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公在地方辗转十余年回京时给仁宗皇帝上疏“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夥强于一夥”,是百姓想成为盗贼吗?都是世道逼的啊!
苏洵嘴角微抽,知道这臭小子演起来不尽兴不会结束,端起茶杯细数杯子上的花纹走向打发时间,倒也没有强行打断儿子发挥的意思。
他们家子安没有主动谈及政事,是欧阳公主动问他在登州待的怎麽样,既然如此那就别怪这小子打蛇上棍胡搅蛮缠了。
有些话他不能说,让小辈玩笑似的说出来也算是剑走偏锋,说不准欧阳公就听进去了。
苏景殊敢直接开演也是有原因的,来的路上他爹说了只要不涉及朝堂和文人气节欧阳公都很好说话,对年轻小辈更是没脾气。
他一直感觉他爹一言不合就上藤条的教育方法不太好,欧阳公当爹就很不错,遇到事情先讲道理,讲道理讲不通也不会上手,而是耐着性子再讲一遍。
可能是幼时的经历影响,也可能是家中孩子夭折的太多,欧阳公对子女的在意程度远超常人,给好友写信时也不忘探讨教子良方,他爹就经常收到这种信件。
儿子久病身体羸弱,老父亲忧心不已,写信给友人一诉心中苦闷。
闺女年纪轻轻患上目疾,请了大夫吃了药也不见好,老父亲忧心忡忡,写信给友人一诉心中忧愁。
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不看那些杠精战绩欧阳公还是挺好的。
有慈父心肠的人再坏又能坏到哪儿去?
而且他也没有胡说八道,他刚到登州时登州的情况人尽皆知,京城有包大人可以作证,登州有许大人可以作证,比天灾更可怕的是无良地方官带来的人祸,贪官搜刮百姓一时爽,恢复民生时埋头苦干三年都填不上前头一年留下的坑。
欧阳公也曾在地方为官,知道地方普遍都是什麽情况,这麽说吧,当时的登州比大宋绝大部分州县都要乱。
幸好当时有包大人在,後来还有许大人过去接手,要是一直只有他自己他都不敢在那儿待。
地广人稀的地方乱就乱了,登州是户数超十万的大州,乱起来是真的能“群雄割据打江山”。
咳咳,有点跑题,接下来再说说他们登州在许大人的带领下恢复成了什麽样子。
毫不夸张的说,许大人对登州百姓而言就是救命的神!
苏景殊知道什麽该说什麽不该说,完全没提推行新法的具体过程,单纯把之前述职时提到的成果列了一下。
虽然他没说,但是欧阳公不能当做不知道。
许大人在阿云的案子引起朝臣争端时就坚定的支持老王,推行新法的过程中更不用说,登州的一把手毕竟还是一州知州,没有知州的支持其他人再努力也没用。
和京城一样,没有皇帝的支持,老王磨破嘴皮子都没法让新法动弹半点。
登州上下在许大人的带领下芝麻开花节节高,可见朝廷政策的大体方向没有错。
这些话点到为止,说太多显得他上门是为了当说客,他不光在登州干的热火朝天,回京城後也没闲着,朝廷给他的每一份俸禄都是他应得的。
他回京後在司农寺任职,司农寺的差事也很有意思,寺中有个同僚是从南方回来的,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走访乡野看水利建设情况,太深奥的原理他弄不明白,不过修建水利的好处他能看到。
靠天吃饭风险太大,还得靠他们自己才行,蜀中有了都江堰之後才有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土,他们现在努努力,兴许还能再建设出几个千里沃野。
江山代有才人出,水利相关的人才搜刮搜刮还是很多的,只要朝廷支持,不愁找不出当世李冰。
汇报工作是个技术活儿,能把事情讲清楚还能让人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不容易,好在术业有专攻,这种活儿最适合嘴皮子利索的大忽悠。
欧阳修和苏洵不喊停,欧阳家小哥俩听的两眼直冒小星星。
欧阳辩还小短时间内出不了京城,欧阳棐只要春闱正常发挥就能考中进士外放为官,本来还想着家里的老父亲身体不好要不要留在家里,现在满脑子都是他也要去地方当个为百姓发光发热的“救命的神”。
虽然他也不懂水利,但是他可以招精通治水的幕僚下属,天下大江大河何其多,藏于民间的能人只会更多。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就算不能和子安兄一样将混乱中的州县治理得风生水起也要为百姓出一份力。
苏景殊这一讲就是近两刻钟,可惜这里不是朝堂,不然他能奔着两个时辰来讲。
欧阳修听到最後依旧笑眯眯,看向斗志昂扬的小辈的眼神也充满欣慰,“靠天吃饭太不稳定,朝廷多兴修水利是对的。”
田间收成好坏太看老天爷的心情,就像这次陈州的旱情,若一连几年年景都不好,百姓还能不种田?
