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可以,好圣孙朱瞻基可以,但是朱叫门那个混蛋玩意行么?
人的劣根性,居安不思危,特别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后代皇帝。
有长江之险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有江南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国家强盛的假象。
后代皇帝还有能力抵御外敌?】
乐瑶的这一问把朱高炽问住,自己可以,儿子可以,可是到了孙子辈呢?还可以么?
【迁都南京另外一个弊端,会造成南北差异越来越大。
即便明朝在科举上分“南北卷”,但是北方的落后不仅仅是分卷就能解决的。
科举可以分卷,但是百姓怎么分?】
朱高炽再次沉默。
“那到底迁都北平对不对?”朱高燧忍不问,他自己想不明白。
【以上就是迁都南京和迁都北京的利弊,各有利弊。
对于迁都北京到底对不对,迁都南京是不是会更好,相信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乐瑶在这耍了个心眼,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京派和北京派都有各自的论据。
乐瑶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她就不多言了,反正相信历史呗,明朝最后的确是做到了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什么答案???”朱高燧和朱高熙齐声问道,“对还是不对???”
朱高煦着急的拍大腿,怎么神迹也说话说一半啊!
【接下来咱们说说明仁宗第二个叛逆举动,他上位后停了明太宗朱棣一直坚持的下西洋之策。】
“大哥,你真厉害,果真是对咱爹政策的全面否定。”朱高煦感叹,他不是在给朱高炽穿小鞋,他是真心感叹。
朱高炽……
“太子,你对朕有什么意见?”朱棣直接问朱高炽。
迁都南京这事,朱棣不打算和朱高炽计较,他回头会好好敲打敲打,提高朱高炽的军师素养。
之前朱棣把军权牢牢把控在手上,朱高炽因为身体原因又不能上战场,从当世子开始就做后勤工作。
所以朱高炽一门心思偏向经济是有情可原的,毕竟当初朱棣就是按照这个方向培养朱高炽。
朱棣自己把控对外大局,朱高炽只要搞好经济,做好他的后勤大队长就行。
长久以来,朱棣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朱高炽不仅仅是太子,他日后会是大明朝的皇帝。
若自己的政治理念被朱高炽全面否定,大明的战略格局就会改变。
“迁都北京会让给国库压力,郑和下西洋怎么了?不是赚钱了么?不是赚了不少钱么?!”朱棣情绪难得激动起来。
他这大儿子不是钱串子么,怎么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
“你在针对朕?还是在报复朕?”朱棣的语气愈发低沉,他联想起自己之前对朱高炽的打压。
“儿子不敢。”朱高炽一下有点委屈了,他是大明的太子,怎会因为那些小事而报复身为帝王的爹。
“那你为何要停了郑和下西洋。”朱棣问。
“对呀,为何呀。”朱高煦跟着问。
连朱瞻基也满脸不解的看向他爹,郑和下西洋不但可以弘扬国威,还能赚钱,为何要停??
第144章
【秦始皇嬴政】:北下西洋?此为何举??
嬴政连续问了好几遍, 李世民还有赵匡胤的反应倒是很平淡。
毕竟唐朝和宋朝都有相当繁华的海外贸易。
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的海外贸易更是繁华,唯独秦朝,作为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嬴政的重点还在内陆, 唯一的海运还是因为寻长生不老之药。
【咱们先介绍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以便大家更好了解明太宗和明仁宗父子二人政策之争。
在明朝建国之初, 明太祖朱元璋就定下了“海禁”之策,而且是全面的禁海, 就是连个木板都不能下海,严禁沿海的官民同外藩进行任何交易。
虽然明太宗朱棣之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下西洋,但是明朝的下西洋和唐朝和宋朝的海上贸易并不是一个概念。
但明太宗朱棣此举,已经是对祖训的突破。】
听到明朝皇帝竟然禁海,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皆是一愣。
海上贸易的巨大利益, 明朝说不要就不要了?
那明朝如此大的开支, 该从何处取之?
