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361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虽然这样得来的士兵素质得不到保障,军队战斗力也会下降,且一旦朝廷後勤供应不上士兵就会撂担子不干,但是往好处想,在朝廷给钱给的大方的时候士兵也不会太拉胯。

  就是吧,看大宋这重文轻武的情况也能看出来,连武将的地位都那麽低,士兵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

  募兵需要钱,老百姓不用服兵役就得多交税,朝廷拿交上来的这部分钱去招募士兵。

  只是朝廷的钱没那麽好拿,不打仗的时候就干活,反正不能闲着,于是顺带着也能将原本摊派到百姓身上的各种杂役给免了。

  要麽交钱要麽服役,二者总得选一个。对百姓而言,交钱显然比服役更好接受,毕竟钱想办法总能挣到,服役的话一不小心命就没了。

  徭役无法再束缚百姓,土地也无法再束缚百姓,百姓能自由从事生産肯定比固定在某地动弹不得要强,历史的车轮慢慢滚动,也算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大宋开国後把唐朝的赋税徭役制度整理了一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吧,糟粕其实没怎麽去掉,总之就是如今大宋百姓要交的赋税是古往今来最多的,需要服的徭役也是古往今来最少的。

  需要服的徭役少不代表没有,如今民间百姓主要服的役是差役。差役分很多种,其中怨气最大的就是衙前役。

  官府征用乡村中的上等户担任衙前役来协助官府处理基层政务,划重点,无偿。

  各个衙门的衙役都是衙前役被征调过来的,官府衙门不给他们发工资,他们要维持日常生活只能靠家里接济,所以这个衙前役一般人没资格接触,只有家底殷实的乡村上等户才需要服这个役,也只有家底殷实的上等户才服得起这个役。

  有句话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说的就是和官员打交道的时候感觉比较好相处而底下的衙役小吏会各种刁难。

  不知道基层衙役小吏过的是什麽日子时的确会觉得那些刁难人的家夥很气人,知道之後就会觉得如果服役的是他他也成天黑着脸不好相处。

  官府衙门不给服役人员发工资,可服役人员也要生活,于是只能靠刁难来往办事的人员来悄悄搞点钱来面前补贴家用。毕竟衙前役需要干的活儿挺多,基层政务又琐碎,如果一家有一个人过来服役,家中至少三个男丁都会被占住没法全身心务农。

  本来花销就在变大,收入再减少就会入不敷出,不想办法弄钱补贴家用难道要他们全家去喝西北风?

  不排除衙役小吏本身就不好相处的可能,但是各个衙门的“小鬼”难缠很大程度上要怪朝廷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比死更可怕的是穷,人穷到一定程度什麽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更过分的是,因为大部分服役的乡村上等户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在最开始服役的办事容易出错,朝廷在实施衙前役制度的同时还制定了赔偿准则,所有因服役人员疏忽导致的公家损失必须由服役人员自掏腰包补上。

  有损耗的差事多是长途运输或者是仓库管理之类的活儿,就和之前登州的榷盐法差不多,盐巴收上来後在仓库内造成的损耗都要由管理仓库的官吏来负责,所以官吏对这个差事痛恨异常。

  当官的都受不了,寻常百姓更受不了。

  朝廷设下这个规矩也不是毫无缘由,据说是当初官府运输货物的时候经常出现押送人员毁损官船的现象,管又管不住抓也抓不住,索性每次运货之前都要求催纲司详细列出官船航行时所需要钉板等部件的数量,并把那些配件数量雕刻成印板以便後期核对。

  船上多少东西多少配件都登记的清清楚楚,有缺的坏的都由押送人员掏钱补上。

  不管是怎麽坏的,也不管有没有理由,反正就是朝廷不能有损失。

  规矩出来後故意损毁押送官物的情况少了很多,同样也为後面服役的人员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仓储本身就有自然损耗,押运货物也有被山贼水匪劫道的可能,以前这些损耗报上去朝廷不予追究,新规矩出来後所有的损耗都得他们自掏腰包补上,他们哪儿来那麽多钱?

