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_分节阅读_第266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51 MB   上传时间:2025-04-01 19:47:24

  尤其是很快,王承宗身死的消息也跟着传来,田季安就更释然了。

  但是另一条消息就有些不妙。

  这段时间,魏博上下一直在关注成德的消息,分内之事难免就有些懈怠。这一回过头来,才发现他们今年的税也还没收上来呢,而五月早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也就是说,不止是成德的天兵在鼓动百姓抗税,魏博也一样!

  错误答案已经摆在眼前了,田季安虽然性情好强,也不会非要拿鸡蛋去碰石头。打是不可能打的,但答应减税?魏博的军队可是比成德还要多,没有税收,他拿什么来养?

  就在魏博上下迟疑犹豫,不知该怎么应对时,成德那边又传来了最新的消息,原本的减税方案作废,现在只能收一份户税了!

  田季安甚至有点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当机立断答应他们,那至少还能收一份田税,一份户税。

  不过很快就有幕僚开解他,天兵的消息传递只会比他们更快,就算他之前松了口,天兵也未必会答应。

  田季安:“……”

  属官和幕僚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对策,趁着还没有跟天兵正式对上,田季安便写了信给幽州的刘济,寻找盟友。

  结果他这边的使者才派出去没多久,刘济的使者就到了,也是为这事来的。

  ……

  跟田季安比,幽州节度使刘济对天兵就要生疏得多。

  幽州的情况跟成德和魏博都不大一样,因为刘济不仅是个汉人,而且还是个读书人,年轻的时候一度游历京师,据说还考过进士。所以在河北三镇之中,幽州虽然是距离朝廷最远的,但反而是最有心向朝廷靠拢的那一个。

  自从刘济接任幽州节度使,二十多年间,幽州基本处于稳定之中,与朝廷的往来变多,幕府之中更是网罗了不少士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益。

  不过唐宪宗登基之后,展现出了英睿之态,李益就被召回京了。

  但到了京城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曾经写过一首《赠刘济》,其中有“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的句子,意思是有了刘济的知遇之恩,他已经不再怀念长安(朝廷)了。有人以此为由弹劾他,遂遭宪宗冷落。

  说句公道话,刘济对李益确实足够礼遇,简直让人受宠若惊。李益还没到幽州,就一趟一趟派使者去迎接,等人到了之后更是亲自出城迎接,设宴入座时也让李益坐在贵客的位置上。

  这谁遭得住啊?

  不过刘济的毛病也跟朝廷一样,看人先看家世、郡望,所以出身陇西李氏的李益能得到他这样的礼待,其他人就未必了。比如王建就曾经由李益引荐,加入幽州幕府,但很不得志,前几年就主动请辞了。

  总之,因为本人的倾向,刘济对待天兵的态度也跟李纯差不多,主打一个我看不见就是不存在。

  直到王承宗打破了他的掩耳盗铃。

  “天兵、天兵,这天字果然不是白来的。”刘济对信嗟叹不已。

  不管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还是作为手掌军政大权的幽州节度使,刘济都不喜欢天兵,因为他们的存在完全打破了既定的规则,完全不容于眼下这个体系。

  然而强权在手,天兵就是可以无所顾忌,就连朝廷也只能放任,何况他们?

  如今天兵虽然还没有对幽州发难,但刘济根本不用去调查,就知道那一天已经不远,必须要尽快找到对策。

  然后他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与自己处境相似的田季安。

  藩镇之间虽然也会有矛盾和摩擦,但在对外的态度上却是绝对一致的。

  只是两边一交流,发现都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先约定好一定要共同进退,跟天兵谈一谈,看能不能争取更宽松的条件。

  总不能让他们跟成德一样吧?

  答案是能。

  天兵一视同仁地让他们在田税和户税之中选一个。

  魏博和幽州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尤其是幽州,他们是直接跟奚、契丹等异族接壤的,时不时就会有战事,绝不可能像成德那样裁撤大军。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刘济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既然我们管不了,那就让朝廷来管吧。

  “朝廷能有什么办法?”听到使者转述的办法,田季安嗤笑一声,“朝廷若是管得了他们,也不会任由人在两京如此放肆了。”

  魏博西南就挨着都畿道,洛阳的消息传过来可快了!

