟粹宫颁布的那一刻,她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一股暖流从百会穴贯入,瞬间游走全身后,隐没于筋脉骨血之中。只可惜她如今正处于散功重修的时候,无法内视,完全弄不清楚情况。

  而后每时每刻她都能察觉到自身的变化,首先她重新修炼回来的养生真气再次消失了,但是她却没有如之前几次散功后那般全身无力疲倦,仿佛那些真气只是隐匿了一般。在那以后,她无论如何修炼,都无法再感知到任何一丝养生真气的出现,反倒是外界陆续有些温暖的气息融入体内,但是数量非常之少,与第一次相比完全是萤火与皓月的区别。

  对此她是焦虑且茫然无措的,今生她早已习惯了力量的存在,养生功法不但是驻颜养身,还与手下人修炼的护卫功法是配套的,若是失去它的话,对于宜敏而言简直是损失惨重。

  为了找到原因,她一头扎进仙境的藏书楼,没日没夜地翻阅起相关书籍,在浩如烟海的玉简书册之中,零零散散地收集到了一些之前从未留意过的信息,那就是所谓“人间帝后,天命加身”竟是真实存在的。

  这让宜敏大吃一惊,完全没想到这种神话传说一样的事情竟然会是真的,本以为不过是民间话本所杜撰的。这让她心中一片混乱,完全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尤其玉简中提到天命加身最大的一点好处就是诸邪不侵,万事顺遂。

  可是赫舍里氏前车之鉴犹在,哪里来的万事顺遂?宜敏的设计下根本就是霉运当头,诸事不顺吧?古往今来多少皇后都是不得好死,天命加身的好处一点没看到啊?

  宜敏满腹狐疑地耐着性子继续翻找,原来龙凤呈祥不仅仅是指帝后大婚,而是帝后必须一心同体,方能达到诛邪退避的效果。看到这里宜敏不由冷笑,古今帝后就没有几对是真正心意相通的,同床异梦倒是比比皆是,喜新厌旧、反目成仇更是日常操作,万事顺遂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存在!

  宜敏放心了,她可不想当个皇后的代价是康熙从此心想事成,那她还是继续当她的皇贵妃吧,天命加身什么的她不稀罕!尤其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天命加身的种种好处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人间帝王不得长生,皇后亦然。

  任何修炼之法对天命在身的人而言都是事倍功半,而且功法越是高级,修炼起来就越是艰难,甚至可以说毫无效果。宜敏所修炼的养生真气虽然算不上最顶尖的,但也是仙境里颇为高级的功法了,而且生机勃勃,有利于为孩子们温养身体,打下牢固的根基,若是她以后都没法修炼了,还未回来的几个孩子可怎么办?

  只是如今封后之事势在必行,除非宜敏犯下大错,或者出现什么重大意外,否则不可能中止,一旦册封祭天仪式完成,完整的天命降临,宜敏从此不可能再修炼出任何一丝养生真气。

  这种事让宜敏如何能够接受?她不死心地继续查找,幸好仙境藏书楼的玉简记载皆非凡品,在阅读了无数关于气运天命的书籍后,她终于拼凑出了一个办法,那是偷天换日、瞒天过海,以未路天命作为掩饰,也许能获得一线机会。

  每个皇朝都有其天命存在,当皇朝强盛繁华之时,天命就无比强大,枷锁自然难以挣脱,反而则天命衰竭之时,帝后与普通人无异,自然再无枷锁束缚。以当今为例,大清入关不过两代皇帝,康熙刚刚平定三藩不久,天下归于一统,皇朝显然正处于上升期,天命强盛,宜敏完全没有一丝挣脱的机会。

  至于前明已然被大清推翻,处于天命衰竭期,但是民间仍有不少人心想前朝,反清复明之势依然如火如荼,甚至三藩之乱也是打着复明的旗号,毕竟明朝统治天下二百七十余年,即使大明天命已经走到末期,但仍有不小力量,加上是大清终结了大明天命,宜敏很难不去考虑一旦引动大明未路天命,会不会受到大清天命的抵触,反而受到更强的压制。

