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南希和斯蒂芬夫人去购物时,路过考文特花园的水果市场,也恰巧收到了同样的传单。
“女士,来看表演吗?”一个穿着略显破旧但精神十足的年轻人热情地招呼道。
看到宣传的南希目瞪口呆,“这部作品居然已经那么有名气了吗?”
年轻人听到她的感慨,立刻来了精神,得意地说道:“可不是嘛!之前我们表演过几场,观众反响热烈!甚至有人说,这就是我们这个街头剧团的巅峰之作!”他扬起下巴,为自己和伙伴们感到无比自豪。
斯蒂芬夫人接过传单,看了一眼时间,“可现在已经三点半了。”
“表演还没结束。”年轻人笑容满面地补充了一句,“现在过去,应该能赶上大结局呢!那可是最大的看点。”
不得不说,两人对这样的宣传还挺好奇的,眼看着年轻人跑向另一位路人继续分发传单,她们对视一眼,“要不,我们也去看看?”
虽然她们对这种街头表演一向不感兴趣,但这时候,还真想去看看这部作品会被怎样表演出来。
两人顺着人群的方向朝市场中央走去。那里人声鼎沸,围观的观众几乎将小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南希踮起脚张望了一下,只见一片乱糟糟的帽子和头巾挡住了她的视线。
穿过人群后,南希看清了一群表演者正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哽咽的台词,演绎这部作品的高潮部分——“拉维妮娅捐肾”。
一位面容憔悴的女演员捂着嘴,向一位男演员悲壮地点点头,“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好,我答应你,我愿意……”她夸张地哽咽了一声,“将我的肾脏,捐献给露辛达。”
拉维妮娅含泪的独白刚一结束,观众席中立刻爆发出啜泣声,一些年轻观众激动得难以自控,直接高喊:“别答应他!”“你会死的!”更有人忍不住跺脚,想要冲上台去,阻止这一幕的发生——还好被几个年轻人拦了下来。
接着,拉维妮娅躺在一个简陋木板上面,而“医生”——一位身穿白围裙、头戴旧草帽的演员——神色严峻,挥舞着手中的粗糙木制道具,口中念念有词:“不好!大出血!快止血!”尽管这些台词显得有些滑稽,但围观的人群却屏住了呼吸,仿佛真的在看一场手术一样。原本嘈杂的市场忽然变得异常安静,连远处小贩的吆喝声也似乎被压了下去。
随着医生的动作逐渐停下,他低下头,露出沉痛的表情,缓缓将手中的木制手术器具放在一旁,双手合十做了个祈祷的姿势。随后,他轻轻拉上拉维妮娅身边的帷幔,象征她的生命已经终结,用低沉的声音宣布——“她走了。”
这一刻,市场瞬间沸腾。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失声痛哭,情绪激动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能让她死!”“这不公平!”一个年轻女孩甚至挣扎着想要冲进舞台,被旁边的人拉住才停了下来。
最前排的几位女士已经泪流满面,忙不迭地掏出手帕擦拭泪水。一些站在后排的男人也偷偷用手背抹去眼角的湿润。
南希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转头对斯蒂芬夫人低声说:“我真没想到,连这种粗糙的街头剧都能把人弄哭。”
然而斯蒂芬夫人并没有回应。她怔怔地望着那已经被帷幔遮掩的“手术台”,眼眶泛红,这场粗制滥造的街头表演似乎让她回想起书中内容,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了剧情里。
南希不好意思地转开了脸。
不过,后续的剧情并没有沿用原作中最让人愤怒的桥段——“露辛达和埃德蒙在墓碑前求婚”。如传单所说,这场演出加入了改编情节。
饰演埃德蒙的年轻男演员突然双膝跪地,紧紧抱住一块斑驳的假墓碑,开始捶胸顿足。他夸张地仰天长叹:“啊!拉维妮娅,我多么愚蠢!我不应该相信露辛达,拉维妮娅,我真正爱的人是你!”接着,他抬手抹了抹脸上根本不存在的眼泪。
“这埃德蒙真是太假了!”人群中传来嘲讽声。表演者立刻抓住机会,模仿观众的语气,指着自己喊道:“对!我就是个混蛋!”
