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小面馆_分节阅读_第82节
小说作者:松雪酥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36 KB   上传时间:2025-02-08 12:03:01

  他默默点亮油灯,铺了新纸准备誊抄文章,谁知落笔的第一个字便写成了沈,只好又失笑地拿出书刀,将那一条裁去。

  裁下的纸投入火盆中,很快便燃烬了,谢祁重新执笔,这回抄写得对了,只是心里还在想:

  沈娘子正忙着囤粮备冬,又要操持铺子,只盼望她不要太辛劳了。

  沈娘子说要去那御街梁家操持宴席,也不知是否顺利,但是御街何时有个姓梁的大家了?或许是新搬来的商贾吧。

  沈娘子还说回头等他从考场出来,再做一次砂锅米索给他与砚书尝尝。

  沈娘子……此时此刻,不知在做什么呢?

  沈渺正在炒栗子。

  炒着炒着,鼻子不知为何突然发痒,赶忙扭过身子去,低头打了个喷嚏。

  “谁骂我呢?”

  沈渺掏出手绢来擦了擦鼻子,心里嘀咕了句,继续用力翻炒锅里裹着栗子的沙子。

  炒栗子不能着急,要用小火先把沙子炒热,才能下栗子,之后也没什么技巧,就是翻来覆去地炒。

  唯一的难度在火候上,火大栗子就焦了,火小胳膊累断也炒不熟,得微妙地维持着中小火,才能让沙子里的栗子能受热均匀。

  炒到划开的裂口像张大嘴似的裂开,露出已炒成琥珀色的栗仁,糯甜香气从砂石里溢出,那栗子便熟了。趁热用筛子去沙取栗,装进小竹筐里,吹一吹上头的沙,便能剥开直接吃了。

  湘姐儿她们捡回来的栗子都是熟透了从树上掉下来的,不需要额外加糖浆,随便炒一炒便满院子都是糯糯的甜香。

  若是熬了糖水再炒,虽然甜,但剥栗子的手感不太好,总觉得手脏脏的,太黏了。

  炒得好,不放糖栗子一样很甜,还干净又好剥,用两只手往里一挤,炒得发脆的壳便会从裂口中碎开,再用指甲剥开,便能得到完整的栗仁了。

  再整个往嘴里一塞,软糯绵密,满嘴都是热热的、粉糯的栗子香味。

  吃起来也甜,当然与饴糖的甜味无关,而是栗子肉本身具有的甜。栗子本身便是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它的甜味已足够征服爱吃栗子之人的味蕾。

  沈渺给院子里的大人孩子每人都装了一兜子,让他们当零嘴吃。

  不过栗子也不能一下吃太多,容易胀气,偶尔来几颗,解解馋正好。

  她做好时,栗子香已经透过柜台上方的出菜口弥漫到前头铺子里去了,那两个正埋头大口吃炒面的学子被香得耸着鼻头抬起了头四下张望,沈渺便直接给他们俩抓了一大把,送给他们吃一些。

  野栗子没花钱,炒栗子的沙也是白绕的,沈渺还把炒好的栗子送给了顾婶娘、李婶娘等人,满巷子里分了一遍。

  回来时她还没空手,怀里被街坊们塞得满满当当:两把顾婶娘种的大葱、李婶娘的咸鸭蛋、曾家阿奶做的腌菜心、古家阿宝送的一把这时节难得的野花……沈渺走着走着就笑了。

  把花用水养起来,摆在窗台;咸鸭蛋蒸上,晚些时候,和那脆甜的腌菜心一起,就鸡丝小米粥喝。

  “沈娘子,会账!”铺子里传来喊声。

  沈渺嗳了声,忙出去。

  那两个学子已经吃饱了,正在剥栗子,见沈渺进来收拾碗筷,不住地对她夸好吃。

  “沈娘子,你腌的辣白菘卖不卖?腌得真好吃,脆生生的,辣而微甜,我都不知如何形容了,用来炒这索面真乃绝配,天生一对!吃得我筷子都没敢停。”高贺意犹未尽地回味着方才的滋味。

  那汤饼刚端上来时便炒得金丝一般,油亮油亮的,切碎的辣白菘和葱段点缀其中,光看卖相便令人食欲大增了。

  “要我说这辣白菘配豆腐汤更上一层楼,喝起来咸辣鲜爽,那碎豆腐嫩如凝脂,吸饱那滋味浓浓的辣汤,刚抿抿便入口化了。”

  “还有这个炒栗子,也炒得好香,外头吃的火煨栗子真没有这样香,没加饴糖都满嘴香呢!”