  于是她想到了元朝,元朝立国远在大明之前,但是存续时间不足百年,天命本就先天不足,加上其后明朝二百余年的统治,恐怕早就消磨得不剩多少了,若非草原上蒙古势力依然存在,恐怕说句天命已终并不为过。

  元朝是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建立的,蒙古草原上仍然存在无数后裔,如今大清两宫太后出身的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的后代,也就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随着满蒙不断通婚,大清的皇族体内同样留着黄金家族的血液,两者间早已纠缠不清了。

  在宜敏看来,元朝的天命虽然衰微,但是托庇于大清的天命之下却不会灭亡。这样无害弱小的天命正是宜敏所能选择的最佳护身符,她如今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养生真气多次重修,对自身的气机变化了如指掌,所以能够微弱地感知到天命的存在,这也给了她操作的余地,否则面对看不进摸不着的气运,她想到再好的办法也只能干瞪眼。

  但是现在她还缺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承载元朝凤命之物,毕竟她又不是元朝的皇后,不可能真正引来天命入体,只能寻找元朝皇后象征之物作为载体,汇聚元朝血脉凤命之人的气运,而后只要将其佩戴在身上,想必能够一定程度上隔绝大清凤命的压制,得到一丝转圜的余地。

  宜敏有些庆幸当初没有急着送走孝庄,否则现在去哪里找凤命之人啊!孝惠和孝庄比起来,任何人都能知道谁的身上承载的凤命较多,而且以前世两者间的寿命和经历来看,孝庄身上元清两朝天命俱在,孝惠身上恐怕是大清天命更强些,孰优孰劣已经一目了然了。

  对于孝惠太后她心中的感情是复杂,这位前世并未真正伤害过她,今生亦是形势骤变之后,两者间立场相左产生的矛盾,所以非到万不得已宜敏不会要孝惠的性命。至于孝庄,在宜敏心中从一开始就是个死人,日常也都是以谥号称呼对方,如今能够废物利用一下,让她发挥点死前余热,宜敏自然毫无心理负担。

第207章 宛平(四)

  宜敏顺着感觉缓缓策马而行,她之所以要找先蚕坛,是因为宫廷秘录记载元朝最后一任帝后的玉玺就藏在此处,当年朱元璋率军北伐元朝大都,帝后忧惧,提前将贵重物品连同玉玺凤印通过地道送出城外,预备脱险后再来取回。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的大军攻陷北京以后,忽都皇后跟着元顺帝,战败逃亡漠北,从此下落不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京城。

  这份密录并未记载具体藏匿的地点,但是紫禁城内有着不少逃生密道通往城外,考虑到这些物件的珍贵和重要性,既要保证足够隐秘,又要方便取回,那就不可能临时挖坑埋掉,而必然要有一个常人不会去的地方,遍数京城内外,唯有先农、先蚕两大祭坛了。

  皇家私田本就不许百姓私自进出,加上里面又不是行宫之类的豪华所在,仅仅是祭祀之地罢了,就算是乱兵也不会去这种地方翻查的,于是这里成为最有可能的藏匿地点。

  宜敏亲自过来自然是有着极大的把握,只是没想到这里竟然成了一片荒地,别说什么祭坛神庙了,连根石柱子都没有。幸好这片皇庄占地也不过百亩,快马来回探查无需花费太长时间。

  随着一次次的快马回报都是查无踪迹,宜敏的脸色不由得越来越阴沉,若是找不到前朝凤印,那么她所有的计划都将开始胎死腹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她前几胎的经验,若无养生真气支撑,剩下的几个孩子恐怕就回不来了,就算怀上了也很难平安降生,这让她如何承受?

  谢三自然察觉到宜敏的不悦,心中也是慢慢焦急起来,恨不能自己亲自去查,但是他又必须贴身保护主子的安全,只能陪着着急干瞪眼。总算在夕阳落下之前,谢盛一行人带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了。

  谢宵与那老人同乘一骑,策马而来的速度极为缓慢,也就与比常人奔跑的速度差不多,不过以宜敏和谢三的眼力,远远地就能看见他身后那人花白的须发和佝偻的身躯,细瘦的胳膊紧紧搂着谢宵的腰身,显得极为紧张,应是不通马术的当地村民。

  宜敏嘴角微翘,谢宵等人显然是顾忌这位老人的承受力,这才耽搁了如此多的时间,这也侧面证明了这位老人的重要性,也许她所寻之物就要着落在他身上了吧?

