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426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为了防止来犯的强盗不认识好东西,用来钓鱼的那片地只种麦子,并且配上比别处多十倍的弓箭手来保护。

  别的农田外有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抵御强盗,那片地外就是西夏的地盘,举目四望一片空旷,骑兵想冲锋就冲锋想干啥就干啥,绝对一个陷马坑都不挖。

  至于堡寨里存有多少炮弹弓弩……这不重要。

  姚古歪歪脑袋,感觉不太行,“老师,其他农田都严防死守,就留这一块没有拦路工事地一看就有猫腻,那些打秋风的党项人应该不会明知道有猫腻还往这儿跑。”

  “钓的不是大鱼,而是一直游历在边地的小鱼。”苏景殊解释道,“如果你的部落即将断粮又没钱买粮,老幼妇孺嗷嗷待哺,还有一群即将饿红了眼的壮丁麾下。别的地方围墙又厚又高打不过去,只有这麽一处麦浪滚滚还没有围墙见不着巡逻的士兵,就算明知道前面是圈套,让你来选的话,你会选择饿肚子还是选择拼一把?”

  姚古想了想,回道,“拼一把?”

  前面是圈套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万一真的没有守卫呢?

  身後是部落的生死存亡,身前是有几率让部落平安过冬的粮仓,试了有可能失败,不试肯定过不了冬,就算抢劫成功的几率不大也得试试。

  这不叫圈套,这叫阳谋。

  想明白其中逻辑的小姚同学表情古怪,看一眼笑眯眯的老师,再看看舆图上被圈起来的地方,为活动在那附近的小部落致以十万分的同情。

  嘶,不愧是他们家老师,抓壮丁都抓的那麽不同寻常。

  有这麽个不走寻常路的知州在,何愁盐州不兴?

  苏知州收好舆图,人口方面已经找到救急之法,徒弟这边也不能一直放养。

  在武将们的轮流轰炸之下,朝廷终于做好重啓武举的准备,去年秋天今年春天的秋闱春闱便是文举武举一起举办,春闱结束後不光有几百号文进士等着派官,还有许多武进士要派到各军历练。

  文进士正常有四五百人,武进士不确定有多少个,但是依前些年时有时无的武举来看,人数应该不超过二十。

  今年是重啓武举後的第一届,很多武将不确定情况都没让家中子弟参加,如果这届选出来的武进士们前途光明,下一届的竞争压力将会空前的大。

  苏大人期待的看着他聪明机灵的小学生,阳谋之後还会明示,“武举考马上射箭、马下射箭、武艺、长枪术以及策问,前面几项你爹都能教,我能教的只有文化课,懂了吗?”

  先前不忙的时候能一旬讲一篇文章,这几个月忙过头了也没空收作业,看这小子天天跑上跑下估计也把读书忘的一干二净。

  姚古大惊失色,“老师公务繁忙,岂能为此小事费心。”

  在学了在学了在学了,他天天晚上回去都在痛苦背书,然而学问不是一日之功,之前一旬学一篇文章的进度就很好,老师太忙的话留他自学也很好,不需要再加快了。

  下一次乡试在两年後,他们一年半之後再紧急补课也来得及。

  苏景殊双手背在身後,一副过来人的模样劝道,“一年半之後会是什麽情况谁都说不准,万一到时大宋已经和西夏开战,你爹你哥都浴血沙场,而你依旧身无功名只能在後方当个打杂的小兵,你甘心吗?”

  若是有功名就又不一样了,有功名可以光明正大的上战场挣军功。

  姚古攥紧拳头,“不甘心!”

  打杂非大丈夫所为,他今天晚上回去就多背一篇文章。

  等等!

  小姚同学鸡血上头的同时意识到哪儿有点不对劲,“老师,就算我现在开始学,要参加的也是两年後的考试,这两年内开战我还是个身无功名的小兵啊。”

  苏景殊遗憾的看着越来越不好忽悠的聪明学生,“不一样,那时候你就是个有学问的小兵。”

  姚古:……

  有区别吗?

  苏景殊继续,“因为我忙起来会顾不得你,又不能放着你不管,所以我找了个帮手来帮忙。”

  姚古提心吊胆,“什麽帮手?”

  “批改文章的帮手。”苏大人清清嗓子,“放心,他也是进士出身,教你绰绰有余。”

  姚古睁大眼睛,“不是……”

  苏景殊:“帮手的名字你应该听说过,他叫王雱。”

  姚古:!!!

  他何德何能?怎能让老师为他如此费心?

  要不这帮手就算了吧。

第247章

  *

  新一届进士即将奔赴各地开始他们的为官生涯,上一届的进士经过三年的历练也要根据考核结果准备第二次上任。

  政绩出衆就升迁,政绩不出衆就平调,要是很拉胯那就坐冷板凳等补官。

  王雱有个当宰相的爹,还是个自幼被称为神童的聪明娃,即便初入官场只当个县尉也不耽误他大放光彩。

  按照正常流程,政绩出衆还有个好爹的年轻官员在第二任就会被调回京城,要麽进馆阁要麽是其他有前途的衙门,总之等着的他们的就是一条扫平障碍的通天大道。

  但是吧,当今圣上向来不按常理出牌,老王也不是个循旧制的人,王小雱自己更不乐意刚进入官场就被困在京城。

  王家父子俩回家一合计,老王闲暇之余再和官家唠唠,俩人一拍即合,将该加的职称给小王加上,然後便把他派到盐州当协助知州处理军政的军事推官了。

  小王同学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收到任命後就风尘仆仆的往盐州赶,离京时还顺便带上苏家给他们家小小苏带的超大号包裹。

