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兴庆府的皇族意见出现分歧,现在这局面对他们太过不利,灵州怀州都挡不住宋军的攻氏,不管哪边被宋军打开缺口兴庆府都逃不了。
小皇帝留着也是碍事,不如他们先干掉小皇帝化整为零再做打算。
梁氏能带着大军出逃,他们也能带上剩余的兵马粮饷暂避宋军锋芒。
有人觉得留着没脑子的小皇帝实在碍事,也有人觉得就算小皇帝没脑子也得留着。
宋人以救小皇帝为名出兵,他们若是杀了小皇帝,宋人打他们就更加名正言顺。
小皇帝活着的话好歹大夏还在,就是底盘变小了点儿,小皇帝要是死在他们手上,这一仗打完大夏还在不在都不好说。
两边各执一词吵的不可开交,朝中群臣本就群龙无首,让他们这麽一吵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有些胆小的甚至开始盼着宋军赶紧破城。
伸头缩头都是一刀,这种胆战心惊的日子他们是一天也不想过了。
嵬名氏皇族的争执没有在明面上进行,两边都知道瞒着小皇帝,但是小皇帝身边不只有他们派过去的钉子,还有藏得极深的大宋暗探。
小皇帝在亲信的影响下非常喜欢儒学,这些年没少在运到兴庆府的汉人俘虏中挑选文士来给他讲经,负责选人的就是被梁太後“残忍烧死”的李清李将军。
李将军眼神不太好,选出来的文士都或多或少和大宋有点私底下的联络。
先前梁太後囚禁小皇帝的事情被有心人宣扬的满城皆知,现在同样不知道怎麽回事,嵬名氏皇族要杀害小皇帝的消息也悄悄在坊间流传。
能在坊间流传就能传到宫人耳中,能传到宫人耳中就能被小皇帝本人知道。
李秉常:!!!
谁?哪个乱臣贼子要害他?!
梁太後离开兴庆府後宫里乱成一团,小皇帝的衣食住行以前都是梁太後安排,宫里的宫人被她带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一小半都是无关紧要的洒扫宫人,小皇帝这些天的日子过的非常不顺心。
不顺心也没办法,人都走了总不能再回来天天给他洗衣服做饭。
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也就算了,竟然还有人想要他的性命,他看上去像谁都能欺负的人吗?
怒火上头的小皇帝当即带着仅剩的侍卫去质问他的亲族,他们都是嵬名氏一族,打断骨头连着筋,梁氏篡权他们嵬名氏更应该团结,现在这是干什麽?
嵬名氏衆人:???
哪儿来的二傻子?他们党项人向来是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哪儿来的团结一说?
有外敌的时候他们是一致对外,没有外敌的时候互相残杀的也不少,少把汉家那套仁义礼智信往他们身上套。
现在的确是有外敌,但是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这次的外敌团结起来也挡不住,那就不影响他们内斗。
眼看宋军就要兵临城下,是走是留给个准话。
李秉常怒不可遏,“朕如今已经重获自由,只要朕派人前去宋军阵前传话宋人自会退兵,兴庆府乃我大夏都城,朕看谁敢退!”
和小皇帝隔了好几服的嵬名氏族叔,“皇上,您真觉得宋人大张旗鼓兵发兴庆府会因为您的几句话就退兵?”
李秉常非常肯定,“朕和大宋皇帝乃是君子之交,宋军当然会退!”
旁边人:……
“宋人忽悠你呢。”
“从来都是咱们党项人忽悠宋人,怎麽还有被宋人忽悠的时候?”
“肯定是那些汉人教的,就说四书五经不是什麽好东西,将来绝对不让家中小辈学汉人的东西,看把皇帝教成什麽样子了。”
旁边人窃窃私语,说是窃窃私语,实际上所有人都能听到,气的小皇帝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你们欺人太甚!”
……
灵州城外,狄元帅正在考虑要不要接受嵬名成遇的投降。
军器监好几年的成果都被他运到了战场上,近百门火炮齐发的场面着实激动人心,虽然炮弹很费钱,但是这才刚发射了一轮,那麽长的城墙才轰出了不到二十米的小口子,他还想再轰几轮给弟兄们鼓舞士气。
就在他纠结要不要继续轰的时候,兴庆府传来小皇帝身亡的消息。
据探子的情报,小皇帝和嵬名氏皇族起了冲突,本来只是言语冲突,後来不知道怎麽演变成了拳脚冲突,小皇帝带了不少侍卫,嵬名氏皇族带着的侍卫也不少,两边展开混战不小心就把小皇帝给误杀了。
嗯,一刀抹了脖子。
误杀。
狄青:???
这能叫误杀?这叫刺杀好吧。
副将干巴巴的问道,“元帅,现在怎麽办?”
狄元帅放下情报一脸深沉,“夏国主为乱臣贼子所杀,你说该怎麽办?”
副将的脸色同样深沉,“为夏国主报仇!”
狄元帅点头,“孺子可教也。”
问:什麽比小皇帝亲手写的“衣带诏”更能让大宋名正言顺出兵?
