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念及恩师
“行了,我们下山吧。”颜知对赵珩道。
他回到墓碑前,伸出手指小心擦了一下上面的题字的一角,确认了墨迹已干,这才着手收拾了笔墨。
上山时还不觉得,下山时才发觉山路陡峭,颜知虽对路熟,但不如赵珩身形灵巧脚程快,于是渐渐走在了后头。
两人一前一后,颜知在后头指路,遇到难走的路,却没少要赵珩伸手帮扶一把。
若被旁人看见,哪里会想到他俩是断人生死、索人性命的[铁面判官],不过两个相依相靠,互相扶持的人罢了。
在经过一条岔路时,颜知忽然停了下来,望了望那条曲径幽深的小路。
听见他脚步停下,走在前面的赵珩转过身来,重新回到他身边。
“要去吗?”赵珩问他,他也认出那是去青麓书院的路。
颜知犹豫再三,道:“去看一眼吧。”
那毕竟是他求学四年的地方。
当年,与他素不相识的江先生,赏识他,教导他,以堂堂一朝宰辅的博学多闻,开阔了一个清贫少年的眼界,教会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何等的恩情。
靠着这四年积累的学识,他这个寒门之子才得以在春闱中金榜题名。
然而,自从离开青麓书院,这十年来,他便没有去过哪怕一封信。
狼心狗肺,无情无义,想来已伤透了老师的心。
于是眼见要到书院门口,颜知平生近乡情怯,不肯再往前了。
“算了。还是走吧。”
赵珩问:“为什么?”
“你不会懂。”颜知直白道。
赵珩似乎也习惯了他的直白,没继续问下去。
两人正要离开,却听见书院的钟声响起,钟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在召唤着学子回到那个名叫晚枫堂的课堂,回到那朗朗读书声中。
颜知微微动容,回头望了一眼书院的方向,可站在那许久,最终,他的脚步仍旧往山下去了。
回到山下已接近午时,颜知问赵珩:“饿了吗?县里有一家面馆,是我小时候爱吃的。”
这一问,赵珩才知道原来肚子里的翻腾就是人们说的“饿”。他确实自小没有缺衣短食过,只是今晨出发的匆忙,漏吃了一顿早饭,如今接近正午便觉得难受起来。
“饿了。”他如实道。
颜知:“那你跟我来。”
他们去的那家面馆离颜知的家并不远,只隔了两条街,店面上悬挂的已是四五十年的老招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是当年的模样。
颜知带着赵珩找了一张空桌坐下,对店小二道:“来两碗阳春面。”
“诶!两碗阳春面!”店小二吆喝着回应,回头去看下单的客人,却忍不住多停留了一会儿。
面馆里都是些常来光顾的老主顾,店小二是见两人面生,衣着又如此华贵,于是心生好奇,回到后头和面馆老板嘀咕了几句。
赵珩坐在那,从容地看着面馆里的市井样貌,他虽然是皇帝,却早已不是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地方,毕竟他也常在宫外走动。他自幼便喜欢观察人,形形色色的人。
很快有人端来了两碗热腾腾的阳春面,面条白嫩透亮,汤汁鲜美诱人,一点青葱漾在汤面上,散发着香气。
送面来的不是方才的店小二,而是那三十岁左右的店老板。
他盯着颜知的脸几乎有些失礼,可盯了没一会儿,他便露出了虎牙大笑起来:“颜知!你是颜知吧?”
颜知的视线从阳春面移向那人,也认出了对方,露出笑容来:“李著?你已接了家里的面馆么?”
“害,接不接的,我爹现在还偶尔过来管我呢。”李著道,“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感觉都快十年没见你了。”
“我昨日才到。”颜知答道,然后朝赵珩身上比了一下,“对了,这位是我的朋友,岑玉行。”
然后他又看向赵珩,道,“这是我小时候私塾里的同学。他叫李著。”
赵珩对那人点了点头。
“诶、诶。”李著只一眼便立刻察觉赵珩的相貌气度不凡,回头又看了看颜知如今的衣着,早已不是当年那麻布青衫的邻家少年郎。
他这才回想起来,颜知当年可是中了进士,在雍京做了大官的,早已和自己,还有当年私塾里的大伙不是一类人了。
老话说三岁定八十,真是没错的,在这一带街坊邻居的小孩里,颜知从小便显得与众不同,长得明眸皓齿不说,还聪明上进,口齿伶俐。
私塾先生,邻里乡亲无一不是赞不绝口。
当年他老爹就没少念叨“你哪怕有颜家那小子的一半机灵”“人比人,气死人”之类的话。
果不其然,后来颜知年纪轻轻便高中了进士,从此就仿佛消失在了泾阳县,在他们这群人仰头看都看不到的高空展翅高飞。
连他老爹也认命似的,再不拿自己与对方相较了,大概是想通了,生来就不是一类人,何必自取其辱?
