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第33章 你正好有个表现的机会。
徐秀竹把开业日期定在了六月十八号, 张淑华翻了一下日历,发现那天还是端午节。
“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粽子和茶叶蛋,免费送给来吃饭的顾客。”徐秀竹提议道。
“这个主意好!”张淑华说她很会包粽子, 交给她就行。
徐秀竹和张淑华商量了一下饭馆开业后的分工。她负责炒菜, 张淑华负责白案,做面食, 顺便继续卖自家的油炸糕。
张淑华之前在国营饭店干过两年白案,她试着做了几次徐秀竹常卖的几种面点, 已经基本掌握了要领。徐秀竹还特意把张淑华做的面点拿给郝行,可郝行根本没吃出有什么差别。
徐秀竹说等李胜恢复以后, 店里的采买和给工地送饭的任务就交给他。
对于徐秀竹的信任,张淑华两口子都很感动。
徐秀竹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有些人你可能认识了很久, 但就是无法交心,有些人你只是几面之缘, 但却是一见如故。
张淑华和李胜每个月有工资拿,卖面点的收入张淑华也会有分成, 徐秀竹还承诺卖油炸糕的收入全归他们二人。张淑华之前在市场也要交摊位费,她不好意思白占便宜,执意要交房租。
徐秀竹则说前期还不知道饭馆效益怎么样, 所以暂时不打算招洗菜备菜的人,这就需要张淑华顶替一下, 张淑华一听心里总算踏实了。
现在还缺一个服务员,徐秀竹写了招聘启示,贴在了饭馆的窗户上。
通过这段时间在菜市场的摸索,徐秀竹也确定了蔬菜和肉该在哪里采购。
徐静知道徐秀竹打算开饭馆后也替她高兴,还说开业那天肯定来捧场。
李有福还给徐秀竹推荐了一家粮油店,说之前他用的都是在那家买的。
徐秀竹去了一趟, 可老板看她年轻,觉得好糊弄,给她推销的都是一些陈米陈面。这些东西徐秀竹甚至都不用看,她闻一下就知道不行。
老板看她是个懂行的,就借口说自己拿错了,把今年的新粮拿给她看。可徐秀竹觉得老板人不实在,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也没听他辩解,直接走了。
陈远洲知道她为了粮食的事发愁,下班之后就带她去了位于另一条街上的粮油店。
“好一家粮油店?”徐秀竹觉得这店名还挺有意思。
“买啥?”老板是个大嗓门,他听见声音后磨磨蹭蹭的从屋里走出来,看清陈远洲后立马呲着大板牙笑道:“陈队!”
来之前陈远洲跟徐秀竹说过这家店的老板。老板叫孙大虎,之前是开诊所的。从诊所到粮油店,徐秀竹觉得这跨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自从孙大虎决定不再干那缺德生意之后,他就找门路开了这么一家粮油店。开业之后他直接扛了一袋子大米送到了刑侦队,顺便打了波广告。
他送的大米刑侦队自然是没收。当时是赵无双把人送出去的,孙大虎朝着他竖大拇指,他说不愧是干公安的,个个都这么有原则。
赵无双一脸骄傲,他说那当然了,我们警察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之后一来二去的,这俩人还处成了朋友。
陈远洲说明来意后,孙大虎立马精神了,他指着货架子上七扭八歪摆着的袋子,让徐秀竹随便挑,随便看。
徐秀竹上前闻了闻,清新淡雅的米香和浓郁温暖的面香让她的心情瞬间变好,她连袋子都没打开,直接要了几袋子。孙大虎被她的操作弄得一愣,心想这是啥招式?
谈好价钱后,孙大虎留了饭馆的地址,他说明天会送货上门。
解决了一件大事,回家的路上徐秀竹的脚步都轻快了。
晚上吃完饭,徐秀竹就开始制定饭馆的菜谱。她在本子上写了又划,划了又写,半天确定不下来。
徐秀竹从小生长在南方,她的口味偏好其实和东北人差的还挺多。她平时做菜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把南北方的口味融合一下,虽然味道也不错,但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四不像的感觉。
如今她是要开店,万一来的客人觉得她的菜不地道,该怎么办呢?
陈远洲正在翻着一本《刑事侦查方法论》,回头就看到徐秀竹秀气的眉毛又拧到了一起。
他从后面把人圈在怀里,看着她划得乱七八糟的本子,笑着问道:“徐老板这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徐秀竹肩膀一缩,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下。”陈远洲开导她:“你是打算开个东北菜馆吗?”
徐秀竹摇了摇头。她一个南方人,开店卖东北菜,那不是开玩笑呢吗?
“那你还纠结什么。”陈远洲把人转了过来,低头看着她,一本正经道:“你又没说自己卖的是正宗东北菜,那还怕什么不正宗?你要记住,你现在正在做一件更了不起的事,你把南北两种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你这是在创新。”
徐秀竹听得一愣一愣的,她忽然觉得自己的脖子有点酸,是被陈远洲给她扣得大帽子压的发酸。
“陈远洲。”徐秀竹双手捧着他的脸,眨着星星眼道:“我之前怎么没发现你这么擅长胡说八道呢。”
陈远洲抓过徐秀竹的左手放在唇边亲了一下,“全是肺腑之言。”
“好想看看你的肺腑里都装了些什么。”
“都是你。”
陈远洲话音一落,屋子里瞬间安静。
徐秀竹抿紧嘴唇,片刻后,她摸了摸有点发热的耳朵,说道:“要不你还是好好说话吧,你这样我觉得有点腻。”
“我也觉得有点油。”陈远洲直起腰,一秒恢复正常。
白天在刑侦队里,姜越给大家传授爱情保鲜的秘诀。他说他和媳妇结婚五年,之所以还处于热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女人都是感性的,要多说点肉麻的话,她们会喜欢。
陈远洲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于是他记住了。
但是他现在想忘掉了。
他希望徐秀竹也能忘掉。
有了陈远洲的开解,徐秀竹很快确定好了菜单。
她的字迹和人一样娟秀,陈远洲看完后问道:“那徐老板打算挂几个幌子?”
