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本就是因为起义发家,如今不过是旧事重演,民间又有了自发形成的起义军。
百姓们是真的只想要结束战争,但是这些起义军的小首领却抱着别样的心思。
有一个郑廷做例子,谁不想要登上九五至尊?如果他们登基,一定不会跟夏国硬碰硬,不仅能迅速平定战事,还能顺利俘获民心,真是一举两得。
民间起义几乎一呼百应,虽然主力的青壮年都已经被抽调去前线了,但是破坏力仍旧不可小觑。
齐国的乡绅地主们趁着也为此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也受够了提心吊胆的日子。齐国朝廷被前线战事和民间起义给弄得焦头烂额,对郑廷的怨念也日益深重。
文官团体直接联名上书,让郑廷赶紧撤兵回来安抚后方。再晚一点,他们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郑廷能够清醒地体会到,所有的一切都不受控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宋允知之前在齐国布的局,如今也终于可以发挥作用了。
林祁盛反水了。
他在即将抵达光州之际,临阵反戈,带领八万大军主动投靠夏国。借口都是现成的,他宁愿背主,也不愿意看到无辜百姓因为战乱而惨死。
齐国一下子多了一位劲敌。
林祁盛不是一个人叛国,他是带着原先三四位起义军首领一同叛国。此事林祁盛早就在观望了,他这回齐国吃了败仗才让他彻底下了决断。
做出这种事儿来,林祁盛没有半分心虚,反正他本来也是半路加入齐国的,郑廷根本不算他的主子,他如今离开也是应有之义。
林祁盛的反水,让还在路上的王新有些懵,连赶路的步伐都慢了下来。他还在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办,齐国能不能撑过这一波。
郑廷身边日日都有人劝说他放弃,哪怕邓将军这样毫无二心,一心只想着讨好郑廷的,都在劝他赶紧回去。
“再不回去就真的来不及了,陛下。”
郑廷颓败地坐在营帐中,反复拨动着沙盘上的旗子,目光愣怔。
时来天地皆同力,可如今他的时运,早已经去了。
要认命吗?
郑廷从来都不是轻易认命之人,否则他也不会一步步爬上来了。可如今接二连三的背叛让他觉得厌恶,不是厌恶那些外人,是厌恶他自己,竟然将局面弄到如今这样的地步。
一股深切的自厌情绪始终挥散不开,以至于郑廷连自己自始至终的坚持都产生了怀疑,他是不是变成了自己从前最憎恶的那种人?
不多时,外头有人通传,夏国人送来了一份密信,是宋允知宋大人的亲笔书信。
邓将军烦得要死:“都什么时候还管他们做什么,定是没憋好屁,快送走!”
郑廷却抬起了眼皮:“拿来吧。”
第151章 结束 郑廷的结局
邓将军不情不愿地将夏国送来的信给拿出来了。
拿到手沉甸甸的,邓将军的心也跟着往下沉了几分。宋允知那小崽子应当不是个喜欢操心、喜欢说废话的人,他既然愿意这么长篇大论,定然没安好心,没准陛下看过这封信之后,便又情绪大变。
可他还不能不给,在他们家陛下看信的时候,邓将军一直在旁守着。
虽然陛下败了、虽然邓将军自己也不支持再开战,但是他只是觉得陛下此番是太大意轻敌了,若是再给他们三五年时间准备,未尝不能彻底一统南北。
反正他还是坚定跟着陛下的,不像林祁盛那个狗贼,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反水,简直不是个人。还有王新,到现在也没个消息传过来,谁知道是不是已经死在路上呢。只有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忠心不二,但愿陛下能看到他的一片赤诚,让他顶了王新的位置最好。
王新脑子里思来想去,表情几番变化,就没安定下来过,但是郑廷却没有什反应,淡淡地将信给看完了。若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谁能知道郑廷心中已经掀起了滔天骇浪?
