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小面馆_分节阅读_第83节
小说作者:松雪酥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36 KB   上传时间:2025-02-08 12:03:01

  “不是啊,他们祖籍是京东路德州的,德州人没有不爱吃鸡的。至于馄饨,原是从角子化来,也并非南食。”福兴疑惑地挠挠头。

  沈渺被他这么一说便想起来了,她穿之前其实一直以为馄饨是一道在南方水乡里孕育而生的食物,但后来她跟外公探讨美食的沿革与历史时,外公好似提过了一嘴,如今很多南方的食物,都是随着魏晋“衣冠南渡”,才渐渐在南方流传演化开来的。

  馄饨的历史说法也很多。

  有人说馄饨其实与汉人对匈奴的憎恨有关,相传当时北方匈奴部落中有浑、屯两个姓氏的首领,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汉朝边民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要把他们吃了泄愤……但这个故事可信度太低了。

  直到唐朝,馄饨都还叫“馉饳”呢,古时发音也与现代天差地别,沈渺后来认定这八成是骗小孩的传说。

  也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馄饨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来宋朝那么久了,宋人对饺子馄饨一类带馅的面食都深爱而不能自拔,这街上的馄饨挑子数不胜数。

  没一会儿,馄饨都浮了起来,福兴便用竹捞把馄饨捞起来,先给沈渺盛了一碗馄饨。

  “沈娘子先尝尝,一会儿济哥儿、湘姐儿他们起来了,我再煮新的,否则馄饨皮太薄,汤水泡得太久,会糊成面片汤。”

  沈渺依言接过来,先尝一口汤。

  他煮的馄饨汤一出锅便带着股浓浓的鸡汤鲜味,汤色也是浓而不浊,熬成了半透明的奶黄-色,淡黄-色的油珠散在汤面上,喝起来又清又醇又浓,这馄饨的精华似乎全在这一碗汤里了。

  再吃一口馄饨,皮香滑,肉弹牙,嚼起来像吃肉丸子似的,真是不错。当初在牙保面前,福兴说自个擅做馄饨,果然没骗人。

  之后一勺馄饨一勺汤,沈渺没几下便吃光了。

  “真的好吃,做起来虽麻烦些,但汤鲜馅更鲜,你这馅应该不止用了豕肉,定还夹了些鸡肉,是么?”沈渺夸赞不已。

  福兴却因此话瞪大了眼:“沈娘子的舌头真灵,我只混了一丁点都叫你吃出来了。”

  沈渺便道:“这加了鸡肉的馅儿吃起来嫩一些,也比纯豕肉的清爽。”而且鸡肉的回弹也比猪肉好,要想搅出这样肉丸子一般的口感,必然是加了鸡肉的。

  福兴又谈起鸡肉香蕈馅的馄饨,因香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风味,与鸡肉包起馄饨来也格外鲜美。

  没错,香菇百搭!

  就在沈渺要与福兴就馄饨谈到天荒地老之时,院门忽然被敲响了。沈渺便让福兴继续包馄饨,她自个裹上围脖,戴上护耳胡帽,去开门。

  原本以为是顾婶娘来还猫——先前是沈渺以貌取猫了,麒麟竟是个灵活的胖子!飞檐走壁抓耗子毫不含糊。据顾婶娘说麒麟几日来已经逮着三只了,逮住了它还挺得意,咬到顾婶娘面前来,摁着耗子尾巴玩,玩够了才下口咬死。

  它这样能干,喜得顾婶娘给它吃了两顿肉,它现在还气势汹汹地在顾家上班,大有让这耗子一家鼠都灭门的架势。

  沈渺想着麒麟小小年纪也算就业了,不愧是她沈家猫。但门一开,哪有猫啊。清寒的日光中站着的却是身材微胖,背微微佝偻,头发花白的梁迁。

  沈渺虽对官家的五两银饼印象深刻,但还是忙将这贵客迎入院中,在避风的廊下请他安坐,干脆让福兴再下一碗馄饨来:“梁内官怎么来了?天寒地冻的,时辰又那么早,一定没吃朝食吧?快喝碗汤暖暖。”

