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_分节阅读_第385节
小说作者:鹿子草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34 MB   上传时间:2025-02-10 18:32:50

  两人约好的见面地点在夏竹筠家里。

  大门敲响, 最先跑出来开门的是夏竹筠的小女儿方知然。

  叶满枝讶异道:“知然,你也回来了?”

  “我跟生产队请了两天假,今早才赶回来的。”方知然拉着她的手说, “满枝姐快进来,我把茶都沏好了!”

  跟着对方进门, 见到站在客厅中央的夏竹筠时, 叶满枝的鼻子蓦然一酸, 疾走几步与她拥抱在了一起。

  夏竹筠在她背上拍了拍, “小叶,你这几年没怎么变样, 还是个漂亮姑娘。”

  “您也没怎么变, 精气神十足!”

  事实上, 夏竹筠还是有不小变化的, 发间有银丝了,皮肤晒黑了, 手也变得粗糙了。

  但那股子精气神没怎么变, 眼里仍有睿智的光。

  夏竹筠没提自己的情况, 先拉着她说:“小叶, 知然的事还得谢谢你, 当时我跟老方都顾不上她了, 幸好还有你想着她。”

  “哈哈, 可不止我一个人想着她, 当时赵桂林想让知然去皮革公司上班,只是考虑到家里的情况, 稳妥起见,还是让知然去东河村生产队插队下乡了。”

  方知然是66级的高中毕业生,因为运动在学校滞留了两年, 直到68年才拿到毕业证。

  当时三年六届的初高中毕业生等待分配,留城指标非常难得。

  除了能接父母班进厂工作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得响应号召上山下乡。

  老叶家当时也有两个66级毕业生,一个是大姐家的晓婷,另一个是四哥家的麦多。

  叶满枝帮着外甥女和侄子操心的时候,又想起了夏竹筠家的小闺女。

  夏竹筠对她有知遇之恩,如今夏厅不在家,她不在这种关键时刻帮忙,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于是她就打电话询问了方知然的毕业去向。

  方知然那会儿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茫然无措,接到叶满枝电话时,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段浮木,连忙将她的困境讲了。

  她父母都离开了滨江,姐姐在邻省工作,哥哥是66级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去边疆报到了。

  临走之前将她托付给了赵桂林,希望赵桂林能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帮妹妹安排一份工作。

  赵桂林答应了。

  但当时动员下乡的政策是,多子女家庭只有一人不必下乡。

  大姐已经留城,按照政策,方知然应该下乡。

  她担心自己留城会影响父母,又对未知的陌生环境本能地感到畏惧。

  了解过情况后,叶满枝觉得以方家的现状,方知然最好能去插队,这样对夏厅夫妻和方知然本人都好。

  她对方家所在的街道公社不太熟悉,便请刘金宝帮忙联系了那边的熟人,将方知然安排去了滨江市通兰县红星人民公社东河村大队。

  正是叶满枝的老家。

  她爷奶和三叔的一大家子都在东河村生活,三叔还是生产队的保管员。

  年轻姑娘去了农村有熟人关照,日子不至于太难过。

  夏竹筠回来几天,已经了解了这几年的大致情况。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当年她的门生故吏不算少,大家也许各有各的苦衷,但真正雪中送炭的只有叶满枝和赵桂林。

  她没对叶满枝说太多感谢的话,转而问起了她最近的工作和生活。

  叶满枝说:“曙光厂这几年还算比较稳定,因为持续有出口订单,所以生产几乎没有停止过。连续三年都是全省轻工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汽枪年年出口中东,已经让中东市场饱和了。电风扇也在外销市场上很受欢迎,现在是主要创汇产品。”

  “不过,考虑到这两种产品自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去年又上马了黑白电视机项目……”

  夏竹筠放下茶杯问:“电视机的亏损不少吧?现在省财政还是市财政给你们补贴?”

  “滨江市财政补贴的,不过我们厂里组建了电视机设计室、办了工人大学,还找了不少专家教授来给电视机会诊,已经将成本压缩了很多,现在每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只亏损9块钱。”

  叶满枝介绍曙光厂的情况,又顺带着提了省里和市里的局势。

  夏竹筠听得很认真。

  她在干校既要学习,又要下地干农活。

  尽管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读书看报,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但是她久不在机关单位活动,有些情况还需要慢慢熟悉。

  叶满枝讲得口干舌燥,喝空一壶茶以后,她踌躇片刻,问出了自己的担忧。

  “您这次回来,省里为您安排工作了吗?”

  曾经的省工业厅已经取消了,如今省里的工业工作由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统筹。

  夏竹筠从干校回来,不可能再回原单位工作。

  “省革委会要组建一个新部门,”夏竹筠说,“将现有的省化轻工业公司和省机械局合并,成立省工业局,我暂时担任工业局筹备组的组长。”

  叶满枝惊喜地问:“那工业局正式成立以后,您是不是可以当局长啦?”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的。”

  叶满枝望向旁边的方知然,两人眼里都难掩喜悦。

  “不过,干革命工作还是要脚踏实地,谨小慎微,”夏竹筠对二人说,“咱们今天见这一面以后,你们都回去继续认真工作、参加劳动,一切照旧,跟从前一样行事。”

  两人都郑重答应。

  夏竹筠想留她在家里吃饭,但叶满枝婉拒了。

  她就在滨江工作,想吃饭随时能一起吃。

  而方知然只请了两天假,明天又得赶回生产队劳动。

  还是把时间留给这对母女说体己话吧。

  *

  夏竹筠的回归,让叶满枝感觉世界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日子好像也更有奔头了。

  她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吴峥嵘,又让闺女往姜所家里送点东西。

  说不定姜所也很快就能归队了!