宋允知这回没有奚落他,反而是推心置腹地跟他聊了聊。
奚落的话没有用,像郑廷这样的人,越是奚落他越是不服,若是激起了他的好胜心,哪怕被碾碎到尘埃里他也能照样爬起来。这种人,摧毁他的身体没有用,瓦解他的精神才是不二之选。
曾经宋允知也说过这些话,但是当时的郑廷全然没有听进去。但是这回经历了这么多,宋允知相信他能听懂。
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错,让百姓有尊严地生活也没有错,让鱼肉百姓的权贵收到应该有的代价更没有错,这不仅是郑廷的期望,这也是宋允知的追求。只是。郑廷的手段比他偏激很多。
世上需要郑廷这样的先行者,哪怕不能最终做出改变,至少也为之奋斗过,至少也给百姓心中留下一丝反抗的火种。
宋允知是佩服他的,但是并不看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某一个或者某一群贵族造成的吗?不是。错的是贵族吗?也不是,错的是体.制。只要制度不变,永远都会有新贵族接过老贵族的权势地位,继续压迫百姓。世上没有绝对的平等,郑廷的理想在这个时代注定会失败。
宋允知点到即止,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也不敢多说,最后也只能隐晦暗示。
郑廷默默地看完了信,在邓将军的好奇之下,将信团成了团,直接丢进了香炉中,他且独自在香炉前凝视许久,看着火光忽明忽暗,厚厚的手稿片刻之间就化为一缕青烟。
邓将军还疑惑:“那个宋允知没说什么吧?”
郑廷迟疑了一瞬,自嘲地微微摇头。
他不想多说,哪怕已经预料到自己的失败,可是被人这么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仍旧是当头棒喝。郑廷从未像此刻一样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失败,或许,宋允知是对的,贵族是杀不死的,错的也远远不只是贵族。
他望着邓将军,望着营帐外的将军们,许久不曾回过神。这些人跟着他打天下,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在郑廷眼里,他们是得力的下属,是处理政事的帮手,理应给他们加官进爵;但是在百姓们眼中,他们跟贵族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怕邓将军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贵,并且引以为傲。
他杀了一批世家权贵,却又在无形中扶持起了另一批。
他都在做什么?
有意义么?
他也是助纣为虐的那个人。
郑廷苦笑一声,吐了一口气,回头对邓将军道:“启程吧。”
邓将军还有些懵:“去,去哪儿?”
还要往后退吗?
“回……”郑廷思索一番,轻扯嘴角,“回长安。”
左右的侍从喜出望外,陛下总算是想清楚了。其实早就该撤兵了,继续待在这儿,除了耗费兵力没有任何作用。
大军迅速规整撤退,光州军营很快都得知了这一好消息,高兴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警惕。这些齐国人异常狡猾,也拿捏不准他们究竟是不是故意退兵,然后想打个出其不意。
反正不到最后一刻,他们都不能安下心来。
宋允知命一小队前去盯梢,不近不远地跟在齐军后面,如果齐军想打一个回马枪,他们也能有时间应对。军营中也不能放松,起码这一个月都不能放松,等到郑廷跟王新真的回到长安,并且安分下来之后,光州才能从战时状态中解除。
“大家辛苦一段时间,只要齐国不闹什么幺蛾子,战争就真的结束了。”
尽管知道还要再撑一撑,但是听到这句话之后,众人还是欢呼了起来,胜利已经近在眼前了。
等到宋允知安抚过后,谢霆也跟着他走到了营帐中,询问道:“咱们不需要乘胜追击吗?”