  “沈娘子不必忙,奴婢一会儿便得赶回大内了。”梁迁嘴上虽然客气,但大老远便闻到鸡汤香了,便没推辞,含笑接过古朴的手捏敞口陶碗,低头喝了口鲜美的馄饨汤,两眼便一亮。

  呦,这沈记不仅烤鸭做得好,连馄饨汤也如此鲜美。梁迁默默地三两口吃完了那碗馄饨汤,瞬间暖入肺腑。怨不得人说,冬日里一碗热汤,果然比什么火盆都管用。

  沈渺又去拿了茶壶和茶碗,冲了碗清茶给梁迁漱口。

  “多谢沈娘子款待,这冬至吃馄饨讨吉利的食俗,没想到奴婢今年竟是在沈娘子这儿吃上的。”梁迁眉眼都松弛下来,与沈渺略寒暄几句,见天角已开始泛青了,赶忙将正事和盘托出:

  “沈娘子这几日应当也有风闻,官家查抄了不少大族世家。这些士族门庭广阔,族人数以千计,暗藏了许多不法事,官家命人明察暗访多时了,如今才算是一举将他们攻破了,他们名下许多隐田,都是霸占民田得来的,如今已全没了官。”

  “官家喜爱沈娘子的炙鸭,又听闻沈娘子有养鸭之意,便托奴婢前来询问一二,城郊有一片连着水塘的上好塘田,是冯家主动交出的隐田,原是冯家游猎之所,沈娘子可有意?”

  沈渺一听激动了,官家这是要送她地啊,原来当初只给五两是这个原因,果然身为一国之君怎会如此小气!她立刻便点头了:“有意有意,官家果真要将那十亩地连大水塘赠我?”

  梁迁见沈渺误会,赶忙摆手:“官家的意思是,那边水源丰足,距离城内又近,最适宜蓄养鸭子,与其让旁人买去养鱼虾蚌蟹,不若典卖给沈娘子用于养鸭,更为适合。”

  说完顿了顿,梁迁补充强调:“官家是赏识沈娘子,故而愿以低于市价三成的价码,将那十亩塘田折价典卖于沈娘子。另外,等开春运河破冰,漕运通了,便会有不少漕船来往汴京与金陵。官家还替沈娘子筹谋了,届时沈娘子要购鸭苗,他会交代漕运司的官吏免费为沈娘子运那金陵湖鸭的鸭苗来汴京。不过购鸭苗的银钱,便要沈娘子自个出了。”

  沈渺略微沉默了一小会儿,才掀了掀眼皮望向梁迁。

  梁迁说得理所当然、一脸正气,他似乎并不觉着这话有何奇怪,还微笑直视着沈渺。

  “低于市价三成,需多少钱呢?”沈渺很快抛弃了对这官家的幻想,事已至此,她竟然也有些习惯这位官家精打细算的风格了。

  不过她本来便打算买地,能便宜点也好。

  “汴京城城郊的地,上田为每亩八十贯,照官家的意思,沈娘子只需以每亩五十六贯的价格便能买下这些田了,那水塘也算入其中,无需另外掏钱了,十分合算。”

  梁迁在宫中已和官家算过了,此时对沈渺说起来十分流畅。

  沈渺想了想,果然是很划算的,一般人家转卖带水塘的田,水塘还要另算价钱的。而且后续要买鸭苗,官家还给她包邮,她能搭上漕船,顺风顺水来汴京,鸭苗的成活率比她自个托人去买有保障。

  这条件比那低三成市价更令她心动。

  “成,就按梁内官所言的这个数来。”沈渺一口应下了,她如今的积蓄,已能让她从容地拿得出八百贯来买地了——其中大半要感谢冯家的大手笔,他们好像怕钱花不完似的,四处豪掷千金。

  除了每次请她办宴会都是以金这个单位结算之外,他们家还在沈渺这里存了六百条烤鱼、五百多只烤鸭……甚至还问沈渺那“贵宾卡”是否能储蓄金银,吓得沈渺赶紧拒绝了。

  冯家被拒绝了还挺遗憾,一点都不担心沈渺会跑路的样子。

  当时沈渺不仅担心他们这辈子能不能吃完那么多鱼和鸭,甚至还离谱地想,冯家不会是想用这些烤鱼烤鸭把她的铺子挤兑倒闭吧!

