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商队要来的消息,皇上并没有大肆声张,宋允知并未主动外传,早已来到光州的商人除了带话给自家人让他们拼命做工赶货物,也没有跟其他同行透露,都把这个消息死死的捂着,生怕旁人来分一杯羹。
当初他们过来的时候,不是没有被人取笑过。
那些人仗着自己家大业大,看不上他们的买卖,也瞧不起他们捧着光州,到如今只怕还在等着看他们赔的血本无归。就是不知来日他们知道实情后,还能不能笑得出来了。
第116章 热闹 精妙绝伦的技艺
燕国与北戎的商队在中途碰上,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地同行着,沉默得十分默契。
他们两国人原本就不对付,接壤的边境还时常起战事,燕国觉得北戎欺人太甚,像条狗一样,只会追着人咬;北戎觉得燕国不识好歹,被打成这样竟然还不肯跪地求饶。再加上燕国跟夏国不清不楚,落在北戎人眼中又是一重重罪。直到抵达光州后,两边气氛都凝重,前来迎接的胡洪都愣住了。
今日宋允知没来,主要燕国跟北戎只说了派商队过来,中间有没有夹带使臣也不交代清楚,若只有商队,宋允知自然不必出面迎接。他们只是互相之间做生意,没必要把姿态放得那么低。但若是其中有官员的话,让其他人去也不合适,于是身为名义上光州二把手、实则已经被架空得差不多的胡洪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
来的路上他一直臭着一张脸,觉得自己被羞辱了。可是真看到两国人争锋相对时,胡洪又怂了起来。什么不满、什么不平,此刻统统被咽了下去,他快步走近,礼貌地请众人随他一道去下榻的酒楼。
北戎的商队有些急不可耐地问:“不先去看看商会么?”
“商会还未开始,这会儿去多半是看不到的。”实则这会儿也能进去,有一些展位布置如今还在收尾阶段,但是别处都已收拾妥当,甚至听闻不少人将自己的镇店之宝都拿了出来,看头总是有的,可胡洪懒得操这份心。
宋允知让他过来只是为了将这些人带到客栈里头,他被这些官话都说不清楚的外域商贾没什么兴趣,也不想听他们闲扯,急吼吼地就将人带去了城内。
最后两边人还住在同一间客栈,甚至住的隔间也是相连的。两国对此都膈应得很,偶尔出来吃饭碰面了也是剑拔弩张。
胡洪送完人之后,不情不愿地回去给宋允知禀告了结果。
他身为别驾,堂堂光州的二把手,如今竟然只能干这种狗屁倒灶的破烂事儿。可是不做还不行,因为宋允知真的不惯着他,他今儿若是撂挑子,明日就得做冷板凳。
胡洪得罪不起宋允知,遂老老实实地将两国来的人都给告知了一遍。下午来的是燕国跟北戎的商队,这批人没有多少,加在一块统共也只有四十来人。但等这批人入住之后,后面又跟着来了好几批大中小商户。
前头那些人等于是皇商,给朝廷做生意;后面那些则纯粹多了,他们就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进一点货。若是货色一般,就少买点;若是东西好,则多买一点,反正他们带的钱足够多。
这些商人带着镖师、家丁,一路浩浩荡荡,将光州大半的客栈都给住满了。
幸而光州并非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盛事,应对也算是有条不紊。这倒是让燕国跟北戎的商人们略感惊奇,来之前他们就打听到了,这光州不过个不入流的小地方,远远比不得建康城,甚至都比不得南方的一些小城。结果到了地方一看,城确实不大,但却热闹得紧,一到傍晚,城中的百姓都出来闲逛,街边的小摊贩络绎不绝,吆喝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这独一份的热闹劲儿甚至跟他们的都城比都不遑多让了,自家都城的百姓都没有像光州这样舍得花钱。
北戎商队中有好些都是二王子的心腹,他们来这儿一趟也不容易,二王子说服大汗来夏国做生意更不容易,背地里不知道受到多少编排。当然,他们这次来夏国不仅是为了做生意,更是想着打探一番。上次大王子命人在襄阳城挑事,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夏国也并非软蛋,如今北戎对夏国也多了几分慎重。
商队的领头人名叫查苏,他便私下问起来:“你们光州是只有最近热闹,还是天天都如此热闹?”
