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朕能走到对岸吗_分节阅读_第546节
小说作者:爱吃麻辣猪蹄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86 MB   上传时间:2025-03-23 18:35:00

  看见天子写下的这四个字后,司马懿一愣,疑惑地道:“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天子刚刚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诸葛亮的见识要比司马懿更广,闻言向他解释道:“民富国强,出自赵长君所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一言。”

  “但不知陛下此言做何解?”

  他虽然知晓出处,但在他看来的这四个字,肯定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这两句话看似相同,但意义却完全相反。

  国是什么?

  国是君王、是社稷、是朝廷,国富民强的意思是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才能变得富庶起来。

  但民富国强,却把百姓摆在了君王和国家前面,意思和藏富于民接近,本质上是孟子所宣扬的理念。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虽然古往今来天子都声称要以民为本,实际上却是以国为本。

  出这四个字是何意?

  司马懿闻言则惊愕地看向了诸葛亮,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连这句话的出处都知道。

  想到此处,司马懿暗暗咬牙道:“可恶的诸葛村夫,学识竟渊博到如此地步……”

  “孔明果然饱读诗书。”

  刘协赞了一句诸葛亮的渊博学识,然后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齐国就是一个例子。”

  “春秋时期,齐国商业贸易繁荣富庶、国力也强盛无匹;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不可顾此失彼。”

  “只有农商并举国家方能长盛不衰,过度抬高一方或者过度打压一方终究有一天会遭至反噬,如此何谈国强?”

  刘协的一席话,令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而司马懿则是直接询问道:“陛下所言或有道理……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

  “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

  刘协说出来的理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农业怎么能和商业共同发展,互相持平?

  两者本质上就是不能调和的,因为商业赚取的利润是农业的几十上百倍,而且也更加轻松容易。

  刘协微微一笑,说道:“这正是朕接下来要说的。”

第415章 轨道货车,何为第一生产力?

  “农业乃国强之本,商业乃国富之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顾此而失彼。”

  “商人重利不事生产,此乃商之弊也,重商则会废农,故而想发展商业,必须要使农业强盛。”

  “农业强盛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只有在百姓们有饭吃、吃得饱饭的情况下,商业才能繁荣。”

  “所以朕首先要与仲达和孔明你们说的就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发展技术。”

  刘协目光炯炯地对二人说道。

  他今天要与司马懿和诸葛亮谈论的是大汉未来要走的道路,以及发展方向。

  但司马懿和诸葛亮闻言却面面相觑。

  提高生产力?发展技术?

  这是他们前所未闻的新鲜词汇。

  司马懿有些尴尬地问道:“恕臣愚钝,敢问陛下这生产力和技术……作何解?”

  “很简单。”

  刘协笑了笑,耐心地向二人解释道:“拿织布举例,一匹布长40尺,幅宽2.2尺,一个熟练织工一天可以织布一匹左右。”

  “但在朕发明出建安机之后,这个速度就被提高了数倍,织工花费同样的时间能够织出更多的布匹。”

  “这就是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织造技术提高,所以生产速度也随之提高。”

  刘协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

  他所制造出来的建安机对于这个时代的纺织业来说就是降维打击,大大提高了布匹的生产速度。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

  诸葛亮恍然大悟,接着反问道:“陛下的意思是通过发展技术来提高粮食的产量,保证农业的稳定?”

  “是极!”

  刘协微微颔首,并且笑道:“诸如水车、筑堤、建安犁、引渠灌溉,这些都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

  “不过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进行钻研,实现粮食产量的大增。”

  “比如朕就在梦中得高祖所授的《天工开物》中提到过一种大棚种植的技术,在冬天都能种出寒瓜;还有一种名为红薯、土豆的作物,亩产可达到三十石以上,可代替小麦作为主食。”

  刘协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双双震惊。

  在冬天种出寒瓜、可代替小麦而且亩产三十石以上的作物……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他们都听说过天子梦中得高祖授《天工开物》的传言,而且建安机、建安犁也是实实在在造出来的东西,所以即便感到很难以置信,但也没有质疑。

  “陛下,不知这土豆、红薯是什么作物?何处可以寻得?”

  诸葛亮语气略有些急促地问道。

  要是大汉能有这样的作物,那不知可以少饿死多少百姓,让多少人活命!