  果不其然,谢盛催马来到宜敏跟前,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喜色,指着坐在谢宵背后的老人道:“主子,下官在附近村落打探了一圈,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家,其祖上曾参与修建先农、先蚕二坛。”

  宜敏闻言一喜,时隔两三百年,真没想到竟然还真有人知道此地,她立即甩蹬下马亲自迎了过去。这时谢宵扶着那位老叟下马,老人家颤颤巍巍地落了地,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他整理了一下略微凌乱的衣服,对大踏步走过来的宜敏躬身行礼:“小民见过贵人。”

  “老人家免礼,不知该如何称呼?今年贵庚啊?”宜敏伸手虚扶了一把,客气地道。

  “小民王贵,宛平王家村人,今年七十有九了。”老人家笑呵呵地回答,看这位俊秀又有礼的后生十分顺眼。

  “王老高寿!这是儿孙的福气呐!如今该四世同堂了吧?”宜敏笑着与老人家寒暄,这年头能活到七老八十的都被认为是福寿之人,就连官府都对这种老人礼遇有加,一般逢年过节地都会派衙役问候送礼。

  “王老,小子有一亲朋祖上曾是元都近郊皇庄的管事,后因战乱流离,族人四散,因当年曾交代后人,其将有族谱埋藏于皇庄之中,留待清平年间再来起出,谁曾想这一耽搁便是二百余年。

  那亲朋日前见先祖托梦,说是各支香火日渐断绝,让其前往皇庄旧地起出族谱,重振家声。然其如今已经是风烛残年之躯,沉疴难起,却对此事耿耿于怀,托小子前来寻上一寻,若能寻到,也能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然小子人生地不熟,只能前往县衙求见县尊,不曾想县尊如此古道热肠,竟亲自前往帮忙询问,想必王老已经知道了事情始末告知,此番要劳烦您了。如能寻得旧地,小子必酬重谢。”

  “贵人言重了,小民不过是虚长年岁罢了,不敢言谢。小民祖祖辈辈都帮人寻龙点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据先祖手札记载,此处原本乃是上上吉地,寻龙点睛之所在,所以前朝皇帝指定此处为皇田,不许百姓耕种,后又征发民夫修建祭坛,据记载是为了祭祀农皇,却不曾有先蚕坛之说。”

  老人背部佝偻,眼神却极为明亮,他从背上的包裹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匣子,颤颤巍巍地想要递给宜敏,却被谢三接了过去,不着痕迹地探查了一番,才将这个匣子打开。只见匣中躺着几本薄薄的书册。

  谢三看了半天没敢伸手拿,看起来极为古旧,封面几乎都腐化了,他真怕自己一动手,这几本书就直接化成飞灰了。这显然是传家典籍之类的东西,真要毁损了,对方怕不是要拼命了。

  “那匣子里装的小民家中祖传的秘籍,只是年代久远不敢过多翻看,小民这里还带了历代先辈手录的抄本,请贵人过目。”老人再次伸手入怀掏出一本较厚的书册,恭敬地递到谢三手中,人老成精,自然懂得刚刚谢三的举动意味着什么。

  谢三结果这本看起来半新不旧的书册,随意翻动了几页,并没有交给宜敏,而是看向老人:“你说的内容在第几页,指出来看看。”

  老人家连忙上前,眯着眼睛凑到书本上,一页页地翻到中间位置,指着其中画着山川河流、还有祭坛样式的页面,连声道:“就是这里!就是这里!贵人请看,这祭坛就是先农坛,这建造的方位是先祖勘定的,花纹样式先祖也曾参与绘制,当时还曾得到当时朝廷的嘉奖呢!

