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北宋当权臣_分节阅读_第220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79 MB   上传时间:2025-01-31 09:43:54

  “王伦是朝廷官员,他哪儿来的本事招揽江湖人?”庞昱托着脸小声嘟囔,“包大人素有青天之称,所以有南侠展昭追随,王伦一个道貌岸然的假青天,竟然也有不长眼的江湖人随他为非作歹,良心都被狗吃了是吧?”

  可以展护卫不在京城,不然非把那杀人凶手大卸八块不可。

  “王伦不一定有本事招揽江湖人,襄阳王有本事啊。”赵清提起襄阳王毫无顾忌,好像要造反的人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我爹说幺叔当年没去襄阳的时候就在京城豢养门客,去襄阳之後天高皇帝远,还不是想养多少个就养多少个?”

  赵顼抱着手臂,“所以宗室亲王最好不要去封地,不然就是现在这样,说不准什麽时候就想造反。”

  “就是就是。”赵清小鸡啄米般点头,“是我的话我就一辈子待在京城。京城多好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什麽都有,去封地可能有钱都花不出去,干嘛出去找罪受?”

  “很好很好,叔爷爷一看就不是会造反的。”太子殿下对赵世子的言论感到非常欣慰,“如果所有的宗室子弟都能和叔爷爷一样就好了。”

  赵清被夸了很开心,但是太子殿下一叫他叔爷爷他就感觉浑身发毛,总感觉有什麽地方怪怪的,稳妥起见还是不开心的好。

  苏景殊留他们三个继续讨论,进屋带上小本本和炭笔准备去开封府找素材。

  灾民那里的一手资料拿不到,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之前问过几个灾民,再加上朝中这些天得到的关于荆州的情报,这些二手资料应该也够用了。

  剩下的三个人整整齐齐朝他挥手,一个想跟上去的都没有。

  庞昱和赵清是因为自从包大人坐镇开封府他们就隔三差五的被开封府收拾,收拾了太多次之後看见包大人就害怕,能不见绝对不会主动凑上去见面。

  赵顼是因为他跟上去也帮不上什麽忙,包大人见到他的反应太正经,不如小郎自己去打听的快。

  不是他们不干活,而是情况不允许,跟上去也起不到什麽用处,不如坐等小郎搜集完具体消息再继续探讨。

  这几天坊间关于王伦的消息很多,大多都是说他清正廉明被人陷害,隐隐约约还有些对包拯的不满,嫌包拯不仔细查证就上疏弹劾冤枉了他们王青天。

  百姓对朝堂内部的情况不太了解,有心人传什麽他们就议论什麽,虽说没多少人真的为了王伦质疑包拯,但也下意识认为王伦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如果官家什麽都不知道,兴许还能让王伦多蹦跶几天,可官家已经知道荆州发生了什麽,这时候再大肆宣扬王伦廉洁奉公只能起到反作用。

  包拯向来不在意坊间怎麽说他,王伦已经是秋後的蚂蚱,京城的小道消息越多越能证明他慌了,不必在意将死之人的垂死挣紮。

  不过他不在意有的是人在意,比如殿试刚过任命还没下来闲的要发霉的苏小郎。

  “景哥儿要办小报?”公孙策停下手里的活儿,不太明白这小子想干什麽,只是委婉的劝道,“小报的水很深,景哥儿最近零用钱很宽裕?”

  “为了包大人的名声,我等义不容辞。”苏景殊握拳喊了声口号,喊完之後又补充了一句,“公孙先生,我的零用钱一直很宽裕。”

  他不是只靠家里发零花钱的人,就算任命没下来也有俸禄可拿,还有他写话本子的钱,平时根本花不完。

  办小报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和王伦魔法对轰,他的钱不够还有小金大腿他们可以支援,肯定不会缺钱。

  先生放心,就算他真的把零花钱都砸出去了,回头也能来府衙蹭饭。

  他娘亲手打造的食堂物美价廉,肯定不会让他饿肚子。

  公孙策想了想,感觉办个小报也不是什麽大事儿,于是将前几天从那几个灾民口中得知的荆州现状挑挑拣拣说给他听。

  荆州的这场水灾本来可以避免,问题是谁都没想到荆江大堤会被洪水冲塌。

  堤坝是百年基业,本不该如此轻易崩塌,奈何筑堤的时候官商勾结偷工减料,堤坝不够坚固,这才酿成大祸。

  百姓对决堤毫无防备,洪水到来的时候淹死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两岸的良田尽数被淹没,水位至今仍未退下。

  苏景殊听的心惊不已,“先生,坊间只说荆州水灾,没说荆江大坝决堤。”

  “百姓也不都是傻子,大坝决堤的消息传出来肯定有人问为什麽会决堤,朝廷每年花钱出力调集人手修坝,怎麽会下几场雨就给冲塌了。”公孙策叹了口气,“坊间流言被王伦操控,对他不利的消息自然传不出来。”

  王伦是个很有手段的人,很擅长利用江湖中人来混淆视线。

  前些天灾民被杀,他和那些和他勾结到一起的官员将灾民打成为非作歹的江湖人士,说灾民被杀是因为江湖恩怨,他王伦清清白白被人陷害,灾民?什麽灾民?

