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从来不缺穷凶极恶之人,也不缺极端仇富之人,正好郑廷给了他们借口,为百姓诛杀为富不仁的贼寇,杀完了还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金银财宝,对他们而言简直一本万利。可以想见,接下来齐国民间跟夏国官场得有多不安定。
宋允知又是遗憾,又是感慨。真不愧是郑廷,死了还不忘要杀世家了。虽然生前没有完成目标,但是死后还能让世家大族提心吊胆,除了他再没有旁人了。
要说郑廷输了,真不至于,纵使人心尽失,他也还是那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郑廷。而且想做的事情,他都做了。
“郑廷的遗.体可送回长安了?”
打听消息的赵安虞摇了摇头:“据说,他留下手信,让人将他的尸身火化,骨灰撒在了山间。”
宋允知一僵,他这样的做派,就不怕长安城里的郑太后熬不住吗?可转念一想,郑廷大概也是憎恨自己母亲的,亲生母子彼此相疑,最终弄得一发不可收拾,他不想让母亲见自己最后一面,可在情理之中。
只是作为始作俑者,宋允知多少是有点心虚的。
“他可还交代了别的?”
“貌似将手底下几个信得过的武将妥善安置好了。”
郑廷干脆地自裁,几个还算忠心的部下,能安顿的他都安顿了,留给他们一笔不菲的财宝,让他们先退出朝廷,帮助他料理诛杀夏国权贵一事。
追上来的王新也受到了郑廷留下来的一笔钱,他没准备退,郑廷也不为难他,只随他去。
他巴不得这些人互相咬。
自裁听着悲壮,但是郑廷在做出这个决断时却有种报复即将得逞的快感。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但若是他的决定能够在他死后改变如今的格局,长久地震慑那群贵族,那也值了。
可郑廷却也还是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最要紧的便是皇位空缺,且无继承人。
既然没有继承人,那便是能者居之。
先前那些起义军的首领更是发了疯一样准备进军长安,为了皇位,也不惜同自己人厮杀。
邓将军本来也想争一争的,但是陛下临死前交代了他去看着夏国贵族,邓将军虽然不大情愿,但这毕竟是陛下临终嘱托,陛下之前待他不薄,邓将军只好听他的话,先退下来。
王新没退,所以邓将军这些日子提到他都是万分鄙夷。
他当然知道王新为什么不急流勇退,想当皇帝呗,可他也不细想想,皇帝是那么好当的吗,就陛下这种运筹帷幄之辈,都折在皇位上,他王新又算是什么东西?从前不过是依附于陛下干些蛮力活,真跟人算计起来,他有几个脑子能算计过别人?
追随他的武将倒是有几个,但是文臣,几乎没有。
听说王新还想着将刘易生给重新挖回来时,邓将军就差没有仰天长啸了。刘易生那种叛徒,他跟陛下都处不好,跟他王新能处得好?再说了,本来平起平坐的两个人,如今成了上下级,刘易生心里能没点子想法?
反正他不看好王新。
邓将军一行人退得干脆,不过也在默默地关注局势。
王新势头的确很猛,他在郑廷的允许之下,接过了郑廷残留的大部分势力,根本不是那些小小的起义军能够比的。顺利抵达长安之后,他也是立马就入主了皇宫。
王新一家人喜极而泣,本来他们跟着郑廷出人头地就已经够欢喜的,谁知道后面还有更显赫的身份等着他们。
从平民变成官宦,如今更是直接成了皇族,自家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王家老太太也换上了太后的衣裳,几个小辈过来请安时,都是一脸抑制不住的激动。他们这些天做梦都是美梦,日日都是笑醒的,到现在还对自己身份的转变不太适应。他们这些日子正在学习礼仪,距离学成尚且有一段距离,但是尽管如此王家人也不介意,甚至想先让官员家眷先入宫拜见。
先前他们入宫拜见过郑太后,如今轮到王家,这规矩自然也不能丢。得让长安城的人都知道,如今皇帝宝座上坐的是他们王家的人。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最近还有人做了皇帝梦呢,一直不死心,想要谋朝篡位,真是大逆不道。
有人热闹,自然也有人落寞。郑太后已经从别人口中知道了前因后果,本来就年纪不轻的老人家,如今更是老态龙钟,一夜白头。
王新到底还念着郑廷的提携之恩,对待郑太后很是礼遇,好吃好喝、金奴银婢地供着对方,除了没有太后的名号,其他一应待遇还跟郑廷在世时没有任何区别。郑廷没有子嗣后代,留着郑太后对王新也没有任何威胁。
郑太后在儿子死后,自知没有反抗之力,王新怎么安排,她便怎么做。亲儿子都被逼死了,她一个妇道人家又能做什么呢?只盼着王新能将这大齐的天下治理好,这大齐,终究还有她儿子出的一份力。
只是心里到底膈应,可惜郑太后身边可用的人太少,愿意一心一意辅佐郑廷的人如今也都不在,郑太后想打听儿子生前的消息都不能。
她唯一知道的是,儿子不愿意回长安,连遗.体都不愿意送往长安让她看一眼。
儿子恨她。
郑太后想到自己寄过去的那些信,当真是伤心欲绝。她这是在儿子心口上扎了多少刀子?