客栈的店小二听他官话说得流利,又兼知道对方是过来做生意的,态度格外热切:“自然是日日如此了,咱们这儿的百姓手里头有钱,平日里也愿意花钱,否则外头那些小摊贩也不至于排得整整齐齐。没钱赚,谁还愿意出摊呢?”
其实这话多少有些水分,百姓开始挣钱也不过就是这一年里头的事,从前即便年节也不敢这么花,毕竟许多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近来光州的热闹一波接着一波,百姓不缺钱赚,眼里有了盼头,才更愿意花钱。
说来说去,这都是宋知州带来的变化,别的地方可没有这样的好事儿。
但是查苏不知情,看这个店小二说话时双目如炬,便觉得这话不虚。他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震撼,一个小小的光州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岂不是更富贵?是他们之前太小看人家了。
等到第二日商会正式开展时,燕国跟北戎的商人们才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了光州的实力。
展会在商业街尽头,一路穿过街道,两侧早就围了成千上万等着凑热闹的百姓。他们也知道要以衙门为先,因而并不拥挤,乖乖站在两侧,打算等着第一批人先进去看过之后再跟着入内。
查苏一路望过去,又发现了另一件事——光州百姓似乎很信任州衙。
多稀罕?百姓还能信任衙门,他们不是一向惧怕官府么?
可是再三端详后,查苏却越发笃定这件事。不成,他得再旁人仔细打探一下,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也是如此。若各地百姓与官府都能其乐融融,他们还有什么可趁之机?
一路心里就这么七上八下地到了地方,查苏也终于见到了二王子口中智多近妖的那位宋知州。
对方的确年轻,看着也就是一个长相漂亮的少年郎,但查苏却并不敢小瞧了他。即便不看别的,单单只看光州衙门这些人对宋允知毕恭毕敬,查苏也能看出这位的手段。
会咬人的狗不叫,越是面善的人,往往下手越狠。查苏领着人上前见礼,宋允知也客客气气地同他们问好。
寒暄的事交给胡洪,这也是说好了的,宋允知在短暂的招呼过后,便闭口不言当起了甩手掌柜。
胡洪攥紧手心,可他不敢不从。这个查苏还有燕国那个尹丹是里面唯二的官员,官位并不高,差不多只有他们这边正六品的样子,确实不必宋允知主动出面交涉。
胡洪挤着笑脸引着他们入内,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只是个别驾呢,他若是知州,这种接待人的活就轮到宋允知了!
展会是露天的,每个位置占地都是固定的,两侧一字摆开,绵延不断,颇为壮观。
外头这几十个展位都是光州当地的商户,摆的也都是土仪之类,有一些外域小商户对此很感兴趣,但是查苏等人却觉得奇怪:“不是说今日看的是布料跟瓷器吗?”
这算什么?