  “辣白菘卖不了,才做了一缸,买了铺子里便短了。你们下回再来吃便是了。”沈渺笑道,“至于这栗子,是我弟弟妹妹上山拾回来的野栗子,在地里藏了些时日了,前阵子又下霜了,这便将栗糖都沤出来了,自然好吃。”

  两个学子吃得满意而归,一人兜里还装了一把还温热的栗子,结伴走出去了。

  沈渺和阿桃一起收拾碗筷时,他们又跑回来了,问沈渺十日后的酉时能否包两张桌,拼在一起当做一方可六七人围坐的大桌。

  他们都还是年纪不大的少年郎,说起来话来眼眸闪亮:“有个同窗要出门游学,我们要为他饯行。但这回我们都商议好了,再不去酒肆名楼浪费钱财了,不如来沈娘子这儿吃些实惠好吃的呢!点上几盆烤鱼、几只烤鸭,围着炉子畅快地喝麦酒,一定更为有趣。”

  “当然能行,我记下了,到时你们过来便是,一定与你们留好。”沈渺当然同意了,还问了人数,帮他们留靠窗的两张大桌子。

  他们交了十文钱定银,这才揉着吃撑的肚子喟叹着“好饱好饱”走了。

  之后又卖出了好几份辣白菜炒面,还有好久不见的厢军们涌进来吃速食汤饼,那个与她相熟的厢军吃完匆匆泡面,上来会账时还悄声给她透露:“沈娘子,这几日早些关店,外头只怕会乱几日。”

  沈渺闻言吃了一惊,那厢军已肃着脸微微摇头,转身大步离开了。

  但她还是把这话记在心里,从今夜开始便紧闭门户了,果然夜深了,隔着围墙还能听见许多嘈杂的马蹄声、车轮声,偶尔还能听到哭声和喊叫声,一连持续了约莫有七八日才消停。

  这连着几夜不太平,叫沈渺都跟着有些神经紧绷。她白日里也听闻不少食客在小声谈论,说是抄家,一下抄了汴京好几家有名的大豪族。

  但他们也不敢多说,就着小酒多说了几句便好似做贼一般闭了嘴。

  连九哥儿出了考场也销声匿迹了一般,沈渺好几日没有了他的音信,心里莫名有些不安。

  谢家不会有事吧?但她有一回去寻粮铺的掌柜,还绕到钟鼓西街远远望了一眼,街上虽也有几个厢军,但门庭还是清静的,甚至紧闭的角门里偶尔打开运送恭桶车、水车,还能见到有门子在里头,怎么看也不大像抄家。

  不会是九哥儿又倒大霉了吧!沈渺心里蚂蚁爬似的,可谢家如今每个角门大多时候都关着,又有厢军四处巡视赶人,沈渺连靠近都够呛。

  直到梁迁又微服私访,笑眯眯来买烤鸭,沈渺才知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什么?这城郊的十亩地连那大水塘都赠我?”

  梁迁赶忙纠正:“不是赠,官家说这是抄没来的田,都是上好的,因赏识沈娘子一手炙鸭的好手艺,愿折价典卖予沈娘子蓄养白鸭。”

  顿了顿,他再强调:“是折价典卖。”

  “……。”

第70章 冬至馄饨

  梁迁来时, 正值冬至。

  有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在宋朝也是如此。这是个足以堪比新年的大节,官家要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南郊祭天, 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老百姓家中也会祭祀先祖、吃团圆饭、走街访友。

