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关键在于,他的话实在是太密了,而这些新人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力争上游,他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干。如今这些人都处于没有上峰带、也没有具体□□物的阶段,天高海阔,任其发挥,所以他们要准备的、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日常事得做、公文也得学着写。忙成这样,他们实在没 有心思配合胡洪。
不过几日,胡洪便发现那些人又变了态度,见了他之后,一个个竟然低着头装作忙碌的样子快不离开了。
胡洪脸上的笑容甚至还没来得及绽开便凝滞了。
怎么回事?
他回头去看,那些人却越走越快了。
走远之后,李甫才如释重负地同赵安虞道:“可算是摆脱了,若是被胡大人给缠上,没有半个时辰是脱不开身的。”
他们被分到了商务厅这边,而许多出身好的人却被分到了农务那边,眼下他们这儿没资源,农务那边的人没有务农经历,都是一筹莫展。
时间宝贵,真舍不得分在胡大人身上。或许胡大人同他们说的那些话当真是肺腑之语、金玉良言,但都不是他们眼下最需要的。这种话,闲暇时候他们愿意听,可如今忙的时候真的听不起。李甫也觉得苦恼:“你说他为何就是抓着咱们不放呢,司农、司库那几位大人比咱们不是有地位多了?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官呢。”
赵安虞想起这位胡大人的出身,这位同知州大人一样,都是新来的,找他们能为何,自然是为了收拢人心呗。赵安虞不好说人是非,但却再三提点同伴:“不管是什么原因,总归误了咱们的事儿,往后看到他还是离远点儿吧。咱们是知州大人招进来的,日后只对知州大人负责、听大人差遣就是。”
这边两个人对胡洪避之不及,那厢被扔下的胡洪已经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了。当日,胡洪便被迫放弃了拉拢这批新人的打算。不过他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手不当,只觉得是这群人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敢拒绝他!
他们知不知道自己拒绝的人是谁?!
真是群有眼无珠的蠢蛋,跟李家祥一个德行。
胡洪消停了,宋允知还有点失望,他还等着胡洪大显身手,自己也好跟他斗上几个回合,结果,他就这么放弃了?
没劲。
吏部也不中用啊,选过来的人不过是看着厉害,内里虚得很。没多久宋允知便抛下了胡洪,跑去巡视春耕了。去年下半年起,光州百姓也跟着挣了不少钱。今年春耕不缺种子农具,加上开春之后天气适宜,整个春耕期间并没出过什么纰漏,宋允知巡视期间一切顺顺利利。
他自己在外巡视,衙门里头的人可被他折腾得不轻。林度等人被迫背诵衙门章程,被迫改了记账方法,可怜他们这些老骨头,潇洒了这么多年以后脑子都不灵光了,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适应了变化。
而年轻人显然比他们要更耐折腾一些,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完成得异常出色。只是若说能担事儿,宋允知还是更看好赵安虞。
一群人平级的人想要将事情办好,总得有个领头人,赵安虞虽然出身不显,但是却极富有领导才干,不过半个月的功夫,他便已经混成商务司那边当之无愧的话事人了。
他自己不认识什么商贾,便先跟农务司这边几个人打好了关系,靠着他们引荐,结识了光州城内的几位有名的大商贾。而后又借着光州衙门的幌子,顺理成章从这些人口中打听到了各地大布料、瓷器等大商贾。多番核实之下,初步定下了一份请帖的名录以及后续筹备章程,由赵安虞带头,先呈给宋允知过目。
宋允知虽然不知道赵安虞究竟是怎么做的,但是只要他能让这些人真心实意信服他就好。若是赵安虞能将这回商会的事情办好,他不介意再提拔他一番。
低头翻阅赵安虞送过来的章程后,宋允知不由得微微一笑。这东西跟以往衙门中的文书很不相同,是仿照着他年后写的规划来拟的。在前期筹备中,还将每个人负责的部分都点了出来,谁也没有贪功。
宋允知看完这份详细的章程,一时间还真没挑出什么毛病来,于是同众人道:“东西先放我这儿,明日我叫人过来商讨一番,看看有无添减之处。”
赵安虞等人闻言,哪怕压了压,可是嘴角的笑意还是难以遮掩。这段时间虽然苦了点儿,但只要大人认可,他们的努力便没有白费。
他们来衙门办事,不就是奔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去的吗。苦一点累一点都无妨,只要能看到希望。
翌日,宋允知便召集林度、胡洪等人,商议请这些人入光州是否可行。
胡洪在众人还未开口之际便先泼了一盆凉水:“兹事体大,即便咱们商议好,朝中若是不答应,只怕也会落人口舌。”
宋允知揣着手:“这就不劳您费心了,本官已将此事悉数禀明陛下。”
胡洪:“……”
有后台了不起啊?
