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反击 由败转胜的开始
行刺之人很快便被制服。
郑廷是喜怒不定,也疑心身边人,但是该带的守卫却一点也没少,尤其在如今各方面暗流涌动的情形下,保证自己安全是必须的。
好在他身边带了人,行刺之人刚准备动手,便被发现了。
郑廷理所当然以为他是夏国的探子,亦或是被夏国的糖衣炮弹给收买了,于是便让人直接拖下去审问。可审问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此人跟夏国没有半点干系,从未接触过夏国的任何人,本人也是彻头彻尾的乡里百姓,因为家境贫寒,他甚至没有名字,身边的熟人都叫他曹二,因他在家中行二。
在乡下,像曹二这样没有名字的人还有很多,男子没有名字,女子更没有,他们一辈子也没有一个正经的名字。
曹二对郑廷动手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家中只有三兄弟,他与兄长从军本是为了军中的那点月钱,结果月钱比当初承诺的要少不说,他的兄长还因为郑廷的指挥失利而命丧黄泉。他没有死,但也从登云梯上掉了下来,摔伤了胳膊。
若只是如此,曹二还能忍,可最让他不能容忍的是,他唯一的弟弟也被官府给拉去参军了。
这个军营如今是什么模样,曹二跟千千万万个小卒心中最清楚,每一次进攻光州,都要折进去数以千计的人,这些人有的直接就死了,有的伤了也落下了终身残疾,即便侥幸活下来,日后也会成为废人,哪里还有容身之地?
曹二不怕成为废人,但他怕他唯一的弟弟也会跟他有同样的遭遇。若是他们兄弟三人都没了,寡母肯定也活不了了。
无人引导,曹二自己就先将怨念转移到了郑廷身上。
等到郑廷不信这审问结果,亲自过来查看时,曹二甚至敢对着他破罐子破摔:“若不是你这个昏君,我大哥、堂哥他们也不会死,村中的玩伴也不会断手断脚。你口口声声说要一统南北,说要歼灭贵族,要让百姓挺直了腰板做人,可你如今都带给我们什么了?”
反正已经刺杀失败,留给他的下场左右不过是一死。曹二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心中滋长的恨意让他无所畏惧,即便是死,他也要将这些话都说出来:“如今不仅是我恨你,军营中谁人不恨你?你带给百姓的只有杀戮跟悲剧,没人真心信服你这个狗皇帝!你这个刽子手,你残害了多少人心里没数吗?没有一个百姓不恨你。”
邓将军见他胡说八道,赶紧让人将他拖下去,还背着郑廷给狱卒使了个眼色。这人对陛下不敬,待会儿直接砍了就是,还让他啰嗦什么?
可曹二的控诉与刺杀,对郑廷的打击却不轻。他怔怔地望着自己的一双手,他杀了人?
在郑廷看来,他只是杀了北戎人,那些人本来就该死。可因为战争惨死的汉人,并不是他的本意。
战争,本来就会死人。他们的牺牲,能够换来天下太平,能够换来更多人平等、有尊严地活着,只要再给他一年,不,给他半年就好了,光州支持宋允知,但是夏国那么大,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能团结一心,只要光州不堪重负,他便能成功。
可是,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能理解他呢?百姓的憎恶,比母亲对他的误解还要让郑廷无法接受。那一瞬间,郑廷仿佛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所有的努力都没了支点,一股空前的无力充斥在他周围,似要将他整个人湮没。
为什么,他们都不能理解他?
邓将军小心谨慎地宽慰着陛下,只是作用不大。
更叫人担忧的是,曹二是公然行刺,纵然已经伏诛了,但是影响极为恶劣,惹得军中议论纷纷。
为了平息非议,邓将军当众宣布,曹二是被夏国的探子给蛊.惑了,这才做出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曹二已经对他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是陛下大度,怜惜他受到贼人蒙骗,所以并不会祸及对方家人。
这依然是格外开恩了,换了别人,便是诛九族也不为过。
只是这些话,并不足以让众人信服,尤其是曹二村中同他一道参军的伙伴。在他们的印象中,曹二一直是个老实懂事的农家汉子,出事之前也同他们吃睡在一块儿,他哪有机会被夏国的探子给笼络住?
不少人笃定此事有鬼,理由也简单:“夏国若真要策反,去策反朝廷官员、亦或是军营中的将军,可不比策反一个无名小卒要划算多了?”