南希忍不住笑了,“这种调侃倒是挺有趣的。”
斯蒂芬夫人也勉强地笑了笑。
最后的特别演出——“拉维妮娅复活”——引来了更大的轰动。拉维妮娅猛地从象征棺材的木箱中伸出一只手,伴随着一声气若游丝的呐喊:“医生!我还没死!”围观的观众瞬间瞪大了眼睛,有人甚至尖叫起来。
那位扮演医生的演员立刻手忙脚乱地挥舞起手术道具,做出一副紧张施救的模样。一阵滑稽的摆弄后,拉维妮娅从木箱里跳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气势汹汹地冲到埃德蒙面前。她抬起手,用力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冷冷地说道:“对不起,我死不了。”
说完,拉维妮娅转身潇洒地甩了甩长裙,一边离开舞台,一边挥手告别,而埃德蒙跪在地上,伸出双手拼命挽留,凄惨地喊道:“拉维妮娅,别走!我爱你!”还没等他起身,那位“医生”便狠狠踢了他一脚,把他踹翻在地,指着他破口大骂:“我早就想说了——你这个狼心狗肺的贱人!”
观众席爆发出哄堂大笑,甚至还有人鼓掌叫好,“骂得好!”
被原作创到的南希也跟着微笑,但这开心中还伴随着失落,“要是真的是这样就好了。”
虽然改编得让人很痛快,但是这毕竟不是真的。
表演结束后,演员们纷纷走上台来,乱七八糟地谢幕退场。饰演埃德蒙的年轻男演员一边整理着衣服,一边转头问剧团的团长,“今天这场怎么样?看大家反应都挺好啊。”
“但是给的钱比之前少,”团长摇摇头道,“真是古怪,他们嘴上说着喜欢这样的剧情,结果一看完却不愿意掏钱。”
“比原作剧情表演还少吗?”男演员不可置信地问。
“是的,”团长点头道,“少得多。”
“之前表演的时候,我收到的钱好像比你们都多,”女演员思索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可能是之前观众们同情我这个角色,所以更愿意掏钱,改编之后,我已经自己’复仇‘了,他们就不愿意再花钱了。”
“有道理。”团长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看来还是得演原版,只是……”他看向已经露出苦瓜脸的、饰演埃德蒙的男演员,“你得小心点,最后一幕别被砸到了。”他又对露辛达演员说,“你也是。”
两位演员沉重地点点头。
每次原版演到最后一幕,总有观众情绪激动到无法自控,愤怒地将手边能拿到的东西砸向饰演埃德蒙和露辛达的演员。石头、果皮、坚果壳,偶尔还有摊贩的剩余水果飞上台。更有甚者,当找不到合适的“武器”时,观众竟摸出几枚硬币投掷。虽然被砸中确实疼得难忍,但那叮当作响的硬币最终也算“补贴”了剧团的收入。
赚钱可真是不容易啊。
然而,第二天,当一些熟面孔观众再度回到现场,看到剧团换回了原版演出时,立刻气冲冲地上前质问:“怎么不演昨天那种结局了?!”
此时的剧团也不敢说因为这种赚得多——这可是商业机密啊——于是只好将锅推到作者身上,“因为这个结局是作者原本设计的,”团长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们若贸然改编,很可能会惹上麻烦,甚至被追究责任。”
听到这个理由,观众半信半疑。毕竟,在这个时代,版权观念日益增强,知名作品的改动确实有可能引来作者或出版商的强烈抗议。
然而,对于这些流动性极强的街头剧团来说,这种法律风险的威胁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毕竟,街头表演本身就是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事情闹大,剧团随时可以“风紧,扯乎”,换个地方继续演出。
不仅是水果市场,连公园、广场以及其他热闹的市集,也纷纷上演了各种改编版本的街头《拉维妮娅》。然而,这些剧团很快发现,改编的作品往往收益寥寥,无奈之下,只得纷纷回归原作版本。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充斥着观众们愤怒的叫骂声,“这剧也太折磨人了!”“这种结局真是让人睡不着觉!”然而,越是充满争议的戏剧,反而越能吸引更多人趋之若鹜。愤怒的叫骂,夹杂着好奇的议论,渐渐变成了免费的宣传,不少此前对《拉维妮娅》一无所知的路人也忍不住凑上前来看个究竟。
“到底是什么样的戏,能让大家骂成这样?”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加入围观。
众所周知,当一个游戏拥有足够多的玩家,那肯定会有很多付费用户,街头表演也是一样,吸引的观众越多,遇到出手大方观众的几率越高,能拿到的小费就越多。
而剧团们,也在叫骂声中尝到了甜头。饰演埃德蒙和露辛达的演员已经习惯了在最后一幕熟练躲在墓碑后面,以防再度被投掷的各种东西砸到;饰演拉维妮娅的女演员则时刻准备着用可怜巴巴的神情博取观众同情——这效果总是百试不爽,甚至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赏钱。
“这些愤怒的观众简直是最忠实的观众。”剧团的团长心满意足地说道,“他们骂完还会带更多人来看,真是太棒了!”
