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以说,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应该在那个人身上同时具备才对。
但相比之下,第一个条件更重要。那么多认识梁子丰的人,可压根都没去斑鸠岛,怎么可能敲诈?
我们也会去趟首都,找梁子丰了解一下,那段时间有没有突然丢失作业本什么的,顺便问下其他情况。
但同时,我们还会研究其他角度,看能不能找到线索把敲诈者揪出来。”
“对了,你们也可以留意下,认识的人里边,有没有哪家人,这两年突然家里无缘无故就富了起来,变得特别大方的。三万来块,这种巨款,就算再怎么隐藏,多少会表现出一点迹象的。这个也可以作为我们排查的线索之一。”王辰又补充道。
梁自强父子仨想了一圈,也没有想到有符合这种条件的可疑对象。
王辰又问了下高建章有没有补充,高建章说了几句,没其他事,便告知梁自强父子仨可以回去了。
回往村里去的船上,父子仨少不了又是一番讨论,然而猜测来猜测去,暂时依然没能有半点头绪。
公安暂时都没线索,他们又哪有法子能够轻易揪出藏在暗处的冒充者……
第432章 一半明虾卖出三万七
原本两三天前梁自强就打算通知船员们开始出海的,因为敲诈信这件事,又给延后了几天。
距离又一年的冬汛到来还有一段时间。梁自强估计大概到11月多,那片特殊的越冬渔场就会开始慢慢聚集大量避冬鱼虾了,到那时,就可以带领整个船队去到越冬渔场大展拳脚。
去年只有一艘钢船,虽然也在那地方赚了不少,但相对于越冬渔场的长远前景来说,只能算是开胃小菜。
如今那片海域已经承包下来,三艘大船一起全力作业,可以说算是初步有点渔业小公司的架势了!
10下旬他先同船员们继续去普通深海出了趟海,等到托木匠做的又一批网箱出来了,便单独开着“自强号”钢船,叫上朱天鹏、陆松、梁春、林立鸣,还有自己父亲,去到了久违大半年的越冬渔场。
熬过了危险高温的夏天,如今时近11月,越冬渔场虽还没开始聚集大量过冬鱼,安全却已经是够安全了。
梁自强几个来到靠近环礁的地方,把所有的网箱都找位置安放好,并把其中一端固定到环礁的礁石上。
按说这种实木网箱,放在无名岛那种浅海岛屿还行,放到这种深海环境却是有点脆弱,无法像后世特制的高密度塑料网箱那样一用就是几年、十年,但梁自强并不把这个当成太大的问题。
在他的设想中,有环礁的缓冲作用,这些实木网箱能够用到几个月、半年就算可以的了。
至于更久,到了明年夏天,就算没有海浪冲垮网箱,本身这地方也一定会发生“龙吸水”。
“龙吸水”呼啸旋转之下,网箱哪有安然无恙的道理?
不管是被海潮冲散,还是被龙吸水破坏掉,第二年都可以再做一批新的,放到这来摆摆样子。
为了拥有这片渔场的独家捕捞权,这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成本。
他又没指望真在这地方养殖石斑、笛鲷。真正的石斑都在无名岛那儿好好养着呢。
当然,这里也不能完全不养,做样子起码也得做出几分真来。
11月的时候,他半夜去了趟无名岛,从那儿的网箱中捞出了很小一部分的笛鲷、石斑放进了深海渔场这边的新网箱中。
一切至少看起来,是一个像模像样、中规中矩的深海养殖场了。
另外,他又特意用木板做了几块大标牌,上面写着:
“国家批准的养殖场专用实验海域,旁人勿入。该海面常有极端现象发生,闯入者后果自负!”
强调国家正式批准,自然是给自己拉个大旗。
特意提及“极端现象”,但并没有直接言明是“龙吸水”,一来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二来则相当于免责声明。
万一真有人不顾警示,往这里硬闯,热天遇上龙吸水而发生悲剧,梁自强也并不是没事先警告过。
标示牌有两块固定在环礁上。另外几块,则是在越冬渔场的边缘地带找到几处礁石,固定在礁石上。
时间到了11月中旬,期待中的冬汛到来了。
大量冬汛鱼开始陆续涌来越冬渔场,鱼虾迅速密集起来。放置在环礁旁那些网箱中的笛鲷、石斑根本无需投喂,便有无数的小鱼小虾从“倒须”装置中涌入进去,为它们提供足够的饵料。
第一轮的冬捕开始了。
最先扎堆出现在深海越冬地的,依然是带鱼、星鳗、乌贼之类这些不太耐寒的,另外大黄鱼、金鲳鱼、马头鱼也有不少。
船的数量从去年的一艘变成了如今的三艘,然而每一网拖到的鱼虾量,比起去年却基本没有减少。
每艘船五天下来,都能有十四五吨左右的鱼获量,比起平时在普通深海要多得多。
五天结束时,梁自强没有让三艘船同时返回岸边去卖出鱼获,而是其中两艘先返航,另外一条则延长至七天,呆在这儿继续捕捞。
等到那两条船休整完两天,返回越冬地时,留守在此的那艘船再离开这里,返岸出售鱼获。
也就是说,无论哪天夜里,都至少会有一条船留在这里守夜。
其实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没有外人的船跟着他找来越冬地。可能是因为这年代就算是其他普通的深海海面,冬季鱼虾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吧。
当然,相对后世而言,这年头能够开来深海的大钢船本身也不算特别多。
