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青云倒也听话,按着她说的,一口一个大哥跟人套近乎。
“大哥这牛可真壮实,废了不少心思吧?”
赶车的汉子哈哈一笑,有些自豪:“可不是,天天要一捆青草,还有麦麸、豆饼这些精料也没少过,隔三差五就带它去沟边吃草喝水。”
郑青云偏头看方竹一眼,见她听得两眼放光,无奈只能继续跟车夫取经。不仅问他怎么养牛,还问怎么驾车,最后车夫可能觉出不对,再不肯回答问题,车上才安静下来。
但方竹依然满意,回到家还讲给陈秀兰听,又嘱咐郑青云一定好好学着赶车。
中秋节这天,天气很好,夜里明月高悬,照亮整个院子。
晚食也十分丰盛,有新米蒸的大白饭,还有炒田螺、炸山螃蟹、肉末蒸蛋、肉片汤,当然月饼和桂花酿也必不可少。
饭桌被抬到院子中央,一家四口就着银白的月光,喝酒吃肉,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甜的咸的,荤的素的,各种菜色吃进肚里,正是对丰收最好的庆贺。
第67章
过完中秋, 两家人全身心投入到修路中,每天铆足了劲儿砍树挖地。
可惜的是,入秋后阴雨天气也多起来,三天两头下雨, 误了不少工。中途还要抽空烧肥、种小麦, 又耽搁几天。不过好在越往山下走, 坡越缓, 再不必费劲儿拐大弯。
如此紧赶慢赶的, 一直到九月下旬, 近一丈宽的土路终于通到山脚下水沟边。
舒爽的风自林间吹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然落下,被流水载去远方。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致面向土黄的新路, 眼里尽是喜悦和激动。
秦德福好似更加黑瘦了些,此时笑得满脸褶子, “可算是开完了, 看着真顺眼,牛车跑上去定然稳稳的。”
郑青云接过方竹递到眼前的帕子,一抹额头上的汗珠,接话道:“还没完呢, 得再辛苦一阵, 搭个宽些的桥过沟才行。”
秦德福:“那有啥, 今天还早, 不如砍几根树来,早点儿把桥搭好了省心。”
坐在他旁边的秦大柱调侃:“我看您是等不及要坐牛车了吧?”
被儿子戳穿心思, 秦德福也不恼,哈哈大笑着反问:“咋的, 你不想坐?”
秦大柱伸出手,做出拉缰绳的动作:“嘿,我不仅想坐,还盼着自己驾车呢。”
说笑几句,待身上的热汗都干透之后,郑青云便跟秦大柱去到村长家。
搭桥用的木头需结实耐用,至少也要碗口粗,还必须是好木材,修路时砍的那些根本用不了。但公山上像这样的大树,是不允许随意砍伐的,得提前跟村长说明缘由,到时还要交钱。
严正行早料到这事儿,心里想着把路修好,往后其他村民上山捡柴寻山货也容易些,并没刁难他们。只问清大概要多少,并嘱咐不要逮着一处砍,尽量分散开。
征得同意后,几个汉子没多耽搁,拿起斧头就进山。后山的树长得高,水沟又不算宽,他们只砍下三根就作罢,截一截已经足够用。
好不容易把截好的木头抬下山,用麻绳缠绕固定,搭出一架简易木桥,他们才借了别家的牛车上去试。
虽有些颠簸,但桥身还是稳的,并没有颤抖,或是发出奇怪声响,众人都挺满意。
不过还不能闲下来。
牛牵回家,总得有地方住。两家是搭伙买,为了避免闹出矛盾,他们商量过后,决定一家养一个月,轮换着操心。如此一来,两边都要搭牛棚,这下修路砍的那些小树就派上用场。
牛体型大,牛棚也要宽敞才行。郑青云家后院儿养着兔子,再腾不出地方。最后一合计,干脆在房屋和矮林之间的空地搭建牛棚。
等所有准备都做好,又是几天过去。
买牛车是件值得高兴的喜事,大伙儿都想去瞧一瞧。但毕竟是出远门,家里也少不得人,最后只有郑青云、方竹、秦大柱和秦小芳,带着方桃来到县城。
牲口多的地方,气味杂,蚊虫多,也容易脏乱,因此牲口市建得比较偏,在北市外围,都快靠近郊野之处。
但是划出的地界儿也大,两边都搭着草棚子,不仅有骡子、驴子、水牛,马匹也是有的。
一行人踏进牲口市,那些个小贩吆喝得更加起劲儿,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好似要争出个输赢。
幸好郑青云和秦大柱都长得又高又壮,没人敢上前来硬拽,只站在棚子前,极力夸赞自家的牲口。
“小哥买牛还是骡子?我家的都康健着,可要瞧一瞧?”
