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424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定边军成立时就划归环庆路,如今摇身一变加上盐州同样也是归环庆路,和最近脾气越来越暴躁的狄元帅相比,环庆路经略使王广渊王大人好相处多了。

  王大人是官家潜邸旧臣,官家还没当皇帝他就已经是亲信,官家当了皇帝他这个亲信的地位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给官家当亲信就是好,大事儿小事儿有事儿没事儿都能给官家写信汇报,不像他,他给大小金大腿写信都得担心被人弹劾奸佞惑主。

  唉,当官真是太难了。

第245章

  *

  盐州的情况太离谱,离谱到正常人来到这里都理解不了的程度。

  苏景殊了解完情况没有多做停留,立刻快马加鞭去庆州请求支援,跟他一起去盐州的几位官员则留在城里看看能不能找到点能用的档案卷宗。

  必须请求支援,不支援不行,全靠定边城现有的人手累死他们也干不完那铺天盖地的活儿。

  别的不说,光盐州境内现有人口的普查工作今年春天都干不完。

  人口普查只是第一步,统计完人口还有更多的活儿。

  什麽都别说了,调人吧。

  直接组个全新的领导班子,和盐州什麽地方都没有利益牵扯,遇到问题直接快刀斩乱麻,比接手一个乱七八糟的旧衙门方便多了。

  事到如今,不这麽安慰自己也没办法。

  环庆路的首府在庆州,经略安抚使由庆州知州兼任,同样是知州,庆州知州的地位比盐州知州高很多。

  都不是单纯的上州知州和下州知州的区别,他们是上州知州和下下下……下州。

  官家和太子殿下都说王广渊好相处,看他到任後将庆州各处军营打理的井井有条也能看出来是个有本事的好官。

  李复圭留下的烂摊子不是谁都能解决的,老李不拿士兵当人看,再让他在庆州待下去不等打仗军中就得发生兵变。

  王广渊到任後尽可能的拨钱犒劳将士,府库消耗有点大,不过好歹把军队稳定了下来。

  钱花出去还能再挣,兵变一发生影响的不只是环庆路,整个西军都会因此动荡不安。

  苏景殊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兆府,只在打仗的时候到过庆州,打仗的时候事情办完就匆忙离开,这次行程的紧凑程度也没比战时轻松多少。

  边陲重镇兵力衆多,同样也有许多为了利益奔波的商队,庆州城内外行人熙熙攘攘,街边小贩络绎不绝,和盐州的死气沉沉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苏知州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羡慕不已,他要是能在三年内将盐州治理成庆州现在的样子,他能立刻发动亲朋好友给他写文章留念。

  要求不高,传唱度和《岳阳楼记》差不多就行。

  ——治平七年春,苏子安右迁盐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嘿嘿,他争取也能给语文课本贡献几篇文言文。

  是不是他写的不重要,里面有他的名字就行。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看在他那麽有志气的份儿上,王大人多给他安排点帮手吧,不然他就只能回京兆府抓人,到时候狄元帅可能不在意,冯大人肯定会提着刀满大街追杀他。

  明明是他带回转运司的人,然而带进去容易带出来难。

  要不是冯大人咬死了不放人,他去定边城的时候就会带上李城南。

  人才难得,还是得想办法发掘新人才。

  庆州州衙,王广渊看着大老远跑来诉苦的年轻後辈,有种喊冯京过来和他一起听的冲动。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是冗官,一个位置後面有好几十个人等着,西北大部分都是累人的活儿,冗官只存在于京兆府以及各大州城,大部分地方的人手都不够用。

  庆州是有闲着等待补官的人,但是人家愿不愿意去盐州还不好说。

  西北的情况苏大人也清楚,想要当官肯定有衙门愿意要,现在能选派的大部分都是些只想补到好差事的家夥。

  这种人,不能一杆子打死全部,但是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眼高手低,还有两个是真有才但是心高气傲一点亏都不肯吃。

  这种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一个都不想用,省下那份俸禄犒劳真正干活的官员不好吗?

  苏景殊来的路上想过这个问题,他想要的不是那些冷板凳上坐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候补官员,而是官学里的学生。

  盐州对如今的大宋官员来说绝对称不上好地方,庆州不要的人他们盐州也不要,强行将那些等着补肥差的家夥派过去还不够添乱的。

  有功名也不行,边关是干实事的地方,不想吃苦受累最好换个地方等。

  有背景就去京城和全大宋的候补官员一起竞争,没背景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吃不了办实事的苦就去吃别的苦,反正世上没有天上掉前程的好事儿。

  哦,投胎投的太好的除外。

  西北各州的文风并不昌盛,不过因为常年打仗,境内男女老少都懂些拳脚功夫,说是全民皆兵也不为过。

  文风不昌盛,能金榜题名的就少,整个陕西加起来参加春闱考试的名额都没有南方一个州多。

  去年秋闱之後,西北各大官学私学一片萧条,考中的少数佼佼者收拾行囊进京赶考,大部分落榜生也都收拾行囊,收拾完行囊後却是各自回家找新出路。

  能考三年又三年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子的家境都不足以让他们一条路走到黑。

  能学到乡试这一步已经不容易,别说在西北,就是在京城也能轻松找到活计养活全家。

  衙门喜欢招这种有学问还肯吃苦的年轻人,商队店铺也喜欢这种有学问有见识的年轻人,读书很有用,即便最终挤不上科举的路子光耀门楣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吃喝不愁。