  宜敏眸光落在那副手绘的祭坛上,不由得心中一喜,对着谢三微微点头,与她在宫中密录看到的差不离,确实是先农坛。伸手接过这本书册,宜敏细细观摩上面绘制的地图,将其与记忆中宛平的地形图一一对应,很快便确定了具体方位。

  看来她找的地方并没有错,只是为何偏偏找不到所谓的祭坛?据记载先农坛与先蚕坛高5尺、阔11步,四面有棂星门,以这等规模而言,不该连块石柱都找不到啊?

  她眉头微微一蹙,接着露出温和的笑意,对着王贵道:“王老,这祭坛与皇庄皆是年代久远,以您的经验和见识,这数百年间这附近是否可能曾因地动等大灾导致地貌变化?”

  王贵见这贵人这般温柔和善,忍不住呆了一瞬,回过神来忙道:“贵人英明,族中记载这京畿地区确实曾有过几次大地动,曾经这西边是有座小山丘的,如今却成了一潭深湖,名唤大雁湖,不过那都是百多年前的事啦!如今许多人都以为这大雁湖自古就有呢!”

  众人闻言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有名的大雁湖竟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地动塌陷导致的,所谓沧海桑田不外如是。

  宜敏眼神重重一沉,深吸口气道:“您老的意思是这大雁湖便是昔日的祭坛所在?”若是如此可就糟了,在地上尚且可以挖地三尺,若是沉到了深湖之中,可叫人如何去寻觅?她又不可能调动大队人马进行搜索。

  王贵连忙摇了摇头:“大雁湖距离那祭坛所在还有段距离,想来并未沉入湖中,具体还需去现场勘察一番才能确定。”他早在县令大人找上门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机缘到了,若是能够抓住这次机会,甚至整个王家村都会受益无穷。

  众人眼前一亮,都是热切地看向王贵,谢腾更是连忙追问道:“王老,此言当真?你知道这祭坛的具体位置所在。”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本来只是碰碰运气而已,没想到竟然真能找到知情之人,还是建造者的后代。

  “哈哈,老头子别的不行,看山形地脉的走势还是内行的,更别说还有一幅古地图在,判断出地点还是没问题的。”说着从背篼里掏出一个罗盘,对着太阳所在的方向进行校准,这副风水师的架势看呆了众人。

  谢宵看得有些好奇,终究是少年心性,忍不住凑上去问道:“王老,您这是在做什么?这罗盘是用来辨别方位的吗?”他从小的时间都用来学文习武了,对于这种玄学类的东西那是通了九窍,一窍不通。

  王贵哈哈大笑:“小公子,此乃是风水罗盘,可是咱们这一行吃饭的家伙,主要作用是勘定风水、探测气场、确定方位,分别由天池、内盘和外盘构成。而普通罗盘仅仅是用来辨别方向和方位,大多仅有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

  “凭这东西就能帮公子找到那什么祭坛吗?”谢宵终究还是忍不住露出一丝疑虑,这东西有这么神?看起来就像那些神棍骗子用来忽悠人的玩意儿。

  王贵一听有人质疑自己的看家本领,顿时吹胡子瞪眼,却又不敢真的对这些贵人生气,只能轻哼一声:“老头子给人看了一辈子风水,还没出过半点差错,这等祭坛所在必然是风水节点所在,只需寻得地底气脉流向,再借助地图辅助,找到并不难。”

  “那便有劳王老了,不过今日天色已晚,不妨待明日再来。”宜敏心中大定,既然有了线索,那便无需急于一时了,何况夜晚的荒郊野外暗沉一片,老人家又是老眼昏花的,怕是连罗盘都看不清吧?

  “贵人所言极是!想要照准山川地脉须得紫气东来之时。”王贵顿时笑眯了眼,觉得还是这位贵人见识广,不像那小公子一看就是没出过门的书呆子,连风水堪舆的常识都不懂,他王家村可是这十里八乡最有名气。

第208章 宛平(五)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宜敏一行人已经来到了一处小山丘上,这里是附近地势最高的地方了。王贵今天带的工具更加齐全,一个人在山丘上顶上捣鼓了半天,很快就判断出了一个方向,正是昨日那片树林。

  众人策马疾驰而去,途中依着王贵的指点,一行人变换了几次方向。明明看起来不大的林子,居然骑马走了一个多时辰都未能走出去,让人不由得心生疑窦,这片林子占地有这么大吗?

