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第一首辅_分节阅读_第351节
小说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13 MB   上传时间:2025-03-23 19:50:59

  他想要留住它,所以悄悄在窗边撒了好多米粒,一次又一次,可它都会跑,一开始飞不动就溜达走了,会挥翅膀了,就磕磕绊绊地飞,直到某一天的冬日,它当着他的面突然飞走了。

  小鸟,怎么就留不住呢。

  黎循传看着手中寥寥几笔的回信,笔迹还未完全干涸,所以他只能摊着晾干,下一秒又不知道做些什么,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

  他确实是个蛮无趣的人。

  若是没有江芸的横插一脚,他大概没办法有这么快乐的岁月。

  窗户边就在此刻传来敲击的声音。

  黎循传侧首看了过来。

  大雪刚停,窗户上还染着白雪,连带着那道影子也不太清晰。

  他眨了眨眼,嘴角微动。

  “聊一聊。”江芸的声音就这样突兀都透过窗户孔缝隙清晰传了进来。

  黎循传沉默了。

  “开窗。”江芸芸主动敲了敲窗棂。

  黎循传犹豫着,到最后还是起身开了窗户。

  一股冷风迎面扑来,黎循传忍不住眯了眯眼。

  下了三日的大雪终于缓了下来,只剩下零零散散的细雪正慢慢悠悠飘了下来,庭院里积着一层茫茫的白雪,大门位置,顾幺儿正拉着周六堆雪人,两个小孩不知道冷一样,玩得满头满手都是雪。

  江芸就这样随意站在风雪中,雪白的狐毛被风吹的胡乱动着,贴着脸颊,好像小鸟羽翼上的绒毛。

  两人隔着窗棂沉默着。

  细雪落在窗台上,融化成微小的水渍。

  “给你的过年礼物。”江芸芸把手中的珠串递了过去,“找了保大坊的延禧寺开光的,巷子口的老奶奶说这个寺庙看着小但特别灵。”

  江芸芸不富裕,花钱还有点大手大脚,如今又干起了写话本的买卖,典型的有一天钱花一天的日子,去年他生日时,江芸把手边的钱花完了,所以自己雕刻了一个小公鸡木雕,刻得有点丑,听说还差点伤了手指,木雕鸡子的脑袋红红的,就是用他的血染的。

  不过黎循传当时接过来时,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这木串深褐色,有着淡淡的檀香,他瞧不出好坏,但想着江芸现在有钱买东西了,那总归是贵一点的。

  江芸芸见他没动作,只好往前伸了伸手:“别不信,这可是桃木呢,驱邪避灾,大吉大利。”

  黎循传垂眸,伸手接了过来。

  “带手上看看。”江芸芸笑眯眯说道。

  黎循传低着头,依言戴上。

  读书人的手腕清瘦雪白,手骨不经意突出时,骨节分明,皮肉下是不经意显出的青筋,这才让人惊觉这已经是十八岁少年郎了,只是如今的少年气被简单的桃木手串一压又显出几分斯文秀气来。

  “好看的。”江芸芸笑说着。

  黎循传嗯了一声,又说道:“谢谢。”

  江芸芸眼波微动,没说话了。

  黎循传低着头,只是拨弄着珠子。

  一颗又一颗,不经意碰撞,发出微不可闻的动静,好似大雪碎玉之声。

  江芸芸叹气,滚烫的白烟模糊了她的面容,低声说道:“我生来就是一个人的。”

  黎循传拨弄手串的手一顿,抬眸看她。

  “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和你开口啊。”江芸芸神色无奈,话锋一转,笑说着,“而且你也老说我的事情都是要杀头的,我们这么多年的交情,我怎么好意思连累你啊。”

  黎循传嘴角微动,神色哑然。

  其实只是看到他的一瞬间,看着他站在自己面前,八天的赌气沉默便烟消云散。

  他就是生气,生气江芸总是一个人,更气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

  可只要看着江芸,他便止不住想起小时候那只坚持不懈要飞走的小鸟。

  黎楠枝只是冬日里沉默无趣的梅花,可江芸是冒着严寒也会努力飞上去的小鸟。

  也只有小鸟才总是这么勇敢。

  “楠枝,我也有我的难处啊。”江芸芸声音骤然降低,看着黎循传的目光温柔又无奈。

  黎循传神色震动。

  江芸芸只是看着他笑,眉眼弯弯:“可我还是很喜欢你的,也很感激在那年春日,你能帮我。”

  “和你一起读书的日子,是真的很快乐啊。”她神色怀念,可目光哀伤,“可我们是不一样的。”

  江芸不是男子江芸,而是女子江芸芸。

  她是女子,就注定,这颗心是不能随意暴露在日光下。

  哪怕这人是爱重敬佩的老师,是亲密无间的楠枝,是曾和她一起共患难的好友,甚至在爱护她的周笙和江渝面前,她都需要慎之又慎。

  她独立又敏感,不甘又愤怒,所以每一步都意味着充满抉择。

  黎循传看着她的眼神,眼眶骤然泛红。

  祖父总说江芸充满心事,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所以总是忍不住多加照拂。

  他却一直觉得江芸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可在此刻被那样的眼睛看着,他才明白祖父的话。

  当年十岁的江芸是如何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来到他面前的。

  他有柔弱的母亲,年幼的妹妹,他的每一步既要保护她们,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冬日的雪在窗台上留下一道湿漉漉的痕迹。

