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商人卑微,就凭着他们能给大明带来多少银子?
朱高煦还以为神迹要说什么好主意呢,结果是贸易。
看的出来,朱高煦的确是打仗的好手,但是对于经济这方面,要是他爹和他哥是零,那么朱高煦就是个负数。
【要是从数据看,商贸的确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咱们用数据说话,给大家举个例子。
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也是明朝最主要的收入大概为2600万石。
在其他朝代占大头的盐税200万两左右,茶税10万两,其他贸易税加起来不过十几万两银子。】
赵匡胤看到明朝的数据沉默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真的完全依赖于农业。
在田赋之外的收入占比少到可以不计。
茶税竟然才占比不到一成。
要知道当时中国的茶叶是多么的紧俏,怎么肯定就这么点税?
为什么呢?因为大明压根就没有关税,为啥没有关税呢?
贸易都没有要什么关税!】
“关税???”朱高煦又懵了,啥是关税??
【而且一直持续到隆庆年间1567年明政府才开始意识到不对。
明朝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大家算算,到这已经过去了百年。
然而隆庆年间虽然开放了海禁,开始了贸易,但是明朝依然没什么关税收入。】
朱棣???
朱高炽???
【不是政策不对,而是这时候已经是明朝的晚期了,说白了皇帝说的已经不算了。
特别是利益既得者的沿海缙绅,这些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盆满钵满,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
沿海缙绅咱们放在后面说,也是让明朝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
【说白了,赚钱真的要趁早,特别是在大好局势下。】
【朱高炽】:大好局势??
【郑和下西洋后的万国朝贡正是大好局势。】
这下朱棣和朱高炽整不明白了,之前神迹不是说了,下西洋后的朝贡是赔本赚吆喝么,如今怎么又说是大好局势???
第150章
朱棣眉头紧锁, 之前听神迹所述,他已经做好放弃让万朝来明的打算。
明太宗朱棣原本还没觉的,自打看了国库的账本,又听神迹分析了这么半天, 此时的明太宗朱棣觉的大明是穷, 真的穷。
只让郑和下西洋去赚钱, 不让西方国家过来占他们大明的便宜, 如此他们大明不至于穷困而亡。
要说明太宗朱棣虽然武断了些,但真到了和大明国运之事, 他还是很愿意学习。
不过他思考了半天,却不能领悟大明在贸易上到底有什么优势。
说来也怪,在战场上朱棣能很快判断出局势,但在国家经济方面,他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太子朱高炽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高炽是知道大明穷, 却不知该如何, 反正能不花就不花肯定没错。
若是他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 他也不会停了郑和下西洋,放着银子不赚, 自己是疯了么?
【明太宗朱棣】:大明有何优势可言。
【明仁宗朱高炽】:有何优势?
原本一向心思深沉的两父子一起发问, 能看的出来两人对大明的经济是打心底着急。
【路人甲】:那么大的优势啊, 你们怎么说没有呢。
路人甲就讨厌这些脑残粉, 错了就是错了, 还死不承认,永乐年间大明朝的经济优势就是很大, 还死犟说没有优势!
【接下来咱们说说大明的优势。
优势一,万朝来贡, 海外市场已经开拓。
优势二,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航道。
优势三,明朝商品价格的优势和不可替代
接下来咱详细分析分。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禁海,原因咱们也分析过,海盗还有反贼余孽是原因之一。
但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如此声势浩大,宣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也震慑了海盗和反贼余孽。
这是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蝴蝶效应,直接扫平了海外贸易的道路。
可以说现在的海上防线特别安全。
以如此高的代价换来的海上之路,明朝竟然只用来让西方国家来大明朝贡,真是暴殄天物。】
乐瑶放出一个小动画,一片大海上有很多海盗小船,只见明朝的大船行驶过来,然后那些海盗小船吓的全部开走了。
【明太宗朱棣】:那海上之路还能用来作甚。
【明仁宗朱高炽】:还能用来作甚?
