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峥嵘皱眉,显然对她这种论调极不认可。
不过,不等他开口讲大道理,叶满枝就转移话题问:“那姚主席怎么突然就在大会上提起咱俩的事呢?这时机也太巧了!”
“是阿姨去妇联找姚主席帮忙的。”
叶满枝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他所说的阿姨可能是常月娥。
“我妈去找姚主席啦?”
“嗯,姚主席了解情况以后,来跟我确认过。”
吴峥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谣言,以防流言继续扩散,他请姚主席出面,在公开场合帮忙辟谣。
“我妈居然学会告状了?”叶满枝简直对常月娥刮目相看。
看她义愤填膺的样子,还以为会去院儿里干仗呢!
“阿姨挺厉害的。”
吴峥嵘暗忖,看来老叶家真正能拿主意的,是他这位未来丈母娘。
丈母娘同志在女儿回来追问时,云淡风轻地说:“你们相亲的时候,是妇联的同志帮忙牵的线,那就相当于你俩的媒人,小两口只要没结婚,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媒人解决。对于这种流言,我当然不可能挨家挨户吵架了,还是请媒人出面澄清是最方便的。”
叶满枝崇拜道:“妈妈,你好厉害啊!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哼,你少拍马屁!周末不是要去党校学习吗?你就专心学习去吧!以后当个比小吴还大的官儿!看看还有谁敢说你!”
好吧。
叶满枝就这样带着老母亲的殷殷期盼,去基层干部进修班学习了。
*
市委党校的名头响亮,但校舍占地并不大,只在市中心有一栋二层砖楼。
这一期学习班的学员,被分成了两个班。
叶满枝所在的乙班,几乎全是各街道和乡镇的基层干部,像她这样无官无职的占了一半,其余大部分是副主任、副乡长、副镇长,少数是正职。
在一众中年同志之间,叶满枝算是相当年轻的,不但资历浅,在市里的人脉也浅。
放眼望过去,教室里的同学,她一个也不认识。
想找人寒暄都没机会。
根据她的经验判断,想在陌生场合快速加入谈话,要么找同一个区县的同志,要么找同一性别的同志。
同一区县的不好找,她直接走到第一排,坐到了一群女同志之间。
基层干部聚在一起,最好聊的话题肯定是工作。
不过,光明街已经将工作重点放到动员剩余劳动力回乡了,而有些单位居然还在推销公债。
叶满枝把她动员中签居民复购公债的办法分享给大家,得到了一位女乡长“以后都一起坐第一排”的邀请。
学员们寒暄的时间并不长,教室坐满后,党校的秦副校长便走上讲台,给学员们上了第一节课。
授课内容并不是叶满枝提前准备的马列,而是一场形势报告。
按照秦校长的话讲,基层干部要多看报纸多听报告,跟不上形势,就不了解国内的情况。
秦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了党的八大召开,介绍了印尼总统访问广州的意义,粉碎敌特破坏,还有支援埃及人民正义斗争。
当然也着重提及了动员剩余劳动力回乡生产的话题。
“事实上,劝返工作早在去年就已经在其他省市大规模开始了,咱们滨江属于进行得比较晚的。劝返工作不好做,但基层同志先不要气馁。城市剩余劳动力越积越多,其实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
“第一,说明解放后咱们的卫生工作做得好了,出生人口多,死亡人数少,对吧?其次也能说明政府对贫苦居民的救济得当,少有死人的情况发生。第三说明什么?说明咱们公安机关对户口管理还不够严格吧?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
“处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对大家的挑战,但也未尝不是机遇,咱们基层同志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叶满枝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听形势报告,比上课有意思。
报告结束后,她就一直寻思秦校长的讲话,想着能在劝返工作中找到什么机遇。
光明街第一批返乡的人一共有42人,这批人属于在乡间有地,在城里又没工作的。
街道和居委会的同志上门做了几次动员,这些人就同意返乡了。
算是最容易劝动的一批人。
穆主任特意借用子弟小学的操场,为这42位群众开了一个欢送回乡生产大会,现场来看欢送的居民有两百多人。
欢送大会办得挺热闹,但回到街道办以后,穆主任就把叶满枝单独喊过去谈话了。
“小叶,你最近是不是有点欠缺工作热情啊?第六居委会那边怎么才动员了两个人返乡?”穆兰蹙眉说,“你可不能刚去党校进修,就开始思想松懈掉链子!”
“主任,动员返乡这事我们两个居委会真是尽力了。军工大院里的工人比较多,那些从农村来城里生活的老人,大多是来帮儿女处理家务带孩子的,咱总不能把人家强行劝回去吧?”
眼见她眉心越蹙越深,叶满枝赶紧说:“不过,我最近倒是有个想法,咱们处理剩余劳动力工作小组,除了动员农民回乡,是不是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解决劳动力问题?”
