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工人夜校有多少文字工作要做?需要招上百号人吗?
薛琴不得不提醒她:“我们现在是缺钱,不可能花钱养闲人的。”
叶菁菁挑高眉毛:“他们可不是闲人,他们是要给我们夜校挣钱的。”
怎么挣?
叶菁菁示意领导们的方向,他们正在谈笑风生呢。
说的是什么?
说的是,联系了西津市下放知青所在下放点的省广播电台。
这样教学录音一播放,全省所有的西津知青都能听到,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录音带。
录音带也不便宜呢,况且翻录效果肯定比不上原版,肯定是翻录的次数越少越好。
哎,如果不是因为现在老师们都忙疯了,而且时间太紧张,领导们还想让老师重新再录一个版本呢。
薛琴依旧茫然,她不明白,领导们说的跟他们夜校挣钱有什么关系?
“你听广播是不是也能收到隔壁省的广播台?”
“啊,怎么啦?”
叶菁菁叹气:“你忘了?不是你说的嘛,能听到我们教学录音广播的地方,都是我们教材能卖到的地方。”
怎么卖过去?答案呼之欲出。
薛琴迫不及待地抢答:“我们给这些地方的知青办写信,问他们要不要买我们的高考讲义?”
嘿呀!太棒了。
薛琴甚至发散了思维:“现在咱们市革委会送资料的省,也不是每个市每个县,都有咱们的知青。那些没有的,就只能自己买了呀。”
哎呦!这可真是财源滚滚来。
不过——
薛琴大管家当久了,对钱特别敏感:“那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写信。给一个县的知青办发一封信就行了,最多十几个人就能干这活。”
叶菁菁瞪眼睛:“我们的目标是农村包围城市,要深入到公社,要以咱们夜校的名义,正是给人家公社知青办发函。”
为什么?
因为县城有书店啊,说不定《数理化自学丛书》很快就能风靡所有的新华书店。
因为下放知青要么在生产队,要么在公社呀。
他们和农村青少年加在一起,才是工人夜校印刷厂目前消费的主力人群。
印刷厂想要生存下去并且壮大,就必须得做好错位竞争。
《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上海市出版社出版的,天然自带光环,况且它的确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编写的,深入浅出,适合自学。
它能风靡全国,确为自身功夫够硬。
但它也不是没有短板。
它走的是新华书店发行路线,这也是正规出版物唯一能够公开发售的方式。
可70年代的交通水平摆在这儿,它的发行途径决定了,它的辐射范围最多只能到县城。
极少数的下放知青能够得到它,也是消息灵通的家人亲友,在城里买了以后,给他们送过去或者寄过去。
它空出来的大片农村市场,就是天然为《工人夜校高考复习讲义》准备的。
叶菁菁掰开了揉碎了跟薛琴解释,后者眨巴眨巴眼睛,恍然大悟:“就好像现在城里缺新鲜的蔬菜,农民挑什么担子过来,我们都会想买。”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两人正说得热闹,革委会的领导突然间cue她们了:“两位小同志在说什么呢?”
薛琴脱口而出:“我们在说街上的菜。”
周围的大小领导们,先是一愣,旋即发出大笑。
好在薛琴机灵得很,赶紧补充道:“我看到农民同志把菜都卖掉了,来我们这里买讲义回去,我们都觉得深受感动。这是国家在给年轻人机会,也是咱们西津市的领导在关爱年轻人。”
纺织厂的领导们立刻附和:“要说响应国家号召,谁也比不上咱们西津市。咱们的高考工作,在领导带领下,做的多好啊。”
革委会主任也客气:“哪里哪里,都是各位同志辛勤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像咱们的小薛书记小叶老师这样的年轻人,都是干实事的人。”
他这话起码有一半以上是出自真心。
因为这两个年轻同志到一起以后,没跟那些年纪不大的油条一样,拼命往领导身边凑,生怕显不出来他(她)会来事儿。
这就是干实事的同志,普遍的特点。
革委会主任还关心了一句:“资料能够准时备齐吗?距离各地高考都没多长时间了。”
“能!”薛琴赶紧保证。
其实如果是正常情况,这件事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排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以《数理化自学丛书》为例,上海的出版社从决定启动,到第一册 《代数(一)》再版成功,花费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哪怕加班加点三班倒,那么整套书17册的版排出来,也得三个月的功夫。
那已经是大印刷厂的成绩了。
搁在《工人夜校高考讲义》上,时间紧,任务重。
除了政治、历史、地理,基本可以套用《青年自学丛书》纸型,其他18册书,都要重新排版。
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工作?