想到这,李著拘谨了起来,敛了笑:“那我不打搅了,您,你们慢用。”说罢,便退开很远。
赵珩发觉颜知脸上的惬意笑容也散了,正要唤人回来,手刚抬起来便被颜知摁下。
“别胡闹。”颜知低声道。
“……”
颜知拿起筷子,夹起一筷面条尝了尝,不及吞咽下去便点了点头。待完全吞下,立刻催促道:“你也尝尝。”
赵珩拿起筷子,夹了面条放入嘴中。
“好吃。”赵珩轻声说道。
“是吧。”颜知对着他笑。
颜知笑起来双眉舒展,眼睛里有点点星光,黑漆漆的地方能映出自己的倒影来。
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幕,赵珩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他有些不甘。这样的颜知他怎么没早得到。而如今好不容易见着,他们俩却只剩那么一点时日了。
他多想一辈子和这样的颜知在那小破屋子里住着,白天出来吃好吃的面条,晚上在家做快活的事。
两人静静地吃着面条,食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颜知回忆起他小时候常常来这里吃面的场景,也许是因为回忆,他的嘴角微微上扬。
“这家面馆的汤头是鸡骨熬的,鲜美得很,我从小便喜欢。”颜知忽然说道,“我爹走后,家里困难,这里我便很少来了。不过每年生辰,我娘还是会带我来吃一碗长寿面。”
赵珩不知道他为什么说这些,总归颜知是在和他说话,便觉得很开心。
“她知道我爱吃这里的面,所以日子再紧巴,也从没有少了我这碗长寿面。”颜知眼睛亮亮的,他告诉赵珩,“我爹娘一直很疼我。”
赵珩突然意识到,颜知是在和他分享自己珍惜的回忆,他茫然的看着颜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才好。
颜知此刻显得格外平和,似乎不再有过往的烦恼和负担:“那时我一直想,将来我有了妻儿,也一定要带她们来这家面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事了,如今我带你过来,勉强凑合一下吧。”
听到这,赵珩的眼底也开始微微发亮:“因为我们是家人吗?”
“不,因为我们在玩扮家家酒。”
赵珩忽然没了胃口。
他从未真正体验过来自至亲的温暖,对于“家”这个字,他抱着一种模糊的期待。
颜知是切实拥有过的,却只肯对着他炫耀,不肯与他共享。
第113章 转让田产
从面馆出来,颜知对赵珩说:“接下来,我得去堂兄家一趟。”
其他地方可以因近乡情怯而回避,唯独堂兄家不行,再怎么说都是颜家的人,单家宅和田产也有必须要交代的地方。
“好。”赵珩一切依他,“走吧。”
“……”颜知却没有迈开脚步,他想了想,道,“那里,你别去了。”
“为什么?”
“你不配啊。”颜知直白道,“你难道忘了,我伯父是怎么死的?”
“没忘。”赵珩道,“是从手指开始一块块剁……”
颜知表情严肃地打断了他:“别说了。”然后拂袖背过身去。
“我想和你一起去。时日不多,我一刻也不想虚度,颜知。”说到最后,赵珩的口吻中竟有几分哀求。
颜知却仍旧摇了摇头:“不行,你不能去。带你去堂兄家,让堂兄给你这个杀父仇人行待客之道?我做不到。”
赵珩心想:颜知实在是铁石心肠。他的拒绝每一次都这么坚决,这么刺耳。
拒绝的理由也着实令他无法理解。
为了什么堂兄,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他就不怕自己取出袖中的绳索,把他捆回他们的屋子里去,再不放他出来么?
赵珩袖中的右手已握住了那卷捆人的软绳。
可一想到颜知从此又会像从前那样,脸上只有惊恐和淡漠相互轮替,再也不会对他露出方才那样的笑容,他袖中的五指又无奈地松开了。
颜知哪里能料到对方脑袋里的想法能那样瞬息万变、丰富多彩,他嘱咐赵珩回家等候,便独自前去拜访堂兄的家了。
应门的是颜光仲的妻子陶氏,她和颜知只在年轻时见过,却也拢共没见过几面,看着门外素衣玉带的俊朗青年,面露迟疑神色:“您找谁?”
因雍京那次不欢而散,颜知不知堂兄是否仍在生气,略显局促道:“嫂嫂,我是颜知。我来找堂兄。”
听见这个名字,陶氏便立刻反应了过来,毕竟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在打理着颜知的田租事宜:“小叔!你从雍京回来了?瞧我,竟没认出来!快进来坐!”
待颜知进屋,陶氏便笑吟吟请他坐下:“来,喝杯茶。你堂兄去衙门纳粮了,很快就回来。”说罢,又去到里屋喊人,“小文,阿武,快来。”
里屋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和一个三四岁左右的男孩。
在雍京总觉得时间过去的很慢,而实际上,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稍不留心便会错过很多东西。
“颜知哥哥。”少女喊着许久未见的堂兄。
“小文都长这么大了。”
颜知离开雍城那年,最小的堂妹颜小文不过十来岁的小丫头,如今一个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