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254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在岛上养马,还怪稀奇的。

  到了真宗年间,禁军很少再被刺配到沙门岛,那地方就成了盗贼的流放地。

  无论是拦路打劫的草寇还是聚衆叛乱的反贼,无论是贪污腐败的官员还是科举舞弊的读书人,只要犯了事儿都有可能发配沙门岛。

  後来到了仁宗年间,很多原本应该判死刑又恰逢赶上大赦天下的罪犯侥幸保住小命後大部分也是流放沙门岛,如此以来,岛上罪犯的凶残程度就大幅度上升。

  没办法,朝廷讲究仁德,能不杀生尽量不杀生,死刑犯遇到大赦天下是他们运气好,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都改死刑为流放沙门岛。

  死刑改死缓,如果流放去的是别的地方,那些死刑犯估计要乐死,偏偏他们去的是沙门岛。

  直接处斩大不了就是死,去沙门岛是生不如死,但是前头还有条生路在钓着他们,万一将来运气好就出去了呢?于是就生不如死的熬着。

  岛上环境恶劣,毕竟是流放重犯的地方,让他们过的太舒服了不像话。

  官府给岛上供应的粮食有限,岛上只有八十多户人家干些打杂的活计,人多了衣粮水源都供应不上,顶多容纳三百人生存。

  犯人要吃饭,守岛的狱卒兵丁也要吃饭。

  然而朝廷每年往沙门岛流放的罪犯就有两三百人,流放的罪犯数量远远超出沙门岛的容纳量。

  每当犯人的人数超过三百,那麽超过的部分是死是活就全看运气了。

  在十年只进不出的情况下,岛上的犯人只剩下一百八十个,剩下的近三千囚犯大概率都成了鱼食。

  其实饿死囚犯并不是什麽稀罕事,别说海上的监狱,就是其他州府的大牢也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

  早在真宗年间朝廷就知道沙门岛的犯人很多是冻饿而死,派去沙门岛查看情况的大臣觉得这样不行,调查完了便请朝廷往岛上拨粮食。

  真宗皇帝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把犯人饿死也不是事儿,就打算派人往那边送粮,但是当时的枢密副使马知节强烈反对。

  天下那麽多吃不饱肚子的百姓朝廷不说救济,沙门岛那些犯了律法的人渣凭什麽让朝廷拨口粮养活他们?

  朝廷又不是不许案犯亲属探监,那些重犯要是有亲戚朋友给他们送东西那就让他们送,没人管没人问的直接饿死拉倒。

  沙门岛上的百姓没吃没喝请求朝廷拨粮他肯定什麽都不说,岛上关的都是重犯还想要粮,饿死之後找阎王要去吧。

  最後给口粮的事就不了了之,沙门岛监狱继续进行饥饿大逃杀。

  岛上缺衣少食,狱卒兵丁肯定不会饿着,要是人数实在太多,他们还会想办法控制一下犯人数量。

  没办法,那地方只进不出,朝廷还年年往里送人,不控制一下人数他们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

  沙门岛四面环海,控制人口数量最简单的法子就是直接扔海里喂鱼。

  生病了?扔海里。

  残废了?扔海里。

  偷懒不干活?扔海里。

  总之就是,只要狱卒看不顺眼,干活时左脚先踏出牢房都能是扔海里的理由。

  反正朝廷每年都会送罪犯补充人口,沙门岛不缺人,粮食就那麽多,没有价值就去死吧。

  据说当年仁宗皇帝觉得沙门岛的狱卒杀囚犯不人道,让沙门岛的狱卒不得因为囚犯生病或者别的原因就杀人,生病了得给他们治病,不能直接给他们“安乐死”。

  和活着受罪相比,直接扔海里喂鱼怎麽不算是安乐死呢?

  不过诏书下到沙门岛,听不听还是那些狱卒说了算。

  还是那句话,能被流放到沙门岛的都是穷凶极恶之辈,有好些本来就该直接斩首示衆,运气好赶上大赦天下才捡回一条命。

  这种人还想治病?美的他们。

  登州那麽多百姓生病没钱买药,有那个钱去帮无辜百姓不行吗?