*
宋。
“海禁??这么大税收说不要就不要了?”赵匡美大为震惊。
别看他平日嘴上没把门的, 但是宋朝的财政收支赵匡美是参与其中, 他自然知道海上贸易占国库收益有多大。
虽然神迹出现后,宋朝的经济结构已开始改变, 农商收税对半平齐, 但海上贸易仍旧占比很大。
“那明朝皇帝如此折腾, 哪里来的钱?”赵匡美一瞬间忽然理解明太子朱高炽为何一直说没钱。
“三叔, 刚刚不是说了, 禁海的是明太祖,不是明太宗朱棣。”赵德芳纠正。
“刚刚神迹说, 大明的下西洋和咱们的海上贸易不是一回事。”赵匡美听的十分仔细。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禁海?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禁海?
【秦始皇嬴政】:海上贸易?!
【接下来咱们先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禁海之策,分析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对明太宗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的影响。
明朝海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为了政治稳固性。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沿海的确仍有东南王张士诚的余党。
对于东南王张士诚,咱们简单的提一嘴,元末起义者之一,后自封吴王。
这位也是个奇人,比起争霸的枭雄,他更像江湖大哥,没有雄心对人仗义就想安于一方。
正是因为如此性格,他对当地的百姓十分和善,即便战败后,江浙一带沿海的百姓还会自发的悼念张士诚,为了防止沿海的百姓与海外势力勾结,禁海势在必行。】
“怎么说起皇爷爷来了?”朱高煦发现神迹是真爱跑题,他就想知道他哥为啥凭着银子不赚。
比起朱高煦的不想听,朱高炽则相当认真。
朱元璋此策的确对朱高炽影响甚大,有祖训仰仗也是朱高炽再次实行禁海令的底气。
“下西洋也是为了稳固政治,弘扬国威。”朱棣看向朱高炽,“你只知听你爷爷的,不知听你爹的我的话?”
朱高炽低头不语,被朱棣训斥习惯了,朱高炽的承受能力很高,有些事该往心里去,有些则左耳出右耳进。
不过,听着他爹的训斥,朱高炽又饿了,若殿后能吃上一只烤鸭该是多好。
见朱高炽顺从又反骨的模样,朱棣宛如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瞻基,你听皇爷爷的话,还是听你爹的?”
朱棣问他的好圣孙朱瞻基。
企图当透明人的朱瞻基颇为无奈,他家皇爷爷非让自己得罪一个?
唉……
【第二个原因,海上倭寇盛行,滋扰百姓,不过,这些海上倭寇不单单指小日本还有明朝走私团伙及战败的余孽。
与此同时,明朝又面临着北方元朝余孽,明太祖朱元璋把大多精力都放在稳定北方边境,无力顾及海上倭寇,不如禁海,一劳永逸。】
【第三个原因,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个人原因。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当真是开局一个碗,从农民一步步到帝王。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大海是未知的,要让朱元璋打破传统观念去探索,太难。
虽然前有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宋朝繁华的海上贸易,但是架不住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农抑商。
加之明朝建国之初的国情,百废待兴,明朝需要粮食,而不是商贸。】
【第四点,来自中原王朝对海外藩国的蔑视。
自唐以来,八方来夷,中原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几个大统一王朝眼里,海外的藩国都是有求于中原,来都是占便宜。
既然都是外邦占自己的便宜,明太祖朱元璋岂能让便宜被占了去,自然继续禁海。
这观点一直延续到满清,固步自封,彻底错失了大航海时代的红利。】
【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明朝文官集体反对,以江南地区官僚豪绅为主体的反对。】
“太子可是听明白了。”朱棣问朱高炽。
论战略眼光,明太宗朱棣的确是大明朝中拔尖的帝王。
朱高炽皱起眉头,他听是听明白了,但是这和禁海对与错有什么关系?
方才神迹是解释了海禁的原因,但是条条都符合大明当时的国情,且,虽然他爹朱棣让郑和几次下西洋,但只是朝堂行为,于民间海禁政策仍旧在执行。
而自己只是更严苛的执行禁海指令,及时止损。
【朱高炽】:听懂了,还是得禁海。
朱高炽一下没控制好自己的心声,竟然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他爹朱棣眼前。
“大哥,为何还禁海?”朱高煦先于他爹朱棣问道,他也不管罚写不罚写了,他就想知道他哥是如何想的。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他该如何解释,是不是要拿账本给他们看看?
神迹方才都说了,出海是外邦占大明的便宜。
虽如今出海还有盈余,可眼见盈余一次比一次少,反而成本再次加大。
要出海,就要□□安南还要提防猖狂海盗,他爹又几次北伐,大明哪里来的人?哪里来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