曹二是谁?他不过就是个小兵,上阵杀敌时被要求冲在前面的无名之辈而已。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夏国费心筹谋的?他们更愿意相信,曹二是不忿皇上心狠手辣,更不忿他的兄长因为战事而亡,所以才决定痛下杀手。
只可惜失败了。
没错,对于此事,不少人心中偷偷觉得很是可惜。若是曹二真的成功了,他们就不用打仗了,皇帝都没了,还打什么仗?他们也不在乎能不能建功立业,只要放他们回去跟家人团聚就好了。
已经入冬了,等到明年春天,田里的庄稼还要播种,他们盼着回去种地。
宋允知还不知道齐国军营里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也有些焦头烂额了。
随春生传来消息,王新已经带着一批人悄悄往光州这边赶,随春生等见他有所动作,急忙前来支援。
西线往这边靠拢,东线竟然也是一样的,郑廷情绪看来已经接近崩溃,想要破釜沉舟,以光州为突破口。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兵力越是集中,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光州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可千万不能失守,一旦失守,前期他们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而且,鉴于之前郑廷不要命一样地进攻,光州士兵损失一日比一日大,宋允知先前还不准备征兵,如今实在受不住了,不得不征兵。
宋允知不仅征兵,还要大肆征兵,他要反攻。不能任由郑廷在这儿发疯了,他得率先出击,趁着如今齐国上下都反对战事,而且反对的浪潮一声高过一声,直接让郑廷再吃一次败仗。
虽然困难,但是无论如何都得做。
等到王新跟林祁盛带兵援助,就真的来不及了。宋允知不仅在光州征兵,还跟陛下说明了情况,允许他在光州附近的几个州临时征兵。若是京城以及南方一带还有可用的兵力,最好也调过来,多多益善,光州来者不拒。
皇上看到这奏书后,稍稍思索了一番就同意了。朝臣们自然也没有任何意见,他们不敢有,因为他们也担心光州的情况,那边这些日子损失惨重,军营往后一退再退,实在是不能退了。
再这样下去,他们就真的小命难保了,还是支持宋允知吧,只要能将光州守住,将发了疯的齐国兵挡在边境外,他们什么都支持。
幸好宋允知自己也是个有担当的。
源源不断的兵力跟粮草输送到光州。
光州附近的百姓也踊跃参军,就连庐州一带的百姓也被动员着前来参军。
宋允知听说之后,连夜给各地你知州写了信道谢,钟离那边也没落下,雪中送炭,宋允知尽管跟他有矛盾,不得不承他的情。
百姓参军,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支持跟相信宋允知,毕竟当初宋大人征兵时候,曾亲自许诺会带他们走向胜利。但更多的人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时至今日,他们已经退无可退。齐国固然强大,但也不是坚不可摧,只要他们将齐国击退,所有人都能安全,他们没道理不参军。
等到兵力补足之后,宋允知第一次指挥军队发起猛烈的进攻。
先前都是他们被动挨打,如今总算是能出一口恶气了!
打,给他狠狠的打!
让齐国人知道他们不是好欺负的!
郑廷还没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中回过神来,忽然之间就遭到了突袭,一时间疲于应对。
他们没有宋允知征兵方便,宋允知直接在光州附近就近征兵,郑廷却还得等兵员到来,宋允知打的就是这份时间差。
这唯一一次大规模进攻,不出所料地赢了。尽管刚入伍的兵员没有精兵老练,但是他们胜在人数优势,胜在粮草充足,胜在每个人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们不管郑廷进攻夏国究竟是什么目的,不管他要实现什么的宏图大业,更不能理解齐国打了他们还要说是为了他们好。他们只想守护家园守护亲人,仅此而已,他们的愿望,不比任何人的卑贱。
不敌夏国军队之后,郑廷果断指挥人员后撤。
这一退,郑廷便已经察觉到了不妥。后方跟军营早就对他发动战争很有不满,先前只是因为他们压着夏国打,这才压得住,如今夏国出其不意地突袭,他们又吃了败仗,后方人心必定溃败。
也是他一时大意,竟然放松了对夏国的监视,没想到宋允知那小子竟然反应如此神速,这么快就补充好了兵力。
邓将军也急得火烧眉头,他比郑廷还要紧张。
这战要是败了,总得有个人站出来背黑锅,万一……他是那个背锅的人,那他不就惨了吗?
