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_分节阅读_第196节
小说作者:木兰竹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08 MB   上传时间:2025-02-11 18:42:16

  叔孙通甚至怀疑,如果后世君王支持孟子学说了,荀子徒孙还能摇身一变,变成孟子传人。

  他们就是有这么无耻。

  刘盈接过刘肥递来的蜜水,润了润喉咙:“汉承秦制,黄老其实也是承袭的秦制,承袭的秦没有遵循的制度。”

  承袭“没有遵循的制度”,看似是一句没有逻辑的话,但事实就是如此。

  韩非、李斯师承荀子,他们的“法家学说”,也有很浓重的黄老思想。

  乱世用重典,那治世呢?

  他们都得出了结论,黄老思想最适合大乱之后的王朝。

  什么黄老?那是我们法家学说!

  “那就用黄老了。”刘邦得出结论,“现在的人一听还用秦制,用法家思想,都会生出厌恶心。儒家也不行,人多势众,又多是反贼。还是黄老好,将来也好改。”

  刘盈吐槽:“是好改,因为任何士人都可以说自己学自黄老。”

  诸子百家,哪一家没有说节约民力,顺从自然规律?

  只要你要好好对待百姓,那都是黄老。

  刘盈道:“但为何非要说遵循什么思想?能用就行,哪家都行,还要披个皮,烦死了。我大汉遵行王道,杂糅霸道,都行。”

  刘邦摸了摸刘盈的脑袋,微笑不语。

  毛亨和叔孙通也停止了用眼神对波,微笑着看着刘盈。

  刘盈昂首。

  看,随便看,我就是这么厉害。

  “好了,别骄傲了。该你出去做总结了。”韩信越过义父,也揉了揉刘盈的脑袋,“你不是说你要做个什么,总结发言吗?”

  刘盈从父亲椅子上跳起来,去发言了。

  装逼,他最喜欢了。

  他要站在台子上长篇大论,听得所有听众都在心里骂祖宗。

  嘻嘻嘻。

  分封和统一讨论后,士人又就法律、税收、官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议论。

  刘邦后来大摇大摆跟在刘盈身后走出来,听到有意思的话就让韩信和刘肥记下来。

  在场众人有的猜出了刘邦的身份,有的以为刘邦是汉王派来的人。无论如何猜测,他们都感受到了汉王对这场讨论会的重视。

  或许大汉以后执行的制度,就是从这场会议中出现。

  劝降得差不多了,刘邦身边重臣都回到了他的身边。

  曹参、陈平、张良、王陵等即将被刘邦托付重任的人,全部都来给刘邦当书记官。

  王陵看见身边同僚,如坠云雾。

  曹参就罢了,他将来是肯定要当丞相,要治国的。

  自己为何也混在其中?他不喜读书啊!

  可有的人,他就算不喜欢做某些事,天赋也超出常人。

  刘邦把王陵叫来时,本来只需要一封诏书。刘盈非要“告家长”,刘邦便顺从儿子的恶趣味,将诏书发给了王陵之母。

  王母拎着慈母棍,把不思进取的王陵撵得上了树。

  王陵见到刘邦时,眼神十分幽怨。

  刘邦带着刘盈,父子二人故意用频率一致的声音捧腹大笑。

  王陵都被他俩逗乐了。

  “都要当皇帝和太子了,怎么还和以往一样?”王陵叹气。

  刘邦笑道:“那不是很好吗?这样你们才安心啊。”

  刘盈叉腰:“我一直都是千古明君,从未改变!”

  “好,对。”王陵在父子二人的压迫下,无奈拿起了笔,眉头拧做一团,把贤人们的讨论记录下来。

  明明会议记录可以交给文吏,刘邦非要自家重臣来亲自记,不知道是什么毛病。

  吕雉把刘邦和刘盈的来信丢到一边,看着镜子里自己因皱眉太多而生出的新皱纹,气得想砸镜子。

  刘邦把干活的重臣都拉走了,剩下的活,他让吕雉看着办。

  吕雉怎么办?

