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妇女积极热情的引着两人往外走了几步,指了指东厢房南墙外,同样靠着东墙的位置,和那一溜五六个的咸菜坛子,不好意思的说到:
“我家和你家堆东西的位置一样,只是吧,那边还有个门房倒座的屋子,虽说现在那门房倒座屋子没人住,怎么放都成,可谁知道什么时候这屋子就有人了呢?所以一直想趁着还没人,将地方划个清楚,省的以后麻烦。喏,就是这里,这本有个墙,连着垂花门的,如今都被拆了,就剩个地基,我们就是想沿着这个再砌上几块砖,然后用木头搭个小棚子。”
听着这中年妇女详细解释的话,方大海和雷师傅在明白了缘由之后,对这妇人不禁有些侧目高看起来。
虽说一开始那话说的,上来就讨东西有些像那种爱占便宜的人,可看她划拉的位置,却颇有几分不偏不倚,这样的人……到也算难得,是个有分寸的。
只是难得归难得,人家一说就给那还是不成的,这仅仅是因为人设的问题,而是方大海若是这么做了,那在整个大杂院甚至是周围邻居的眼里,就成了软弱可欺的,不定就会引来一堆人对着他们家吸血,今儿讨点咸盐,明儿要点米粮等等,那他的日子还怎么过?
所以虽然对讨要点剩余的东西不抵触,可方大海还是装着迟疑了一下,反问道:
“婶子,你要的这些不说我这边是不是能剩下,就是外头去搜罗搜罗也挺容易吧,怎么……”
“若是以前那确实挺容易搜集的。”
说到这个,妇人无奈的笑了笑,继续说到:
“我家前阵子也陆陆续续的捡了不少回来,可最近不成了,你也知道,外头来了不少流民,这些人连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沿街就搭了窝棚。这么一来,别说是城里的这些东西了,就是城外得用些的树枝都让他们给搜**净了,我上哪儿捡去?”
嚯,方大海还真是没想到,一个流民,居然还有清理城里杂物的功能,这连锁反应真是够让人意外的。
就是雷师傅也惊住了,一脸的万万没想到。
“我说呢,怎么近来连着柴火都涨价,合着是因为城外近便的树木都遭殃了呀。”
“可不是,也就是你们说搭棚子这才让我反应过来了,外头没有,修缮房子的人家肯定有。方老大啊,你放心,婶子知道你也不容易,婶子不白要你的,这样,我看你家刚搬来,什么都没有,你看明儿让你乔叔给你带几斤煤粉来换可行?那东西混上点黄土,能做不少煤球呢,烧着省钱。”
他果然没看错,这真是个讲究人,虽然他早上已经从何毛柱那边知道,这乔家男人就在煤铺当账房,要点铲煤块时落下的煤粉几乎不用花钱。可这东西外人同样也难得的很,用来换一些剩余的砖木,已经足够了。
既然这样,他自然是愿意的,好歹也能体现一下自家俭省持家了不是?
“怎么不行,婶子您这是教我怎么省钱过日子呢,得好好谢谢您,就是不知道到时候剩下多少,婶子这样,您自己估量着来,多多少少的我也不懂。”
不白给,也不多算计,方大海这形象营造的还是挺到位的,那乔家婶子立马就露出了大大大的笑脸,并给出了后续的善意。
“方老大可以啊,是个爽快的,成,就这样,我自己算,以后啊,你买煤也不用乱跑,找你乔叔就成,肯定不让你吃亏。”
说话间,乔家婶子看到耳房扒着门听他们说话的方大江,笑容更盛了几分,提了声招呼道:
“那是你弟吧,叫什么来着?我听着是大江?”
“对,方大江。”
“几岁了?”
“十岁。”
“呦,就比我家乔东大了一岁啊,那正好,以后能作伴一起玩了。”
嗯?乔东?这名字……
“婶子,您家几个孩子?”
“两个,一个乔东,一个乔南,哈哈,你乔叔说了,再有老三就叫乔西,老四叫乔北,东南西北不够,就来中发白,凑个麻将。”
这话说的,别说是前院了,中院在院子的人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就没见过这么不着调的取名,也不怕孩子们长大了被人笑话。
所有人都在笑,连着雷师傅也笑着在摇头,所以没人看见方大海那震惊的瞬间张大的眼睛和嘴巴。
他能不吃惊嘛,熟悉了一个上午,他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合着这是一本书里啊!
姓乔,爹在煤铺上班,家里有东南西北四兄弟,这不是一本年代文里对照组的一家子吗?乔东就是那个永远条件差一截,用来衬托主角优秀的男二。而那个买米是感觉熟悉的福兴米铺掌柜家的独子张明志则是悲催的悲情男三!!
妈哎,他这穿越……真是不走寻常路呀!连着狗血小说都没错过!
那自己呢?自己在书里是个什么角色?别也是命运悲惨的吧?
方大海好好的回忆了一下,很好,虽然过去了很久,忘的有点多,可就他回忆起来的部分来看,那本书情节大部分都是在外头,室内的也多是男主那边,这大杂院几乎没怎么提及。所以对他应该没什么影响。既然这样,那就没事儿了。
穿书怎么了?只要不影响自己生活,那就随便,再折腾就也和他不想干!说到底,日子好不好,那是自己过出来的!
