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搜索云岚山和东青院的队伍空手而归,左云鹤坐于亭中暗处,未垂着头,不由长叹了口气。
“看来裴氏早有预料。”
太子不顾皇后安危也要拿下华清斋,如今却扑了空,而帝京那边也失了先机。
念及此,左云鹤紧蹙的眉头始终未曾松开。
“不如我们烧了这园子,也当是替殿下解气。”
夏利川练兵多有匪气,方才说出这话来。
“不可。”左云鹤喝止。
华清斋对裴氏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子亦知若要彻底拿下世族的支持,便不能让与裴氏的关系走入绝境,因此临行之前特意吩咐,拿人为主,除此之外,不得动华清斋一砖一瓦。
此时,一马飞踢,赶来急报,太子传唤众人返营。
左云鹤不敢迟疑,立刻翻身上马,带人迅速离开了空寂的华清斋。
马蹄之声踏夜而去,而阿笙等人依旧久久不敢离开遮身的柴火,直至下半夜,更深露重,一人不禁打了个喷嚏,众人见无事,方才推开柴火。
阿笙支起身子,得锦瑟扶了一把,下意识便道了句谢,而后微微迟疑,补了一句,“你也活动一下筋骨。”
锦瑟闻此,眼中有喜,而后扶着阿笙往外走去。
束城郊外,邬军军营当中。烛火摇曳,夜风生寒。
太子斜坐帐内,睨着今日不请而来之客。
此人有大名,若说当世谋士当中,他排得上前五,但多年前为裴氏所收,自此不再出山。
静严依旧穿着他那身清修的服饰,端坐于太子对案,他神色沉静,缓缓开口,“我有一计可助殿下谋定江山,但您要收回前往华清斋的铁骑。”
营帐之外,只见原野辽阔,山风遇阻,有时片刻的计量便足以颠覆一生。
亦如静严此人。
第二十五章 大势已定
帝京半月未得太子消息,景王在这半月之内已然派人守住了京中各大关卡,并找到所谓“传位诏书”,却转而开始着手准备登位之事。
此时,太庙传信,大行皇帝圣体未入皇陵,大丧未办,新帝登位视为不敬先祖。
礼法不可废,若要得正统帝位,便要遵循太庙仪轨。
景王此时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他亦未想到,此时出来阻止他的竟然是那个在他心中无关紧要的太庙。
礼法乃世族文人遵循之法,若要天下认可,景王不可废礼。
因此,帝宫各殿开始挂上丧布,按照皇家仪轨开始为大行皇帝置办丧礼。
由于皇帝尸身已然在皇极殿内停放多日,景王以此为由,未再停棺,欲于丧仪第二日便将棺椁送往皇陵。
依照祖制,帝王棺椁须血亲扶陵,但此时景王不敢随意离开帝京,唯恐生变,而皇帝其他子嗣都在其封地,无召不得入京。
景王多个方案均被太庙以不合礼制为由否决,不得已之下,景王决定亲自扶陵至京郊皇陵。
帝王棺椁出京,京机卫随行护送,而太庙奉仪已然在皇陵等候。
待仪轨结束,棺椁入陵,景王等人正当返程之时,太子却已经带着铁骑埋伏在众人返京的途中。
因要分出人手把守帝京,景王此刻身边随行兵力远不及太子所带人手,再加之太子早有谋划,此战高下立分。
当日深夜,帝宫传出消息,太子返京,协助景王谋反的一众人等已然伏诛,而景王在京机卫拼死相护下,带伤逃脱。
正当众人质疑天家这场内斗究竟谁才是正统之时,久不外出的皇后却拿出了皇帝的传位诏书,其上清楚写明,皇位传于太子。
此诏书此前一直由内阁张御之保管,皇帝出事之后,才到了皇后手中。
坤仪宫大门重开之时,皇后仪发端正,虽已是花白的发色却依旧眸色清亮,她看着跪在自己身前的太子,微微俯身,在太子耳边浅声留下一句她此生都未再提过的话。
“你父皇临终遗言,”皇后声音带着几分嘶哑,却字字清晰,“裴氏不能留。”
太子眸光微闪,低首拜服,而后在皇后的搀扶之下起身。
众人只当母子情深,却不知天家揽权之举,便始于这日。
七日后,太子正式称帝,分封嘉奖,众人注意到,太子所封众人中除了支持他夺回帝京的各将领官员之外,还有一位此前从未出现过的人在帝京一役后被封了国师。
西陵,阿笙等人在华清斋守了月余,方等到众人归来。
裴怀之见十人完好都在,久违地抹了泪。
张先生上报阿笙献计让众人躲过搜捕,裴怀之正要夸奖,又听闻他们将城中百姓户所都给砸了开,便想到若是百姓家中有失物,这岂不是都要算到华清斋头上?又如此忐忑地等了三日,不见有人来讨,方才安心。
众人归来之时,阿笙第一时间去了三清院,却见院落紧闭,院中桌椅都落了尘,似乎就连杂扫之人都未曾来过,她见此也未多问。
每日阿笙都会绕着去一趟三清院看看,但院中清冷,除了那守院的大叔,亦不见有任何人出入。
约是两月之后,一名自称是静严文仆之人前来拜访,得院首许可之后便直奔三清院而去。
阿笙放课后照例去了三清院看看静严是否归来,正巧遇到此人在园中等候。
庭院寥落,因久未逢甘霖,草木出现了枯败的迹象,那文仆端坐园中,良久方见一个小女娘探出头来,手中还抱着一个书匣子。
这华清斋中会不用文仆而自己抱着沉重的书匣到处跑的倒也就这么一个了。
段子玉知道,这便是先生让他来等的人。
见阿笙出现,段子玉起身,而后躬身拜了拜。
阿笙抱着书匣子还礼,道:“不知先生为何向我行此大礼?”
