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410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最重要的是,官家和现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兼平西统镇大元帅狄青愿意。

  赵机宜的情况不太一样,他的资历已经足够调去成为一方主官,只是和郭将军相处的太好,所以自请留在鄜延路继续干。

  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太复杂,遇到个合心意的上官不容易,等郭将军调去别的地方他再升迁也不迟。

  这一等,就等到了韩相公空降为陕西路宣抚使。

  “陕西”打头的衙门一般都在京兆府,也不知道韩相公怎麽想的,愣是舍弃京兆府来了延州。

  再然後,再然後就不用说了。

  鄜延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被韩相公看上。

  咳咳,有点不礼貌,但是这时候已经管不了那麽多了。

  韩相公回来他和郭将军就会被调走,韩相公不回来他和郭将军就能留在鄜延路,反正没有继续共事的机会,就算说出口的话传出去也没关系。

  苏景殊给嘴巴拉上拉链,赵大人放心,他是个合格的树洞,不用担心秘密从他这儿传出去。

  赵卨瞅了他一眼,假装信了他的鬼话。

  苏机宜是不会大张旗鼓的散播别人的秘密,他只会把不知道哪儿听来的事情重新加工成面目全非的样子卖给勾栏瓦舍里的戏班子。

  乍一听没什麽问题,都是可以风靡勾栏瓦舍的好本子。

  仔细一听哪哪儿都不太对,似乎是在借话本子嘲讽什麽。

  但是真要说哪儿不对在嘲讽什麽观衆也说不上来。

  赵机宜委婉的表示,虽然他不经常去京城,但是他也是正统进士出身,同年好友遍布朝堂,不是人不在京城就什麽京城的消息都不知道。

  西岭先生不会以为自己藏的多隐蔽吧?

  苏西岭:……

  哈、哈哈。

  咱换个话题。

  苏大人假装刚才什麽都没有发生,继续和前辈请教正常的经略司机宜每天要干什麽。

  军中战时以打仗为先,不打仗的时候呢?军队改革?

  赵卨点点头,“整改不单单是重新编排,还要考虑将士的配合以及後勤供应。”

  韩相公在修筑罗兀城的事情上让人琢磨不明白他到底是怎麽想的,将番兵单独编成军也不合适,但是将军中每两到三千人编成新军的法子并没有问题。

  苏景殊说道,“官家和王相公都在着手精简军队裁汰老弱,等他们手上的事情忙完,军中应该也会迎来大改。”

  赵卨笑道,“蔡大人此番回京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有蔡大人在,军中之事不必劳烦王相公亲自动手。”

  蔡大人在西北多年,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处理政务都经验丰富,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全面整顿军队会由他接收。

  苏景殊点点头,“也是,蔡大人比王相公更熟悉军旅。”

  军中之事要交给熟悉军队的人来做,官家派韩绛来西北就是想着他曾经有过推动禁军改制的经验,而老王没有在军中待过很有可能会犯“想当然”的毛病。

  虽然最後还是没逃过“想当然”,但是已经可以看出不通兵事的文臣空降成军中一把手有多可怕。

  王相公比韩相公经验还少,与其让他亲自操刀,不如让经验丰富的蔡大人出马。

  至少蔡大人真正带过兵打过仗。

  打的还都是胜仗。

  看蔡大人和狄元帅同在京兆府能和平共处那麽多年也能看出来蔡大人在兵事上是个靠谱的,他要是不靠谱狄元帅第一个不同意。

  将兵法本是范文正公和张亢张将军提出来的,为了军中不再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现象,也是为了方便军中管理,将军中每两到三千人编为一将,这些将由本路的都监固定指挥。

  都监之下又有十二个指挥使和二十五个教头分别来训练者六个将的士兵,说到底还是为了加强将领和士兵之间的联系。

  有点像後世的师改旅,一个将差不多就是一个团。

  後世一个团的标准是一千五百人,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营配有四个连,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一个班十个兵。

  一个连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以及炊事班,一共差不多是一百二十个人。

  再往上的师就类似路一级的经略司,一个师包括五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後勤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标准人数是一万人。

  而旅比师人数少,标准人数在七千人。

  师改旅的目的是提高军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大宋需要的也是提高军队灵活性和战斗力,哦,还要再加上一个裁汰冗余人员。

  那就是大宋版的“师改旅”加“百万大裁军”。

  不看韩绛在鄜延路的骚操作,目前大宋各路的小规模师改旅、啊不、小规模将兵法都进行的非常不错。

  虽然进度慢,但是没有引起兵变,也没有耽误战事。

  西北几路的反馈良好,蔡大人才好在进入枢密院後全面推行将兵法。

  大宋开国时的更戍法是为了分化地方藩镇防止藩镇拥兵自重惹出事端,这麽多年来问题也很明显,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连武将自己都指挥不动手底下的军队,文臣就更指挥不动了。

  范文正公和张将军当年在西北推行将兵法效果很好,西北的局势也渐渐稳定下来,可惜没等他们进一步经略西北大宋就迎来了连年天灾,朝廷只能和西夏议和专心应对各地的灾荒。

  这一耽搁就直接耽搁到了现在。

  好在虽然蔡大人早年在新政的事情上和范文正公意见不同,但是在军事上却达成了共识,在西北那麽多年不光打仗生猛屯田有术,在整改军队方面也很出成效。

  要是郭将军没有和韩相公起冲突,他身为鄜延路最高军事长官可以直接统帅两到三个将(团)作战,而每个将(团)都有负责的都监(团长),如此也能解决战时职权混乱调兵难的问题。