  她扒拉着刘邦和刘盈给她留下的能臣名单,冥思苦想能用谁。

  吕雉相信刘邦和儿子认贤才的眼光,但她担心,自己前脚用了谁,这父子二人后脚又把人带走了。

  “还是用秦朝旧臣吧。”吕雉决定重用蒙毅和章邯。

  刘邦和儿子总不至于把六国士人最讨厌的秦臣拉去记笔记。

  吕雉本来想用蒙恬。

  蒙恬不愧是始皇帝留给公子扶苏的人,她最喜欢蒙恬。但蒙恬回北边防备匈奴,此事非常重要,她无法另外给蒙恬安排任务。

  匈奴趁着秦末混乱,大举南下犯边。

  刘邦已经决定继续定都关中,而不是洛阳。

  定都关中,都城肯定仍旧选择咸阳附近。大汉的都城,如今离与匈奴的战线很接近了。

  吕雉捏了捏眉间。

第104章 煌煌炎汉由此始

  鲁城辩论, 原本决定一旬结束。

  前来的士人越来越多,又全是自带干粮,鲁城辩论不断延长,最后定为一个月结束。

  一个月后, 刘邦就要登基了。

  汉臣离开了鲁城, 士人仍旧留在鲁城呼朋唤友, 私底下组织辩论。

  刘邦没有制止。

  “等我登基了就制止。”刘邦对萧何保证, “我一定强制他们回归籍贯种地!”

  萧何脸上的怒气这才消散。

  哄好了萧何, 刘邦私下对刘盈, 又换了一副嘴脸:“他听士人辩论不是听得很开心吗?怎么又不开心了?真是难懂。”

  刘盈驳斥他阿父的荒谬言论:“阿父明明知道萧伯父听士人辩论得开心是因为他本身好学, 见士人离开原籍太久不事生产是担心大汉, 你哄完人后又说别人难哄,这人前人后完全不同的模样, 实在是小人行径。”

  他扯下眼皮:“阿父小人!”骂完就溜。

  刘盈翻窗,刘邦脱下草鞋, 朝着刘盈的背影砸了出去。

  “哎哟。”砸到了刘肥。

  刘邦再次为刘肥为刘盈挡鞋的神出鬼没能力瞠目结舌。

  他对韩信笑骂道:“等肥儿就藩, 我看他还能不能继续纵着盈儿!”

  韩信鼻子发出“嗯嗯”的声音敷衍义父,心里想, 自己既然听盈儿的, 不姓刘,不封王, 好多给后人一个爵位,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就藩?以自己的本事, 一个小小的太尉(大汉最高军事长官), 阿父肯定会给。

  刘邦也在想,给韩信安排个什么职位。

  韩信暂时不改姓,他默许了。将来等盈儿登基, 再让盈儿给韩信改姓。

  至于刘盈怎么先不支持韩信改姓,后来又要给韩信改姓,刘邦相信韩信一定会相信刘盈的鬼扯。

  刘盈哄骗韩信和刘肥,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韩信为列侯,列侯有一个县的封地,如果无事,是需要就藩的。

  但韩信还年轻,怎么能就藩养老?刘邦先想着让韩信当太尉,但他担心韩信当太尉的第二天,刘盈就佩戴着太尉的印鉴招摇过市。

  唉,头疼。

  刘邦决定不想了,等登基后再想。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比刘盈所知道的历史提前一年登基。

  原本汉高祖是在氾水之阳临时找了块空地登基,之后临时定都雒阳,过了几月才在娄敬和张良的劝说下进入关中。

  那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焚毁,汉高祖在咸阳城所属的长安邑(秦国长安君嬴成蟜封地)封地营造新都城。

  汉高祖七年,长安城勉强能住人,刘邦才搬家到长安。在那之前,他暂住栎阳。

  栎阳是秦孝公之前秦国的都城,城池营建较为完善,也有规模尚可的行宫,勉强可供大汉的皇帝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

  刘邦这次重夺三秦,改换社稷,就已经将都城从南郑暂时搬到栎阳,回栎阳就像回家一样自在。

  提前一年登基,刘邦比原本历史中的汉高祖更加从容,但也从容不到哪去。

  项羽虽然这次只烧了小半个咸阳城,咸阳城也不能立刻住人。

  萧何虽然没有劝刘邦在哪里登基,但早早就勘察好了长安那块地。

  刘邦一说定都关中,萧何就把自己的勘察报告交了上去。

  刘邦不由向刘盈得意道:“你阿父我的相国肯定比你的相国厉害。”

  刘盈无能狂怒。

  后世贤相都自比萧何,我从哪再找一个萧何?

  哪怕是诸葛亮,他还没治理过一个统一的国家呢,你让诸葛亮自己说他是不是比萧何厉害,诸葛亮都只能幽怨地看着不能给他一个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刘备。

  刘邦诱惑道:“你现在登基,我当太上皇,你就能拥有最好的丞相!”

  刘盈扭头就跑:“我去问御医,怎么让萧伯父延年益寿!”

  想现在就把我绑在皇位上,门都没有!好不容易成为可以横着走的汉太子,他不趁着有阿父收拾善后多浪几年,他蠢得去给阿父收拾善后吗?谁父谁子啊!

  刘盈一边跑一边回头对刘邦竖中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85页  当前第19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6/38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