不过,好在邓将军最害怕的事情暂时没有发生,因为民愤指向了陛下。
陛下成了千夫所指,比之前私下议论更可怕,如今的指责已经来到了明面上。
他们甚至想推陛下下台。
第150章 自厌 林祁盛反水
齐国仅仅只往后退了十几里,但这却是齐国第一次被夏国给击退。
尽管夏国自己也伤得不轻,但是他们打赢了。
宋允知在战争结束后第一时间便去后面统计亡兵。这次死亡人数不在少数,光州衙门的人也被抽调了过来,核对人员信息,尽快安顿这些为国战死的士兵。
先前在决定监战时,宋允知便找朝廷额外要了一笔钱,他相信陛下是没有私心的,但是他不相信中间层层官员。若等一切结束后再给体恤金,能不能落到军属手里,能拿到多少,都是个未知。外头的人不可信,自家的人还是信得过的,这事儿交给了赵安虞跟林度,他们二人负责将钱送到阵亡士兵的家中。
即便是冬天,可这些阵亡的士兵遗体许多也不能运到故乡,有些离得远,长途跋涉之下只怕也要面目全非。宋允知找风水先生测算了一块宝地,让他们就近安葬,又在光州立了一道慰灵碑,上面记录着每一个因为齐、夏两国交战而殒命的亡兵。
他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
阵亡之人没办法弥补,留在世上的家眷也无法让他们再次与家人团聚,这就是战争,充斥着死亡与悔恨。但愿这一战,能够将情势逆转。
这边的事情处理完后,宋允知又去慰问伤员。
伤员虽然多,但是精神却尚可。能够死里逃生已经是很幸运了,而且他们还打听到,这回因战受伤还有一笔不菲的补偿金,等阵亡的那一批发完了就到他们了。
这当然是应该的,他们侥幸活下来已是不易,如今怎么能跟那些阵亡的同伴们争?他们拿再多都是应该的,而且只有他们拿的多,剩下的人才敢继续冲锋。
他们得活下去、赢得战争,才能回去跟家人团圆,才能不辜负那些战死的兄弟们。
相较于夏国,齐国这边的情况便要严峻不少。邓将军已经解决了好几拨过来行刺之人了,之前只有曹二铤而走险,如今吃了败仗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凭一己之力结束战争。
他们的想法也足够简单——杀了皇帝,自然就没有人再打仗了。这场无望的战事就是他们皇帝掀起来了,如今自然该由他结束。
这群已经恨上了郑廷的士兵们简直像是疯魔了一样,无论失败之人被如何惩治,仍然还有人不信邪,想要冲上来试一试。
郑廷从一开始的错愕、难以置信,到如今的心灰意冷。
他不能理解这些人都选择。
然而底下的士兵已经彻底对他失去了信心,他们宁愿相信他发动战事是为了一己私利,也不愿意相信他是为了芸芸众生。
再一次抓住行刺者后,郑廷悲哀地发现,这竟然还是个偏校,是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偏校,素来以勇武著称。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只要再给他些时日,定能高升。这样的好苗子,郑廷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在他本人都已经放弃的时候,郑廷还在试图与他交流,解释自己对夏国用兵的缘由:
“哪里有贵族,哪里就有压迫,凭什么都是血肉之躯却要分个高低贵贱?他们吃着百姓种的粮食、用着百姓织的布匹、享受着百姓的拥戴敬畏,到头来反而处处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朕只是为了让这些人得到教训,让天下没有贵贱之分罢了,甚至始至终都没有半点私心,朕只是想要肃清这群蛀虫,还天下一份清静。”
偏校抬眼看了看郑廷,问出了跟当日宋允知一模一样的问题:“那陛下身边的这些人如今是什么?”
邓将军等人无端被牵连。
郑廷蹙眉:“他们一路跟随朕勤勤恳恳地打天下,从未压迫过百姓,他们也是贵族制的受害者。朕给予他们官位,是因为他们从前奋勇杀敌,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倘若来日他们犯错,朕一样不会心慈手软。往后的大齐,不过重蹈夏国与北戎的覆辙。”
“可不管如何,如今他们都成了贵族。”偏校也无意同郑廷争执什么,他既然敢过来行刺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可这场闹剧总要结束,若是他的死能够唤醒更多的人,能够减少更多的伤亡,那他觉得,值得。
至于郑廷说的什么肃清世家贵族云云,他是相信的,相信这位皇帝陛下是有这样的宏愿。但是能否做到就不得而知了,况且即便将夏国的贵族都屠杀殆尽,可在他们齐国境内也会滋生出新的贵族。
人总是自私的,爬上高位之后怎么能够容许自己的权力被分给平民?所谓的平等尊严,从来都不属于升斗小民。就算有,以后也会消失,权力依旧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不过是重复过往的历程罢了,没有任何改变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他闭上眼睛:“陛下想杀就动手吧。”
郑廷望着面前的人,脑海中又再次想起了宋允知的话,二人何其相似?只是……刺杀一事已是既定事实,既然对方死不悔改,那也不能再留了,免得养出个祸患来。
郑廷抬了抬手,须臾间,一条人命就这样消失不见。
可这种刺杀一直都没有结束。
郑廷疲于应对,这种疲倦不只是身体上,更是精神上,像是带上了层层枷锁,压的人不得前行半步。
夏国那边不久又传出了新的动,他们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又对着齐国示好。甚至直接越过郑廷,给齐国朝廷递口信,许诺停战之后两国正常开互市,互通有无,亲如一家。
甚至夏国皇帝还亲自下场,追忆往昔,吐露心声,表达发动战争从来都不是他的目的,夏国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应战。衷心希望两国之间的争端可以和平解决,更希望两国百姓不要因为战争厌恶彼此,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夏国皇帝的那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完全放低了身段,甚至都不像是个皇帝了。
齐国百姓感动异常,本来他们对夏国的皇帝也没有什么感情,毕竟这都几十年过去了,对于夏国的一切记忆都十分模糊,但是有了自家这个新上任的皇帝陛下做比较,夏国皇帝便显得有情有义多了。
看,人家夏国的皇帝都愿意为了结束战争频频作出努力,他们这边的皇帝却始终不肯放过他们。加上前线战事失利,百姓们终于不想再忍,都想将郑廷从皇位上赶下去。
几十几百的百姓有这样的诉求,尚且不足为惧,但若是几十万、几百万的百姓都对皇帝、对朝廷有怨,那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