“徐老板”这三个字已经成了陈远洲的专属称呼,徐秀竹已经听习惯了,她问道:“挂什么幌子?”
陈远洲给她科普了一下。他说开饭店挂幌子,是东北的习俗。幌子就相当于招牌。
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幌子也有不同的说法。
红色的幌子就代表是汉族人开的店,蓝色的幌子则是清真饭店,而黄色的幌子则说明这是一家素食店。
幌子上面的塑料花代表馒头,圆盘代表卖包子,长长的穗儿则代表了面条。
大家下馆子也会看幌子。
一个幌子的通常是小店,厨师做什么,客人就吃什么,来这的客人主要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两个幌子的店规格会相对高一些,店里会有菜单,客人可以按照需求根据菜单点菜。
四个幌子的店规模会更大,装修更高档,还可以承办红白喜事,但凡是店里主打的菜系,可以任意点菜。
徐秀竹还是第一次听这种说法,她觉得很新奇。之前她看见有的饭馆面前挂了幌子,她还以为是老板用来做装饰的。
陈远洲记得八十年代之前几乎所有的店都会挂幌子,但九十年代之后这个习俗就渐渐消失了,于是说不挂也可以。
徐秀竹觉得这个习俗还挺有趣的,于是一拍桌子,十分豪气道:“最多的是挂几个幌子?”
“八个。”
目前滨城只有一家叫“福天来”的饭庄敢挂八个幌子。据说八个幌子就代表你进店可以随便点菜,无论南北菜系,只要你说得出来,店里就做得出来。
“好!”徐秀竹豪迈的伸出两根手指,比了个耶,“那我就先挂两个幌子!”
陈远洲笑道:“听你这语气,我还以为你要挂八个呢。”
徐秀竹攥了攥拳头表示决心:“两个幌子是基于现实,八个幌子是我的终极目标。”
陈远洲竖大拇指:“好样的,那我以后就抱紧徐老板的大腿了。”
“没问题,现在你正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徐秀竹说完就去拿毛笔和墨汁,又找了几张旧报纸。
徐秀竹见过陈远洲的字,她觉得很大气,很有力量感。饭馆的牌匾还没做,徐秀竹希望“真心饭馆”这四个能是陈远洲写的。
陈远洲小时候确实跟爷爷学过书法,可这么多年没写,实在是手生。他又不忍心让徐秀竹失望,就拿起毛笔练了几遍。
徐秀竹坐在一旁看着,此时的陈远洲是她不曾见过的安静与专注。
梁喜枝总说陈远洲长得凶巴巴的,每次来信都要问一遍陈远洲对她好不好,会不会骂人,会不会打人。徐秀竹也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告诉她,陈远洲真的不凶。
徐秀竹忽然希望自己能有个照相机,这样就可以拍下陈远洲现在的样子,然后把照片寄给梁喜枝。
她还会在照片后面写上一句肉麻的话———
“我有点为他着迷。”
第34章 于是他开始相信命运。
徐秀竹白天见了两个来应聘服务员的年轻人, 可是她觉得都不太行。
女孩子太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声音还很小, 不凑近根本听不清说什么。男孩子又过于健谈, 说话的时候手舞足蹈,进来半天徐秀竹就一直在听他说了, 根本插不上话。
徐秀竹和张淑华一直收拾到下午五点多才回家,回家之后就开始试做菜单上的菜, 她打算开业之前把菜单上的菜都做一遍。
今晚做的是糖醋里脊、鱼香肉丝和地三鲜。王冬玲来借盐的时候菜刚出锅,徐秀竹就让她帮忙尝尝味道。
糖醋里脊酸甜适中, 浓郁的汤汁包裹着鲜嫩的肉片,一口咬下去表皮的口感竟然还是脆的, 当真是外焦里嫩,唇齿留香。
鱼香肉丝咸香酸甜, 口感更丰富,胡萝卜丝和青椒丝这些配菜既保留了脆爽的口感, 还起到点缀的作用。
地三鲜里的土豆、茄子和青椒都是过油之后又爆炒的,茄子多汁,土豆软糯, 青椒脆嫩,色香味俱全, 是一道标准的下饭菜。
徐秀竹用小碗把每道菜都分装出来,王冬玲挨个尝了一下,大拇指就没放下来过。
这些菜不仅闻着香,吃着更是香,王冬玲现在只想来碗米饭。
赞不绝口的王冬玲放下筷子后立马说道:“你快把门关好,我怕我家那个臭小子一会儿闻道又要来扒门缝。”
徐秀竹笑道:“有人捧场还不好。”说着她每道菜又给王冬玲拨了一些, 让她带回去吃。
“明天正好是周末,我闲着没事,去你店里帮你忙活忙活。”王冬玲临走的时候说道。
“行!”店里的玻璃和桌椅板凳还都没擦,徐秀竹也就没跟她客气。
王冬玲走了没一会儿,郑悦欣又来敲门。
徐秀竹开门后郑悦欣无精打采的样子,忙问道:“你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