人在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不妥,如今人没了,再后悔,也不能起死回生。
郑太后身子每况愈下,王新也是派了不少太医过去问诊,可他没人却没什么精力去关注郑太后,甚至连家人都没办法让他分神。
王新这个帝位得来不正,哪怕他手里的势力承袭于郑廷,算是郑廷半个继承人,可这些人还是对他皇位的正统性表示怀疑。王新虽然恼怒,却不能真的拿他们开刀,朝廷就这么多人,若是都砍了的话,谁还会替他卖命?谁来管理这一摊子的事儿?外头的起义至今未平,王新不仅不能发作,还得给他们加恩,尽力将他们收为己用,好让他们一致对外,尽快安顿好齐国江山。
只是有个皇位在前面吊着,起义如何能压得下去?自从王新上位之后,民间比从前更乱了,甚至还不如郑廷在世的时候。上任皇帝只是在对夏用兵一事上颇受争议,这一任皇帝他自上位之后争议就一直没断过。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王新知道民间议论,可他全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时间来化解这些误解。与此同时,王新也第一时间给夏国递交了国书。
他们愿意于夏国世代交好。
先不说世代究竟能保证多少代,反正目前王新是愿意交好的。
可他愿意,夏国却不愿意。郑廷死后留的一手可把世家大族给吓坏了,关键是,这一手还真就有用,半个月前便有一户被连夜砍死了十多人。据说是因为那家平日里行事太嚣张,惹了眼,遂被第一个祭天了。
赫赫扬扬的豪门大族,当家主子说没就没了,这谁能不害怕?
他们生前要多尊贵有多尊贵,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可人没了,风光与尊荣也就彻底不在了,甚至死后还不如平民百姓呢,百姓的死相可没有这么惨。
更令人生畏的是,那几人身手极好,杀完人之后不声不响地跑了,如今整个世家圈子都吓得不敢出门,生怕一出去就遇到那等穷凶极恶之徒,想拿他们的命换钱。
都是那该死的郑廷!
不对,郑廷已经死了,这人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对他们都是威胁,真是没处说理去了。
这些杀手不能纵,齐国也断然不能留。
继任的王新也得死,齐国境内的起义军更得灭了才好。反正郑廷已经不在了,如今的齐国就如一盘散沙,最好趁着这个机会直接统一了两国。
朝臣们催着陛下做决断。
于是不久之后,宋允知再次收到了京城的密令。
第153章 忽悠 打你都是因为爱你
朝廷对于攻占齐国,已经是势在必得。
陛下一心想要夺回长安,而那些世家大族也想着尽快铲除郑廷的残余势力,留着这些人祸患无穷,没准真有一日他们能被这些人给杀尽了。
坏事做尽的人当然不无辜,从前仗着自己出身高贵,将人命也没放在眼里,这些人死了就死了。可是也有没犯过大错的,他们为何要赔上性命?真是太冤枉了。
几乎是同一天,宋允知又收到了另外几封信,不出意料都是朝中一些同僚写给他的。因为平日里并不怎么熟悉,所以通信也显得生硬的很。这些人都很在意前朝的战事,对宋允知能力的信任更是空前绝后,他们甚至想让宋允知三个月平定齐国,一统南北。
宋允知:“……”
他怎么不知道这些人竟然这么敢想?
这些人为什么着急,宋允知心里自然清楚,所以也没有回复他们,甚至觉得吓一吓他们也挺好。
世家中就是没犯过错的人,也没少通过身份之便来获利,郑廷所以那么恨这个群体,也是有原因的。不过郑廷人都没了,总是提他也不好。
有些人在世的时候叫人愁,总觉得他面目可憎,但是真没了之后,不免又开始怀念起来,可见人呐,就是贱。
随春生拍了一下宋允知的肩膀:“想什么这般入神?”
上次王新等人援助郑廷时,随春生也追在后面赶过来了。他过来时抱着要死战一场的决心,连遗言都写好了,不料来了之后却发现齐国人竟然怂了!
他们退回去了!