查苏还能稳得住,后面有几个商人甚至开始骚动起来了。他们千里迢迢跑来这儿,可不是为了看着三瓜俩枣。土仪再好,终究不能挣大钱。
“大人莫急,里头还有呢。”林山笑着说了一句,引导他们往里走。
走了好一会儿,众人迈进一道拱门,才发现后面别有洞天。这里面的展位比外头的要大上许多,也要更用心、更细致。譬如最边上的这间,门帘上以绸缎装饰,美轮美奂。
赵安虞身为商务司主事,这会儿也出面替众人解释起来:“此处的三十二处展位,摆的夏国各地的绢、绫、罗、绮、锦,后面的三十五处展位,放的则是各类瓷器。”
说话间,赵安虞示意展位的商人出面说话,那人也机灵,立马跟着道:“诸君先看看咱家的蜀锦,蜀锦素有‘母锦’之称,以花型饱满、颜色丰富著称,蜀锦里头的雨丝锦、浣花锦都是畅销的好料子,诸位不妨先看看。”
他抖开一匹布,上面印着瑞草云鹤,日头下表面泛着光泽,仿佛水波粼粼。
查苏甚至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这一摸,便有些舍得松开手了。这料子得多买点儿回去,二王子会喜欢。
宋允知给赵安虞使了个眼色。
赵安虞又引导众人往前,还有人念念不舍地待在蜀锦跟前询问价格,但是更多的人则跟着赵安虞,想先将所有的东西看完一遍再说。
赵安虞又指着旁边:“此处乃是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云霞而得名,此锦昂贵,寸锦寸金,乃是锦中之冠。”
那户商家略显高傲地将自家云锦铺开,不出意外地听到了满口的称赞声。他心中不免得意,虽然自家生意不是最好,但是做云锦的手艺没得挑,云锦可都是宝贝,这些蛮夷能享用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
查苏跟燕国的尹丹都不约而同地轻抚上去。
这样的好宝贝,二王子/大汗一定会喜欢!二人都势在必得。
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赵安虞吊足了他们胃口之后,又开始挨个介绍了。水丝潋滟的重莲绫、金银双色的织金锦、鲜亮夺目的火浣布、精美华贵的孔雀罗……
每到一处,众人便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步子,逐渐走不动道、流连于各展位。这里所有的丝绸他们瞧着都好,怪不得王公贵族们对这些丝绸情有独钟,也怪不得这些丝绸能价值千金,他们今儿可算长见识了。
查苏一开始还想挑一挑,后来实在是挑花眼,每到一个展位都想将里头的东西都搬回去。查苏甚至觉得,自己看过了这些,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再打动他了。
这三十多个展位逛了足足半个时辰也没逛完,赵安虞功课做的很足,丝绸商人们也格外的配合,说起自家的货那叫一个滔滔不绝,以至于后面的做瓷器买卖的等得实在是心焦。
前面怎么回事,为何到现在还不过来?丝绸有什么好看的,真正好的是他们这些瓷器啊!还不赶紧过来,来他们这儿开开眼!
该不会,那些没见识的北戎跟燕国人把钱在前面全都花光了吧,那他们的镇店之宝搁这摆着还有用吗?
第117章 惊艳 惊艳四座的镇店之宝
翘首以盼多时,终于看到了希望。
当发现宋大人一马当先迈进瓷器展位后,这些商人老板几乎快要泪如雨下了。来了,终于来了,宋大人果然没有辜负他们!
宋允知甚至被他们热切的目光给逼退了几份,怎么回事,昨儿过来的时候也没见着自己这般受欢迎啊?宋允知试探地迈出脚,见他们还在盯着自己,不自在地对着第一家瓷器商道:“愣着做什么?还不快给北戎跟燕国的大人们介绍一下你家的青瓷?”
对面的老板立马回神,迅速扬起笑脸,躬身请诸位前来观看自家的宝贝:“诸位大人且看,咱们家做的是青瓷生意,这青瓷乃是瓷器之花,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一贯十分畅销,深受时人喜爱。咱家的瓷窑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烧出来的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晶莹纯净,类冰似玉,乃是上好的绝品。”
说完他便取出一套品茗的茶具出来,各个光洁无暇,小巧玲珑。为了彰显他们家青瓷的雅致,老板还特意在人前秀了一手茶艺,当众烹茶。
茶汤青绿,配着茶具相得益彰。
查苏等站在前面的人都有幸尝了一口,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这茶汤放在小盏子里格外清香,入口回甘。
北戎人也喜欢喝茶,但是他们喝茶跟南方人又不一样,南方的汉人喝茶讲究一个雅字,规矩一套接着一套,看得人目不暇接。北戎人喝茶是为了解羊肉的腻,茶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可是今日一见,众人忽然觉得江南人喝茶的那一套他们也不是不可以拿来用。
国子监都抄过去了,一个小小的茶道难道不能复刻一份么?