  但经过这次抄家的事之后,她忽然便福至心灵,能明白冯家为何急于花钱了。谢冯两家能保全自身,真是因为全族上下没有一颗老鼠屎么?还是他们已经通过别的途径,向官家表明了忠心了呢?

  后世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很多原本是民营的重要企业会渐渐因股权变动,成为由国家控股的企业。

  这位俭朴爱吃鸭子的官家好似很厌恶士族?当然,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如司马家一般“王与马共天下”,沈渺脑海之中闪过无数念头,面上的笑容却连嘴角弧度都未曾变化。

  梁迁也没发觉沈渺的异样,听闻她同意立刻也跟着笑了。

  官家一直想养鸭,奈何太后娘娘不许,如今也算在沈娘子身上得偿所愿了。日后吃炙鸭想必也更方便了。

  梁迁竟然是带着地契来的,一手交钱一手交契,他揣上了沈渺的金子,还认真点了几遍,甚至咬了一口看看成色,才笑眯眯地告辞了。

  沈渺心疼地望着梁迁鼓鼓囊囊的衣袋,心想,她会不会太草率了,那水塘和地她都还没去看过,就这样轻易地买下来了。

  万一这抠门官家坑人咋整?

  当皇帝的不会抠到这份上吧?但想到这五两银饼与折价典卖……沈渺又有些慌了。不过慌了一瞬,她又安慰自己:官家看起来还是很讲信用的,至少银饼给了,地契也给了,应当不至于。

  反正马上便要出城去祭拜沈家父母,按照这契书上写明的地址,应当会经过,到时她便先停下来略看一看,也耽搁不了多长时间。

  正好济哥儿和湘姐儿也起来了,沈渺便催着他们俩抓紧洗漱吃馄饨,趁着时辰还早,便提早带上祭品、香烛纸钱、爆竹之类的东西去坐长车往外城的沈大伯家进发。

  等出了内城门,沈渺拎着东西便往沈大米粮铺走去。

  上回来沈大伯家还是中秋,她领着济哥儿与湘姐儿上门送了节,生疏地坐下喝了两杯茶,便准备告辞了。

  谁知,沈大伯知晓了她如今生意红火,丁氏更是酸得要命,不仅旁敲侧击想问沈渺挣了多少钱,明里暗里还讽刺沈渺明明挣了那么多银钱,怎么先前还做出一副吃不起饭的样子,倒骗了沈大伯好几贯钱。

  还给她扣了不敬长辈的帽子。

  沈渺先前不计较,不代表她好欺负,便只淡淡提了一句:“伯娘若是要与我算账,那我也该与伯娘对一对我家那三年租子的去处。这里头究竟有多少贯、多少文是在了济哥儿与湘姐儿身上?而被伯娘昧下的那些,是不是也该还给我们?”

  丁氏立刻变了脸色,愤恨地瞪着沈渺,却不敢再多说。

  沈渺挑着眉头看向她,毫不示弱。

  最后便是沈大伯连忙来打圆场,温言安抚着沈渺,丁氏不吭声,但也彻底败下阵来了,她从此再也不敢问沈渺挣了多少钱,更不敢就此多说什么酸话了。

  要真闹到对簿公堂,两家人都没脸面,尤其丁氏,有些事根本经不起查,沈家汤饼铺那些租银的去向只要请老讼师来一点点翻查,总会翻出蛛丝马迹,到时候不仅沈大伯毁了名声,海哥儿前程也要被她几句话作没了。

  丁氏的确不敢再惹这个侄女了。

  她有手艺有名声还认得不少贵人。听闻辟雍书院、国子监好几个讲学博士,都是她铺子里的常客,与她相熟得很。更别提她铺子里还日日有些世家子弟往来。

  沈渺之所以不要回当年的租银,便是想借这件事制约沈大伯一家人。人活在世上,当旁人的戾气深重时,一定要记得做人做事都要留一线,她不想逼得沈大伯和丁氏狗急跳墙,否则这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成天应付他们,也没什么趣了。