没打成,自然是好的,尽管成就并不高,可是允哥儿能平平安安,手底下的将士们也不用死了,皆大欢喜。
宋允知扬了扬手里的信:“又来活了。”
没多久,宋允知便将众人召集起来,把朝廷的命令一五一十地转告他们。早在之前宋允知便给他们打过预防针,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这场战不会那么轻松就结束,现在看来确实如此,齐国是退回去了,但是朝廷可不答应。
谢霆与随春生遥遥对望,率先开口:“那就打吧,我与随将军做先锋。”
他们俩年纪虽然轻,经验不比那些老将的足,但却算得上骁勇善战,底下的小兵也愿意跟着他们立功。
宋允知见旁人没意见,便允了他们带队前行。
没多久,光州一带的百姓也都听说了他们要打回去,担忧之下又带着些迫不及待。
夏国这个地方一直被欺负、被打压。从前是北戎,之后是齐国,如今总算是轮到他们神气一回了,这风水轮流转的感觉着实不错,希望这回宋大人能够带领他们夏国的好儿郎,打一场漂漂亮亮的伤感。
赵安虞等人也没闲着,既然要打仗,那么他们就负责后勤。
前段时间用兵太多、伤亡也重,每日开销都大,已经将前期朝廷的拨款都给用光了。如今光州又在跟朝廷那边联络上了,准备再多要一笔钱。
朝廷的钱,不要白不要,总不能光州出人参军还不够,还要贴钱打仗吧?
这是他们宋大人的原话,赵安虞等是万万不敢有这种念头的。但他们不敢想,却挺敢做的,要钱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数额一加再加。
最后连胡洪看着都有些提心吊胆的,主要他也没朝户部伸这样大的手。眼瞅着周围人都跃跃欲试,激动得脸色都有些涨红了,也就只有他还清醒一些:“咱们,是不是要的有点多了?”
“多?怎么会多?”李家祥嘴里嚼着饼,语焉不详,“大人交代了……要,多要点儿。”
最好把户部的银子都弄过来,多多益善。反正这些钱留给他们也不会花,还不如给伤员们多点儿补助,亏待了谁也不能亏待了前线的战士们。
胡洪看他这蠢样子,就知道他没想到关键的点上去,不得不提点他一番:“户部尚书可不太好说话,咱们狮子大开口,那位大人倒是不会对宋大人怎么样,但是记恨上咱们不是轻轻松松?”
胡洪眼眼睛一眯,甚至已经开始担心自己升职的时候会被那位尚书大人给横插一脚了。像他这样一门心思在仕途上的人,可不会给自己留下半点把柄,不能得罪的人,绝对不会得罪。
可周围那几个才不管胡洪那边小心思呢,林山直接就道:“管他们记恨不记恨,若是不给钱,我还记恨上他们呢。”
李家祥笑嘻嘻:“就是就是,我也记恨,我还去宋大人那儿说嘴,让大人也知道户部拦着不让给钱。”
胡洪太阳穴都在一突一突地跳着,这群傻蛋,他们眼里只有宋允知!宋允知再有能耐也不过只是个知州,若是尚书大人想要惩治他们,宋允知真能护得住吗?
胡洪也是气昏了头,压根没想过,冯尚书怎么可能自降身份去为难几个基层小官员?
宋允知这边刚带着大军动身,后脚光州衙门要钱的信便已经递到户部手上了。
冯尚书打开一瞧,愣了片刻,随即冷哼了一声,没轻没重地直接揪下了自己的一根胡子,惹得他疼得龇牙咧嘴,又将错处归结到光州衙门头上了。
“天天伸手要钱,真是个无底洞!这个宋允知,他也不管管自己手下的人。”
当他户部是什么,是金山银山啊?朝廷的钱本来就不太够用了,这些人还没完没了地要,有钱是有钱的花法,没钱是没钱的花法,如今凑不来手,难道不应该勒紧裤腰带自己节省些吗?
光州又不是没钱,为什么不多出点儿?真是抠门抠得要死。
旁边的户部侍郎不声不响地走过来,伸头一看,忽然道:“可若是不给,难免伤了光州上下的心呐,如今一切还依仗着他们。”
冯尚书恼怒地撇过了头,他哪里不知道这个?不过是发两句牢骚罢了。真不给,不仅他担心宋允知跟那些士兵会撂挑子,就是朝中的那些同僚也不会同意的。他们如今都担心齐国那些人使坏,要他们的性命,对光州那边可上心着呢。若是知道他为难宋允知,定会要他好看的。
“真是一群惹不起的人。”冯尚书感慨着一句后,还是认命地拨款了。没办法,谁让光州如今是老大呢?
搁在几年前,谁能想到光州还能这么重要?那会儿光州若是有人敢这般大手笔的要钱,早就被人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