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了一圈,高富帅最后来到尼玛面前,朝他举杯,笑道,“没骗你吧?很快就又见到了。”
尼玛双手捧着杯子,一饮而尽。
高富帅在他身边坐下来,拍着他的肩膀道,“明天使团估计又要出发去长安了,你还是在这里等我,行不?”
尼玛点头。
如果说上次被单独留下,还让他有些忐忑,这一次就完全不会了。
他又不是离不得人的小孩子,实际年纪比高富帅还要大很多,阅历也更丰富,之前不安,是因为前途未卜,如今把自己当成了安西军的人,有了归属感,即便不在安西军的地盘上,也能安之若素。
何况又不只是他留下,还有五千安西军也会留在这里。
……
李鄘的第二封奏折虽然已经连夜发出去了,但如果可以,他其实还想再多留使团几天,让朝廷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准备。
按理说这不符合流程。
不过李鄘有自己的办法,第二天一早,他就跟着使团一起出发回了凤翔。
到了凤翔就能再招待一次了。
没办法,不是他不想做得更自然一些,而是离开凤翔,后面就没有大城了,小城的官员级别不够,根本没资格像他这样招待使团。
好在所有人都很配合,就连吐蕃使团也像是什么都没察觉到一样,跟着大部队慢吞吞地往凤翔走。
呃……也不能说是所有人,安西军的使团就十分嫌弃这个赶路速度。
他们倒是不反对李鄘的安排,但是能不能赶紧赶到凤翔,然后队伍解散,大家该干嘛干嘛去?这么把所有人都凑在一起慢吞吞赶路,真的很奇怪啊!
不过玩家一向都是很会自己找乐子的,意识到李鄘那边不可能说得动,一个两个干脆就脱离大部队,自己安排自己。
李鄘有些不放心,因为这也不符合流程,但看唐一没说话,便也忍住了。
好在玩家也没跑远,不是在平坦开阔的地区跑马,就是直接钻进林子里去采摘山上的野果,或者干脆几个人找块柔软的草坪,比武切磋。
李鄘欲言又止,最后只能回头朝亲兵使眼色,让他下去安排。
这年头,除了真正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什么山林水泽,那可都是有主的。甚至有些地方豪族,连江河湖泊都能占一段下来作为自家私有的地盘。
普通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都是要给主家付钱的。
所以对小民百姓来说,想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基本不可能。要么老老实实种地,承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要么就投到大户门下做佃户、奴婢,才能勉强糊口度日。
什么靠自己的努力达成阶级跃迁,不可能的,整个社会体制就杜绝了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古代总是乱世才能出英豪,清洗掉旧有的特权阶级,自己才有机会成为新的特权阶级。
玩家显然不可能想到这些,哪怕是唐一也没有。
但李鄘一让人去安排,她立刻就注意到了。
关中平原的景色与西域截然不同,山川秀丽、沃野千里,已是深秋时节,道路两侧的山林都被霜染成了斑斓的色彩,十分好看。但此刻,唐一再抬眼看过去,似乎从那五彩斑斓的颜色里,看出了几分血色。
她原本轻盈的心情渐渐沉静了下来。
唐一又想起游戏宣传语里的那句“走进历史,参与历史,改变历史”。
历史不仅是白居易,更是卖炭翁、杜陵叟。
可是白居易容易被所有人看到,卖炭翁和杜陵叟却连名字都不会留下。
但他们至少还有个称呼,更多的人隐身在历史的夹缝之中,即便被提起,也只有一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这个号称是“元和中兴”的时代。
唐一之前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说,玩家离开西域,才终于走出了新手村时,只是一笑置之。但此刻,她忽然觉得,这种说法很贴切。
走出西域,玩家才算是真正地看到了这个世界。
倒不是说西域的底层人就不苦了,只是在那里,战争才是主旋律,所以很多东西都会被忽视。现在来到了海晏河清、和平安定的大唐境内,这些东西忽然就变得刺眼起来。
唐一不喜欢这种沉重的感觉,努力让自己打起精神。
现在他们手中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切。
要做的还有很多。
……
长安城,大明宫。
沿着皇宫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
含元殿是举行庆典和大朝会之处,宣政殿是皇帝常朝和召开重要集会之地,紫宸殿则是帝王日常议事的地方。
作为一个刚登基没几年的皇帝,李纯正处在励精图治的阶段,虽不至于宵衣旰食,但每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紫宸殿度过。所以即便已经快到掌灯时分,他也仍在忙碌。
这时内侍过来通禀,宰相李吉甫求见。
李纯有些惊讶,一时想不到最近有什么政事,需要这时候过来商议,但还是让人将他请了进来。
见礼过后,李吉甫便奉上手中奏折,“大家,凤翔急报。”
李纯心下一惊,难道是吐蕃有事?
连忙接过奏折翻看,确定与吐蕃无关,先松了一口气,但很快,他的眉头就又皱了起来。
“安西军……”
尽管李鄘已经在奏折里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解释清楚了,但李纯看完奏折,心里的疑问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冒。
这时他也有些理解李吉甫为什么只说“凤翔急报”,一个字都不提奏折中所言之事了,实在是……这事既离奇又复杂,让人不敢相信,实在难以用精炼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安西军不仅没有像所有人猜想的那样早就已经没了,反而在西域站稳了脚跟,甚至有能力反击吐蕃和回鹘,还主动促成了吐蕃和大唐的议和,如今连使者都派来了!