  但此时, 冬至既不流行吃汤圆,也不吃饺子。

  宋人在冬至,最应节的食物,竟是馄饨,也就是带汤的薄皮饺子。不过, 宋朝时馄饨与饺子,似乎还未完全分家, 还属于傻傻分不清的时期。

  被沈渺改行去烤鸭的福兴正好擅长做这个,可算能好好露一手了。

  冬至前一晚, 沈渺便将冬至歇业的小木牌挂了出去。这是家家户户团圆的大节,不仅济哥儿得了一日休沐,沈渺也得了沈大伯的口信,让她们三人一同去祭拜沈父沈母与沈家的祖父母。

  沈家父母与沈家祖父母都葬在沈大伯名下的一块祖田里, 在外城一处叫爪儿隅头的小山丘上,听说风水还不错,但所处的位置便有些热闹了, 正好临着“漏泽园”——那是大宋官府建起来为客死无归的异乡人收敛尸骨的公共墓地。

  沈家是沈祖父一代才迁居汴京的,祖籍据说在山高水长的夔州(重庆奉节),沈祖父生前闭口不谈自己在远方的族人, 也从未回去探亲, 他发家后更径直在漏泽园边上买了一块坟地,以示从此沈家这一脉要在汴京落地生根的决心。

  因此沈家没有自己的宗祠,也没有什么族谱, 只有汴京城官营公墓边一块家族坟地,祭祀起来没别家那么麻烦,打扫起来也方便。

  沈家坟地平日里都是沈大伯一家维护,听闻他专门买了个奴仆在爪儿隅头山上守墓,平日里打扫拔草、擦拭牌位,每逢大节便会请香点灯、供奉祭品,好让父母与兄弟在下头不至于饿肚子。

  但冬至不同,亲人子嗣绝不能缺席,沈大伯前几日便派家中伙计来告知沈渺祭祀的时辰了,让沈渺姐弟三人辰时前便要到他家中,两家人再一同出发,不得迟误吉时。

  又交代沈渺也要自备好酒肉果蔬和香烛纸钱。

  沈渺自然应了。

  在沈大姐儿的记忆中,她出嫁前好似也是每年冬至和正月初五去祭拜沈家祖父母,清明反倒被认为“阳气不旺”,沈家在清明只祭祀土地神,与后世大多清明祭祀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注]。

  因要出城扫墓,沈渺冬至那日起来的特别早,睁开眼时外头的天还是漆黑的,而火炕与被窝又实在太暖和,她呆呆地望着黑天好一会儿,才鼓起勇气起来穿衣。

  从棉被里谨慎地伸出两根手指,先感受感受外头冰冷的空气,再以迅雷不及掩耳将里外衣物都一股脑拽进被窝里去。

  直到衣服都被火炕烤得暖烘烘的,她才躲在温度还未流失的棉被里飞快地穿上。

  推开门时,一抬眼便望见了屋瓦上的霜,院子里的水缸也冻上了一层薄冰,拿棍子戳一戳,才裂成几块,漂浮在水面上。

  家里还静悄悄的,大人孩子都还睡着。

  沈渺呵着气,往灶房走。

  灶房门虚掩着,门缝里漏出一片昏黄的烛光,推门走进一看,福兴已经在灶前熬汤、包馄饨了。

  “沈娘子起来了,快来烤烤火。”他手里还捏着手擀的馄饨皮,回头笑着对沈渺道,“坐着等等,一会儿就好了。”

  “你几时起来的?怎么不多睡会儿?”沈渺走过来,坐在小板凳上,握住火钳捅了捅炉膛里的灰,“那今儿我来帮你打下手。”

  “刚起来,也没来早。”福兴憨憨笑着,扯了扯身上围着的粉白色碎花围裙,他两只手臂上也套着与身上围裙同一块布裁下来的碎花袖箍(袖套)。

  这都是阿桃做的。沈渺正好有一块碎花粗布压在箱子底里,似乎是老早以前便买来给湘姐儿做衣裳的,也不知怎的压在箱子底下便忘了。前段时间为了收纳夏季衣物时才找出来,但寻出来时已有些霉坏了,那料子还被衣蛾和皮蠹虫咬出了好几个洞,气煞人也。