  谢腾也捻着胡须疑惑道:“以我等的马速来计算,一个多时辰怕是都能走出宛平县地界了,这片林子不可能有如此广阔。”宛平县占地多大他这个县令自然心知肚明,所以才更加疑惑不解。明明加上那片荒地也不过百亩大的地方,偏偏在王贵指点下,左右转折,来回往返之后,已经完全晕了头,如今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前后左右都是树林,甚至看上去都是如此相似,感觉就像在原地打转一般。

  就在众人心中发毛的时候,王贵却满眼放光,口中絮絮叨叨地不停惊叹此地不凡,感叹自己居住在此多年竟然没有察觉到此地的异常,众人对此都有些无奈,最后还是谢宵忍不住开口问道:“王老,这片树林究竟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们走了这么久都出不去?”

  王贵双目紧紧盯着手中罗盘,口中回答道:“这片林子本身并无异常,不过是天生地养的野树林罢了,只是这地脉似乎因为地动的缘故发生了偏移,如今气场变得极为怪异,进而产生类似于迷障之类的东西。”

  “迷障?那是何物?“不知”是谓“迷”,障,障碍也,因不知而造成的障碍,难不成迷烟幻雾这类的东西吗?”谢腾身为读书人,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平日里很是不屑,对于这王贵所言也是半信不信,便有意出言试探,他可不希望自己找来的人惹下大麻烦,主子娘娘万金之躯,稍有不慎这王贵恐怕小命难保。

  王贵抬头见是谢腾所问,连忙回答道:“不不,这迷障并非那些下三滥的东西,此处的迷障应该是天然形成,若非老头子巡着地脉之气的流向而走,恐怕也不会被陷入这迷障中。”

  “你的意思是故意陷入这迷障之中?”谢三眼神锐利,感知敏锐,他早早就发此地景色前后变化的不协调,没想到竟然是被王贵给引进坑里了,而且还不曾提前说明白,想到这里,谢三眼中迸射出杀气,这里面怕不是有什么猫腻?

  王贵被谢三的杀气吓了一跳,猛地一个哆嗦,连忙躲在谢宵身后,颤颤巍巍地探出头来道:“贵人息怒,此处迷障并无大碍,只需走出地脉之气笼罩的范围,就能很快离开这片树林,只是这样一来就无法找到祭坛所在了。”

  谢三冷声道:“是吗?我早就觉得这里不对劲,一路经过的树木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我留下的暗劲,但是刚刚走了这么久,我居然没有感应到任何留存一棵树有我的气息存在,这你又要怎么解释?”他的手已经慢慢搭在了剑柄上,但凡王贵的回答有一丝问题,他都会直接出手将其拿下。

  谢宵也绷紧了背后的肌肉,却不敢轻举妄动。他没想到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竟然在无声无息间把所有人带进沟里,若是他想对自己下手,这么近的距离,恐怕如今自己早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王贵顾不得手中的罗盘,举起手拼命摇了起来:“贵人息怒!老头子绝对不敢说谎啊,但凡祭坛、陵寝之类的重大工程,都必要勘定风水,只要选址之处属于风水交汇之处便是宝穴,年深日久自有神异。只要不被人为改变利用,便仅仅具有隐匿踪迹的效果,普通人甚至连陷入的机会都没有,极少出现危险的。”

  谢三闻言杀气略收,却依然没有放松警惕,他沉声道:“既然如此,你现在就带着我们离开地脉所在,若是真的能够出去,我便信你。”换言之,若是不行的话,那便证明这王贵一直在谎言相欺,那就不需要客气了。

  “是是是!老头子这便带诸位贵人离开。只是……”王贵犹豫了一会,在谢三的逼视下颤颤地继续道,“若是离开了地脉之气笼罩,那今日便无法再次进入了,只能待明日紫气东来之时才能再次进入了。”