这位老板靠着自己一双巧手,成功将外域商人给留在他的展位前,许久不曾挪动,余下人只能干着急。
好不容易等到他们终于换地方了,结果还得一家接着一家慢慢看,排在最后那两家老板都快要急死了。
“这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咱们,都是瓷器,青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看的?远不如我家。”
另一人没说话,因为他家也是做青瓷生意的。
青瓷也有许多种,前面那些都是典型的南方青瓷,而他们家是北方青瓷,胎体厚重,釉色青中泛黄,别具特色。当初北方青瓷也是举世闻名,后来举国南迁,他们也跟着来了南边,生意就这么跟着没落了下去。这回的商会,是他们难得的翻身机会。不过,在场大多数人应当也都是这么想的。那位老板稳住心态,小声道:“幸好我有先见之明,带了一尊宝贝来。”
先前说话的那位老板耳朵更是尖,一下就听到了这一句。他瞧见对方那副自鸣得意的模样,不免比他更得意了几分。凭他什么宝贝,在自家的镇馆之宝面前都不算什么。
这也是他非要选最后压轴出场的原因了。即便等的过程焦躁了些,但是谁让他们有这个本事呢?可不是谁都能有胆子敢站在他这个位置上的。
宋允知一路走,一路让商人引荐介绍,一来是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意,二来也是存着一点炫耀的心思。中原瓷器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即便遭受战乱,其技艺之精湛也不是寻常的游牧民族能比的。
而这些北戎人、燕国人的反应,也极大地满足了宋允知的那点好胜心。怪不得皇上从前喜欢拿着神童的名号在北戎人面前显摆呢,原来显摆的感觉这般美妙,他都要飘飘然了。
系统冷不丁出来扫兴:“悠着点儿,别叫他们又起了贪婪之心。”
夏国若是怂包,即便有再多的宝贝也是护不住的,这就无异于是小儿闹市抱金转,迟早都会落于他人之手。
宋允知心一紧,随即迅速安抚自己,北戎前年已经挑起过一场战事了,这回没有夏国的赔款,一时半会儿恢复不起来。况且大王子铩羽而归,不仅得面对朝中官员的指责,还得面对二王子跟四王子的反扑。如此困境,他哪有什么心思在入侵夏国上?再有野心的人,面对内忧外患也没办法随心所欲发动战争。
宋允知底气十足地道:“五年之内,不会有战事。”
系统没吓住他,很是不爽,悄悄地遁走了。
等到日头高悬,将近晌午之际,才终于走到了尽头。
那家北方青瓷的老板可算是等到自己出头的好时机了,等到了自己,他一时也不着急了,甚至理解了前面那些人慢慢介绍的心态。毕竟自家的宝贝如此出众,若是不介绍得细致些,怎么能显示出与众不同呢?
他缓缓打开盒子,露出一尊青瓷烧纸的观音雕像。
众人不由得站直了身子,就连宋允知都睁大了眼睛。先前他过来查看的时候,可没见过这样的宝贝,这些老板藏得还挺深的。
观音端坐于莲叶之上,说不出的庄严宝相。燕国不少人也信佛,北戎更是如此,不少贵族人入乡随俗,对佛经很感兴趣,此刻看到这样栩栩如生的佛像,都不免心动。
“这真是烧制的,不是玉雕的?”
那位老板矜持道:“自然是烧出来的,只是工艺复杂,一百个也里面也烧制不出一个成品来。”
宋允知甚至已经后悔这回请人请少了,他就该将周围所有的文人都给叫过来瞻仰一番。他们不是爱写诗吗,抓过来使劲写,使劲吹,物尽其用才好。
反正明日这商会还有得开,一直要持续十天,一切还还得及。宋允知往后挪了几步,叫来赵安虞:“你明日安排几个文人过来走一走,叫他们多写点诗。”
最后那家白瓷的老板看他们围着对面流连忘返,心中不平。等到他的时候,他也没含糊,直接搬出他的镇店之宝——一尊白瓷仕女捧花案。
衣着华丽的仕女们于玉兰树下闲聊,或是捧花或是簪花,造型不一、神态各异,但每一尊都烧纸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衣料,细微处甚至薄如蝉翼。这样的宝贝一出,全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实在是妙极,他们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登峰造极的技艺。这若是拿到了他们国内,一转手,不知道要卖到什么价格。
那白瓷老板目光略过诸位同行,迎着他们忌惮的神色,得意洋洋地道:“诸位,咱们家的白瓷可不仅仅只是白,对着日光还能看出粉色跟乳白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