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种地,他更喜欢时不时掉落的炸药管。
看来今後需要把种地的技能捡起来了,让他看看还有几个才解锁到西瓜。
小小苏一边啃西瓜一边分心去游戏里看一眼,亮着的图标是已经解锁的,有小麦、白萝卜、甘蔗、白菜和一大堆常见的农作物,灰着的是没有解锁的,有胡萝卜、西红柿、西瓜、棉花、水稻和一大堆见过的没见过的农作物。
还行,只剩下两个,能接受。
就算朝廷依旧不让登州百姓出海经商,他也能想办法让登州百姓不那麽穷。
打赢脱贫攻坚战,我辈义不容辞。
衆人在树荫下歇息,过了一天之中最热的时候才继续正前进。
路上走走停停,傍晚在官道旁边安营紮寨,第二天中午就到了板桥镇。
密州和莱州以河为界,板桥镇就在大河的入海口处。
板桥镇只是个镇,却比密州州城都要热闹。
白玉堂在赶路的时候已经往返多次,早已将板桥镇里里外外摸的清清楚楚,才一到镇上就迫不及待当起引路人带其他人进市舶司的衙门。
随行的差役去驿馆放东西,有空去逛市舶司的只有老组合开封府铁三角和新成立的登州三人冲锋队,还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四位身强体壮的护卫。
市舶司衙门很热闹,因为来往的商贾多,占地也非常广,很多海商直接找块空地摆地摊,珍珠、珊瑚之类的名贵之物随意放在地上,到处都是讨价还价的声音。
在大宋的地界儿交易要说汉话,外族商人大多通晓多种语言,翻译不靠谱的话可能被翻译里外通吃,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比官场少,想在汉人的地界儿挣钱就得学汉话,不然被坑了也是活该。
白五爷熟练的带他们绕过门口的摊位,一边走一边介绍,“这些都是些小商人,他们船小货物也少,好东西都在衙门内院。,那些有数十上百船的大海商,都是在衙门的内院交易,走走走,我们进去看看。”
朝廷的官船动不动数十上百艘,海商中也不乏有上百艘大船的大户,船多装的货物就多,真正的好东西还得从那些大海商的货物里找。
北方只有密州一个市舶司,南方却有广州、泉州、明州三个市舶司,白家是金华府的大户,自然也有海上的生意。
白玉堂没管过家里的生意,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其中的门道。
衙门内院是宽阔的平地,大海商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说闲话,都是经常来密州交易的海商,大部分都是旧相识,就算不认识,说几句话後也认识了。
内院和外面一样都是地摊,只是货物的种类比外面更多,价格也比外面更高。
“海商带来的东西大部分都会在市舶司卖出去,外邦海商之间也会相互交易,这个市舶司不管。”白玉堂指指不远处正在交易的商人,“大食商人多卖香料,辽东商人多卖貂皮、鹿茸、老参,其实不用看人,只看他们带来的货物就知道他们是哪儿来的。”
前在京城见过有卖海东青的,可惜他这两天逛了好几圈也没见着,估计卖海东青的商人不走海路只走陆路,人家直接从大名府去汴京卖。
还有那些西瓜,普通人不会到市舶司来买东西,从辽东运来的西瓜分出一部分送去京城给皇帝当礼物,剩下的大部分都让这些商人内部消化了。
海上风险大,赚钱就是用来花的,商人在做生意时奸诈贪财,花钱的时候也毫不吝啬。
“五爷厉害。”苏景殊进来之後简直要看花眼,高档的杂货市场就是不一样,什麽东西都直接摆在外面,连柜台都不要,摆地摊也能卖出高价。
花钱大方好啊,没有人傻钱多,人聪明钱多大方也行,最好大宋赚钱大宋花,一分也不带回家。
包拯和公孙策见多识广,但他们也是第一次到市舶司,并不清楚里面有什麽弯弯绕绕。
如今已经到了台风季,海商不会着急离开板桥镇。
他们在这里多留几日,看看能不能找到黄金的线索。
市舶司里很安全,街上随时有兵丁盘查,商人进了镇子後可以放心谈生意,不用担心货物被抢或者有人强买强卖。
要是进了市舶司都不能保证安全,官府哪儿来的脸抽两成的税?
白玉堂悠哉悠哉的说着,看到内院那麽多商人回头问道,“包大人,公孙先生,直接从商贾中线索找无异于大海捞针,直接去查市舶官员岂不是更方便?”
他找账本都找出经验了,只要包大人吩咐,他今天晚上就能去偷、啊不、拿账本。
其实他昨天晚上就想这麽干来着,但是怕包大人说他所以才忍着没去。
以前没当官可以随便乱跑,他跑去皇宫大内都没人管得了他。现在不行,他白玉堂已经是个官,名义上还是开封府包大人手下的官,他自己可以怎麽开心怎麽来,牵扯到包大人就不行了。
他可以挨骂,但是不能连累包大人一起挨骂。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市舶司有高人坐镇,落网之後要包大人捞他未免太丢人。
他是对他的武功有信心,可是市舶司是朝廷的摇钱树,摇钱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他家要是有这麽个摇钱树他肯定上心,绝不会给蟊贼留任何偷盗的机会。
看镇上的情况就知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京城的防备都没这麽严,所以市舶司的防备肯定会更严。
包大人要是查市舶官员的话他得和展昭一起行动,免得不小心打草惊蛇连个帮手都没有。
展昭扶额摇头,“白护卫,你是不是忘了包大人的身份?”
市舶司是正经衙门,又不是王伦那种私下里官商勾结的勾当,他们包大人是钦差,完全可以直接去查账,不需要他们偷偷摸摸多此一举。
白玉堂顿了一下,讪讪挠头,“抱歉,习惯了。”
苏景殊煞有其事的感叹道,“此一时彼一时,五爷,该换个习惯了。”
白五爷只当什麽都没听见,“大人,我们什麽时候去查账?”