宋允知犹豫了一番,其实他也是想的,尤其齐国境内如今还不安分,起义暴.动时有发生,若是能前后夹击,郑廷肯定疲于应对。但是,宋允知不敢拿着十多万士兵的命去赌。
他跟谢霆解释:“齐国这位皇帝有点邪性,百姓如今跟着闹事儿只是因为前线战事失利,加上又有咱们在中间煽风点火,可一旦郑廷退兵,百姓是否还愿意与他作对也不得而知,若是他再示弱一番,没准还能重新夺得民心,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再等等吧,宋允知宁愿保守一点,先看齐国境内的动静再做打算。
光州稳得住,林祁盛反而坐不住了。他临阵倒戈也算是立了功劳了,但是这份功劳其实不算什么跟他当初归顺齐国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当初了。
若是两国就此收手,他的功劳就会大打折扣,去了夏国应该也不会得多高的官。
他如此费心筹谋,他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小官就能打发的。既然光州按兵不动,那他来。
林祁盛给建康城那点递了消息,毛遂自荐说要给齐国使点绊子。这信是必须要递过去的,否则自己白做了活还没人知道。等到告知了夏国皇帝后,林祁盛便暗中与齐国那些起义军联络,许诺帮助他们夺回长安,他还暗示这些人,郑廷在军中已经威望尽失。只要他们敢动手,军中便有人愿意配合他们。
富贵险中求,林祁盛不信他们不动心。反正若是自己,他肯定是受不了这样的诱.惑。
有林祁盛暗中捣鬼,郑廷返回长安的路途并不顺利,中间不知道遭遇了多少伏击。
起义军首领攻击他,郑廷能够理解,毕竟他当初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但凡有点野心,谁不想要做皇帝呢?可郑廷不能理解的是平民百姓的恶意。
有的人想要杀他,无非是觉得他是个暴君。
有的人想要杀他,则是因为家中亲眷在前线的战事中无辜丧命。
郑廷清楚地记得,那日一个年过六旬的老汉拿着镰刀,颤巍巍地奔向他。尽管在中途就被士兵给刺死了,可死前他还是直勾勾地瞪着郑廷,恨意几乎要将人灼穿。
又是一个要为自己儿子报仇的贫苦百姓。
郑廷眼中只剩下一片荒芜,心中除了空洞还是空洞,性子也一天比一天寂静,一天比一天无望。战事失利没有把他逼疯,但是这些百姓的憎恶,已经彻底将他击溃。
相同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了多少遍,郑廷知道这些百姓理解不了自己,他们也是被人愚弄、利用,不知道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但是每每看到他们为了杀自己前赴后继,还是会止不住的绝望。
纵然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过去,自己在这些人心中仍然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又一日,郑廷突兀地收到了他母后的来信。
母后听闻途中不少百姓遇害,有些还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被杀,于是便写信来劝,让他善待这些百姓,别再杀人了。
郑廷伸手盖住了眼,看吧,连母亲也觉得他面目可憎。
郑廷叫来邓将军,询问道:“王新还没跟上来?”
邓将军一看机会来了,迫不及待地上起了眼药:“一直没跟过来,陛下待王将军情深义重,可王将军的小心思却多得很,没准已经跟林祁盛一样,已经悄悄投靠了齐国也未可知。也只有咱们这些人,才满心只惦记着陛下您的恩情。”
郑廷冷笑,对自己身边的人也感到了绝望。都是些挑拨离间、争名夺利之人。王新是有点小心思,但还不至于这么快就背叛他。
只是……他这个皇帝做的着实失败。
郑廷也没有为此苦恼什么,只是留下了一道召令便让王新离开了。
良久,郑廷望着虚空露出了略有些得意又苦涩的笑。
他失败了吗?或许还没有。
两日后,光州收到了一条不知真假的消息,齐国皇帝死了,死于自裁。但是临走之前,齐国皇帝还下了一道诏书,他已将他的财宝妥善安置好了,只要有人能杀掉夏国的世家权贵,即可拿到他的财富,杀一人得百金,杀的越多,拿的越多。
与此同时,一本记载夏国世家大族的名录在民间悄然流传开。
第152章 更迭 王新上位之后
宋允知叫人核实过,消息是真的。
齐国那群起义军禁不住诱.惑,为了当皇帝将郑廷看成了眼中钉。本身夏国就一直在挑拨离间,后来又有他们自己的起义军首领挑唆百姓与郑廷之间的关系,以至于百姓们对郑廷深恶痛绝,即便不要命也要刺杀对方。
回长安的途中,郑廷经历了不下数百次的行刺,规模有大有小,一轮接着一轮,让人身心俱疲。但尽管如此,郑廷也没有死在这些起义军人的手里,他死于自裁。
没有人能够要的了他的命,除非是他自己不想活了。且临死之前,郑廷还摆了夏国的世家大族一道。
宋允知也拿到了这份记载夏国世家大族的名录,记载的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了,这也是宋允知百思不得其解的,郑廷究竟哪儿打听到这么详细的名录,真就是一个不落了。
他这几十年的筹谋,可真是一点也没浪费啊,照着这个名单一路杀下去,真能将整个夏国的世家都杀干净。
郑廷本人财富有限,但是他带人攻占了北戎之后,继承了北戎的全部遗产,尤其是北戎皇家的私库,那里面的财宝可不是一场、几场战争就能花完的。有这样的财富在前面吊着,只怕夏国这些世家大族们得日夜不得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