  使者面色不变,拱手道,“我家相公有言:朝廷管不了也得管。天兵不将我等放在眼里,朝廷难道也能吗?”

  田季安眸光大亮,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第173章 “只怕天下震动、人心不安。”

  大明宫,紫宸殿。

  今日小朝会要议的,是安西军的封赏——虽然古丽雅母子还在路上,估计要数月之后才能抵达,但安西军收取葛逻禄的战报,却已经送到了御前。

  打了胜仗,而且是直接斩杀敌酋、占领全境的大胜,放在以前,就算不昭告改元,至少也值得一个大赦天下、军民同喜。

  但这毕竟是安西军。

  想想看,大唐周围还有吐蕃、回鹘、南诏、渤海、新罗、日本等国,北边的奚族、契丹族也不太安生……以天兵的战斗力,完全可以一路平推过去,将大唐的国土拓宽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之境。

  李纯光是想想那样的景象,都会激动得身体发抖——只不过以前是因为兴奋,现在是因为害怕。

  虽然安西军打的仍然是唐字旗,可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主人是谁。打了胜仗,功劳和名声都是安西军得了,伤的却是皇帝的钱袋子。

  毕竟别的庆祝活动可以没有,封赏却是不能省的。

  李纯已经意识到,自己从前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看不到天兵,离他们远远的,就不会被影响。但事实上,天兵不在朝廷,朝廷上却天天都在为他们操心。

  他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上回自己给钱太痛快了,让天兵产生了什么误会,又想用这种法子从他口袋里掏钱。

  所以这回,皇帝不想再当这个冤大头了。

  他上回其实也是被坑了,毕竟完整的名单送上来之前,谁知道他们几天就打完的仗,还动用了十几万人啊?

  这回的葛逻禄可是打了半个月。

  所以李纯干脆将朝臣召集过来,让他们来操心。

  能想办法省下这笔钱最好,实在省不了,也要让国库来出——上回为了堵朝臣的嘴,一万金全都归入国库,他至今想起来还会心痛呢。

  皇帝的这些算盘,此刻在紫宸殿里的人都看得清楚。

  问题是国库也没钱啊!

  要是按照上回的标准,把内库和国库一起算上,也拿不出那么多封赏来。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朝廷穷得天下皆知,从代宗开始,一直在任用能捞钱的能吏,哪怕他们捞的手段不那么光彩,也顾不得了。即便如此,国用依旧是捉襟见肘。

  但这事又不能耽搁,天兵自己效率高,也如此要求别人,可不管他们有多少苦衷,又如何囊中羞涩。

  几位重臣硬着头皮开口,说的却都是些无用的废话,让李纯十分失望。

  他将视线投向李吉甫,“李先生可有良策?”

  李吉甫还真有点想法,但算不上良策,所以他还没想好要不要说。

  听到李纯点了自己的名,他微微沉吟,还是决定开口。

  自从河北之事皇帝半途反悔之后,不知是面子上过不去,还是心里有了什么想法,这段时日,皇帝但凡议事,都是将几位宰相和六部尚书尽数召来,再不似他刚刚还朝时那般,日日让他单独奏对,凡事都先与他商量。

  虽然还称不上疏远,但李吉甫心中已经有了警觉。

  若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就必须要拿出让皇帝满意的手段来。

  捞钱不是李吉甫擅长的,他也无意在这方面与人争短长,那就只能考虑怎么不花钱了。

  李吉甫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之前安西军收回于阗等数城,吐蕃大论曾送来书信谴责,不如命人将书信抄送安西。”

  众人一愣,继而反应过来。

  于阗也好,葛逻禄也罢,原本都是被吐蕃占领的地盘。现在唐蕃两国的盟约刚刚谈成,正是关系最好的时期,安西军出兵连克两地,从道义上来说,是有点不合适的,还让朝廷陷入了被动。

  之前,皇帝没理会吐蕃的追责,心里想的是,有本事你去找安西军抗议,把书信发到长安来,不就是柿子挑软的捏吗?