  不光白干还要倒贴钱,百姓没有怨气才怪。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活儿都没工钱,官府对负责特别难特别重要任务的衙役有奖赏,只要任务完成,奖赏还是挺丰厚的,只是再看看付出就会发现完全没有性价比,甚至拿了奖赏之後减去支出依旧是白干。

  圆满完成任务都有被白嫖的可能,任务出问题没完成会是什麽下场可想而知。

  服兵役可能一不小心把命丢在战场上,服差役可能一不小心把家底赔光,总结:最好哪个役都不要。

  修改差役法不是老王先提出来的,最先有这个想法的是他们官家。

  官家之前看到一封地方送上来的奏疏,说是偏远地方有个服役的百姓需要运送一项只有几文钱的货物需要步行千里到京城,一路上还要被各级官吏刁难,以至于离家一年多都没法返程。

  别说官家大为震撼,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大为震撼。

  几个极端例子不能当做常态,但也能看出差役对百姓的压榨,他们官家想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愿意再继续这麽折腾人的役法,所以看到奏疏後立刻召集老王和其他新党成员开会看看这事儿要怎麽办。

  苏景殊不清楚那次商量出了什麽结果,因为开会的时候他还在登州,甚至不知道朝廷有过这麽个探讨。

  但是仔细想想,又好像能想出点相关的事情。

  好像是刚开始推行青苗法的时候京城那边发了条役法相关的草稿,说是朝廷还没定下来到底怎麽搞,先颁布全国让各地基层官员都看看有没有别的意见。

  州衙有许大人管着,他当时忙着上山下乡没怎麽注意这事儿,後来也没再见京城提起过役法相关的东西也就一直没想起来。

  这些天差事落到他身上于是特意去查了一下,这才发现原来不是京城没再提起过,而是他们的讨论一直局限于朝堂之上根本没走出京城。

  关于役法的调整从条例司成立就开始吵,一直吵到条例司原地解散都没吵出结果,动静倒是没有提起青苗法时那麽大,但却是一直都在吵从来没停过。

  有建议扩大衙前役的服役范围让城里的百姓和乡村上等户一起服役的,有说官宦人家更容易接手也更擅长处理政务让官户跟着一起服衙役的,还有说让官户出钱给服役的乡村上等户发工资的,总之说什麽的都有。

  就是他们说他们的,外面对他们的讨论毫无反应,以致于就算朝廷曾将草拟的新役法送到全国各地官衙征求意见也没收到几分回复。

  地方官已读不回,青苗法的争论又逐渐激烈,然後这事儿就没有下文了。

  要不是他特意查了一下,甚至都不记得曾经出过一条草拟新役法。

  如今的役法对乡村上等户太不友好,富裕地方还好,乡村上等户足够多好些年才能轮到一次,那些本就贫穷没有多少上等户的地区隔两年就要去服一次役,要不了几次就得被折腾的家底赔光。

  长此以往上等户越来越少,其他百姓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敢轻易成为上等户,宁可贱卖田産也要避开这个天打雷劈的衙前役。

  户等低只是家産少点,户等高那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

  乡村上等户苦衙前役久矣,仁宗年间韩琦韩相公就曾提过改役法的事情,当时是建议不再以乡为单位统计上等户,而是扩大到以县来统计上等户的数量,让县中最有钱的乡村上等户轮流充作衙前役。

  服役时优先选择差役较少地区的上等户,尽量避免出现衙前役和其他差役都压到同一户人家头上的情况。

  当时朝堂对这个改动都非常支持,对役法研究颇深的韩绛和蔡襄也顺势提出乡户五则法,通过资産评估将乡户分为五个等级以应对不同的重难差役,也就是如今的乡间五等户。

  仁宗年间的一系列改革颇有成效,且在江南地区试行的效果非常好,但是依旧不能避免乡村上等户因为衙前役赔光家底的情况发生。

  苏景殊以前知道衙前役不发工资,也知道衙前役待遇如何全看衙门官员有没有良心,但是没想到衙前役对乡村上等户的伤害那麽大。

  也侧面说明登州的大小衙门都不是黑心衙门,不然他也不会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前不久提点开封府界公事赵子几将京畿一带募役法的试行情况汇报给官家,官家看到反馈才再次让司农寺进一步落实役法的改动,光役法的变动已经让人头大,再在民间搞军事动员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

  敌军真的兵临城下了他们这麽干还可以理解,现在他们又没在军事上落下风,至于这麽火急火燎的折腾百姓吗?

  总不能真是为了民间治安。

  不可能,肯定不可能。

  那个上奏说民间治安越来越差的家夥也是,他睁着眼睛说瞎话说开心了,把老王带歪了谁负责?