第16章 送消息……
方大海也是历经数次生死的人了,心态相当的稳健,哪怕突然发现是被穿书了呢,也能三秒钟恢复淡定,并一脸亲和的回应乔婶子的提议。
“那感情好,我家刚来,人生地不熟的,我还发愁家里几个会不敢出门呢,如今好了,有您家老大带着,别的不说,大江以后出门我可就放心了。”
看看,明明人家孩子还小一岁呢,愣是能说让人家带着出门他就放心...这脸皮厚的雷师傅都侧目了。心里琢磨:这话也就是这会儿是乔家大人在听,要是换了乔家小子,只怕嗷嗷叫的就冲出来开始当向导了吧。明明是个乡下来的小子,这都从哪儿学的?
哪儿学的都不重要,嗯,或者说,对雷师傅来说没必要,不过是客户对吧,叫声东家,那也就是干活期间而已,又不是真成了东家了,活儿一干完,关系立马就解除了,多管这些干嘛?所以他也只是笑着附和的点了点头,赞同了一下,将对临时东家的恭敬态度做了一个点缀而已。
不过他不在意,人被夸的人在意啊,看看,乔婶子这会儿脸上的笑容灿烂的都成了一朵花了,看着方家兄弟那是怎么看怎么顺眼。而院子里其他听到方大海说话的人这会儿也看过来了,对这个据说只有14岁的当家人多了几分重视。
这小子年纪不大,说话办事儿却已经这样有模有样,若是再历练几年,这院子里下一辈的孩子怕是一个都及不上。
都说战乱年能活下来的都是人精,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大差不差,毕竟不是运势特别好的那种,一般人想在乱世里存身,没点脑子那是一万个不成的。
所以喽,再发觉方大海似乎挺有潜力,那这院子里的邻居自然不会放过趁机烧冷灶的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嘛,要这小子将来真出息了,那他们这会儿的人情可就值钱了。
于是这边方大海和乔家婶子客套话还没说完呢,住在西厢房南面一大一小屋子里的陈大娘就急匆匆的走出来了,抢到了第一波示好的机会,冲着方大海问到:
“方家小子,这是说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修?”
都是一个院子里的人,他修房子也没遮着掩着,人家问了,方大海自然是如实回答。
“明儿就开始,先做厅房砌墙和外面的活儿,然后再做里面,省的夜里家里四个人没地方住。”
“哦,那是要速度快些,雷师傅,要是缺打杂的您说话啊,咱们院子里大小伙子不少,对了,我家小子明儿正好在家,有事儿就吩咐着,早点收拾妥当了,那一家几个孩子也能早点安心过日子。”
“对对对,院子里这么多人呢,大家搭把手的事儿,您可别客气。”
“咱们没手艺,可搬搬抬抬的还是能行的。”
多热情的邻居啊,方大海哪怕知道他们心里有算计呢,听着这些围拢过来的邻居这么肯帮忙,也高兴了起来。有这个姿态,他们家几个孩子在这个院子里的开局就算是
稳了。
“多谢各位大叔大婶,哥哥姐姐们了。小子初来乍到的,就得到大家这样帮衬,感激的话就不多说了,以后用的上的地方直接说,肯定不推辞。”
方大海转着圈的给大家伙儿拱了拱手,不时的还弯个腰什么的,让所有人都心里舒坦的不行。
哎呦,大家伙儿这么积极等的不就是这个嘛。关系处好了,将来真有事儿才好开口不是?别的不说,方家那推车就挺实用,他们院子里还没有呢。
送走了雷师傅,方大海采买的各种生活用品和粮食也陆陆续续的到了,这会儿院子里的人正好大半都在前院,看到这样能不搭把手?如此倒是方便了方大海,不过是一会儿的功夫,东西就都搬到了屋子里头。
你别说,方大海这一趟买的东西还真是不少,足足堆满了一件耳房,这让所有人都开始有些咋舌了。对视的眼睛里慢慢都是疑惑。
不是说这小子钱都用在了买房子和修房子上了吗?怎么还买了这么多东西?难道他们今儿从后院打听出来的消息不对?其实家底还不少?
有心想问问吧,方家到底才搬来不到两天,大家真说不上熟悉,问了容易交浅言深,将刚刷出来的好感度给弄没了,可不问,这心里又有些痒痒的。这可怎么好?
一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推推挤挤间,到底还是推出了个人来。
谁?自然是乔家婶子了,这可是最近的邻居,刚又说了不少的话,比他们更熟悉些。
“方家老大,你怎么买了这么多粮食?就你们四个,一日能吃多少?一次买上百十来斤就够了,这么多真没必要,这粮食啊,哪怕是存在缸里,也容易招了老鼠。”
作为家庭妇女,想要问消息怎么开口最你何时?对着方家这样的孩子家庭,那自然是从教导过日子开始嘞。合情合理还特别显情分。
“我倒是想买的少些呢,可今儿不买,明儿怕是又要涨了。”
既然这些邻居这么示好,那方大海也不介意和他们消息共通一下,毕竟粮食涨价这事儿,只要他们出门,必定会知道,还不如这会儿让他卖个好呢。
“粮食涨价了?”
