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枝问:“刚才那几个都是男人去了小三线的吗?”
“嗯,年轻小夫妻大多全家搬走了,只有她们这个年纪的留下的最多。”王主任叹了口气说,“算了,大家都不容易。”
*
叶满枝在家属院连着看了三天搬家。
陈宣每天都跟叶厂长一起出门,对于这个新来的女厂长,他实在是有点无语。
叶厂长不但爱看人搬家,还爱看热闹。
哪有争执,哪有乐子,她就往哪里钻。
陈宣被冻得手脚僵硬,不知这热闹有什么可看的。
叶满枝在家属院里逛了三天,第四天上午便不再出门闲逛了。
她在办公室里琢磨了一上午,刚到午饭时间就去食堂守株待兔,等着与白荣五偶遇。
见到白荣五的时候,叶满枝没兜圈子,开门见山道:“白团长,趁着午饭时间聊聊行吗?”
白荣五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点点头跟在了她身后。
周如意已经提前帮两人在食堂占据了有利位置。
这个位置有啥优点呢?
优点就是周围的职工特别多,特别团结群众。
白荣五与叶满枝面对面坐下后,发现自己周围全是工人,一个空座也没有。
他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将话说开了,“叶厂长,我大致理解你的意思,但设备的事我不能做主,上级给我的任务我是必须完成的。”
有关设备的问题,谈感情已经没用了。叶满枝心里清楚,便没再说客套话。
“白团长,你放心,好人好马上三线,那是政治任务,我不让你在这件事上为难。但我也想聊聊833厂的后续发展问题。”
“833厂去了后方以后,要长期扎根在小三线吧?”
白荣五:“当然。”
否则也不至于这样大动干戈地搬家。
叶满枝低声说:“想让工人们在全新的环境里安心工作,除了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也要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而让一家人团聚是最能稳定人心的办法吧?”
“嗯。”
“白团长,我在咱们厂的家属院调研了三天,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你注意到没有?”
“叶厂长先说说吧。”
“35岁以下的夫妻,大部分是一起去小三线生活的,而35岁以上,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夫妻,大多是只有一方去小三线支援,另一方则选择留在了滨江。”
“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家有好几个孩子,而且孩子之间有一定年龄差距,大的快要参加工作了,小的可能还在上小学。”
“833厂去了后方以后,要先生产,后生活。对于小学中学的建设是放在后面的,所以为了儿女的未来考虑,也为了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很多家属选择了留在滨江。”
白荣五无奈道:“这也是没办法的。”
叶满枝说:“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确实不是能马上解决的,但是有个稳定的大后方,才能让工人们安心在一线搞生产。40岁以上的工人,年富力强、技术精湛,正是生产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部分工人的情绪和心情是最需要照顾的吧?”
白荣五品了品她的话,望向对面说:“叶厂长,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
刚刚叶满枝一直是压着音量讲话的,此时却放开了嗓门说:“白团长,我有个提议,希望你可以考虑一下。”
“小三线那边只有三千多职工,原有的生产设备其实是过剩的,很多重复的设备到了小三线以后很可能被闲置。而机器不怕用,就怕不用。如今两厂分家,曙光厂没了设备,几乎什么也干不了。你看这样行不行?曙光厂先跟833厂借用一部分设备,期限就是三年,三年以后一定归还。在此期间,如果833厂有国防生产需要,急需使用这批设备,那我们可以无条件将其归还。”
“相应的,为了感谢833厂的支援,咱们曙光厂可以拿出100个正式工编制,提供给一部分工人的配偶或子女,解决一线工人的后顾之忧。除了这100个正式工编制,以后只要厂里有招工需要,833厂的职工家属,与曙光厂的职工家属一样,都有优先录取资格。”
食堂里还有很多没去三线的833厂职工,听说她是新来的副厂长,便高声问:“这是真的吗?厂里真能让子女进厂工作?”
城里对编制管得严,孩子若想进厂,大多是接父母的班。
叶满枝说:“当然,雷厂长已经同意了,每个只身前往三线的职工,都可以有一个录取家属工的资格。如果报名人数多,则会组织考试,优先录取前一百名。”
她语气肯定,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让在场很多833厂的工人都心动了。
纷纷将目光投向军代表白荣五。
只有833厂将设备借给曙光厂,才能拿到这100个名额。
白荣五:“……”
这个座位果然不简单。
周围这么多职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全都等着他表态呢。
“即使我给你们留了设备,也不足以支撑所有工人一起开工。”白荣五怀疑地问,“厂里暂时没有生产任务,你再招一百名职工进来,不是增加压力吗?再说,劳动局不可能给你们100个正式工编制。”
市里对城市工人的编制把控有多严,他心里有数。
叶满枝笑说:“白团长,我是曙光厂的第一副厂长,当着这么多职工的面,我总不至于撒谎骗你吧?”