  刘协略有些遗憾地摇头道:“我大汉境内并无这两物,它们皆在海外,等天下一统后朕自会派人出海去寻。”

  他何尝不想把红薯跟土豆找到,但奈何情况不允许,大汉现在没有实力组建远洋船队。

  诸葛亮闻言也扼腕叹息。

  刘协接着道:“朕只是给你们举例子罢了,朕想告诉你们的是发展技术乃重中之重,这也是朕成立冶造局的目的之一。”

  “工匠之艺从来不是奇淫巧技,在朕看来它的价值超过千万、亿万黄金!”

  “高明的冶铁技术可以打造出更强大的刀刃、更坚固的甲胄,让我大汉将士免去了无数牺牲。”

  “农商能使国家富庶,但是技术则能让国家强大!”

  “朕再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紧接着刘协又对一旁侍奉的郭女王吩咐道:“把东西给拿上来吧。”

  “是,陛下。”

  郭女王低头退下,不久后又再度返回,将一叠厚厚布帛拿了过来,然后在一旁的地面上铺开。

  “这是……”

  看见布帛上的内容,司马懿不禁微微有些吃惊,因为这赫然是一副囊括了大汉两京一十三州的地图!

  不过与普通地图有些不同的是,这份地图上用红色颜料绘制了一条条细细、就像是蛛网一般的脉络,将大汉各州都联通在了一起。

  诸葛亮率先问道:“陛下,这份地图上的红色脉络代表着什么?”

  刘协微微一笑后说道:“这是路线图……不过准确的说,这是朕日后打算在大汉全境铺就的轨道路线图。”

  “轨道路线图?”

  诸葛亮皱起眉头,有些疑惑。

  而刘协也没有过多的解释,直接从郭女王手中接过另外一沓图纸,分别递给诸葛亮和司马懿。

  两人接过后仔细看了起来。

  图纸上倒没什么稀奇,只不过绘制着一辆马车,但这辆马车看起来与寻常的马车颇有些不同。

  仔细看去,车轮是向内凹陷的,而且马车后面还连接着好几节车厢,于寻常马车大不相同。

  “这叫做火……嗯,货车。”

  “对,轨道货车。”

  刘协改口说道,“这是朕让冶造局所研制的一款特殊马车,只要搭配铁轨使用,就能日行数百里。”

  “至于铁轨是何物,你们可以看看下一张图纸。”

  鉴于冶造局目前的技术水平,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产物是做不到的,刘协自己也不擅长工科方面的知识。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研究铁路轨道,让特制的马车在上面行驶,以达成提高运载速度的目的,以后技术进步了再替换也不迟,反正轨道留着肯定是有用的。

  嗯……有点梦回大清的那味儿了。

  司马懿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马车日行数百里?这、这怎么可能?”

  骑马日行百里并不不稀奇,只要是骑兵中的老卒都能做到这一点,八百里加急最低要求就是日行百里。

  可是马车日行百里就有点太不可思议了,这根本不是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这代表着马车的速度将比水路还快!

  水运的快慢与否取决于河道,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根本没办法水运,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渠,建立水路。

  而陆路的快慢则完全取决于道路是否通畅与平整,两相比较之下,造路肯定要比挖河来得方便。

  “不,这完全有可能实现。”和司马懿不同,诸葛亮敏锐地从这两份图纸中看出了端倪,这样的车轮搭配上这样的轨道,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只不过……陛下想在我大汉境内铺设这样的轨道,那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以我大汉目前的国力远远做不到。”

  诸葛亮摇了摇头,虽然他觉得这马车和铁轨很不错,但铺设起来耗资太恐怖了。

  刘协淡淡笑道:“朕并不是打算眼下就铺设铁轨,朕只不过将这个设想告诉你们罢了。”

  “而朕之所以给你们看这些,是想让你们进一步理解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假若这些铁轨在我大汉境内铺设完成,那如果我大汉某地发生天灾,但它将各地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并且迅速送往受灾地,百姓又怎会恐慌?”

  “若发生战事,后勤粮草的运输也不再那般艰难,军队也能更快前往支援。”

  “此外各地商贸开展皆会便捷许多,南北两地的往来也会更密集,好处简直数不胜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06页  当前第5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6/70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朕能走到对岸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