长江後浪推前浪,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得了。
苏景殊对来自大佬的夸奖虚心收下,看欧阳修只说水利如何而只字不提前面的登州新法推行成效就知道他其实还是不赞同新法。
没关系,有官家赞同就够了。
走亲访友的快乐肉眼可见,苏家父子在欧阳家待到下午才离开,离开时欧阳家小哥俩都依依不舍,连年後什麽时候再一起玩都约好了。
苏洵:……
真不是他故意不带这小子出门,而是这小子自己的朋友足够多根本没空跟他出门。
看看现在,下次再来登门拜访就不用他在前面带着了。
苏景殊顶着他爹一言难尽的表情,谦虚的恭维道,“都是爹教的好。”
苏洵梗了一下,不得不承认这小子说的是实话。
反正就,人缘好是天生的,就算有些许耳濡目染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天生的。
没错,就是这样。
“爹,您和欧阳公在屋里说什麽了?”苏景殊凑上去问道,“我看欧阳公的态度挺温和的,应该不会太过分吧?”
苏洵揉揉儿子的脑袋瓜叹道,“你该庆幸你年纪小,若是二十年前的欧阳公,他不光能当面反驳你还要写文章骂你。”
一代文宗的战斗力非同一般,要是文章传播的足够广,一篇就足够将人钉在耻辱柱上百年千年都下不来。
苏景殊有点不服气,但是又想不出该怎麽反驳,索性转移话题,“爹,欧阳公的眼睛是不是不太好,我看他走路都慢吞吞的,叔弼哥俩儿看到他出门也都紧张的很。”
提起这事儿老苏就心焦,“何止是眼睛不太好啊。”
欧阳公身体不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庆历年间被贬出京後就饱受眼疾的困扰,一度到看书都没法看必须身边人读给他听的地步。
能近怯远症,也叫觑觑眼,看近处和常人一般无二,看远处一片模糊。
文人看书看多了眼睛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只是眼疾也还好,偏他前两年又被诊出了消渴症,随之而来的足疾、咳疾还有眼疾加重都十分难捱。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能近怯远症?近视眼?
还有那个消渴症,是不是糖尿病?
糖尿病他不知道该怎麽治,但是近视眼或许可以用眼镜来辅助一下。
这年头照明条件不好,读书人还大多喜欢秉烛夜读,近视眼在官场上很常见,他在登州有个同僚看不清字就用找了块水晶来放大,虽然不太方便,但是好歹能正常办公。
既然可以用水晶来放大字迹,那就说明磨镜片的技术是存在的
回头打听打听有没有工匠能做出安装镜片的框架,麻烦就麻烦点,反正也不用做太多。
老苏不知道儿子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哪里,还在感慨欧阳修这个工作狂,因为他平时办公写字和常人没什麽区别,当年就连和他共事的同僚都没发现他有眼疾。
苏景殊听的直摇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该注意的时候还是得注意,等垮了再後悔就来不及了。
还好他爹身体倍儿棒,不然他们哥儿仨也不敢像现在这麽放肆。
欧阳家现在就是,老大欧阳发为了避嫌带着妻子去地方当官,留两个未成家的弟弟在家照顾老父亲,欧阳辩年纪又小,所以欧阳棐就算能考中进士也犹犹豫豫不放心出去当官。
按规矩新科进士必须要去地方基层为官,再优秀也得下去走一圈再回京,一来一回两三年,看欧阳公那身体情况……也确实没法让人放心。
小小苏说干就干,先找娘亲和姐姐打听哪儿有磨镜的匠人,眼镜这东西原理不难,这年头没有机器,主要就是看匠人的手艺,能根据近视眼的程度针对性的磨出镜片最好,不行的话也没关系,拿个放大镜也能凑活着用。
以大宋工匠的神奇程度,他感觉做个眼镜应该不在话下。
技术上没有问题,只是没往那儿想过。
程夫人和八娘听的云里雾里,看他已经开始在地上画什麽“小孔成像”赶紧叫停,“街上时常有磨剪子戗菜刀的磨刀匠,他们也接磨镜的活儿,不过磨的是梳妆镜。”
苏景殊歪歪脑袋,想想磨刀匠磨剪子戗菜刀的架势打了个寒颤,“磨镜片是精细活儿,找磨刀匠应该不行。”
程夫人无奈,“精细活儿?找玉石匠人?”