  谢三心中一顿,转头看向宜敏,他自然知道自家主子离开紫禁城的时日越长,风险就越大。这一耽搁就是一整天,若是后续还有这种情况发生,到时候恐怕花费的时间久太多了。若仅仅他一人,便是刀山火海也不惧一闯,但是多了自家主子,他就不得不小心谨慎了。

  宜敏一时也是陷入了沉思,说来她也是第一次听说所谓的迷障,就算这辈子侥幸得到了不少奇遇,从仙境中得知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但她终究两生两世只是一名困在深宫的女子,世上各种奇闻轶事多不胜数,单纯论见识她根本比不上常年行走江湖的谢三。如今遇到这种诡异的情况,她哪里能有什么别的办法?最终不过是取舍问题罢了。

  她看着那躲在谢宵背后的王贵,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平凡无奇的老人罢了,所谓的风水玄学在她印象中,其实跟钦天监差不多,从没发现竟然还会引发这等神奇的变化,说实话她倒是没多少畏惧,一来她素来灵敏的直觉并未警示,二来她身边还有谢三,他的实力经过多年的江湖厮杀,怕是已经超过了老大天玄,足以在任何情况保护她的安全了。

  “王老,按照您的估计我们还需要多久才能找到祭坛所在呢?”宜敏语气一如既往,并未因刚刚的变故有所冷淡。

  王贵心中感激,连忙低头去看罗盘,心中大约计算了下才道:“如果保持如今的速度,看距离大概还需要半个时辰左右。”他很谨慎地选择措辞,并未如之前那样大包大揽,因为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些贵人并不是真的都那么好说话的。

  宜敏微微点头,对谢宵道:“衡哥儿辛苦一下,继续带着王老寻路,务必保护好老人家,不可有所懈怠。”说完示意几名侍卫在前面开道,正好将谢宵的马夹在中间位置。

  谢宵心领神会:“公子放心,我一定寸步不离保护好王老。”这王贵如今是他们离开此地的关键,若是他真有歹意,发觉不好下手的情况下,没准会将他们引入险地后逃跑,到时候可就真的前途未卜了。

  谢腾这时心里也有些打鼓,开始担心自己儿子的安全了,只是这王贵在十里八乡都是极有名气的人物,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坏心思吧?他微微侧头看向一边的谢三,不由多了几分安心,对这位的实力他有着绝对的信心,至少他活了一把年纪也没见过这等人物。

  接下来一路上都是风平浪静,并未出现任何埋伏和危险,让一直暗暗戒备的众人微微松了口气,半个时辰很快过去了,众人终于走出了那片仿佛永无止境的树林,迎面见到了一片水潭。朦胧的水汽扑面而来,让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大家停下,这里!就是这里了!”随着王贵欣喜的声音传来,宜敏等人立刻停马驻足,却忍不住回头去望那片树林。这一看就忍不住吃一惊,明明刚刚走出那片树林,此刻竟然已经离得颇远,甚至中间还隔了一片荒地,分明跟他们昨日驻足的地方一般无二。若非眼前的这方水潭,他们恐怕要以为自己只是去树林里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罢了。

  宜敏忍不住深吸了口气,这等玄奇当真匪夷所思,若非亲眼所见,她恐怕难以相信这世上竟然会有这等咫尺天涯的情况存在。她重新回过头,用全新的目光打量起那位王老,只见他已经爬下了马背,正在水潭边上嘀嘀咕咕地自言自语着什么,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罗盘,似乎在校对方位。

  这时候众人不敢再用原来的态度对待这位老人家了,毕竟人家可是有真本事的,不是那种随意唬弄人的江湖郎中,刚刚那种玄奇的经历就连谢三都有些懵了,更别提其他人了,眼中不由得都透露出一丝敬畏来。

  “找到了。”这是王贵又是一声惊喜的大叫,引得众人纷纷围了过去,眼见王贵正努力扒拉着一片藤蔓,连忙上去帮忙。侍卫们都是孔武有力的大汉,七手八脚之下很快就把藤蔓清理一空,露出一块石碑,上面用蒙古文字镌刻了两个大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3页  当前第8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7/14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之康熙荣妃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