  朝廷要真想解决问题就别动不动就把人往沙门岛流放,上天有好生之德,怎麽没人想想那些被谋财害命的受害者?

  对着犯人倒想起来有好生之德了,脑子有病吧?

  本来就是该死之人,干脆利落的死在铡刀下是便宜他们,既然来了沙门岛,那就别怪他们手下不留情了。

  惨什麽惨?他们要是安分守己会被流放到沙门岛?

  白玉堂非常认同这个做法,“就是就是,没有犯过错的百姓还救不过来,那些作恶多端的囚犯倒是有人心疼了,他们杀人放火抢劫的时候怎麽没想过被他们杀害的人有多无辜?”

  饿死?活该。

  扔海里喂鱼?鱼都委屈。

  还给他们治病,先把那些被他们害死的人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再说。

  害人的时候凶神恶煞,被朝廷抓了受罪了又装委屈,要点脸行不行?

  展昭想着包大人和公孙先生没说过重刑犯刺配沙门岛有问题就说明朝廷的处置是合理的,可是他左想右想也想不出来合理在哪儿,犹豫了一下也加入了白五爷的唾骂队伍。

  苏景殊任他们唾骂江湖败类和贪官污吏,继续听小诸葛讲沙门岛里的弯弯绕绕,说完沙门岛,还能说说登州的情况。

  沈仲元以前依附的都是江湖豪强,主家怎麽吩咐他就怎麽干,虽然他号称小诸葛,但是没几个主家会让他拿主意。

  这是他第一次给官员当幕僚,出发之前不能什麽都不准备。

  小诸葛小诸葛,要是主家遇到难题想让他拿主意他却说不出什麽子丑寅卯那还叫什麽小诸葛?

  出发之前他已经让江湖上的朋友帮忙打听过,登州知州名程元,是庞太师的外甥,京城对那人的评价都是好的,但是他那些江湖朋友都说程知州并不是好人。

  江湖人口中很少有好官,这话听听就行,可不可信还得他们到登州後才能确定。

  不过登州百姓的日子的确是穷,那边靠海,许多百姓煮盐为生,称为竈户。

  朝廷榷盐法规定,竈户所制之盐只能卖给官府,价钱不及市价的三分之一,但是百姓买盐又要花高价,所以登州还有制盐之人吃不起盐的情况。

  官盐价格太高卖不出去,盐商嫌利润太低也不会收购,最後就是商贾不来、盐积不散、有入无出,盐仓里堆满了盐卖不出去,制盐的百姓却买不起盐。

  问题是百姓不可能不吃盐,买不起官盐就只能想其他法子,比如私盐。

  盐巴堆积的时间长了会有损耗,然而朝廷规定那些损耗由主管屯盐的官吏赔偿,官府无利,百姓无盐,盐官心生怨恨,时间长了想不出乱子都难。

  而登州自禁海至今几十年,百姓没了海运的收入後一直都这麽艰难。

  这只是盐官竈户之间的矛盾,别的矛盾还有很多。

  百姓过不下去就会落草为寇,登州境内大大小小的山贼营寨足有十好几个,官府说是经常去清剿,其实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大人要去登州为官,只怕不光要防备路上的劫匪,还要防备官场里的人。

  私盐是暴利,登州有盐百姓却过的那麽穷,盐官还得每年自掏腰包去补那些损耗,其中肯定有人作梗,最可能的就是官商勾结。

  他们大人肯定不愿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要是不管的话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熬过任期就走,要是管的话,只怕三年的时间都得耗在这一件事情上,也有可能耗进去三年也无济于事。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难怪官家要派包大人同去登州。”

  贩卖私盐自古以来都是大案,他想管还不够资格,让包大人来管就合适多了。

  知州程元有没有掺和进地方官商勾结中他不确定,但是登州前任通判急病而亡有古怪是肯定的,不然小金大腿也不会特意和他说。

  具体是什麽情况要抵达登州才知道,待会儿再去包大人和公孙先生处打探打探,朝堂机密打探不出来,接下来要干的事情总能问问吧?