这种奇异的现象自然也吸引了各大报纸的注意,他们纷纷报导“《拉维妮娅》风靡街头”的文化现象。
“就记者所调查,《拉维妮娅》已然成为街头表演的经典之作,每次表演总能吸引大批观众,原本表演哑剧的街头剧团,纷纷转行表演这部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青睐,乃至成为街头剧团争相模仿的对象?”威尔斯看到这篇报道,不由得叹了口气,“还能是什么?因为通俗易懂、情感激烈呗。”
他看了一会儿报纸,突然好像没听到妹妹的动静——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转头一看,妹妹正埋头苦写着什么,他伸长脖子,看不清上面的字迹,只好小声问,“你在干什么呢?”
自从看完《拉维妮娅》之后,她大哭了一场,就变得情绪焦躁起来,仿佛一头倔驴,一不小心就戳到她愤怒的点,威尔斯等闲都不敢惹她。
妹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公开要求改动结局的请愿活动,我要把活动地点摘抄下来,到时候赶去签字。”
威尔斯“哇哦……”了一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候的请愿活动通常是由几位起草人编写请愿书,内容往往会简洁明了,表达大众对某一事件的强烈意见。起草完毕后,发起者便会四处奔走,前往市场、咖啡馆、酒馆等社交场所,向路人征集签名,表示他们支持该请愿书。
签名收集完成后,请愿书便会提交至政府相关机构、议会成员,或其他拥有决策权的权威人物,有时一些媒体也会参与其中,为此事增加声势。
他们想要《拉维妮娅》修改结局,那就会把签名提交到杂志出版社或者作者……不过考虑到作者的神秘,杂志社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他们发现大众对结局有强烈的意见,可能会考虑根据市场需求来修改某些细节。
“这阵仗会不会太大了?”威尔斯心里直犯嘀咕,虽然他看了那本小说也非常生气,但是……呃,也不至于需要请愿吧?
这年头,因为想要改写小说结局而举办请愿活动——好像还是第一次吧?
不过想想,妹妹被这本书影响得更深,她的情绪波动肯定比他自己更强烈,好吧,如果这种请愿能让她好受一些,那签个名字而已,签就签吧。
“什么时候?在哪里?到时候我陪你去吧。”作为妹妹的监护人,威尔斯决定和她一起去。
“就在明天,考文特花园离得比较近,我们去那里。”妹妹显然已经打算好了,“你也签。”
“啊?我也签吗?”威尔斯呆呆地问道。
“人越多越好,”妹妹气呼呼地站起来,叉腰道,“难道你对那个恶心的结局很满意?难道你不想让作者修改一下吗?”
“好好好,我也签,我也签,”威尔斯不得不投降,他现在可完全不敢惹妹妹生气。
他原以为这不过是场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几个爱看书的读者凑在一起抱怨几句。然而,等到第二天他们真的抵达请愿签名的现场时,威尔斯整个人都愣住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考文特花园路口那片空地上几乎站满了人,连长椅和台阶上也挤得水泄不通。有人挥舞着自制的标语牌,有人激动地拉着朋友讨论,甚至还有街头艺人临时编了一首讽刺埃德蒙的小调,惹得人群哄堂大笑。
威尔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场面,“这……这是请愿吗?我还以为我们走错地方了!”
其中还有不少工薪阶级男士,不是威尔斯对他们有偏见,但他们的外表确实和《拉维妮娅》的主要受众——女性读者或者文艺青年——有点格格不入。带着粗糙的手套,穿着工装,甚至还有几个肩上扛着工具箱的,看起来就像是刚从工地或作坊里出来的一样。
威尔斯忍不住腹诽:这些人能是《拉维妮娅》的读者?还是说,他们是主办人花钱请来的群众演员?但转念一想,这场活动怎么看都不像是主办人能掏得起钱的样子。
为了弄清楚,威尔斯挑了一个看起来最面善的男士走上前去,“请问——”他试探性地开口,“你们也是来为《拉维妮娅》请愿的吗?这里应该没有其他活动了吧?”