答:小皇帝写了血书求救後遇刺身亡。
第260章
*
很难说小皇帝是被刺杀还是被误杀,但是不得不承认,意外出现的非常是时候。
小皇帝身亡,大宋军队名正言顺进入兴庆府诛杀叛逆,平叛之後顺理成章将西夏所有的地盘都收复。
之後的党项部落反抗就不叫反抗,而是他们大宋境内的少数民族叛乱,和荆湖南路的蛮夷生乱一样,大宋打他们是天经地义,连开战理由都不用找。
虽然西北的叛乱多了点儿涉及的部族广了点儿,但是没关系,按照远近一点一点的清理,早晚有清理干净的一天。
荆湖南路的蛮夷也是嚣张了好些年,朝廷不管是不管,一管就是斩草除根。
对大宋而言,当年任由李元昊割据定难五州称帝估计和放任荆湖南路的蛮人占山为王性质差不多。
定难五州和荆湖南路都离京城特别远,乱或者不乱都不会影响大局,强求平定的话可能事倍功半,不如敲打敲打就放着不管,等有空的时候再慢慢处理。
运气好就和荆湖南路的蛮人一样,给他们机会他们也翻不出什麽水花。
运气不好就是西夏这样,党项出了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爷孙三代猛人,愣是从藩镇割据变成了建国称帝。
今时不同往日,西军和党项人打了那麽多年的交道,对西夏政权内部的势力划分一清二楚,不会让眼皮子底下再出个李元昊。
近几十年来北方无事,大宋三分之的兵力都在西北,不管是党项人还是吐蕃人还是回鹘人都没有掀起大乱的机会。
灭国之功少有,番邦蛮夷想上赶着送军功也没关系,西军将士会感谢他们全家。
西夏小皇帝死的太及时,消息传出来後不光兴庆府的朝臣贵族百姓傻眼,各监军司的部族首领也都懵了。
小皇帝本身是傀儡皇帝,活着的时候没有掌过权,也没有得到宋辽的承认,西夏境内承认他是皇帝,出了西夏就只能称为首领或者酋长。
如今傀儡小皇帝都没了,大夏还是个国吗?
各部首领惊疑不定,一边想着嵬名氏元气大伤再没法压他们一头,一边又想着没有嵬名氏在上面扛着他们要直面宋人的威胁。
虽说大夏才建国三十年,但是没的这麽突然他们还是有点不习惯。
这就一朝回到三十年前了?
三十年前有嵬名氏如日中天,三十年後的今天,党项各族如一盘散沙,宋人的军队也不复曾经的软弱,要打他们估计就是砍菜切瓜。
直接臣服当小弟?不太得劲儿。
不服开打?接下来可能连臣服的机会都找不着。
算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先拖着。
别的部族可以施展拖字诀,嵬名氏和梁氏却不行。
前者自诩皇族各个都想当老大,後者当政这些年得罪的势力太多想服软都不行。
梁太後和小皇帝关系紧张,但是母子俩关系再差也是亲母子,小皇帝身亡的消息传到军中,梁太後的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
每当她以为那些人已经蠢的不能再蠢的时候那些人都能干出更蠢的事情,她知道嵬名氏那些家夥狼子野心,但是她没想到那些人会对小皇帝下杀手。
宋人出兵的理由是小皇帝被囚,如今小皇帝命都没了,宋军破城後还有几个人能活?
嵬名氏那些反对弄死小皇帝的也想问:小皇帝身亡,宋军破城後他们还能保住性命吗?
另外一拨本就想弄死小皇帝的不管那麽多,反正小皇帝已经死了,现在的兴庆府谁拳头大谁说了算,无胆鼠辈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别耽误他们大杀四方。
兴庆府是李德明迁都之後建起来的新城,城池以国都的规格修建,城内足以容纳十万以上的百姓生活。
因为是新城,所以兴庆府是李氏、也就是现在的嵬名氏的大本营,别的部族会到国都置办资産,但是很少把家底儿放到嵬名氏眼皮子底下。
毕竟前头几个皇帝都不是什麽好人,杀心上来了连亲娘亲儿子都杀,母族被屠的也不在少数,没有哪个部落首领敢担那麽大的风险。
各大部落在小皇帝被囚时便撤回族地,兴庆府空了一半。
梁太後带上兴庆府的守军去怀州和梁乙埋汇合,兴庆府剩下的一半又空了一半。
等城里的嵬名氏成员开始内斗,兴庆府已经肉眼可见的没什麽人气儿。
再然後,西夏境内最强的一支嵬名氏成员嵬名成遇就率军回防兴庆府了。
不是因为灵州城守不住才回的,单纯就是见不得兴庆府群龙无首要回来主持大局。
留在城里的嵬名氏成员气的没话说,还见不得兴庆府群龙无首特意回来主持大局?早先太後刚离开的时候怎麽不回?
他就是看灵州守不住了才回来抢地盘!
兄弟们,干他!
于是兴庆府的局面越发混乱。
百姓不是傻子,他们察觉到危险知道往外逃。
先前有梁太後稳定局面,各座城门都只许进不许出,百姓想跑也跑不了。
梁太後离开时带走了城里大部分守军,留在城里的朝臣贵族忙着内斗没空管百姓,短短不到十天,城中人数再次锐减。
嵬名成遇回到兴庆府後才发现抢到手的是座空城,进城後看着空空荡荡的大街,忽然有种被骗了的感觉。
百姓呢?兵呢?国库里的金银粮食呢?
城里什麽都没有,他要这城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