  这样没事便不往来,更好。

  有了上回中秋的不欢而散,这次再相见,沈渺与沈大伯一家反而能疏离地相互打了招呼,便各自包了辆驴车,往山上去。

  走了大半个时辰,路上果然见到了那片已悄然属于她的塘田。

  沈渺对了三遍地契上描述的界碑,目光炯炯地探出头去张望。已经种下冬麦苗的田地是水绿色的,那是一种稚嫩的绿,被风轻轻一波动,便会绿得更加生动。

  十亩地,有一大半都种了麦子,与水塘相连的那部分,因土地含水量太高且大多是沙土种不了小麦,却生了一片荡漾的芦花,远远望去,衬着水面上的枯荷,竟有种苍莽的美。

  水塘比她在白家村看得郭家地还要广阔,而且水质清澈,想来在抄家之前,这水塘都一直还有人在打理的。

  原来这里应当是用来种藕莲的,放眼望去水面上到处都是枯败折断的莲枝与枯萎垂落的莲蓬,那些莲枝与它们投在宁静水面的倒影,自然地连成了一片水墨画。

  官家没有骗人,这的确是上好的地。

  官家是好官家啊!

  沈渺的心被眼前广阔平坦的土地激荡得好似要满溢出来,她用手搭着凉棚,踮起脚来看了又看,恨不得此时能有一只相机,能将此刻记录下来,可惜她没有。

  她只能迎风笑着,牢牢记住了这片土地如今的模样,便干脆地转身重新登车。济哥儿和湘姐儿还在车里打盹,春困冬乏,这俩孩子被她催得急,这会儿在车上又犯困了。

  沈渺望了会他们的睡颜,也闭上眼睛养神。

  脑海中那片土地并未离去,仍旧清晰地印在她脑海中,她已经兴冲冲地在脑海中规划了起来——鸭舍建在哪儿?鸭鸭的运动场与水域又怎么划分?这两个地方和鸭舍之间要记得设置通道相连……还有,管理鸭场的人员要雇几个?

  当沈渺为了她的养鸭场而悸动时,大内福宁宫,赵伯昀领着百官祭天回来,也在为他瞬间充楹得满满当当的内帑而两眼发亮。

  要知道,仅仅是谢冯两家便“献”给他将近一万顷的隐田,冯家还多给了二十三处能产出不少牲畜、粮食的庄子;谢家还献上了十二个缫丝作坊,再加上其他门阀家中抄没来的部分财帛与田地……为他管理内帑的宫人夜以继日算了三日,如今都还没完全清点完毕。

  赵伯昀自打生下来便没过过如此富裕的日子,怨不得他阿爹临终前一直交代他,不要对士族手软,不要妄图与士族共富贵……赵伯昀原本有些不明白后半句话,如今他明白了。

  他与这些积蓄了数百年的门阀贵族相比,真与贫农无异。

  不过,如今攻守易形了!

  赵伯昀美滋滋地捋着自己的胡子,黑胖的方脸泛起兴奋的红晕:等宫人们清点完毕,他便能补贴岳将军与小郗将军一大笔军费,日后为岳将军铸造金牌,再也不必肉疼了!

  还有造火器、通西域的钱帛也有了。

  真呀真高兴,赵伯昀合不拢嘴,心想,为了这些快事,值得日食一鸭庆祝庆祝!对,说起鸭,待那沈娘子的鸭场开办起来,日后想吃几只鸭便吃几只,皆大欢喜!

  赵伯昀哼起不着调的曲子,今日不是朝会的日子,他闲得很,便愉快地命梁迁遣派人去宣岳将军与小郗将军进宫来踢蹴鞠。

  小内侍奉旨飞跑出宫,去了两位将军投宿的客店,却都扑了个空。

  郗飞景领着自己的黑炭亲兵,偷偷翻过了谢氏城郊春庄的围墙。如今查抄士族一事尘埃落定,他也能见见自己的亲人了。

  至于为何不正大光明拜访,倒没什么别的缘由。

  他以前也不走门。

  岳腾依旧独来独往,他正站在那沈记汤饼铺紧闭的铺子门前,默默盯了那门板上挂着的“本店今日歇业一日”的小木牌半晌。

  他想吃那日玉津园宴上的鱼头豆腐汤。

第71章 尘埃杂事

  比起岳腾没吃上鱼头豆腐汤, 只得跟着四处搜寻而来的小内侍闷闷不乐进宫去陪官家蹴鞠,郗飞景便幸运得多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1页  当前第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3/13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小面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