  王伦派来的杀手在京城行凶,这两天江湖上有传闻,真正的杀手组织太行山飞鹰帮也派人来了开封府。

  那飞鹰帮受雇杀人认钱不认人,他们的人来到京城,灾民之死就更说不清了。

  “有这心机干什麽不行,全用在算计朝廷上了是吧?”苏景殊一边记一边吐槽,等公孙先生说的差不多了才又问道,“先生,御史台那边有新消息吗?”

  王伦害死那麽多百姓,灾民进京後还敢派人过来灭口,这种情况下御史台派去的御史还能违心说他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这不得抓起来盘问盘问?

  他们官家看上去软和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软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都能欺上瞒下,其他衙门呢?

  京城之外的官员本就良莠不齐,监察系统再出问题,这日子简直没发过了。

  不对,京官队伍和外头一样到处是坑。

  嘶,官家,您还好吗?

  小小苏在心里为倒霉催的官家默哀三秒钟,三秒钟结束立刻收回乱飘的小心思继续做记录。

  公孙策揉揉眉心,“派去荆州的那两个御史已经被下狱,他们对收受贿赂的罪行供认不讳,官家很生气,那俩人现在还在刑部大牢关着。”

  御史台的御史地位特殊,那两个是证据确凿能抓捕入狱,其他人是清是浊暂时说不准,开封府和皇城司都在查。

  算算时间,展护卫他们也快回来了。

  等王伦进京受审,所有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苏景殊晃晃笔杆子,他觉得王伦可能不会轻易进京,“先生,王伦在京城留了那麽多眼线,应该知道回来後会面对什麽吧?”

  留在荆州是抗命不遵,回京城是受审下狱,仁宗皇帝已经驾崩,他妹妹王才人没法吹枕头风给他求情,回来难逃一死,不如铤而走险直接跑去找襄阳王。

  如果襄阳王愿意收留他的话。

  说来也怪,荆州那边都洪水肆虐屍横遍野了,朝廷也已经察觉到那边不太对,襄阳王怎麽还没动静?

  他不起兵造反的话,王伦就没有理由去投靠他,那接下来怎麽办?

  襄阳王总不能以为荆州水灾之後他还能继续在襄阳安安稳稳当他的王爷吧?

  想不明白的问题增加了。

  公孙策温声解释,“只要襄阳王没动静,王伦就不敢不回京。狄将军已经率军前往荆州,襄阳王不敢有动静。”

  如此一来,即便王伦知道回京是九死一生也只能回京受审。

  若非如此,京城那麽多传言是哪儿来的?

  苏景殊眼睛一亮,“他急了。”

  虽然不知道襄阳王到底在搞什麽幺蛾子,但是他一直按兵不动对王伦而言的确不是好事儿。

  王伦官商勾结残害百姓证据确凿,襄阳王造反的证据却还没有,如果襄阳王攒的大招在後面,就算王伦气急败坏要指控他也没用。

  好歹是个想造反的藩王,应该不至于蠢到把造反的证据交到别人手中。

  总结:王伦妥妥要凉,倒是襄阳王那边不好说。

  苏景殊看看自己记下来的内容,又和公孙先生确定了一遍什麽能写到小报上什麽不能写,划好范围後才又风风火火跑开。

  他得在王伦被押到京城之前给他个“大惊喜”,时间紧急,赶快把稿子写出来,然後再安排水军去宣传。

  和恶势力作斗争,他们责无旁贷。

  小小苏打探完消息回家,有钱又有权的小夥伴们看到荆江大堤决口後都惊了。

  荆州的天气并没有异常,王伦过去没两年就发生水灾,他贪墨了多少银钱才让堤坝连正常下雨都撑不住?