  他堂堂登州通判,还是可能会被急病而亡的通判,就算死也得当个明白鬼。

  沈仲元:……

  大人,刚出京城别说那麽不吉利的话。

  一行人离开京城一路往东北走,一路上走官道住官驿,除了离京城越远就越荒凉之外没什麽不习惯的。

  上一次南下襄阳,荆湖一带水运发达,还是南北商队的中转站,虽然比不过京城,但是进城之後还是很繁华的。

  往东北走就不一样了,京东路除了密州有市舶司商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其他地方甚至不如蜀中的城池。

  从京城到登州一千六百多里路,过了濮州就是郓州,郓州和南边济州交界处有八百里水泊梁山风景美如画。

  公孙策在说梁山泊的景致有多美,白玉堂在说梁山泊里捞出来的鱼有多好吃,苏景殊只能想起来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

  穿过郓州继续向东,过了兖州、淄州就是青州。

  小小苏以为他们要一路往东,没想到到了郓州後车队调转方向往南走了,“大人,我们不走淄州吗?”

  包拯摇摇头,“不走淄州,稍後过兖州、沂州,我们去密州看看。”

  柴王爷的六十大寿在八月,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花在路上。

  先去密州看看,然後再去登州,等两边的事情都结束了再去青州给柴王爷贺寿。

  柴王爷名义上为王爷,实际上的封号只是崇义公,喊柴王爷只是朝野对他的尊称。

  太祖皇帝当年虽然不想杀光周世宗的後人,但也不想让他的後人继续处在高位,而是希望他们都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最好平平无奇泯然衆人,从而淡化对赵氏政权的影响。

  虽说太祖皇帝曾留下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自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看着像是要善待世宗後人。

  可问题是,真正的世宗之後不是早夭就是被人收养改姓藏于民间,根本没有後人能让赵氏帝王厚待。

  仁宗皇帝继位後心血来潮说感念柴氏,于是派人找到如今这位柴王爷封为崇义公,命其继续祭祀後周皇室。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善待的并非世宗之後,更非後周皇室。

  柴王爷不是周世宗柴荣的直系後人,而是柴氏的旁支,和世宗柴荣有血缘关系,和後周皇室是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他一直觉得柴王府想造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

  世宗柴荣的皇位继承于大周开国之君郭威,那时候的世宗还叫郭荣,是太祖皇帝黄袍加身後硬给人家恢复的本姓,史书上记载的也都是柴荣,所以世人都忘了前朝是郭氏而非柴氏。

  周太祖建国时说过为什麽国号为周,他说他家祖上是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所以他当皇帝理应用国号为“周”。

  有资格当大周皇帝的必须姓郭,要是皇位上坐着的人不姓郭,那就是谋朝篡位。

  若非如此,他们太祖皇帝也不会将叫了一辈子郭荣的周世宗改回柴姓,还把他的子嗣全都从郭姓改成柴。

  大周的江山本是郭氏,和柴氏一点关系都没有,柴王爷又不是周世宗之後,他柴王府造哪门子的反夺哪门子的江山?

  正是因为如此,他几次猜测事情可能和柴王府有关又几次推翻。

  猜来猜去不如直接去查,连襄阳王都能勾结契丹人,世上没有什麽事情不可能发生。

  朝廷的市舶司只有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这几处,除了密州其他都在南方,如果襄阳王背後之人出自柴王府,直接去青州可能查不出什麽,去密州市舶司更容易找出线索。

  大笔黄金来路不明,他和公孙先生私下里讨论过很多次,那些黄金只靠私自采矿很难积累那麽多,只靠市舶司的话也不太可能。

  黄金的数量太大,市舶司不可能一直没有消息泄露出来,因此最大的可能就是既有海外来的黄金也有私自开采的黄金。

  齐鲁之地青州、潍州、密州、莱州、登州都有矿,有些在朝廷的管辖之下,还有更多的是朝廷没有勘探出来的矿,不知道他们私自开采的矿会在什麽地方。

  苏景殊正了神色,越发感觉案情不简单。

  有密谋造反的味道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2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4/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