  但现在,倒是可以做为一个搪塞安西军的理由——你看这事情办得太不厚道了,不过吐蕃方面的压力朝廷可以帮忙顶住,封赏就省了如何?

  反正吐蕃也就是口头上斥责一番罢了,不可能动真格的。

  其实朝廷说这种话,也很不厚道,毕竟他们是什么都没出,就白白得了一块土地。但这土地毕竟也到不了朝廷手里,除了一个名义也什么都没得到。而且国库是真的没钱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即便不能将所有封赏都省了,至少也要削减掉大部分,不能再像上次那样赏钱了,否则以安西军的进度,要不了多久,大家还得聚在这里发愁。

  所以宰相重臣之间虽然也是暗流涌动,但这会儿也没人站出来反对李吉甫的提议。

  要反对,得自己能拿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来。

  李纯见状,便点头道,“便依先生所言。”

  解决了这件事,众人脸上的表情都放松了一些。虽然还有不少国事要议,但是跟安西军比起来,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然而这种放松并未持续太久,就有小内侍来到紫宸殿门口,“陛下,有河北急报。”

  按理说,公开的奏疏都是先送政事堂,等宰相看过之后,再呈送御前。这样宰相可以提前做到心里有数,等皇帝问计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地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抓耳挠腮地现想。

  但这会儿皇帝和重臣们都在紫宸殿里议事,这边军急报送到,下面的人既无权处理,又不敢耽误,只能直接报上来了。

  皇帝和重臣听到“河北急报”四个字,都不由得一凛。

  第一反应是河北三镇又闹幺蛾子了,但旋即就想起来,现在那边好像也有不少天兵?

  该不会是两边起了冲突吧?

  当初李纯同意让天兵护送那些西域百姓还乡,就是打着祸水东引的主意,这会儿越想越觉得有可能。藩镇一个个骄横跋扈、桀骜不驯,天兵就更不用说了,双方碰在一起,闹出点矛盾也是正常的。

  这样想着,他怀着几分期待开口,“呈上来。”

  枢密使刘光琦亲自走到门口,从内侍手中接过装着奏章的匣子,这才发现不止一封。他看了一眼,上面那封写着魏博和幽州联名,底下一封则是成德的,难怪下面的人只说是“河北急报”。

  三镇齐动,即便看不到奏折的内容,刘光琦也能强烈地预感到,出大事了!

  他将两封奏折放在李纯面前,又提醒了一句,这才退后侍立。

  李纯打开第一封,面上的放松与期待很快就消失无踪,眉头也皱了起来。看完之后,他也没有说话,将之递给刘光琦,示意他拿给下面的重臣传阅,自己又拿起了第二封。

  第一封奏折,是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和幽州节度使刘济联名,弹劾安西四镇节度使郭雁来御下不严,纵容手下士兵在河北横行无忌、鱼肉官吏,且视国家政策如无物,倚仗强力介入地方事务,然后详细列举了天兵提出的各种要求,最后是一番哭诉,要求皇帝为他们做主。

  第二封才是以成德节度留后王知感的名义写的,内容却很含糊,只说他的父亲王承宗去世,请求朝廷册封。

  这显然又是田季安的老手段了。

  他深知成德的奏疏里,肯定不会写明具体的情况,于是干脆借着地利之便,将这封奏折拦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一份放在了前面。

  如此,皇帝先看到他们哭诉的奏折,知道天兵到底在河北做了什么,再看到成德的奏折,才会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成德只是一个开始,天兵早晚都会对幽州和魏博动手。皇帝要是不管,到时候他们就只能带着大军到长安城来讨公道了——那一番哭诉,其实也隐含着威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47页  当前第2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6/4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