宋允知下巴抬得高高的,还真就了不起。
他这一句暗含炫耀的话一出,胡洪便不得不闭嘴了,剩下林度等人无不敬佩地望着宋允知。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们明白,宋大人是真的简在帝心,圣眷优渥。大人做的这些事儿其实都有些不同寻常,但是陛下却从未责怪过,相反还全力支持。
不知道相隔不远的庐州知州是否也是这个待遇?且不管对方如何,反正他们是抱定宋知州的大腿了。
大半日讨论后,林度等人又下去再次核实了一番,他们能打听到的消息自然比赵安虞等人更全面,于是请帖中有足足添了三十来号人。这还是初次参加商会,宋允知担心弄得太盛大衙门中人没有经验,最后落得不好。若不然,名单中人还得足足再增添一倍。
请帖誊写好后,便从广州出发,散去大江南北。
而商务司等人也顺利领了个职,赵安虞摇身一变,已经成了主事。虽然还是没有品阶,但是已经有了职权。
这可把隔壁农务司的人给急坏了,尤其是自诩新人中头一位的张家大公子张茂。他本以为自己会是拔得头筹的那一位,没想到却被旁人抢了先。
其实赵安虞的本事他是服气的,不骄不躁,进退有度,他很愿意交这个朋友。可朋友得交,风头也不能让啊。
张茂赶紧招呼同伴商议:“那边商务司已经出头了,咱们可不能落后太多,否则宋大人哪里还能瞧得见咱们?”
下面有人嘀咕:“这也没招,商务司的差事可比咱们好办多了。”
“好没意思的话。”张茂冷着脸打断了对方,“两边都是新设立的衙门,两边也都是刚初出茅庐的新人。他们没人脉,咱们没经验,事儿都棘手,还有什么好办不好办?”
张茂不是个怨天尤人的,他只是有些傲气,一时放不下身段来求人。可想到赵安虞前段时间四处拜访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这才换回了如今的成绩,又觉得自己那些傲气根本不值得一提。
张茂下定了决心:“打明儿起,直接下地干活!”
农具好不好用,不亲自试验一番怎会知晓?说的这么惨了,若再不知耻后勇,他自己都瞧不上自己。
半个月后,各地商贾都陆陆续续收到了一封来自光州衙门送来的请帖。
衙门?请帖?
光州又有什么大动作了?
