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321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说真的,他感觉他这个儿子比当爹还操心。

  行吧,让他看看他爹又有什麽奇思妙想。

  事实证明,让王相公和其他几位相公坐下来好好说话正这个法子根本行不通,不管之前说的多好,几个人凑到一起都会演变成吵架。

  冷静是冷静不下来的,只要人凑到一起,在朝堂还是在书房没有区别,总之吵就完事儿了。

  火气上头的人是没有理智的,冷静时分析利弊的能力消失的干干净净,满脑子只有不行不许不可以。

  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不觉得自己有错。

  把人凑到一起心平气和商量对策是行不通的,最管用的法子就是他两边来回跑当个善解人意的传话人。

  只能他来当,换个人都不行。

  当过传话人才知道传话人有多难当,尤其是一方说不清楚另一个又不乐意听解释的时候,真没人在其中调停朝堂都能让他们吵翻天。

  条例司推行的均输法和汉时理财名臣桑弘羊推行的均输法名字一样,但是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

  王相公他们知道他们的均输法和史上那些均输法名字一样内容不一样没用,读过书的都知道桑弘羊推行均输法虽然帮助汉武帝渡过财政危机但也招来了一身的骂名,很多大臣都觉得两个法是同一回事儿,用那麽多年前的疏漏百出的旧法当新法也不嫌丢人。

  于是乎,吵吵吵吵吵吵。

  用他们家小郎的话来说就是一方没长嘴一方没长耳朵,本来两页纸就能讲清楚的事情最後拖拉到两万页都讲不完。

  汉时的均输法是买贱卖贵,先用地方赋税买当地最便宜的货物然後转运到别处高价卖出,这的确是在和商贾抢生意,桑弘羊挨骂不亏。

  但是他们王相公想推行的均输法和旧有的均输法除了名字相同其他差别大了去了,桑弘羊当时主要是为了让朝廷渡过财政危机,王相公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大商人囤积居奇以及改善东南六路百姓的生活,前者是赚差价,後者是平物价,但凡两边能成功对接,朝堂上都不至于吵成之前的样子。

  之後的青苗法也是这样,绝大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朝臣都觉得天底下就那麽多钱,不在百姓就在官府,朝廷要开财源就是与民争利,百姓都过的那麽惨了还想从他们嘴里抢食儿,要不要脸啊?

  嘴上说着是抑制兼并,到头来收的利息没比地主豪强少多少,妥妥就是在找个借口敛财,这能行?

  当然,看这半年的推行情况,青苗法的确存在很大问题,但是不能说新法有错,错的只是那些推行新法的官员。

  王相公在鄞县时亲自推行青苗法没有任何问题,怎麽换成别人就各种各样的事儿?

  由此可见,青苗法本身的问题远没有用人的问题大,毕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和王相公一样坦荡

  可以骂王相公识人不明用人不当,但是不能说他的想法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太子殿下心中感慨不已,然後,他就听到了他爹的魔音。

  官家拍拍儿子的肩膀,唉声叹气,“大哥儿,韩相公、富相公、曾相公等人都有自请外放的意思,正好过年功课不多,你去帮爹劝劝他们,怎麽样?”

  赵顼:???

  “都有?!爹你干什麽了?”

  赵曙一脸无辜,“什麽都没干。”

  他确实什麽都没干,相公们也不是最近才有离开京城的想法,只是临近过节人心浮躁,平时忙的没空管的想法都趁这时候冒出来了。

  他可以直接驳回相公们的外放申请,但是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相公们放弃离开京城的想法。

  他听劝,这次是真的听劝,大宋还有救,相公们不要轻易放弃啊!

  太子殿下神色复杂,“爹,这就没意思了。”

  他又不会打人,也不会骂人,要他干活就实话实说,没必要藏着掖着。

  官家沉默了一会儿,长叹一声,看上去有些茫然,“我和韩相公说,如果青苗法实在行不通,那就再废掉。”

  如果只是反对的声音大他还能扛,现在青苗新法推行下去让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还有改的价值吗?

  弹劾的奏章并非都是无的放矢,有些说的很有道理,即便青苗法的本意是为了抑制兼并,在没有足够多的可靠之人去推行的情况下也只能起到好心办坏事的用处。

  他不敢保证改动後的青苗法会不会往好的方向走,也不敢保证替换之後的官员能不能摒弃私心,更不敢保证穷苦百姓能不能在新法感受到朝廷的恩泽。

  他什麽都不敢保证,又何来颜面要求朝中大臣按照他的想法走?

  以前总觉得仁宗皇帝手底下那麽多宰辅之臣还顾虑这顾虑那太软弱,真轮到他自己当家做主才发现瞻前顾後是应该的,不瞻前顾後那叫愣头青。

  万千百姓的衣食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没那麽大本事一直保持果断。

  实在不行的话,停一停也没什麽。

  太子殿下:……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半途而废的试探走来了。

  小郎啊小郎,你是爹爹肚子里的蛔虫吗?

  半途而废要不得,爹爹现在缺一碗他和小郎联手酿造的心灵鸡汤,喝完信心就回来了。

  他爹才三十出头,接手的大宋还是个烂摊子,年轻的皇帝在对抗朝堂的路上会犹豫很正常。

  不要自我怀疑,也不要气馁,大宋还没烂到经不起一点折腾的程度,他们有试错的机会,人生在世哪能一点挫折都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试着试着就成功了。

  年轻人要有干劲,他们又不是知错不改,这不是正走在改进的路上吗?

