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北方的百姓,就连朝堂的官员,一提到北方就会想到外族,觉的是外族之地。
可想而知官员如此,其他的百姓又如何想,若放任不管,南北方定会再次分裂。
如何掌控北方,又是一大难题,且是相当棘手的难题。】
*
宋。
“哥!哥!神迹又提到咱们大宋了,果真,神迹讲什么都要提一嘴咱们大宋。”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匡胤。
赵匡胤……
【若还定都南京,又无能人驻守边境,那大明对北方的领土的掌握会越来越弱。
不说别的,光是距离就是最大的问题。
北方一旦有战乱,等传到南京,即便朱棣立马派兵,等到了边境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迁都之事,并不是从明太宗朱棣开始得,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时就有迁都的计划,他还拍太子朱标去考察北方都城。
可惜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朱高炽仔细听着,谁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且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想要长久,必须要掌握北京、太原、西安这几个要地。
再此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线,才能保中原地区的平安。】
乐瑶放出一张地图,把这几个的确连成了线。
看到神迹放出的地图,秦始皇嬴政迅速的把图纸画下。
整个大殿都是笔刀的刷刷声。
同时李世民也十分仔细的听着,虽唐朝无大明志忧,但居安思忧准没错。
【一旦此防线被攻破,仅仅靠着长江这道天然屏障防护。
那么大明就是第二个大宋。
所以为了大明长久的国祚,北方的屏障不能丢,再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明太宗朱棣只能自己上。
亲自守住北方的国门,明太宗说道也做到,五次北征,牢牢的守护大明边境。】
天幕中,卡通朱棣带领着大军驻守在城门口,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
【迁都北平,让北方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皇帝都来了,希望也跟着来了。
自古以来南北贫富差异巨大,多少起义是因此而起。
迁都北平后,经济的杠杠终于朝着北方倾斜,如此减少了南北贫富差距,也促进文化交流,以防重蹈唐朝安史之乱的覆辙。
明太宗朱棣用行动告诉天下人,他不是南方人的皇帝,而是天下百姓的皇帝。】
突然被提到的安史之乱,一下让唐太宗李世民警觉起来。
安史之乱?
*
明殿。
“太子,你可还反对迁都。”朱棣问朱高炽,有了神迹的支持,此刻的明太宗朱棣可是气场大开。
他用事实告诉朱高炽,你爹永远是你爹。
朱高煦拍马屁般的鼓掌,“爹,您果然是最明智的!”
“大哥,怎么还不服?”朱高煦挺佩服朱高炽的,这时候还不说软话。
【以上是迁都北平的好处,接下来咱们说说迁都北平的弊端,弊端之一。
首先是太子守国门,朱棣在世的时候,这个政策无疑是正确的,让外族闻风丧胆的永乐大帝。
但是朱棣的后代呢?他们是否有能力守住国门?
若国门一旦失守,大明面临得就是灭国。
像是咱们之前盘点的土木堡战神,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完全没能力守住国门。
自于谦的北平保卫战之后,大明经历了起码八次围城,也就是在鬼门关门口走了八趟。】
断送大明江山?
朱棣和朱高炽得表情一下变严肃,之前神迹是提过土木堡战神,但万没想到竟然是大明后朝帝王。
“看来北平不行,太危险。”朱高煦变脸变的那是相当快,刚刚还说他爹朱棣的决策英明。
【弊端之二,维持北平都城的运转需要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
虽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是每年维护运河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说用在运输上的费用。
海运河漕运的问题咱们后面再详细说。
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南方经济的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崩溃也是件很可怕的事。】
听到神迹提到钱的问题,朱高炽的心再次波动起来。
【朱高炽】:钱。
“大哥,你是钱串子么?”朱高煦吐槽。
“十遍。”朱高燧则在一旁计数,朱高煦的饿罚写次数。
【刚刚咱们说了明太宗朱棣为何要迁都北平的原因,以及迁都北平后的利弊。
接下来咱们说说为何明仁宗朱高炽要迁都回南京的原因。】
第143章
听神迹提到自己, 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 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 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 只是…
唉……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 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 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 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 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 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 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 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 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 自唐宋以来, 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 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 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 天下足“
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
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
钱!
【第二,若迁都南京,则可以停了漕运,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
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
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
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随着成本的增加,一旦米从江南到京都价格自然也要长上几倍。
就这和南方的水果到北方会贵好几倍的原因,全贵在了物流上。
要是迁都回南京,粮食供给问题就迎刃而解。】
金光闪闪的大字再次出现。
“钱!”
神迹分析的正是朱高炽心中所想,为了大明的子孙后代,在他这一代必然要休养生息,不然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以上是迁都回南京的利,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说说弊端,若迁都回南京,明朝对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
一旦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历史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凡定都南京的王朝,就没一个国祚长的,只能是割据一方的王朝。
最大的例子就是南宋,虽经济昌盛,但被金人追着打,最后只能称臣苟且偷生,最后覆灭。】
听到这,朱高炽心底一沉。
这点他不是没考虑过,但是明和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大明正是上升期,且父亲五次北伐,瓦剌他们暂无力攻打。
朱高炽向神迹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也是向他爹朱棣说出自己心中想法。
朱高炽知道自己在武德方面不行,于是以仁政为首,且战乱后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
【可一旦瓦剌还有鞑靼他们死灰复燃,已经偏隅一方的大明王朝还有能力抵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