  夫妻俩关门喝了一顿小烧酒庆祝,好心情一直持续到叶满枝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

  叶主任18岁去街道办上班,至今已干了十多年革命工作,这还是她第一次接受记者同志的专访。

  为了这次采访,叶满枝拉着闺女在家里变装,换了好几件干部服。

  每一件都难以割舍,最终在吴峥嵘的建议下,选择了工装。

  毕竟她平时在厂里也是穿工作服的时间长,用吴所的话来说,平时什么样,这次还什么样,别臭美。

  叶满枝只好将那几套干部服收起来,穿着日常的蓝色工作服,接待了省报记者同志。

  孙婕是省日报社的青年记者,这次来曙光机器厂,主要是想看看工人大学的办学情况。

  叶满枝先带她去教室里旁听了半节课,又去车间看了另一个专业的实践课。

  不等回到办公室,孙婕就迫不及待地问:“叶主任,听说曙光厂的七二一工人大学,是由全厂工人同意创办的?”

  叶满枝摇摇头,实话实说道:“我们全厂近2000名职工,组织投票也是个大工程,所以当时我们从各车间挑选了工人代表,还有厂里的几套班子,一起进行了投票,87人投票,全票通过了。”

  孙婕边走边进行记录,接着说:“曙光厂的工人大学是全省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你们当时是怎么想到办大学的?”

  当然是大学里没有毕业生,我们无人可用啊!

  但话不能这么说。

  叶满枝认真道:“最初是因为我们上马了电视机项目,缺少相关技术人才。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从其他单位调人失败以后,曙光厂就决定培养一支自己的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恰逢报纸宣传主席同志的七二一指示精神,以及上海机床厂的先进经验。我们当时简直是茅塞顿开,如获至宝,立即响应指示精神,不到一个月就把大学办起来了!”

  孙婕说:“我刚才去看了工人大学的教室,教室就设在车间里,黑板和桌椅都很简陋。没人反映这样不像大学吗?其实外省有的工厂会跟高校合办工人大学,将上课地点放在大学校园里。”

  “在厂里办大学,生活物质条件要差一些,但我们的办学方向是结合生产、服务生产,将大学放在工厂里,能将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

  两人进入叶满枝的办公室,落座后孙婕接着说:“现在有个别人认为工人大学只开一两个专业班,更像是技术中专,不该称之为大学。叶主任怎么看?”

  叶满枝反问:“技术中专能邀请到大学教师为学生授课吗?我们是按照业务需要开设课堂的,目前最需要电子和机械方面的人才,所以只开这两个全日制班,如果以后需要化学、光学方面的人才,也可以随时开班。”

  “事实上,我们不只有这两个专业班。职工们上大学的愿望特别强烈,所以,厂里又增加了两个全日制半脱产班,平时上班,周末全天上课。学制四年,学员毕业后同样可以充实我们的工人阶级技术队伍!”

  “另外,厂党委还利用现有的资源,为职工们开设了政治夜校、妇女进修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七二一工人大学能办这么多事情,怎么就不是大学呢?”

  孙婕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同时问道:“有的工厂担心职工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会影响厂里的正常生产,曙光厂一口气抽调了60名职工脱产上大学,又办了两个半脱产班,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叶满枝笑道:“我们选拔学员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政治素养,只有政治过硬的同志才能进入下一轮笔试。所以这60名学员的思想觉悟都很高,车间忙不过来的时候,大家经常在课余时间返回原岗位参加劳动。”

  孙婕抓住她的话头,接着问:“之所以让工人脱产学习,就是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工人大学的学员既要上学,又要抽空工作,能保证学习质量吗?”

  “我要是跟你说能保证,报纸读者八成要怀疑的吧?”叶满枝笑着说,“工人大学的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得相当紧密,而且学习效果非常显著,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工人大学开课不到一个月,就有一位名叫吕芳芳的学员,为厂里改进了电视机外壳,直接将外壳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

  “另外,有一位同志叫韦爱华,是所有学员中年龄最大的,39岁,贫农出身,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家庭和学业负担都很重,但是在大学学习半年以后,她根据电视机车间的生产需要,创制了一种偏转线圈半自动绕行包设备,大大提高了偏转线圈的生产效率。”

  “学员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这样的学习质量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吧?”

  孙婕的采访时间很长,内容问得很详细。

  临近下午下班时,叶满枝才将所有问题解释清楚。

  孙婕说这篇采访稿要好好打磨,可能要等到春节以后才会刊登。

  叶满枝当然没有异议,亲自将人送出了厂大门。

  然而,原以为要等到过年以后才能看到的内容,却在一周后出现在了省报的头版头条上!

  标题是《贯彻落实七·二一指示精神——记滨江曙光机器厂是怎样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的》。

  右下角还放了两张相片,一张是工人学员在车间上实践课的画面,另一张是叶满枝和苗素芬穿着工作服,与学员们在简陋教室里的大合影。

  前一张相片是孙婕自己拍的,后一张是报社从曙光厂宣传科提供的几张相片中挑选的。

  曙光厂的工人大学,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登上了省报的头版头条!

  不但外界惊讶,连曙光厂自己人也没想到!

  叶满枝办公室的电话,快被熟人打爆了,全是看到新闻以后,第一时间恭喜她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40页  当前第3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5/4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五十年代军工大院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