再仔细一看,了不得,果然是大手笔。
第115章 抵达 万众瞩目的盛会
去年光州为了那个兽骨的事儿,可是风光了好几个月,听说一直到年尾才渐渐消停。今年刚开春不久,便又有新动静了。
可事实上,光州并非什么商贸繁华之地,本地的小商贾经商体量压根没法儿看,至于大宗卖卖更是少得可怜。前一位知州在任时,光州甚至还有些臭名昭著。
京城中不少富商收了请帖后,直接没当一回事。
他们私下也沟通过,觉得去光州收效不大。本身光州的位置就偏北,都快跟北戎搭上边了,他们费了老大的劲去当地,究竟能做成什么生意?而且这回赴商会还得花钱,租一个展位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不值得。因为对此事不抱什么期待,很多大商贾都没有给什么回信。
倒是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商人跟作坊主决定去碰一碰运气。他们想的又是另一面了,光州虽然不是什么繁华的地界,但是那位宋知州明显不是个一般人。纵观他这几年,凡是想要做的事情就没有一样是办不到的。哪怕是看在宋大人面子上,他们也得去光州闯一闯。
又过了半个多月,光州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回信,不少人答应会带着自家一批货前来参加商会。
宋允知翻了一下回信,发现多是些小地方的商贾,来这里应当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指望能有什么大的进项。
他们都担心的无非是没有买家,但其实,宋允知私下还给燕国跟北戎那边寄了信。
这事儿他也跟陛下说了,两国虽然有摩擦,可经商赚钱没必要划分得那么清清楚楚,就好像之前开互市一样。跟燕国已经僵成这样了,依旧不耽误两国互通有无。
燕国反正是经常跟他们做生意的,每年互市交易都还不够,这回应该会再派一批人过来。至于北戎,宋允知联系的是那位二王子,他当初从北戎离开之后便没跟二王子有过任何联系,这还是头一遭,不知对方会作何反应。来与不来,都在对方一念之间。
宋允知此举不可谓不大胆,在此之前,皇上还跟陈素商讨了半天,生怕宋允知把这件事儿给玩脱了。君臣俩反复琢磨了许久,最终还是萧宝玄见他父皇一直在犹豫,于是说了一句:“父皇,不过就是来几个商人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皇上拍了一下脑袋,这才觉得自己太过谨慎小心了。也确实如此,商人而已,能翻出什么浪花来?况且北戎那个二王子不一定会派商队过来,之前他王兄可是口口声声称他私通外敌呢,不知道他这回会怎么选。要是他真暗中派人过来,以允哥儿的个性,定然还会挑拨离间。
想通之后,皇上便写信给宋允知,让他放手去办了。朝中有什么异议,皇上也是一力压制下去,还给宋允知大开方便之门。
若没有朝廷首肯,外域商贾入关便是一桩难事;至于调遣军队,维护治安,更是难上加难。
信先送到了程武手上,从宫中来的回信一向如此,经过吕蒙跟程武二人之手才会送到宋允知跟前。这俩是陛下的心腹,宋允知还真的挺好奇他们从前在陛下跟前究竟做的什么。看吕蒙的样子,身手应当厉害得很,跟个武将似的。反观程武脾气好,人也温柔,最重要的是,待他十分得好,宋允知真想不出来他从前干的什么活。
从程武手里接过信后,宋允知还是压不住好奇心:“小武哥,你从前在陛下身边到底做什么的?是侍卫么?”
程武手一滞,随即露出浅浅的笑意,他一笑,周身气度跟江亦行简直一模一样,特别温柔可亲。
宋允知立马又蹭上去了:“跟我说说呗。”
“……暗卫。”程武言简意赅。
宋允知眼睛一亮:“贴身保护陛下安全的吗?”
边上的吕蒙忍笑,允哥儿未免将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不过,从前在御前做的那些事儿还真是不好跟允哥儿说,免得将人吓到。吕蒙伸了个懒腰,高声道:“是啊,从前就是保陛下安全的,安心了?有我们在身边,还怕会被北戎那些人算计?”