  “他敢在荆州贪污受贿,以前肯定没少干这种事情,御史台是干什麽吃的?”赵顼气的拍桌,“这麽个蛀虫还能经营出青天之名,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庞昱掏掏耳朵,“殿下,御史台和他狼狈为奸,你看景哥儿写的,已经有御史先一步下大狱了。”

  他爹说的没错,御史台里果然坏人多。

  正常的官儿到了御史台也能变得不正常,不正常的官儿到御史台後更不正常。

  珍爱生命,远离御史。

  好的坏的都远离,总之惹不起躲得起。

  赵清站起身来,正经的和往日判若两人,“子安,印刷作坊那里不用麻烦你娘和你姐姐了。我记得我家好像有这方面的生意,等我回去问问,就算没有也能直接用王府的名义找作坊,免得那王伦气急败坏报复你们。”

  “我让也让管家去问问,到时候几个作坊一起开工,印出来的小报免费发。”庞昱郑重其事,“小爷掏钱,你们谁都别和我抢,景哥儿负责写文章就行。”

  不管是京郊别院还是八王府还是太师府都有足够多的侍卫,江湖杀手不敢到他们家里报复,但是苏家不一样,展护卫和白大侠都不在京城,苏家只有几个不通武艺的护院,被找上门的话就危险了。

  苏景殊拍拍脑袋,是了是了,他忘了王伦是个能指挥江湖杀手的大恶人。

  还好赵世子提醒的及时,不然就坏事儿了。

  这次的事情和以前的打打闹闹不一样,王伦真敢杀人,他们得小心小心再小心。

  抛头露面的事情让几个家里侍卫多的小夥伴来干,他只配躲在小夥伴们身後动动笔杆子。

  柔弱.jpg

  动笔杆子也得藏着掖着,这事儿要是被王伦查到,眼前这几个没事儿,他的人身安全可得不到保障。

  唔,不对,王伦进京的同时展护卫和白五爷也会回来,人身安全好像可以得到保障。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心点儿肯定没坏处。

  找外援的话容易牵连到外援,那就只能他自己把所有的故事都写完。

  幸好他们的小报只印一期,不然他还真写不完。

  几个人分配好任务各自行动,庞衙内和赵世子各自回家找帮手,太子殿下回京郊别院通知他爹他们要和王伦展开舆论战,苏小郎重操旧业写催人泪下的小作文。

  暂定四个小故事,一个是荆江大堤决口时的幸存者,一个是进京告状的灾民,一个是被迫听王伦差遣的荆州士绅,一个是凑巧看到灾民攻城的京城百姓。

  经历过大堤决口的幸存者以亲身经历控诉荆湖两路转运使官商勾结造豆腐渣工程,堤坝遇水而溃害死成千上万人,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偏偏朝廷的赈灾粮被扣的一粒不剩,灾民无家可归无处可去,只能被堵在荆州城外等死。

  大坝决堤害死很多人,但更多的还是没有粮食被饿死的百姓,灾民不愿等死,只能绕开荆州去其他地方求生,少数一部分千里迢迢到京城告状,求京城的大官睁开眼睛为荆州的灾民做主。

  荆州城里的士绅倒是没有性命之忧,但是他们也要被以王伦为首的官府欺压。

  官员上可架空皇权下可欺压百姓不是玩笑,荆州离京城千里之遥,监察御史被王伦收买,京城被他打点的顺顺畅畅,转运使的权力比知府知州都要大,要不是襄阳有个襄阳王,他在荆湖两路就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

  有襄阳王在上面压着也没用,俩人站在同一阵营,欺压百姓一个比一个狠,襄阳王也不会为百姓做主。

  襄阳王相关的事情不能写,那就专注王伦自身。

  荆州士绅饱受王伦欺压,不光要花钱买平安还要违心去歌功颂德,那些尚有一丝良知的士绅眼睁睁看着城外的百姓饿死,心中苦不堪言。

  咳咳,荆州士绅有没有良知暂且不说,总之写的时候要有点良知。

  百姓看故事习惯代入和自己身份相近的人物,写个和王伦一起欺压百姓的士绅远没有写备受欺压的士绅有代入感。

  没办法,京城的小商小贩数量衆多,没有店面的整日来回奔波,有店面的也辛苦的很,上头有行会时不时找理由要钱,下面还有地痞流氓偶尔找麻烦,要是倒霉的遇到哪家衙内上门,直接半个月白干。

  京城的商贩百姓过的比别处安稳,但也只是相对安稳,该有的磨难一样都少不了。

  开封府管的事情那麽多,总不能事事都去开封府麻烦包大人,包大人保得住他们一时还能保得住他们一世,想在京城生存还得靠他们自己。

  最後一篇以京城百姓为主角的吃瓜小作文就更好写了,前些天滞留城内不敢出门的百姓那麽多,怎麽写都能引起百姓的共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5页  当前第2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0/5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北宋当权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