  政事堂的相公们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别看他们嘴上说着要走,现在这种情况只要爹爹不强硬的将他们贬出京城他们肯定不放心离开。

  爹爹不着急,不就是去劝相公们放宽心继续坐镇京城,他去就是了。

  唉,大宋没了他可怎麽办哦。

  半个月後,收到小金大腿碎碎念的苏景殊神色复杂。

  就是说,你们父子俩的角色是不是拿反了?

  还有太子殿下,您没发现哪儿不对劲吗?官家这是忽悠你干活呢。

第180章

  *

  苏景殊不确定官家是不是真的有叫停青苗法的意思,但是他可以确定官家表现的那麽可怜是在忽悠人。

  犹豫或许是有的,可真的犹豫到想放弃的程度吗?未必。

  成年人的世界真复杂,小金大腿还是太单纯了,不像他,他这种在大人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官家的真实用意。

  小小苏看的直摇头,看完後趴在桌上瘫了一会儿,然後猛的坐起来,让厨娘准备点下酒菜,他要去找知州大人喝酒聊天。

  後院,围坐在亭子里煮酒赏雪的白玉堂和沈仲元:……

  看看酒,再看看菜,好吧,是人不对。

  两个人的目光太显眼,想当看不见都不行,苏景殊溜达过去,一脸深沉的说道,“我现在需要一碗鸡汤,心灵鸡汤,许大人亲自熬的那种。”

  白玉堂和沈仲元不知道所谓的“心灵鸡汤”是什麽,但是听他们苏大人的意思肯定不是厨房里炖的鸡汤。

  搞不懂。

  厨娘的动作很快,苏景殊没在後院待多久就提着食盒出门了,留下亭子里的两个人面面相觑,等人走远才继续喝他们的。

  人闲下来就喜欢唠嗑,混朝堂的感觉和闯江湖完全不一样,忙的时候没空想,闲下来回头一看,嘿,他们可真厉害。

  听说有地方因为推行新法导致民怨沸腾,再看看他们登州,呜呼,更厉害了。

  闯江湖行侠仗义只能救几个人,跟个靠谱的官干活可以救万民,世上再没有比他们更机智的江湖人了。

  哦,除了展昭。

  没关系,五爷可以後来者居上哈哈哈哈哈哈~

  苏景殊拎着食盒去隔壁拜访知州大人,进屋後放下食盒就冲向火炉。

  冷冷冷冷冷冷!

  他不去亭子里喝酒主要是不想挨冻,大冬天的四面漏风,他又没有内力护体,几条命啊这麽冻?

  这项集体活动的参与条件太高,他选择退出。

  冬日天寒,许遵也是难得清闲,原以为大冷天不会有人来拜访手边放了一堆翻开的书,万万没想到都下午了还有人来。

  来的这臭小子甚至比他都熟悉他家。

  “大人您歇着,我来布置就行。”苏景殊对许大人的府邸的确很熟,不需要许大人开口准备什麽,他自己就能吩咐府上的下人把好酒拿过来。

  他们两个谁跟谁,完全不用那麽生分。

  许遵摇头失笑,差事来的仓促,来之前官家也和他说了任期结束就回京,所以他的家眷都留在京城,只简单收拾了些行李带上几个老仆就来了。

  这位被各方关注的小通判年纪还没他儿子大,小孩子刚入官场没经验,多少人给他打招呼让他照看着点儿,他也不好驳那麽多同僚的面子。

  来之前只觉得是个不懂事需要他手把手带的小孩子,来之後才发现这孩子的难带程度比什麽都不懂的白纸高多了。

  同僚们给他打招呼绝对不是怕这小子在官场上因为什麽都不懂栽跟头,而是怕他心思太活泛太能得罪人而栽跟头。

  同样是栽跟头,两种栽跟头差别可大了去了。

  孩子太聪明就这点不好,去哪儿都不省心,走远一点都担心他太过敏锐顺藤摸瓜然後不小心把自己给搭进去。

  不过除了平时多操点心外别的也没什麽,孩子有赤子之心总比进入官场就开始钻营强。

  说句招人恨的,虽然他来登州没带儿子也没带学生,但是这日子过的比儿子学生都在身边还舒坦。

  难怪这小子那麽讨人喜欢,他身边有个事事贴心的後辈他也喜欢。

  许大人笑眯眯的看着苏通判张罗席面,等酒菜都摆好了才慢悠悠走过去坐下,“苏大人今日到访有何贵干?”

  “没事儿就不能来了吗?”苏景殊一本正经的回道,“咱们忙活了一整年,就年底这几天能松口气……”

  “能松口气?”许遵笑道,“我看未必。”

  真要能松口气,这小子也不会放假还来找他。

  苏景殊摸摸鼻子,殷勤的给消息灵通的老干部端酒递筷子,然後虚心求教,“大人,京城现在什麽情况,您能给两眼一抹黑的笨瓜分析一下吗?”

  虽然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还是觉得政事堂的相公们不至于为此自请离京。

  要麽是小金大腿理解错了,要麽就是京城还发生了别的事情。

  以官家的性子,他更倾向于前者,而且还是官家故意引导小金大腿理解错的。

  但是他人不在京城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麽情况,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半途而废要不得,青苗法真要推行半年就叫停的话後面肯定会有更多反对的声音。

  上次开始没多久就叫停的才过去几年?

  两次新政查重率太高,谁敢保证这次不会走上次的老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3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1/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