“您看看这牲口养得多好,干活儿绝对好使,价钱也好商量。”
商贩们的说话声夹杂着各种牲口的叫声在耳旁响起,分外嘈杂,但也没人会觉得烦。
郑青云的视线在附近几个草棚里扫过,开口道:“反正不赶时间,多看几家再做决定。”
水牛价钱不低,而且买回去要用好几年,马虎不得,自然要好好挑一挑,另外几人对此都深表赞同。
将牲口市从头逛到尾,每家有牛的都进去看两眼,问下价钱。一番打探和比较之后,几人最终走进一打理得干干净净的草棚。
老板是个面容粗犷的中年大叔,见他们去而复返,面上十分自豪,大嗓门儿道:“怎么着?还是我家的牛长得好吧。要不是我还有一头,就把它留下自己养了。”
几人看向大叔身后的水牛——头顶一对弯角长而钝圆,脊背宽厚,四肢粗壮,一身皮毛乌黑油亮,铜铃般的大眼炯炯有神,一看就身强体健。
而且被这么多人围着看,甚至上手去摸,它最多也就喷个响鼻,没什么其他大的反应,想来性子也是比较温顺的。
老板怕他们又去别家,掰开水牛的嘴露出牙齿,继续说:“这牛才一岁多,买回去好生照看,能管好多年。而且已经训好了,听话着,拉车、犁地都能干。”
来之前郑青云不知跟其他养牛的人家取了多少经,知道老板所言不假,也没再磨蹭,直截了当地说:“八两我们就要了。”
老板最初喊价可是十两,一听这话自然不肯。
两人你来我往说几句,老板终于松了口:“九两,再低就不卖了。养这牛耗费我不少心思,八两真卖不起,大不了就多等等。”
几人对视一眼,都觉得这个价钱能接受。况且这头牛品相确实不错,是他们多家看过之后最满意的。
没人反驳,依然是郑青云出面跟老板商谈:“好,那就九两。”
老板又恢复笑模样,热情满满:“我这儿犁和车架子也是有的,你们要不要一并买回去?”
“都是怎么卖的?”
“看你们要什么样儿的,铁犁二两,石犁一两。车架子也分板车和带车厢的,便宜点五钱,贵的要八钱。”
郑青云沉吟片刻,有些拿不定主意,“容我们商量一下。”
“好好好,你们慢慢考虑。”老板一听就知道有戏,面上笑容更加真切几分,转身就拿起毛刷子在大水牛身上来回刷着。
郑青云等人也退到一边去。
“我是觉着既然要买,就一次置办齐全,而且挑好些的,以后也少麻烦。柱子哥怎么看?”因为是和秦家搭伙,郑青云率先问了秦大柱。
秦大柱挠挠头,“铁犁肯定比石犁耐用,有车厢能遮阳挡风,也怪好的。”
方竹也忍不住出声:“两家平摊算起来也不过六两,还是值当的。”
秦小芳跟方桃就更没意见,想到有车厢的牛车,只觉欢喜。
结果十分明显,再没讨论的必要,郑青云跟老板说明要求,又跟他还了价。
一早上就卖出这么多东西,老板高兴得很。这回十分爽快,所有加在一起只给他们算了十一两五钱。
牲口市进来的地方有专门负责写契书的人,付好钱后,几人便跟着老板过去立契。
清瘦的年轻人执笔蘸上墨汁,在白纸上飞速落下几行字,提起后照着念过一遍,交给郑青云、秦大柱和名叫林大壮的老板过目。
郑青云认得自己的名字和几个数字,从头到尾看一遍,冲着方竹他们点点头,将契书递给林大壮。
几方确认无误后,年轻人又将契书誊抄三份,让三人一一按下手印。郑青云和秦大柱收起自己那份,小心翼翼折好,塞进怀里。
接着郑青云又拜托年轻人写了和秦家搭伙买牛的契书,包括两家各花费多少,每月轮流喂养、生病一起照看等等内容。一式三份,由年轻人跟他们分别保管。
这厢办妥,众人重新回到林大壮草棚下,把牛车套好,铁犁也搬上车放在角落。
郑青云等其他人都爬上车坐好,自己坐到前面,拉起缰绳,笑着吆喝一声:“走啰!”