那位男士闻言转过头来,眉毛一扬,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讶。他拍了拍胸口,爽朗地回答:“当然是为了《拉维妮娅》!我们就是来挽救拉维妮娅的悲惨命运!”说到这里,他突然握紧拳头,高高举起,声如洪钟,“拯救拉维妮娅!绞死埃德蒙!”
“绞死埃德蒙!”周围顿时有几个声音应和道。
威尔斯大受震撼!
不是,你们真看过这本书啊?
不过再一聊天,他就发现,这些男士们看的并不是书,而是街头表演的低成本戏剧。
“我们真是看够了!”一位男士语气中满是怨念,掸了掸身上的木屑,显然刚从作坊里赶来。他愤愤不平地抱怨道,“原本我们就只有那么点娱乐活动了,现在倒好,无论是水果市场、公园,还是酒馆外的小广场,演的全是拉维妮娅,拉维妮娅!”
尤其是,看这种剧情的戏剧,不仅不会让他们产生抗体,反而越看越生气,看得越多气得越多。
“是啊!”旁边另一位工人接过话头,脸上依旧带着工地留下的煤灰,“一场接一场,全是那让人生气的结局。原本想图个乐子,结果呢?越看越堵心!每次看到最后都忍不住想冲上去把埃德蒙拎出来揍一顿。”
刚才掸木屑的男士又开口,脸上的怨气仿佛能冲破云霄。“昨天刚在广场上看完一场,今天到市场又撞见,明知道剧情还是忍不住围过去,结果还是生气!这叫什么事儿啊!”
“对!”煤灰男士猛地一拍手,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要么改结局,要么就别演了!不然看着都心烦!”
威尔斯听着他们的吐槽,想象一下——自己累了一天,想着白嫖街头表演放松一下,却没想到不仅没能舒缓心情,反而看得堵心。第二天好不容易换了个地方,结果演的还是那部戏剧。忍不住想再看一遍,结果又是同样的结局,简直让人抓狂……
就这样,一天复一天,一遍复一遍,情绪在压抑和爆发之间徘徊,越看越憋屈,越气越想看,恶性循环。想到这里,威尔斯不由得点了点头:确实,这种情况换成是他,恐怕也非得在请愿书上签名不可。
“我理解了,”他深有同感地道,“但是……要是作者坚持不改结局呢?”
“改结局?改结局是不可能改结局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改结局的,”虽然请愿活动还在进行中,但回到家里的艾琳娜已经收到了来自征文活动主办方的文字访谈稿,她一看上面列出的问题,就摇摇头,“拜托,我这是虐文耶。”
女主都死了,身体都凉透了,耶稣来了都救不活,她说的!
第323章 访谈引起众怒
“听说请求修改《拉维妮娅》结局的请愿书上已经有上万人签字了, ”威尔斯的经纪人朋友上门拜访时,好奇地问道,“你也去签了?”
威尔斯沉重地点点头。
确实, 他的妹妹最近对这场请愿活动异常上心。从她参加活动那天起,家里便充满了报纸、传单、和她滔滔不绝的讨论声。她甚至每天都要给威尔斯念几段报纸上的宣传——据说这是组织者自掏腰包刊登的广告。
组织者的行动力也让人佩服。他们分成好几批,专门挑选街头表演的广场、公园、市场, 甚至一些酒馆门前去宣传。
而他们选择的时机更是巧妙,每当街头演员刚刚演完《拉维妮娅》的悲剧结尾, 围观的观众正气得火冒三丈时,这些组织者就会走上前来, 语气殷切地问:“先生/小姐,您对这个结局满意吗?如果不满意, 为什么不签个名, 表达一下您的意见呢?”
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缺乏理智, 即便是原本对请愿毫无兴趣的观众,也会在那一刻觉得, “对啊,我必须做点什么!”于是纷纷提笔签下名字。那些围观群众原本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结果竟成了请愿的主力军。
一开始,签名人数还只是零零散散,每天不过几百个。但这么一番趁热打铁下来,每天不同地点的签名数加起来很快就突破了一千, 而短短一周多的时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了惊人的一万多。
简直恐怖如斯。
闹到这么大的活动,终于引起了正规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组织者自己掏腰包购买版面,这些报纸以一种震惊且略带敬畏的语气写道:“……据不完全统计,请愿书上的签名数量已突破一万!这已不再是单纯的读者抗议, 而更像是一场小型社会运动……它向我们揭示了文学对公众情绪的强大掌控力,更深刻反映了当下社会对道德、情感与公平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