“……”
那倒是。
白荣五踯躅道:“100个正式工编制太少了,最少要300个。而且833厂的生产设备比较特殊,不能按照你们的要求给,我只能划出来一部分。关于设备的事情,我做不了主,如果你们同意这些条件,那我就跟上级汇报。”
“300个正式工编制我也做不了主,也要向上汇报。”
白荣五以为她要跟省领导请示,颔首说:“那咱们都尽快上报吧,我们在1月15号之前,就要全部撤出。”
叶满枝一脸淡定地吃完午饭,下午便离开了曙光厂。
听到执勤战士的汇报时,白荣五以为她去省厅化缘了。
事实上,叶满枝并没去省厅,而是乘车回了原单位——滨江第一食品厂。
于之江见到她时,纳罕道:“叶厂长,你怎么刚去新单位一个礼拜就回来了?我还以为秘书说错了呢!”
叶满枝玩笑道:“我回来讨债的。”
“哈哈,你想讨什么债?”
“于厂长,省外贸局的电话你接到了吧?有两条果酱生产线要给咱们食品厂了。”
“嗯,接到了。”
“这两条生产线还是我在广交会上谈下来的呢!”
于之江调侃:“叶厂长,你都去新单位了,还想把这两条生产线抢过去啊?”
“我不抢,但咱两个厂合作一次咋样?”叶满枝笑眯眯道,“食品厂的厂区已经饱和了,没有车间能用来生产果酱。我们曙光厂可以提供地皮、厂房和工人,食品厂提供生产线,咱们一起开个果酱厂咋样?”
第190章
参加广交会的时候, 叶满枝用浓缩果汁生产线,跟其他省份换来了两条果酱生产线。
彼时汽水厂的建设接近尾声,按照她的计划, 汽水车间腾出地方以后,正好可以用来充当果酱车间。
然而, 突然签下的大量宴席菜订单, 让厂里发现了华人市场的潜力, 于是汽水车间变成宴席菜车间。
新来的果酱生产线没了容身之处。
“于厂长, 安阳县在城西,虽然距离市区远, 但距离水果产地很近。”叶满枝介绍道, “咱们滨江比较适合生产苹果酱和草莓酱, 而安阳县下面有两个公社能种植草莓。在地理位置上, 其实比食品厂更有优势。”
于之江一脸认同道:“接到省外贸局的电话以后,我就想过厂房的问题。食品厂已经没有空地了, 铁定要另外选址建厂。我昨天还跟蒋厂长说, 既然要建厂, 那咱就建在原料产地旁边吧, 水果摘下来直接进厂, 连长途运输费都省了。”
叶满枝:“……”
曙光厂在县城, 无法实现原料直接进厂。
看来人家不想合作呀, 想让她知难而退呢!
于之江的确不太想跟外人合作。
他刚来食品厂当厂长, 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还没烧起来。
而前任厂长牛恩久把食品厂经营得太好了,产品覆盖面很广, 继任者若想做出成绩其实是很难的。
他来了厂里以后,一直在苦寻突破口。
没想到前几天却突然接到了省外贸局的通知——省里要将两条果酱生产线交给食品厂!
这不就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嘛!
他现在正需要搞个大动作, 在厂里树立威信。
这两条生产线的到来,真的是及时雨!
叶满枝大概能猜到对方的心思,她笑着说:“于厂长,在水果产地附近建厂是个好办法,但是距离水果产地太近,也是有一定副作用的。”
“咱们厂常年与好几个公社签订水果采购合同,其实是为了分散风险,以防遇到荒年歉收的情况。如果将果酱厂安排到某个公社境内,相当于完全依赖当地的原料供应,一旦遇到荒年,或是当地改种其他作物,那果酱厂就会变得十分被动。”
“而且公社以下的交通条件很差,马路几乎全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和土路,而出口的果酱需要装进玻璃罐。无论是运进空罐,还是运出成品,都会在运输途中增加损耗风险。”
“于厂长,曙光厂地处安阳县,通往市区的马路全是平整的土路和柏油马路,既靠近原料产地,又方便运输。这可比在农村建厂便捷多了。”
她觉得于之江其实挺有水平的,但是常年在厅机关工作,缺少点基层经验。
一时考虑不到生产中的某些细节。
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家为了搪塞她,随便找来的托辞。
于之江不想与外人合作,可他这番话并不全是搪塞叶满枝。
他这几天正在考虑在农村建分厂的可行性。
“叶厂长,你说的这几点很有道理,过于依赖一地的原料有很大风险,所以我想给食品厂规划一两个种植基地,不但要将果酱厂建过去,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还要将蔬果罐头车间搬过去。”
闻言,叶满枝感叹道:“于厂长,你这是要搞大动作呀!”
“哈哈,还只是在计划中。”
叶满枝对他这套规划其实挺认可的。
她刚来食品厂的时候,也想搞种植基地,可惜当时厂里缺钱,只弄了一个养猪场就没有后续了。
从长远来看,搞个种植基地,供应充足又新鲜的原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