  还有就是,蔡大人走之前只在沿边几路试行过将兵法,永兴军路在鄜延路、环庆路、秦凤路、泾原路中间,虽然同在西北但是不属于沿边,所以永兴军路目前还是旧制。

  赵卨对永兴军路的情况羡慕不已,“多好啊,到时朝中下令将驻军编成将可以直接编,哪像鄜延路……唉……”

  不怕从头开始改,就怕改了又改改了又改。

  蔡大人在西北的时候鄜延路已经尝试过改军为将,韩相公来了之後又重编了一次,没有意外的话接下来还得再打散重编。

  番兵可以编入将中,每个将的人数也根据各地的情况浮动,但是绝对不能有将全是番人。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然後给倒霉催的赵秘书一个无能为力的眼神。

  前辈加油,能者多劳,人生在世哪能事事都趁意,凑活着过吧。

  赵卨叹了口气,事已至此,不凑活着过还能咋?

  希望韩相公回京後就别再来了,西北遭不住,真的遭不住。

  朔风卷雪,寒气袭人,腊月的京城已经很有年味。

  短短三个多月而已,狄元帅再次回到京城,这次的心情和上次截然不同。

  上次是回京领赏,他和身後的将士们从进城到进宫都是百姓夹道欢迎,刚好那时菊花盛开,满街的各色菊花差点把他们埋了。

  这次回京是为了告状,天寒地冻雪虐风饕,城里的百姓热热闹闹准备过年,他们凄风楚雨走在街上都格格不入。

  都怪韩绛!

  狄元帅在心里骂骂咧咧。

  要不是这人在西北乱搞,他们也不至于大冬天还不得安宁。

  还想让民夫冒雪深入西夏境内修筑城池,信不信民夫能当场造反?

  都已经是当朝宰相了,大宋那麽多民变怎麽来的总不能一点都不清楚。

  告状!必须告状!

  在赵秘书和苏秘书的期盼之下,狄元帅等人回京後直接进宫面圣,官家紧急召见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宰辅重臣,让他的宰辅重臣们共同来商议到底该怎麽办。

  大宋第N届垂拱殿辩论赛正式开始。

  题目:深入西夏境内修筑罗兀城。

  支持方:韩绛、种谔、折继世。

  反对方:郭逵、狄青。

  裁判团:皇帝、太子、两府重臣。

  等韩绛和郭逵将他们支持和反对的理由说完,整个垂拱殿一片寂静。

  赵曙赵顼父子俩面面相觑,政事堂和枢密院的重臣们惊愕失色。

  保守阵营的代表文彦博文相公觉得不妥,他向来反对动兵,连大宋境内的兵事都反对,主动挑衅更是一万个不同意。

  激进阵营的代表王安石王相公也觉得不妥,他觉得朝廷精力有限,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秦凤、泾原两路的经营开拓上,韩绛实在想深入横山境内给西夏找不痛快也不是不行,但是得等到王韶那边稳定下来才行。

  连激进派都不赞同,其他的中立派就更不用说了。

  一场辩论赛下来,所有人都觉得韩绛是在无理取闹。

  就连官家父子这种一辈子没出过开封府的都感觉离谱。

  在银州城外一百里处筑城,这真的不是打算给西夏送物资?

  好了好了,都冷静冷静,坐下来喝口水好好说说。

  当年种将军和折将军用计夺回绥州却没有封赏是朝廷的不对,种将军和折将军想建功立业也没有错,修筑堡寨加强防御是好主意,但是选址不能太异想天开。

  一口吃不吃胖子,干什麽都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西军惯例是在州府主城外五十里到一百里的地方修筑堡寨,等堡寨经营起来後再往外开拓。

  绥德城已经深入横山境内,虽然罗兀城离绥德城只有一百多里,银州城离罗兀城也是一百多里,但是两个一百多里不是一回事儿。

  绥德城已经是大宋能控制的边界,绥州大小部落数以千计,其中摇摆不定首尾两端的还有很多。

  现在最重要的是让绥州境内的番邦部落稳定下来,而不是在绥州境内还有那麽多可能反叛的部落的时候去修建新城。

  想修新城可以,得先保证守得住再修。

  两位将军要是实在不服气可以先去重建抚宁城,不是说让抚宁城成为绥德城和罗兀城的中转站吗?先把中转站修好,然後再说罗兀城的事情。

  要是抚宁城修好都守不住,重建罗兀城的事情就别提了。

  官家没有一杆子把人打死,西军正是需要将领的时候,种谔和折继世能力出衆,不可能因为一个罗兀城就将他们全盘否定。

  种谔和折继世见状也知道他们修建罗兀城的提议再次被否定,提议接连被否定不能说全是别人的责任,连戍边经验丰富的韩琦韩相公和富弼富相公都摇头,可见他们的计划的确有不妥之处。

  只有韩绛依旧觉得此时不乘胜追击是错失良机,还想继续劝官家改口。

  西夏已经不是当年的西夏,别说是银州,即便大宋直接攻打西平府、兴庆府西夏都未必挡得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4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0/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