  凌冽的北风吹得两人衣袂翻飞。

  江芸芸站在这里,他却恍惚看到三年前那个蹲坐在黎家大门口的幼童一样。

  那时候的江芸,瘦弱矮小,孤立无援。

  现在的江芸,俊秀温和,高朋满座。

  他的小同窗,到底是在风吹日晒中,慢慢长大了。

  就像那只小鸟也早已学会展翅高飞。

  黎循传的手指已经冻僵了,他手指微动,看着江芸芸脸上的霜雪,想要伸手给他拂去,就像当年在江家仆人的包围中把人一把拉过来一样。

  视线中的江芸芸瞳仁微微睁大。

  黎循传鬼使神差一般,手指微微一动,到最后只是轻轻落在窗户的雪渍上。

  “不吵了。”他伸手轻轻扫开窗台上的雪渍,略微有些大了的木串划过窗台上的雪,发出刺啦的声音,“和好吧。”

  江芸芸立刻露出一个大大的笑来。

  “外面冷,进来吧。”黎循传收回被冻得通红的指尖,笑说道。

  江芸芸打了两个喷嚏:“那我去端两碗姜茶吧。”

  她蹦蹦跳跳跑了,来到厨房门口大声喊道:“要两碗姜茶。”

  一直关注两人动静的诚勇也跟着大声哎了一声:“好嘞。”

  原本正在玩雪的顾幺儿也咕噜一下站起来,巴巴跑到她腿边:“你们和好啦?”

  江芸芸点头,得意说道:“那是,楠枝怎么会和我生气呢。”

  顾幺儿也跟着傻傻笑起来。

  厨房的气氛一扫前几日的安静沉闷,在热气腾腾的水雾中顿时欢乐起来。

  黎循传的视线收了回来,轻轻关上窗户,细雪顺着空隙挤了进来,落在他的衣袖上。

  他站在紧闭的窗户面前,摸着手腕上的串子,一颗又一颗拨动着,直到摸到那只小鸡模样的珠子,突然笑了起来。

  “飞吧。”他低声说道,“江芸。”

  —— ——

  祝枝山组局,把所有人都找了过来,说要送别江芸芸。

  久未见面的顾清瞧着有妻儿相伴,也圆润了一些,但毛澄还是一如既往地消瘦,听说不论是谁进翰林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文献,抄文献,是个费脑子的活,王献臣也胖了不少,沈焘大冬天还晒黑了,徐经还是腼腆文弱的样子。

  八人自从从徐家搬家后就再也没有这么整齐地聚过了,此刻坐在雅间里,面面相觑时竟还觉得有些恍若隔世。

  “好久不见啊。”沈焘整个人黑瘦了许多,目光看向众人,摸了摸脸,“瞧着就我最憔悴了。”

  “是你最近太辛苦啊,之前那个蝗虫事情,竟然有人要你们工部想办法阻挡蝗虫。”顾清温柔说道,“不过现在也飞走了,你们也能轻松点了。”

  沈焘叹气:“那个太无理取闹了,我们侍郎可不好糊弄,听说还吵架了,我最近在忙的是白尚书前几日上折说要筑堤的事情,说是高邮州运河每逢风涛兴作,扶舟只要碰到堤石就坏,年年都有大量百姓溺死,所以想要在湖东面重新挖掘河流,以避禁危险。”

  白尚书就是姓白名昂,江苏常州武进人,天顺元年的进士,先任礼科给事中,后因为平定刘通叛乱有功,升为兵部侍郎,后又被调去户部当侍郎,开始巡江治河,期间又被升为都御史,去年因为治水有功,胜任刑部尚书。

  按道理是和工部没关系的,但白昂去年治水回来,干得就是工部的活。

  江芸芸惊讶说道:“距离扬州好近。”

  “是啊,不就是你家隔壁吗?说起来就前几年你们扬州不是闹了很严重的水患吗?其实就是这条河的问题,它的西北和武安、张良、七里、珍珠、甓社相连接,只要大雨就会倒灌进来。”沈焘说道。

  “那可要治一下了。”王献臣拧眉,“我听说白尚书治河格外厉害。”

  “是呢,他之前就是刚从开封回来,途经扬州的,听闻御史孙衍说起此事,实地走了一圈,这才发现问题严重,才上了折子要求修建堤坝的。”沈焘打了个哈欠,“我们最近再算这条堤需要的多少钱,还有修建的样式,总之所有细节都要考虑,我连过年都没休息。”

  他哭着脸叹气:“我一看到那些数字我就头疼,根本算不清,而且这个事情根本不是今年开始的,算起来要从五年前,也就是陛下刚登基第二年开始算,那个时候黄河爆发,听说当时是开封黄花岗决口,导致山东南部以及河南大部分土地皆成汪洋,死伤不计其数。”

  众人听得心中一怔。

  “那现在治好了吗?”江芸芸问道。

  “第二年就治好了,建了一个超级大的水利,连接山东,河南和南北直隶。”沈焘骄说道,“北堵南疏,你们听过吧,白尚书当时说只要把黄河流入海里就好了。”

  他兴奋比划着:“北堵,就是在黄河以北的地方修堤筑坝,这是为了防止黄河向北蔓延,因为北地平缓,一旦入水,难以控制;南疏,则是在黄河南岸挖数条月河,分流洪峰过境时的水流,而且还要将黄河南岸几条水道全都连接起来,增大流动,最后引导黄河水经淮河入海。”

  他眼睛亮晶晶的:“听懂了吗?是不是很厉害。”

  顾清点头:“我听说当时工期还很紧,一定要赶在第二年雨季前来,不然新一轮汛期来,不论什么办法都会被冲垮。”

  “对!”沈焘一拍桌子,“所以我们尚书啊,当时可是吃住都在堤坝上的,而且他还很凶。”

  “什么意思?”徐经好奇问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43页  当前第3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1/104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第一首辅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