大水牛便拖着木车缓缓前行。
方竹等人坐在后头,把车厢里摸个遍,越看越欢喜。又时不时掀开前面的布帘,透过小窗,去看郑青云是如何驱使水牛的。
郑青云头一回赶车,感觉很是新奇,嘴角就没下去过,兴冲冲问他们:“要不要在城里转一转?”
车厢里几人异口同声应好,声音里满是欢欣雀跃。
郑青云以前没赶过车,动作有些生疏,并不敢让它走得太快,但这也方便车上的人慢慢欣赏街上的景色。
以往都是在街道两旁急匆匆赶路,像这样坐在牛车上,行驶在马路中央,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是第一次。一时间车上满是各种惊呼,竟跟初次进城没什么两样。
架着牛车在街上溜达一圈,买下不少东西,几人才高高兴兴往回赶。
刚出城门,秦大柱就迫不及待接替郑青云的位置。他向来不懂掩饰自己的情绪,坐在车前,大声哼唱着不成调的曲子,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却也毫不在乎。
一路走得慢,后来就连方竹她们也在郑青云和秦大柱的陪同下,过了把驾车的瘾。
秋日里太阳没那么烈,回村那会儿在外头的人还不少。
大水牛一进村,就有人注意到。
虽说早知道郑青云他们修路是要跑牛车,但等真见到,还是免不了吃惊。尤其他们的还带车厢,用布帘子一挡,遮风又挡雨,这可是村里的头一份。
有胆子大的跟郑青云搭话:“买牛车回来了啊?这挺贵的吧?”
郑青云今儿心情好,没板着脸,语气温和地回:“还好,我们两家一起买,各自付个五两也就差不多。”
问话的人不由咂舌,但仔细一琢磨,好像也不错。甚至已经在思考和谁家关系好,能不能也搭个伙买辆牛车回来。
郑青云没管他人怎么想,驾着车径直往山上走。
刚修好的路足够宽阔平坦,虽然弯有些多,但可比步行爬坡轻省得多。
秦大柱朝后看着,乐呵呵道:“有牛车就是好!等回去让爹娘他们也坐车下山走一趟。”
翻过坡,秦德福等人竟都在郑青云家等着。
听到狗叫声迎出门来,远远看见大水牛,一个个笑得比花儿还好看,围着牛车赞不绝口。
后来还真都坐上去,让郑青云驾着下山走了一趟。不过怕太惹眼,被人说臭显摆,只到水沟边就返程,但也足够让他们兴奋不已。
第68章
暮秋时节, 天气愈发冷了,晨时的水都带着让人哆嗦的凉气。
茅草花开了又谢,白茫茫一片,风一吹便有细小的花絮飘飘荡荡升上空中, 不知落到何处。
大水牛站在水沟边, 低头伸出长舌, 将绿叶子卷进嘴里, 慢慢咀嚼。二白趴在一旁, 百无聊赖地盯着水面上打旋儿的红叶, 时不时抬头看一眼还不怎么熟悉的大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