  秋闱的落榜考生现在已经抢不到了,不过今年春闱刚结束,算算时间也该出成绩了,劳烦王大人帮忙盯着,务必让那些返乡的学子知道盐州衙门在招人。

  金榜题名的祝他们有大好前程,不幸落榜的也没关系,西北老家欢迎他们回来。

  王广渊听的哭笑不得,“不用等春闱出成绩,你只需要以你的名义在陕西各州发招贤令,自会有无数贤才放弃现有的活计去投奔你。”

  这儿有宁愿坐冷板凳也要等肥差的绣花枕头,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普通人。

  不要小瞧三元及第对读书人的吸引力,西北考科举难,这儿的读书人对状元郎更加尊崇。

  苏景殊倒是想过这麽干,但是他怕陕西各州的官员联合起来告他黑状。

  再说了,如今在西北的状元郎也不是只有他一个,冯大人那边明显比他更有前途。

  他要是不小心给冯大人提供了思路,京兆府转运司的招贤令一出,他刚招到手的贤才立刻就能跑一大半。

  不行不行,此法太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干。

  王广渊顿了一下,提醒道,“苏大人莫不是忘了,京兆府不缺官。”

  西北哪儿都能被嫌弃,唯独京兆府不可能。

  目前登记在册的候补官员有八成等的都是京兆府的缺,其他两成等的才是各路州城的差事。

  幸好县级及以上的官员任命权直接归朝廷,留给地方官员任命的都是没有品级的职位,真要所有官职都交给地方官任命天下非得乱套不可。

  所以大胆点尽管发布招贤令,别的不说,至少过去的肯定都是踏实的人。

  盐州清苦,愿意去的肯定已经考虑过到那里会过上什麽日子,由此筛选一波。

  官府临时工转正的可能有,但是不多,只有特别优秀的才能得长官青睐破格举荐,指望给地方官干活来飞黄腾达几乎不可能,由此又筛掉一波。

  左筛筛右筛筛,别有用心的人就被筛的差不多了。

  就是有一点,发招贤令之前先和官家打声招呼,不然容易被逮回京城下大狱。

  苏景殊摸摸鼻子,“我应该没有那麽多仇家。”

  王知州但笑不语。

  苏景殊:……

  好吧,他承认朝中看不惯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那也不能怪他,他就正常当个官,鬼知道为什麽那麽多人看他不顺眼。

  想想老王当宰相也是天天挨骂,他拉的这点仇恨好像也不算什麽。

  骂就骂吧,只要不骂到他面前就都不是事儿。

  不过骂归骂,栽赃陷害算怎麽回事?

  啧啧啧,有辱斯文。

  苏大人义正言辞的谴责部分朝中同僚有文无行,不像他行得正坐得端从来不干栽赃陷害的事情。

  他现在就给官家写奏疏。

  春闱马上出成绩,等殿试结束官家也可以考虑考虑往盐州送两个知县或者主簿,从别处调两个经验丰富的知县也行,反正不能留现在的知县继续当知县。

  发布招贤令的主意是王知州出的,接下来的事情还有劳王知州继续帮忙,盐州离不得人,他还得赶紧回去主持大局。

  盐州刚回到大宋手上,他身为赶鸭子上架的知州真是片刻都不得闲。

  要是西夏朝堂稳定下来准备发兵夺回盐州,他还得请兼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的王大人调兵御敌。

  都是事儿都是事儿,嗨呀,怎麽那麽多事情呢?

  回见。

  王广渊:???

  以前没发现这小子这麽厚脸皮啊。

  外放为官果然能历练人,这不,脸皮都是历练出来的。

  ……

  苏知州在庆州待了不到一天便马不停蹄的离开,他忙不是借口是真的忙,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八个来用的那种忙。

  每天不是留在官署翻阅陈年卷宗就是去底下实地考察,陈年卷宗没翻出多少能用的,实地考察却考察出了不少连收税的官员都没注意到的小部落。

  苛政猛于虎,部落真心想藏官府还真找不着他们。

  这次能找出来那些小部落也不是他们眼力好,而是那些百姓听说大宋官府不光不会死命压榨百姓还会补贴贫穷村寨自己冒出来的。

  部落里的壮丁特意扮成过路人去环庆路的村寨打听过了,传言都是真的,宋人官府真的会给穷人发粮食。

  连大贵族都巴巴的南下归附,他们现世肯定也没坏处。

  苏景殊从来没有这麽庆幸番邦尊崇大贵族的旧俗,幸好这些深山老林里的小部落在他们清查人口的时候就冒了出来,要是一切都步入正轨後又有部落陆陆续续从山里出来,他不敢想衙门里的官能尖叫成什麽样。

  倒不是解决不了,也不是太麻烦,而是以为工作告一段落後忽然发现後面稀稀拉拉还有不知道多少工作在等着的感觉实在令人抓狂。

  盐州重回大宋版图,沿边商贾发现西夏似乎没有要打仗的意思也都起了扩张産业的心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4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4/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