半晌,他才将手中奏折合拢,“李先生,依你看……”
“李鄘并非不知轻重之人。”李吉甫说。
他敢上奏,肯定就是打探清楚了,至少他认为这些是可信的。
君臣两个对视一眼,都陷入了沉默。
既然确定是真的,接下来就是讨论如何应对了。但是这件事千头万绪,一时不知该从何处着手。
半晌,李纯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道,“襄穆姑姑还有血脉在世,实在是一大喜事。皇父和皇祖父泉下有知,想来也会欢喜。”
李吉甫松了一口气,陛下先提了亲戚关系,看来态度还是以亲近为主。
那后面的话就好说了。
这件事议了很久,因为很多地方都没法立刻定下来,总要等那所谓的“天兵”到了长安,皇帝亲眼见过了人,才能做出判断。
所以,君臣二人还未商议结束,李鄘的第二封奏折也送到了。
这封奏折补充了很多第一封没有的内容,也让两人的脸色变得严肃了几分。
吐蕃使者也到了,结盟之事迫在眉睫,而安西军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李纯想打亲情牌,暂时将安西的事放置的想法,就行不通了。
必须要给安西军,或者说是给雁来一个身份。
而且安西军也确实很有诚意了,不仅能把郭昕和西域的汉人送回来,甚至连雁来也主动请求入京。若是不答应,就是寒了功臣的心,若是答应,那就必须要先明确她的身份。
又是一阵沉默,李吉甫意识到皇帝暂时不想提这个,干脆就将话题转到了结盟之事上。
先不考虑安西军,这个结盟的条件,陛下您满意吗?
李纯是不太满意的,他还惦记着三州呢。
收复失地这种功劳,对于一个满是雄心壮志的帝王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不过他也听出了李吉甫的意思,“李先生觉得可以答应?”
不怪他觉得惊讶,之前吐蕃头一回提结盟之事,给出的条件是“复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李纯当时就心动了,南北数千里,那得是多大一块地?
结果李吉甫就跳出来泼冷水了,说“边境荒岨,犬牙相吞,边吏按图覆视,且不能知”,那犄角旮旯、荒无人烟的地方,当地官员拿着地图都找不着,“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你要来有啥用?
后来改成三州之地,他才没话说。
要知道,李吉甫本来是不同意跟吐蕃和好的,因为当年异牟寻继位之后,就臣服于吐蕃了,还帮着攻打大唐。后来李泌出了那个联合南诏和回鹘共同对抗吐蕃的主意,正好南诏那边受不了吐蕃的征敛,就重新归附大唐。
现在大唐又要跟吐蕃和好了,你让人家南诏情何以堪?
什么,吐蕃愿意归还三州之地?既然他们给得这么多,那也只好先委屈一下南诏了。
现在三州改成一州,还不是直接还给大唐,甚至还要附带一个互市的条件——这一看就是对吐蕃更有利,对大唐则是可有可无。
两相比较,差距也太大了,所以李纯不理解李吉甫为什么会答应。
第112章 安西军的人终于登场了。
李吉甫沉吟片刻,方道,“元和元年,大家初登基时,吐蕃便主动示好请和,可是谈了三年,谈出什么结果了?以臣愚见,恐怕又是吐蕃的缓兵之计。”
李纯闻言面色微沉,他心里又何尝没有这样的猜想?
他也是经历过泾原之变的,甚至跟爷爷德宗一样,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连国内的武将他们都不敢相信了,更何况是吐蕃?
只是三州之地实在太诱人,而且这一次他也吸取了教训,咬死了不给好处就不和谈,所以也不怕他们是扯幌子。
不过这么一想,李纯也就明白李吉甫的意思了。
若说之前,大唐君臣只是怀疑吐蕃在扯幌子,那么这一回,结盟的事能推动得这么迅速,就说明他们确实不是真心要给出三州之地。
倒是现在这个条件,虽然好处不多,但更合理,谈成的可能性也更大。
所以这时候不能再想什么三州之地了,要不要答应,只取决于大唐想不想和谈。
李纯当然是想的。
虽然登基之后,他便以强硬的手段镇压了刘辟、李琦等藩镇,朝野之间军心大振,一扫贞元以来的昧暗,但是李纯自己心里也清楚,被自己干掉的这几个家伙,虽然也号称是藩镇,但都只是小角色,真正的硬骨头根本都还没碰呢。
安史之乱平定后,代宗为了能够尽快稳定局势,将安史集团的降将就地加封为节度使,从此范阳、成德和魏博这河北三镇,军政事务接掌控在节度使手中,连赋税也截留自用,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
有三镇珠玉在前,其他方镇自然有样学样,虽然大多没有河北三镇那么豪横,通常还是要借助朝廷的任命来镇压下面的骄兵悍将,但自行任命属官和截留赋税渐成惯例。
所以如果无法撼动河北三镇的利益,那所谓的削藩也就只是做个样子。
与削藩的紧迫相比,跟吐蕃的那点新仇旧恨,都可以暂时放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