  苏景殊一边在心里骂骂咧咧一边奋笔疾书,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从来都是他们老王把别人带歪,断没有别人把老王带歪的可能。

  有猫腻,再想想。

  小小苏慎重的回想最近发生的事情,不太确定的问道,“胡兄,前段时间上奏说民间治安越来越差的是不是赵子几?”

  胡宗愈擡起头,“好像是他。”

  小小苏:……

  提点开封府界公事赵子几,新党的重要成员之一,先前负责在京畿一带试行募役法的就是他,试行之後把情况汇总出来呈给官家的也是他,最近和他一起忙活改进募役法的还是他。

  不是,大兄弟你到底哪边儿的啊?

  苏景殊放下笔靠在椅背上,两眼放空甚是安详。

  不能怪他胡思乱想,如果上奏挑事儿的是赵子几,那他合理怀疑这事儿是老王在自导自演。

  先让赵子几上个折子挑动朝臣情绪,然後借机表示治安有问题他身为宰辅之臣责无旁贷,就坡下驴开始推行他这所谓的保甲条例,到最後还能辩解不是他主动找事儿,而是民间出现问题不得不去解决。

  逻辑非常丝滑。

  就算大夥儿反应过来最开始事情是新党成员挑起来的也没啥用,他们已经挨过骂了反对派还想怎样?

  之前是直接和官家单线联系,只要官家同意其他人说什麽都当耳旁风,这次好歹预警了一下,不光把前两年的成果全都拎出来让满朝文武看看还提前把骂给挨了,接下来再反对未免太不讲礼貌。

  问题是,这麽大的事情竟然连他都瞒着?老王你不厚道!

第210章

  *

  小小苏大人很不高兴,悄悄干大事就悄悄干大事呗,瞒着别人也就算了怎麽连他也一起瞒?

  他以为他和老王应该是无话不说的叔侄俩,现在可好,离他调来司农寺才多久,感情这就变淡了?

  无所谓了呗,嫌弃他了呗,有别人了呗,顾不上他了呗。

  王叔父,你真的要把你机灵可靠的大侄子排挤出亲信团队?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举一反三玩舆论战没什麽,就是这卸磨杀驴也太快了。

  老王呜呜呜呜!你没有心呜呜呜呜呜呜!

  苏景殊心中的小人扯着嗓子嚎啕大哭,委屈的跟被亲爹胖揍了一顿似的,这事儿老王必须给他个交代,不然他找王小雱他娘告状。

  婶婶,老王他欺负小孩儿呜呜呜呜呜!

  胡宗愈歪着脑袋看他们苏大人脸上的表情变来变去,“怎麽了?赵子几有问题?”

  “没问题。”苏景殊吸吸鼻子,有气无力的回道,“只是在想,这几个月的共事和交心,终究是错付了。”

  胡宗愈:???

  他知道赵子几这个月在配合这家夥修订役法,共事可以理解,交心在何处?没见他俩关系多好啊?

  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

  胡大人摇摇头,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

  苏景殊捏着拳头平复心情,他和老王的私人恩怨先放一边,现在的重点是弄明白这份公文是怎麽冒出来的。

  前些□□中吵架的动静的确不小,但是他以为都是没营养的废话就没怎麽关注。

  司农寺有个嘴炮王者吕大人已经足够,这种打嘴仗的活动他从来不参加,反正朝中所有反对派加起来都吵不过老王和吕惠卿这对组合,加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他吵架的本事他知道,一旦主动凑上去肯定会被反对派集火,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才不会干。

  现在这不是吵架吵输了才开始抓治安,看他们吕大人天天斗志昂扬春风得意的样子也不会是新党落了下风,这麽一看事情是老王自导自演的可能性更大了。

  可是为什麽啊?

  他们最近有募役法正准备推行,这几年民间因为隔三差五的新法已经很紧绷,单单募役法的推行他都感觉胆战心惊,这时候再来个保甲条制百姓受得了吗?

  苏景殊想不通,坐回去仔仔细细将纸上的内容再看一遍,不管看几遍都还是想不通,“胡大人,你说王相公制定这麽个东西是什麽用意?”

  胡宗愈耸耸肩,“不管是什麽用意,反正不是吵架吵输了。”

  他们王相公人称拗相公,就算是官家也别想强逼他干什麽,他制定出这麽个条例肯定是他自己有想法。

  至于是什麽想法,抱歉,他基层治理经验不足,暂时没法参透王相公的用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3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1/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