段子玉年纪比阿笙大了不少,闻此,浅笑道:“姑娘是先生的学生,我乃先生文仆,姑娘受得此礼。”
“先生?”阿笙略有些惊喜,“是静严师父?他回来了?”
段子玉闻此摇了摇头,“先生不会再回来了。”
闻此,阿笙的眼中落满了失落,她浅蹙眉头,问道:“为何?”
段子玉道:“先生如今为新朝国师,为朝堂正官,须常居帝京履职。”
“国师?”
阿笙愣了愣,却是不信此话,静严其人懒散,他这辈子最大的志向便是三两清茶一叠糕点,看花听鸟,做个闲散之人,怎么会忽然搅进朝堂之事中?
若静严投向新帝,那么便再不为裴氏门客,自然不得裴氏庇佑,也就回不得这三清院了。
“他为何……”
段子玉见阿笙如静严所讲,不肯相信,方叹了口气,道:“先生着我来与姑娘带些话。”
阿笙看着那段子玉,眼中满是认真。
“先生道,西枣糕委实腻人,他也吃腻了,帝京美食纷繁,他正好换换口味。”
阿笙蹙眉,这算什么理由……
段子玉看了看身后的屋子,对阿笙道:“先生吩咐,这屋内的藏书尽数留给姑娘,让你好好研读,将来若不能做个学富五车的女学究便不要说是他的学生。”
阿笙有自知之明,一直也未曾以静严学生的名号自称,静严这话更像是说给他人听的。
国师的学生……
段子玉见眼前这个小女娘原本低垂着头,一副包子样,却忽而抬头,杏眼微瞪地看向自己,便知她是明白了静严的用意。
静严这是在给阿笙一个旁人不敢随意欺侮的身份。
阿笙孤身一人走到今日,她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全凭着自己努力求存,多是不易,静严虽平日里嘴上不说,但他一直将这些看在眼里。
念及此,阿笙眼眶微微一红,她侧过头看向园中那一株枯败了的草木,眼中雾气腾腾。
段子玉见她如此,不便多打扰,又是倾身一礼,而后离开了三清院内。
近日的气候闷而潮湿,像是大雨将至,阿笙站在庭院之中看着主人再无归期的宅院,只觉胸腔满是风卷不走的情绪。
第二十六章 锦瑟的放过
静严离开之后一个月,阿笙整个人都有些有气无力,但每日雷打不动的便是下堂后去三清院待着,这一待便是到很晚。
锦瑟每每去接她的时候,便见她一个人在屋门处坐着。
她点了一盏灯,唯怕将满屋的书籍烧着,所以每次都拿着静严从前打坐用的蒲团顾自坐在进门处。
那满屋子的书,也不知要读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尽。
年节将近,气候本就冷,阿笙还是不免夜里吹了风,染了风寒。
锦瑟照顾了她三日,大夫开了药,喝了已然见好,但阿笙病了后便爱做噩梦,每至夜半都会惊醒,因此,锦瑟便在她房外铺了床铺,自己每日都守着。
夜半阑珊,华清斋夜里的灯火也不曾灭过,从阿笙住的院子里便能遥遥地看到星火点点。
锦瑟今夜并未睡着,她顾自靠在阿笙的房屋之外,看着远处的灯火阑珊,也不知想到了什么,就这么待到后半夜,直到听到阿笙屋内有动响,方才起身。
“母亲……母亲……”
这般的天气,阿笙的额头还是浸出了薄薄的汗,她似乎又被梦魇着了。
“姑娘,姑娘。”
锦瑟唤了几句,但阿笙没有醒来的迹象,反倒是神情越发痛苦。
“母亲……父亲……不要,不要!”
阿笙惊醒,她那双平日里始终淡薄如水的瞳眸中满是惊恐之色,她看向一旁的锦瑟,下意识往后躲,双手死死抓着被褥不肯松开。
“姑娘,别怕,是我,锦瑟。”
锦瑟抓住她的手,怕她伤着自己。
看清床前人的模样,记忆方才涌来,阿笙神色松了松,便在锦瑟的支撑下坐了起来。
此时她身上已经浸满了汗,须得擦拭一下,换一身干净的衣服。
锦瑟一边为她擦拭,却见她神情恹恹的。
锦瑟照顾阿笙这么久,从未听她说过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小时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