这就要依靠人多力量大了。
为了赶工,薛琴把18册书分给了大小8家印刷厂,让人家加班加点赶工。
这些印刷厂分布在西津的各个区县,还有三家是隔壁市下属县的。
大家听说是为高考生服务,都特别积极,工作效率高得惊人。
正是靠着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他们才能飞速运转。
革委会主任高兴地一拍手:“对,就应该这样。”
他还是有点惋惜的,如果西津的印刷厂足够多,那也不用去外地找厂了。
可见还是要扩大生产规模。
领导们终于全部到齐了。
直到拍照片的时候,叶菁菁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等这么长时间。
因为省革委会的领导也来了,开完会才过来的。
理解,必须得理解。
领导这么赶场子也要来,充分说明了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叶菁菁跟薛琴作为工人夜校代表,还被领导特地叫到了身边站着,处于第一排完成了这张合照。
完了,记者去采访省革委会领导时,叶菁菁悄咪咪地找摄影记者:“同志,能不能麻烦您一件事?今天报道我们的那张报纸,我们想要一万张。”
摄影记者吓得手一抖,拿着的海鸥相机好险没掉地上,又唬了他一跳。
于是他缓过来能开口说话时,脸都白了:“要一万张?这么多啊!”
上报纸是件极为得脸的事儿,好多人都会收藏那份报纸。
但也没谁一收藏就收藏一万张吧!
叶菁菁煞有介事:“我们夜校有好多工友学员呢。大家都与有荣焉,觉得今天这事儿特别光荣。我们准备分给大家收藏。”
哦哦哦。
摄影记者接受这个说法了。
工人夜校确实办得轰轰烈烈,想要大家都跟着高兴高兴,也正常。
薛琴本来还觉得买一万张报纸太浪费,但听叶菁菁一解释,便觉得这钱也不是不能掏。
结果人家摄影记者前脚才跑去给领导拍照,叶菁菁后脚就又抓着薛琴,兴奋地跟人咬耳朵。
“行了,后面我们发出去的函,都附上一张今天登报的报纸。有咱们省革委会领导替咱们背书,有正儿八经的报纸报道,谁能说咱们是草台班子?走到天边去,都不能说咱们的高考复习讲义不是宝贝!”
薛琴惊呆了。
原来报纸是要用在这里!
叶菁菁用力点头。
现在是纸媒的腾飞时代,报纸上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天然带有信服力。
这种免费的广告,他们要是不好好利用的话,那就是二傻子!
薛琴张张嘴巴,想说什么。
“咚咚咚——”
远远的,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迅速朝他们的方向靠近。
打头的纺织厂团委书记欢天喜地地大喊:“喜报,喜报!预考成绩出来了,我们纺织厂成绩喜人!”
在场的人全惊到了。
纺织三厂的厂长则恨得牙都咬碎了。
不要脸的纺织总厂!在高考复习讲义的事情上抢了他们三厂的风头也就算了。
现在,连高考预考的喜报,也要故意卡在这个时候跑来露脸。
明明工人夜校,是他们纺织三厂的!
成绩,也是他们纺织三厂做出来的!
第84章 预考成绩出来了 汪叽一声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