  阿桃为了不浪费,便把这料子裁了给每人都做了套围裙袖箍。

  于是福兴今日便穿得格外粉嫩嫩。

  除了粉嫩的围裙,今日过节,他还穿了厚实鼓囊的新棉衣,虽是普通褐色的棉布,阿桃还给他袖口衣领都绣了福寿纹,取他名字里“福”之意。

  这会子,福兴便一边包馄饨擀面皮一边与烤火的沈渺闲话。

  “我原本那主家,官是不高,但家里吃食很讲究。家里的老夫人不爱吃大角子,说皮厚,馅儿拌得再怎么好,也不如馄饨。她便教我做馄饨,先要把馄饨皮擀得纸薄,拎起来能透光,包起来透肉,这才算好。还有那馅里的肉,要一点点剔去筋络,留下鱼脍般绵密的精肉,再用酒壶底子捶打成肉泥,打到黏着壶底要使劲才能拔起,才算好。汤也得用老母鸡、猪筒骨煨汤,要这样做出来的馄饨汤,她才能满意点头。”

  沈渺听了都觉着好吃。

  不过她爷爷以前教她做馄饨没那么讲究,是直接拿滚水做汤底,什么都没有,放调料也全凭手感,东抓一把紫菜、西抓一把虾皮,挖一点葱油,撒点盐、鸡精提鲜,馄饨烫熟捞出后,便将这汤热热地淋上去,若是馄饨提前包好冻上的,做起来五六分钟也就好了。

  瞧着随性粗矿,可偏偏吃起来味道真不赖,汤味鲜亮、清醇,她特爱吃。

  福兴前主家那是十分精细讲究的做法,所以一早便得起来熬汤底了。

  说话间,福兴已经包好了一簸箕的小馄饨,个个都是胖乎乎的身子,还拖着纤薄的皮衣,投入水中活似一只只白色长尾金鱼。

  他起身,用长筷子拨动汤水,怕馄饨上下翻滚时粘锅,一边搅动着,还与沈渺又说起这段日子的汴京新闻:“娘子,昨日街上好似便没见有厢军押送犯人了,想来这些案子要结了。”

  他前几天出门正好撞见押送犯事郭氏族人的囚车,作为亲眼看着自己前头那主家败落流放的仆人,他一开始瞧着那一辆辆装着人的囚车从面前驶过,心里还有些不落忍。

  直到他在街边人群里站着看了一刻钟,那查封抄没郭氏家产、田产的骡车箱子垒箱子,脚都站酸了这车还没望到头,他那一点不忍又飞了。

  他还在心里骂自己:他一个当奴仆的,不过十二两就叫牙保卖了,还替人操这门子心呢。

  于是也不看了,转身回来了。

  沈渺认同地点点头,既然这两日街上清静了,想必官家估摸着是彻底抄完了。

  但谢家和冯家好像不在这次查抄的范围里。沈渺这段日子也打听到了,官家细数了以郭家为典型的七大士族共计五十几项大罪,这些姓氏的族人有在朝为官的全都免官;有犯罪的,流放三千里,终身不得回京;甚至有些被判为首恶的,还被禁锢三代不得科考。这旨意如今已颁告天下,算是把那些上榜的士族狠狠钉死在耻辱柱上。

  郭家那些鱼肉百姓、恶意争水投毒逼死人的族人与奴仆几乎都被叛发配岭南,而薛家相同罪行的犯人却流放到幽州、莫州、瀛洲等北方边境州府。

  听说发配到岭南的犯人便是去船坞里当纤夫,流放北边便是去修长城。

  至于为何分两头扔,福兴倒显得很有经验:“那郭家的祖籍一定在北方,因此将他往最南边送;那薛家祖籍只怕在南边,所以便将他往北边送。我前主家便是如此。”

  这流放分配还挺科学,否则北方回北方,南方回南方,那流放不就成回快乐老家了?沈渺先是点头,之后想起来福兴的前主家也是如此,不由惊讶:“你前主家这样爱吃鸡和馄饨,竟不是南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1页  当前第8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2/13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小面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