但为防万一,他还是觉得有必要以这种时间上错开的方式,保持整个冬捕季节,都有自己的船留守在越冬渔场。
以前单独一艘“自强号”,天气情况比较理想,每周都能正常出海的前提下,一个月能有五万左右的收入。天气不理想,休整在家的时间多,至少一个月也能有三四万。
如今三艘大船,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当然,仅限于短暂的冬捕时节。
每次前往银行存钱,只要去的不是浅锣区的建行,而是去的滨舟区工行,梁自强都会习惯性的从雪鹭鸶宾馆的门外远处经过。但此后的几次,暂时都没见着邓招财。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1986年的元旦来临,再有一个月多几天,就又将是新的一年春节到来。
趁着休整,梁自强与父亲、大哥还有岳父、舅哥他们一起,从虾塘、海边基围塘各捞起了一部分的明虾,去往县城渔港的韦攀那儿售卖。
现在几十亩的规模,明虾多了,自然更需要分批卖出了。
明虾的养殖周期不像石斑、笛鲷那么长。半年已满,明虾初步是已经可以卖了。当然他还留着一半左右,等到过年后的3月左右再卖。
到那时,整个市场已经忍受了好几个月的渔业淡季,包括明虾在内的各种海鲜都供应短缺,价格比起现在并不会下跌,只会更高。
亩产依然只维持在一百五十多斤左右,梁自强一个人有四十亩,预估能有六千来斤的明虾。
这次清空了一半的虾塘,估计捞上来的虾有三千来斤吧。
另外,父亲、大哥也同样是把他们各自那十亩塘清空了一半,载上明虾前往县城。
两条船。梁自强这条莲纹船上坐着他自己跟岳父、舅哥们,那条凤尾船上则坐着父亲与大哥。
到了渔港,这个自然不去老肖那边的公家收购站了,那边只会一板一眼给养殖价。
只有韦攀这边经过了多次的合作,能够给到跟野生明虾一样的价格,而且据说那些拿货的还点名要。
来到韦攀的收购点,人还没进去,韦攀已经迎上来了。
因为他上次来渔港卖那些深海鱼获的时候,就已经同韦攀口头约好,会在这一天带明虾过来卖。今天韦攀正等着呢。
听说这次光是梁自强就有三千来斤,梁父梁天成那船上还有不少,韦攀高兴得眼睛都小了一圈,成了一条线。
去年虾不多,韦攀已经尝到了甜头,今年的量不知要多出来多少倍!
不用梁自强说,韦攀店里那些干活的已经跑去了船上,帮着陈大刚他们一起,把一筐又一筐的明虾往船下抬,然后抬往店里去过秤。
等所有的虾都秤完,加了起来,梁自强这次载过来的明虾有两千九百八十二斤,差不多接近四十亩虾产的一半,只是没准确到那个程度而已。
由于临近春节,明虾收购价比起平时的十二块又略微上涨了点,能够按十二块零五毛的价钱收。
梁自强这一船明虾,算下来竟然达到了三万七千二百七十五块!
第433章 父亲与大哥开户
要不是承包了越冬渔场那种特殊海域,单论平时深海出海的话,出海几个月都抵不上这些养殖明虾的收入。
梁父这次捞过来的明虾有五亩左右,也卖到了九千四百来块钱。
梁天成跟他差不多,到手也是九千好几百。
这么大一笔钱突然到手,梁父、梁天成都还从来没遇见过,还在收购点的时候人就已经显出几分手足无措了。
做完了生意韦攀请他们几个一起坐下喝了一小会茶。
临走,梁自强把下次大概在春节后3月份过来卖虾的事说了下。
本来梁自强是打算让岳父、舅哥乘坐父亲的凤尾船先回村,而他自己还想去趟城里,把手头刚到手的三万多存了。结果父亲跟大哥手里各多出近万块,也很忐忑,不放心把这么多钱长期放在家里。
可如果要存的话,今天出来急,他俩也没提前带上身份证,最后梁自强决定先同他们一起回村,等明天他俩把身份证揣上,自己就带他们一起去银行办存单。
凤尾船、莲纹船一路开回了鲳旺村。
下了船,梁自强让岳父、舅哥也都一起回桔子坡。
陈香贝早已张罗好一桌饭菜,见阿强还有自己的父亲哥哥都从外边卖虾回了,高兴地吩咐吃饭。
陈香贝这边的父亲哥哥,加上梁自强爸妈荔枝,刚好凑满一桌八个位。
多出来一个梁景程,怀里面抱着个木碗,这个位置串到那个位置,一个人整出了走马灯的感觉。
“外公,菜菜!”
陈大刚正吃着,感觉自己腰子被戳了下,回头往身后一看,梁景程一双黑不溜秋的大眼正仰望起来,铁勺子另一头正在戳自己呢。
“我不刚给你夹了吗?”陈香贝看他碗里明明还有菜。
其实就算一岁半了,他现在能吃的品种也比较有限。
陈香贝给他碗里夹了胡萝卜白菜,是汤里炖软炖烂了的。另外给他夹了龙头鱼。
有些鱼刺多,不适合他吃,但号称“豆腐鱼”的龙头鱼不大一样,肉质极其细嫩,真可以说嫩如豆腐。最关键是,除了身体中间一根骨头,没有多余的小刺,不用担心被刺噎到。
“还要!”梁景程惜字如金并且理直气壮地回答了自己娘,接过了外公夹过来的一条龙头鱼。
可才没一会。
“舅舅,菜菜”,“奶奶,菜菜”,“爷爷,菜菜”的声音每一隔一会就在桌子边响起。
绕着桌子一圈又一圈,这个那里讨要一点,那个那儿讨要一点。
梁自强算是看出来了,吃不吃得下不重要,这小子就是图个化缘的乐趣……
平时,围在桌子边化缘一向都是多宝的专利,这会儿多宝一旁瞪着程程穿梭不停,颇有点自愧不如的样子。
吃完饭,作为家里大掌柜的陈香贝又操起了算盘来,这回是要给自己爹和哥哥算账。
目前第一批的卖虾钱是三万七千二百七十五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