“嗯,说说吧,你有什么新想法。”
“我觉得劝返工作只是节流,咱们街道还应该适当开源,为无业人员增加一些工作岗位。”叶满枝笑着说,“我不是还在分管家庭手工业的工作嘛,其实可以在手工业方面多下些功夫。”
穆兰沉吟道:“咱们街道有洗衣小组,糊纸壳小组,缝纫小组,手工小组,凡是能赚钱的副业基本都操办起来了。这些小组早就满员了,一时半刻吸纳不了太多劳动力。”
叶满枝将她这几天想到的主意又在心里打了一遍腹稿,建议道:“主任,市里正在大力推广蜂窝煤,但是使用普通煤炉子并不能充分发挥蜂窝煤的优势。我最近见到一种专门针对蜂窝煤的煤炉子,材料简单,生产工艺也不复杂,要不咱们趁着市里推广蜂窝煤的东风,开一个小厂生产蜂窝煤炉子吧?”
第44章
叶满枝连生产都没抓过, 就更别提办工厂了。
除了知道办厂能增加就业岗位,其他方面,比如企业的纳税和营收, 她几乎完全不懂。
她不懂,但穆兰懂啊!
街道办的经费捉襟见肘, 她早就动过办工厂的心思了。
其实, 光明街上的工厂不算少, 但大多数国营工厂都是由区里投资建设的。
企业利润会逐级上缴到区里和市里。
街道办不但拿不到这些工厂的利润, 还得帮区里看着工厂的生产情况。
整天守着好几座金山,却看得见摸不着, 只能靠着有限的财政拨款过日子, 穆兰心里的郁闷就别提了。
“主任, 咱光明街的闲散劳动力还挺多的, ”叶满枝小心地问,“街道为什么不多开几家工厂啊?”
穆兰组织了半天语言, 只给出一句“这事说来话长”。
隔壁的张勤简吹了吹茶叶沫子, 接话说:“街道集体企业规模小, 生产的产品大多在计划轨道之外, 没有统购, 也就没有统销。组织生产不难, 难的是怎么给产品寻找销路。”
除非有门路, 否则计划外的产品, 很难进入商店或门市部的柜台。
而这些小厂的负责人,大多是街道积极分子, 阶级成分通常是贫农或工人,让他们组织生产还行,找销路就不能指望了。
叶满枝眼巴巴地问:“主任, 那这间工厂到底能不能开啊?”
那些困难啊,阻碍啊,她都不关心。
她只想知道工厂能开不。
穆兰站在那蜂窝煤炉子前观察了一会儿,回头问:“生产一个这样的炉子,大概需要多少成本?”
叶满枝说:“如果只生产简易煤炉子的话,最外面的铁皮可以用废品收购站的油漆桶,填充用的黄土随便挖不花钱,比较大的开销是内膛和支撑内膛的铁架子。”
“哦,那就是没什么成本。”
叶满枝懵了一瞬,油漆桶、内膛和支架都要钱,怎么就没成本啦?
穆兰理所当然地说:“咱们街道有制坯小组,也有打铁小组,先从他们那里借一些内膛和铁架子,等产品卖出去以后再结账。”
“还能赊账啊?”叶满枝问,“主任,这制坯小组和打铁小组在哪里啊?”
“在第二居委会那边。没活的时候,组员们在家里做家务,等到有活的时候再去各家招呼一声就行了。”
叶满枝:“……”
工作时间好灵活哦。
她再次问:“主任,工厂到底能不能开啊?”
这次穆兰和张勤简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能开啊,怎么不能开!”
反正办厂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投入,若是盈利了还能给街道上缴利润。
至于销路的话,暂时不用发愁。
基层干部是最先被推广使用蜂窝煤的群体,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蜂窝煤了。
在干部间推销炉子,一定会有销路。
穆兰自家就至少要买两个。
“小叶,劝返工作暂时交给赵二贺去做。这会儿刚入冬,正是煤炉子的销售旺季,你先把工厂办起来!”
“让我负责办厂?”叶满枝慌张道,“我没办过厂啊。”
她连工厂工作经历都没有,哪会办厂呀?
“工作经验都是从无到有的,你放手去干,争取早日投产。”
*
接下办厂任务后,叶满枝着实紧张了半天,没想到领导会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她负责。
然而,半天后,她就恢复平静了。
办工厂,在一般人眼里也许算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但是放在街道办,还真不算什么。
工厂与工厂是不一样的。
有的工厂职工上万人,占地面积堪比一个小县城,譬如656厂。
有的工厂职工个位数,胡同当车间,譬如她即将开办的煤炉子厂。
叶满枝平复了心理落差后,先回家宣布了她要办厂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