换个习惯就换个习惯,他的适应能力如此之强,干什麽都很厉害。
包拯让他们稍安勿躁,“不着急,先看看。”
公孙策扫了眼两侧的地摊,说道,“这些商人交易多是以物换物,契丹人高丽人和东洋的日本人喜欢收铜钱,听闻日本国矿産多,大人可以从日本商人身上入手。”
市舶司的海商来自不同的地方,交易喜好也不尽相同,大食、锡兰一带喜欢丝绸、瓷器,上好的丝绸和瓷器价同黄金,不过他们那边的香料也不便宜就是了。
辽国高丽那些番邦小国虽说有矿,但是铸造技术不行,甚至连他们自己的钱币都没有。
番邦小国用的是大宋的钱币,所以交易的时候喜欢收铜钱。
大宋的商人出海回来会带黄金,若是有比黄金更加昂贵的货物,也会腾出空间换成别的货物。
再大的船空间也有限,商人逐利,当然是怎麽赚钱怎麽安排空间。
苏景殊:???
他没记错的话,缺铜的好像是他们大宋吧?
“先生,辽国高丽日本把铜钱收走了,大宋的铜钱不够用怎麽办?”
这算什麽,铜钱外流?
第137章
*
身在大宋,每天都感觉在亡国的边缘大鹏展翅。
若不是来了市舶司,苏景殊也想不到连赚钱的地方也有大坑在等着他们。
大宋境内可以用金银铜也可以用交子,但是金银并不常见,交子也多是商贾之间使用,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的还是铜板。
周边的番邦小国要是用铜来换铜钱也就算了,要是用货物来换铜钱,钱都让别国给换走了大宋的百姓用什麽?
白玉堂不觉得周边小国都用大宋铸造的铜板有什麽不妥,“番邦小国连铸钱的本事都没有,日常交易只能用大宋的钱币,这不正能说明我们大宋厉害?”
拿货物换钱大宋又不吃亏,用就让他们用呗,正好显示大宋的昌盛国力。
不只白玉堂,其他人也都这麽认为。
大宋的铜钱又不是白送出去的,想要钱得拿更值钱的货物来换,番邦使用印有汉字的铜板还能宣扬大宋的天威,怎麽看都没坏处。
苏景殊:……
好吧,没坏处,将来民间发生钱荒的时候别哭就行。
闹市中不好说太多,苏景殊只是把事情记在心里,然後继续听白五爷介绍市舶司。
公孙先生刚才提到隔壁日本有矿可以关注一下日本的海商,白玉堂便带着他们去日本商人聚集的地方溜达,“日本商人卖的多是锦、线、绫、蝉羽那些王公贵族喜欢的东西,他们的摊位很好找。”
好找的意思不是说锦、线、绫、蝉羽显眼,相反,那些东西和其他摊位上的大珊瑚、大象牙、大犀牛角相比非常不显眼,是日本来的商人比较显眼。
毕竟矮成那样的人在大宋境内不多见。
苏景殊不着痕迹的对比了一下,心道成年人这个身高在大宋境内的确不多见。
没有估错的话,大概也就一米四左右。
听白五爷的意思,这些来大宋做生意的日本商人已经是高的了,东洋岛上那些百姓个子更低。
确实很好找。
来往的都是正经商人,所有的摊位都很热闹,直接从市舶司衙门的摊位上看不出问题,去查账大概率也看不出问题。
朝廷年年都会查账,如果账面有问题根本等不到他们来查。
不知道密州市舶司的官员有没有建密室藏私账的习惯,如果有的话就按五爷说的做,他们五爷还能再立个大功。
一行人在市舶司转了半晌,奢侈品是买不起的,看看热闹长长见识就是没白来。
板桥镇住的都是往来商人,酒楼客栈人满为患,物价比京城还高,但是物价高也挡不住供不应求。
白玉堂小声嘀咕,“这儿的房子比京城还贵,果然拼财力还得看商人。”
幸好住官驿只查证件不要钱,不然在板桥镇住几天能把他们带的路费全花光。
跟着大部队行动就这点不好,热闹是热闹了,花起钱来连自己的钱都不敢花。
“我们不住驿馆也不用掏钱。”苏景殊解释道,“包大人来板桥镇之前和密州官员打过招呼,各州都有公使钱用来招待来往官员,咱们是被招待的过往官员,只要是公事范围内的花销都花不到我们的路费。”
就算花他们的路费也没关系,他们是公差出行,差旅费全报。
白玉堂撇撇嘴,“麻烦。”
苏景殊乐了,“我以为五爷要说‘公使钱才几个钱’呢。”
“是想这麽说来着。”白玉堂摸摸鼻子,“但是以前没听说过官员离京半路钱不够花,由此可见朝廷给各州的公使钱应该不会少,所以忍住了。”
大宋的文人一个比一个娇贵,要是钱不够花他们会开口说,没说就是肯定够花。
小小苏鼓掌,“五爷机智。”
朝廷冗官冗费,冗的费用不光是官员的俸禄和军费,还有别的乱七八糟的开销。
事关全体官员,就算所有人都知道朝廷的费用冗在了哪儿也轻易没人敢说。
他们可以自己不享受不乱花钱,却管不了同僚的所作所为,朝廷官员那麽多,这事提出来就是和全体官员对着干,只怕刚提出来就得被打压流放贬谪出京。
改革嘛,都是这样,虽千万人吾往矣,能成就是功在千秋,不能成就是把自己搭进去。
衆人回到驿馆休息,临睡前安排好明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