  当官就这点不好,要麽上任的时候带上家眷,要麽就得聚少离多。

  独生子家庭可以带上爹娘,家里孩子多还分散各地的话爹娘跟着谁都不合适,再说爹娘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好一直跟着孩子们到处跑。

  现在这样就很好,任满到期的官员都要回京复命,直接在京城安家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王小雱包袱款款往盐州赶,人没到信先到,收到信的苏景殊非常高兴,人还没来已经把活儿安排上了。

  得到帮手的小小苏大人很开心,得到历练机会的小王大人也很开心,只有小姚同学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姚古:呆滞.jpg

  只有一个老师的时候他可以找机会偷懒,老师找了个帮手盯他的功课他还有机会偷懒吗?

  他只想当个单纯的武将而已,为什麽这麽难呜呜呜呜呜。

  怪他生不逢时,他要和他哥换个顺序就没这麽多事情了呜呜呜呜呜。

  小姚同学很伤心,但是他还不能说出来。

  小兵出身的武将没前途,看他爹他哥就知道,功勳都是战场上拼杀得来的,就算他们把命丢在战场上,上头一句话也能把他们的功劳全部抹掉。

  想要得到公平必须往上爬,想要往上爬……只能读书。

  苍天啊,为什麽要这麽欺负他们习武之人?

  苏景殊拍拍徒弟的肩膀,很想说“生不逢时”不是这麽用的,但是看傻小子已经被刺激到两眼无神,还是决定暂时放过他。

  孩子不爱学习没关系,除了极少部分有自制力的小孩儿,天底下绝大部分孩子都不爱学习。

  小姚同学不叫生不逢时,他是生逢其时正好赶上好时候。

  武举的文化课考的很基础,毕竟是选拔武将的考试,也不能指望他们和文进士一样博览群书。

  以前武将想争夺话语权只能和读书人一起挤文举,大宋文人别的不提,考试水平绝对对得起十年寒窗苦读,所以武将家中子弟经常一考一个不吱声。

  偶尔出个考中进士的人才,回头一看,哦,人家祖上出过大儒,也不是正儿八经的泥腿子出身。

  武举虽然录取人数少,但是好歹是习武之人之间的竞争,就算文采比不过正统文人,被录取之後也能有个进士出身。

  管他文进士还是武进士,是个进士就行。

  暗自伤心的小姚同学被他们家老师赶回去调整心情,他很想找他爹哭诉,但是这种事情让他爹知道他爹只会带着烤全羊来感谢老师费心,想想所有人都开心的吃着喷香的烤羊肉只有他自己食不知味的场面……

  算了,还是别去找罪受了。

  苏景殊摇摇头,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将来进入朝堂就知道进士身份有多重要了。

  学生的学习进度要抓,百姓的教育也得抓。

  仓禀食而知荣辱,盐州百姓几十年来缺衣少食,识字率低到令人发指。

  州城官学早已废弃,私家学堂只有少部分殷实人家上得起,即便如此先生教的也都是些最基础的背书识字,再想深入学习就得去兴庆府。

  党项贵族把持书籍传播,很多大宋境内随手都能买到的书本在这边可能找遍州城都找不到。

  防御工事的建设计划已经完成,重建官学迫在眉睫。

  盐州人口少物资匮乏,指望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不太可能,科举考试先往後拍,现在最重要的是扫盲。

  先普及基础教育,然後再说科举的事儿。

  官学的学生有补助,只要孩子上学带来的利益比在家放羊干家务多,自会有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学堂。

  孩子可以送去学堂,大人却不行,盐州百姓大多家无余粮,每天从早忙到晚干活的时间还不够,让他们腾出时间去学习认字实在是强人所难。

  好在盐州上任刺史死的仓促,政权交接的也迅速,城里的高门大户在政权变动时没来得及跑,各衙门搜刮来的钱财也没来得及转移,盐州府库目前肥的流油,可以分出一部分钱财用来搞教育。

  只是搞教育需要一直往里投钱,养兵、修筑堡寨也都要钱,盐州这情况至少三年不能按照正常情况找百姓收税,财政只出不进根本支撑不住。

  商税?商税似乎更靠不住。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诶,发愁。

  不行,得想办法搞钱。

  苏知州揉揉脑袋,心道一把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军政民政一把抓,累死他他也没法面面俱到。

  王韶在新收复的地盘上设榷场来吸引商贾,盐州可以学,但是又感觉没什麽必要。

  河湟虽乱但是人口数量在那儿摆着,吸引商贾过去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

  盐州的确有特産可以包装,但是人口数量太少,吸引太多商队并不能改善本地百姓的生活,除非那些商队的人愿意在盐州置办家産安家。

  财政入不敷出,养兵、扶贫都要花大钱,总不能一直指望朝廷拨款吧?

  这样也行,就是显得他这个知州没本事。

  朝廷本来已经将军费和官员俸禄这两个开支大头承担了,要是再连民生经济都管的一团糟,他这辈子估计都只能给其他有本事的官员打下手。

  不行不妥不可以,还得再想办法增加收入。

  开源节流开源更重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不是什麽地方都能省的,省错了地方将来要花出去的钱更多。

  仔细琢磨琢磨,这几年以商税为重也不是不行。

  盐州百姓没钱买东西,他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党项贵族可有钱的很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4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6/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