“哎呦,方老大,你说的是真的?”
“真的不能再真了,不信你们去粮铺看看就知道了。”
“怎么突然又涨了?流民多起来了的时候就涨了一回,这回又来?这又是为了什么啊?”
这个时候的百姓,很多人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毕竟像是何毛柱这样的厨子都只能靠着卖包子混日子了对吧,稳定这两个字对战乱年间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稀有了。所以大部分人家都没什么存款,买粮食只能挣多少买多少,偶有三五天没活儿干的时候,那就要靠野菜混日子,过得惨着呢。
这样的情况下粮食频频涨价,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威胁到了生存了,谁能不紧张?有几个特别困难的,脸上都露出了几分绝望的神色,看的方大海都心里发酸。
“这我还在真知道点,我和你们说啊,我听粮铺的人说,城里的存量大半都让部队抽走了。存量一下去,粮铺的掌柜哪怕是为了细水长流不至于空了店呢,这价钱也不可能不涨。”
因为知道他们的难,所以方大海半点没含糊,一下就将从福兴米铺听到的消息给说了出来,希望能让他们早一步做打算。至于更多的帮助……他也就是个小人物,真没这本事。
方大海的消息给的很完整,完整的让人不信都不可能,于是,这些执掌家里日常用度的妇人们不过是稍稍迟疑了一会儿的功夫,就有人开始行动了。
有人直接奔出去准备确认一下消息,有人则赶紧去找自家男人,还有果决的、执掌家里经济大权的直接回家拿钱,立马就准备出门买粮,反正吧,不过是转眼的功夫,刚才还围拢在方家门前的人就走了个干净。
人走了,方大海的事儿却还没完,他那粮食涨价的消息连着这些刚认识的邻居都通知了,那后头自家童养媳的亲二叔能不说一声?
不能啊,他在这院子里最大的靠山就是何家,时时刻刻都得当亲人处着,这以后才能长久,他家这几个孩子才不会让人当成软柿子。
所以啊,方大海那是紧赶慢赶的往中院去。也是巧了,今儿为了帮方大海和林家老太太换契书当中人,何毛柱耽搁了一上午的买卖,回来后瞧着时间还行,就推着车出门去卖包子了,这会儿正不在家,家里就剩下了娘三。
这可怎么好啊,粮食涨价对别人来说是吃饭一个问题,而对何家来说问题却有两个,不只是吃饭,还关系到了他们那包子摊还能不能开下去的关键。可这会儿……
二婶看了看听了和没听一样,一脸茫然的何雨松,再看来通知的方大海,咬咬牙,转身去了里屋,找出了10个大洋来,果断的塞到了方大海的手里。
“大海啊,你也看见了,婶子一身的病,想出去买粮都走不远,你弟呢,半大的孩子,也不如你机灵,未必能抢得过人家。所以这事儿啊,婶子只能拜托你了,麻烦你带着你弟走一趟,买10个大洋的粮食回来,成不?”
怎么不能成,本就是来卖好的,让他领着何雨松走一趟,那是给了他将这份人情给做实了的好机会,怎么可能不帮忙。
“婶子放心吧,我这就领着大松去买。对了,要不要顺路去和二叔说一声?这粮食都涨价了,他那包子是不是也要涨点?”
包子涨价?这倒是不急于一时,毕竟那面粉用的是原来的,这会儿涨价,怕是反而没了生意,不过说一声还是有必要的,何毛柱身上应该还有几个钱,若是能一并拿了去买粮,许是还能多买点回来。
“那就去说,顺便看看大松他爹怎么说。哎,总是涨价,这日子还怎么过哦。”
第17章 同类人……
王桂香想着让孩子们去问问何毛柱,却不知道这会儿何毛柱自己也正迷糊着呢。
他卖的是什么?包子呀!哪怕都是些酸菜包子呢,可就这时候京城百姓的生活水准,活着都难,家里没点余钱的人家谁会来买?
就是有余钱的,就咱们这勤俭持家的老传统,不是馋的不行,或者偶尔犒劳一下孩子什么的,也舍不得花这钱。毕竟这包子,最低那都是二合面,比粗粮贵多了;酸菜还特别开胃,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多,加加减减一算,差额都能够一家多吃一顿了。
所以啊,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年代里,十分不利于底层老百姓只求存活的饮食价值观。
可今天却奇了怪了,生意竟然意外的火爆,走过路过的只要问了价钱,高低都会带几个走,以至于原本能卖2个时辰的量,这会儿不到一个时辰,愣是卖的就只剩下了不到十个。就这还有不远处和他一样摆摊的师傅过来招呼,让他帮忙留两个。你说,何毛柱能不迷糊?
他这会儿都怀疑,是不是早上去财政署的时候,不小心让衙门里供着的财神爷瞧上,要收他当上门女婿了!!
就在何毛柱迟疑要不要重新确认一下自己的长相的时候,方大海带着何雨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