宋允知嘿嘿笑了两声,小心思被看穿了。他写信给北戎二王子那是为了生意,但是也害怕北戎人趁机过来取他的小命。若是程武跟吕蒙能以一敌百,他的安全将得到大大的保证。他虽有救命药,但是也不想真受伤。
得了陛下的保证后,宋允知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心全意筹备商会一事。一月后,他又收到了燕国那边的回信,虽然语气说不上多好,但却答应了派几个人过来瞧瞧。
能瞧就好,消息都是一通百通的,燕国朝廷有了动静,商人们自然也会闻讯而动。
北戎那边则一直静悄悄的,直到宋允知都歇了心思时,忽然收到了二王子的回信。
夏国的东西在北戎境内其实也挺畅销的,尤其是丝绸跟瓷器这等奢侈品,这些年北戎也想自己做,只可惜当初夏国南下之际带走了无数工匠,还顺带将原本的官窑给毁掉了。夏国人将事情给做绝了,北戎人又不擅长此道,即便复刻了,技艺也远不如夏国精湛。
二王子筹算了这么多年,已经能跟他王兄分庭抗礼了,可手下的人一多,要用钱的地方也就多了起来。他也知道跟夏国接触太多不是什么好事儿,但是为了赚钱,还是捏着鼻子接受了宋允知的请帖。
宋允知得了回信还挑剔:“回得这么晚,不知道在拿什么乔。”
系统看不惯他这洋洋得意的模样:“他要是不回你,你就知道厉害了。”
宋允知不搭理系统。
六月过后,便有零零星星的商人来赴会了,宋允知听说之后直接派了赵安虞等人前去接应。
这些千里迢迢赶过来的商人其实心里也在犯嘀咕,他们这次也是费了不少代价才过来的。布匹还好,那瓷器可都是易碎物,一路上哪怕精心伺候着还是损坏了不少。且这回带的都还是顶好的那批货,几乎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如今碎了这么多,看着实在是心疼。若是能赚钱还好,不能赚钱的话,亏的就大了。
等见到光州衙门的人后,这些人免不了要试探一番,他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展位的钱多么?他们就怕衙门狮子大开口。
赵安虞佩服他们家宋大人料事如神,事事都已提前想妥当了,遂将他们请到屋内,细细地与众人说明。
“租赁展位的钱不多,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但是展位怎么布置,这个得诸位自个儿操心。”
有人问:“县衙没有统一的样式么?”
赵安虞道:“有是有,可这回商会还有北戎跟燕国的商贾过来,若是大家都一样,那有什么看头?”
众人连忙点头,一听到北戎跟燕国都有商人过来,立马上心了,开始思索自家要怎么布置才能与众不同。本来他们还担心东西卖不出去,白走了这一遭,如今却都庆幸自己过来了。这做生意,很多时候靠的就是一个赌字,他们这回已经赌赢了一半。
赵安虞想的却是另一件——这些人如今在光州,他们要办事,自然得请光州的百姓干活。他们出点小钱,便能惠及万千百姓,可谓双赢。
光州衙门从来不看重这些小利,他们主要靠着商税赚钱。别看商税从中抽取的分额不高,但如若交易的体量过大,那么收益就相当可观了。
是第一批商人开始抵达光州筹备展位后,剩下的人也相继到了。
光州上下都忙得脚不沾地,赵安虞这些新人这几个月内每日早起晚归,人都消瘦了许多。后来连农务司的人都赶着过来搭把手了,这会子也没人计较由谁牵头,得听谁话了,更没有人计较商务司压过农务司了。这毕竟这是光州衙门的差事,若是真做不好出了错,大家一起丢人。
好在光州并非第一次干大事儿,哪怕懒惰如林山,也都知道流程如何,城内酒楼饭馆也早就有了接待的经验,百姓们更知道,遇见生人问路得热情些。
到了八月份,各地商贾来了足足有六十余人。他们当初可是发了几百份请帖,来的却不到十之四五。还有些人先前明明答应了要来,结果临时有事,又给绊住了脚,想来是彻底来不及了。
赵安虞等人还提心吊胆,忧心宋大人会介意,结果宋允知得知之后却还算满意。
毕竟是头一回,宋允知也没想着能一呼百应,来的这些人他都瞧见了,虽然不是远近闻名的大商贾,但是供货稳定。那些展位他也看过了,确实布置的都很有特色,宋允知自己瞧见了都很喜欢,更不用提北戎跟燕国人了。
不过,为了显热闹些,宋允知还让光州本地的商人也过来凑凑数,里场全都是布匹瓷器,外场则都是光州一带的特产。
如此一来,里子面子都有了,也热闹了许多。
万事俱备,宋允知也收到了消息,燕国与北戎的商队早已经进入夏国边境,不日即将抵达光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