海上之道谁都能开辟,明太宗朱棣并没觉出有什么优势来。
不过震慑周边小国,稳固政治而已,若这也算优势的话。
但这样的优势又能带来怎么样的利益?
明太宗朱棣又想不明白。
太子朱高炽也是,在他看来真是开拓海路无用,他才停了郑和下西洋。
【自然是用来贸易呀,多么稳定的贸易通道
不能只让西方王朝来大明朝贸易,自然也得让商人走出去。
而且换一种思路,海上的国土也是国土,不要把国土局限于陆地。
没错,陆地可以种田,但是海上还可以发展打鱼业,并且还能海运,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大明之前都是海运和漕运并行,到了明朝大力漕运,又耗费了大量银子。
但是大海就不同,不会堵塞。】
海上的国土也是国土,神迹的这句话一下令直播间那头的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打开了新思路。
明太宗朱棣的眼神也亮了,他怎么就没有想到海上的霸权也是霸权呢!
大明王朝明明的确掌握了海上霸权。
【又有点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贸易的重要性。
为何大明国内的大明宝钞最后会烂成废纸,除了之前分析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因为大明宝钞只在大明国内流通。
若是大明宝钞走出国门就不一样了,让在国内无用的大明宝钞可以到国外买东西。
如此商业价值一下就提升起来了,变纸为宝。
而海上贸易的出现,正是让大明宝钞走出去的最好途径。】
听到这,明太宗朱棣的眉头更加深锁,想不明白,完全想不明白。
【明太宗朱棣】:朕也赏赐给外贡国大明宝钞,但是大明宝钞仍旧贬值。
万朝来贡,大明虽然高价购买他们的东西,但是支付的时候用的是大明宝钞,如此也没见大明宝钞升值,反而是贬值。
明太宗朱棣不觉得通过海上贸易把钱花出去和自己用钱买外朝东西有什么区别。
没任何区别。
【虽然西方国家来大明朝得到的是大明宝钞,但是他们立马用大明宝钞又换取了大明的商品。
外贡王朝和大明王朝贸易,然后赚的钱再去买大明朝得东西,最后这钱还是回到了大明手上,仍旧不算流通出去。
但是开辟海外贸易就一样,让商人把大明宝钞花出去,能换回商品来才是贸易顺差。】
【朱高炽】:那些朝贡的商人来大明后,又拿大明宝钞买东西,这钱不还是回来了?
朱高炽听的十分认真,但是他想不明白,钱不是还回来了么?
【但是钱在以大明为经济体系的系统中流传起来,这就等于大明宝钞一下绑定了商品。
大明的钱可以购买大明朝以外的东西,然后大量的货币就流通到了西方国家。
且大明王朝只认定大明宝钞,让大明宝钞绑定不可替代的瓷器和丝绸。
想买大明的瓷器和丝绸么,那就先换大明宝钞吧,原本贬值的大明宝钞就会随之升值。
这也是咱们之前说的,为何货币必须要绑定不可替代的大宗商品才能提高价值。】
【明太宗朱棣】:朕也用大明宝钞买了外朝的东西。
朱棣还是不明白,有什么区别?
【那只停留在王朝层面,买的还全是些没有东西。
所以贸易不能停留在王朝层面,必须开放贸易,让贸易的利益分到百姓头上,从而大大提升大明宝钞的诚信度。
而且由商人参与,也能调节市场的供需,比如花椒之类的香料饱和了,作为商人自然不会再买。
百姓为什么要攒白银和铜钱不花,不就是觉得他们有价值么,对白银和铜钱的信任度高么。】
“老三,你能听懂么?我怎么一点不明白??”朱高煦从没感觉自己是个傻子,今个他确确实实觉的自己是个傻子。
朱高燧摇头,“我也不明白。”
“大哥,你懂了么?”朱高煦问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