打磨玉石的多是匠户,只为官家和高官勳贵干活,要找也不是不行,就是得费点功夫。
“没事了没事了,娘您继续忙,我想到要怎麽做了。”苏景殊拍拍脑袋,精细活儿找官方工匠,他去找他亲爱的腿腿啊。
程夫人:……
苏八娘:……
母女俩面面相觑,不明白这小子到底想干什麽,于是齐齐看向一直没说话的老苏。
“夫人,为夫不是那小子肚子里的蛔虫。”苏洵表示他也猜不出那小子脑袋里又冒出了什麽奇怪的念头,但是他大概能猜出来点眉目,“回来的路上谈起欧阳公患有眼疾之事,他大概是想弄个能让患有眼疾之人看清东西的镜片。”
程夫人和苏八娘再次陷入沉默,虽然她们都听说过患有眼疾之人会能放大字迹的水晶来读书,但是水晶价高,磨成能放大字迹的模样也不容易,所以能用得起那东西的也不多。
欧阳公的眼疾已有几十年,家里该备的工具都有,只是那东西不太方便所以不怎麽用,怎麽,弄出个镜片就能更方便了?
俩人怎麽想都想不出来怎麽个方便法儿,索性任那小子折腾。
苏景殊一路小跑回到书房,准备好笔墨纸砚开始唰唰唰写计划书。
大宋的官方工匠堪比哆啦A梦,只要能描述清楚他们什麽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弄出来。
军器监不行就司天监,反正都是技术人员紮堆的地方,浑天仪都能造出来还能磨不出来几片近视镜?
他先把近视眼老花眼以及镜片为什麽能放大缩小的原理写一下,近视轻重程度不同要用的镜片凹度也不同,具体怎麽测度数让工匠去研究,他只能凭借脑海中没有还给老师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一下原理。
朝中饱受眼疾困扰的老臣不少,先把计划书交给官家,之後要调动哪个衙门的工匠都没问题。
官家日理万机大概率没空管这种小事儿,所以最後可能是小金大腿来接管。
等工匠们琢磨出眼镜要怎麽做,到时候朝中有眼疾的臣子都安排上,也算是让太子殿下来收拢人心。
没资格让金大腿和小金大腿送眼镜的眼疾患者也不用愁,眼镜又不是炸药,等技术稳定下来估计眼镜店也要开起来,他们官家现在花钱如泄洪,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既能让天下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凭空出现的活儿就这麽飞到了太子殿下手上。
假期,啪,没了。
大过年的,苏子安你礼貌吗?
太子殿下一怒之下怒了一下,要不是这份计划书写的太诱人,他非得拖延到年後再干不可。
他忙苏子安也别想闲,谁出的主意谁干活,看看这个眼镜到底有多神奇。
最近西北不太安宁,军器监的工匠不能动,赵顼带着计划书去馆阁溜达一圈,然後又去司天监转悠一圈,虽然大部分官员都放假只留了少数几人值班,但是这几中也能找出看得懂计划书上那些“凹透镜”“凸透镜”“折射”“反射”的人。
谁说大宋的读书人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人才这不多的很吗?
苏景殊跟着赵顼来到皇宫旁边升龙门外的馆阁所在地,看着已经准备好工具和原材料正在试验镜片凹凸弧度的馆阁之臣,承认他之前说馆阁清贵太刻板了。
人才啊,都是人才啊。
技术人才做起研究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没有靠太近,瞅了几眼就退到别的屋里说话。
赵顼压低声音,“刚才那个磨镜片的大人叫沈括,之前在地方的时候治水功劳显着,回京後升任馆阁校勘,如今在昭文馆任职,编校书籍的闲暇还去研究浑天仪,据说对天文历法之学颇为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