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从珍脸色不自然说:“瞧大姐说的,嫁人为妻不就是要恪守本分,孝敬婆母嘛。”
杜从薇;“话是不假,但只要自己立身端正,就用不着讨好谁。就算王侯门第也不惧怕。”
杜从宜听的想笑,符合她穷横穷横的性格,没看出来她挺自我的。
杜从珍讪笑:“大姐说的严重了,都是自家人,哪有什么讨好不讨好的。你问四妹,端王府里,热不热闹?”
哟,还知道祸水东引?
杜从宜笑着说:“挺热闹,只是我们各房吃住都在自己院子里都分院,寻常事不怎么牵扯。家里老夫人上了年纪,嫌我们小辈们呱噪,都不让晨昏去打搅她。”
杜从珍混淆视听:“四妹夫对你,当真是极好了。”
她摇头:“并不是因为我,那是府里早就定好的,听家里人说老妇人说了孝心在心,不在虚名。不必每日都去打搅她的好梦。所以小辈们每日早晨不必去晨昏定省,白日里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杜从薇听得大笑,因为她也不用伺候婆母。
另外两个则是听的有些羡慕,尤其是杜从珍,嫁入都亭侯府,是她梦寐以求的,但都亭侯府里也复杂,规矩也大,都亭侯夫人性情严肃,家教甚严,每日晨昏定省,三餐伺候日日不缺。
姐妹三人原本就是嫉妒她好命,但说起来赵诚是庶房,之前除了太出众的美貌的名声,几乎没什么作为,但随着定亲,他有了差遣官职,眼看着有出息了。这会儿是真的嫉妒杜从宜了。
之前还有人说酸话,端王府败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也是王府。
杜从宜太清楚‘怕姐妹吃苦,又怕姐妹享福’的这种微妙的心态了。
再说,她到底不是杜良镛的女儿,和她们三个不能比,但是塑料闺蜜团,也是闺蜜,要不然显得她多不合群。
赵诚是第一次进杜家,今天杜良镛非常高兴,除了老三女婿腿脚不便没来,两个女婿都是对他和气。大女婿不用说,人又些傻气,但十分赤忱。赵诚虽然话少但每句都恭维了他这个老丈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人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人就很容易快乐。
直到午后休息时间,赵诚才起身去了杜从宜住的房间,东跨院里,非常狭小,边上有个小角门,能容纳一人出去。
进了房间里,他站在窗前,想她就是躲在这狭小拥挤的东跨院里,日夜不辍赚钱攒钱的。
杜从宜进来,见他张望,问:“你看什么呢?”
赵诚问:“你房间里东西搬空了。”
杜从宜无所谓说:“原本有些挤,我和惠安住这个房间,她们三个没地方住就住在隔壁。京城居大不易。”
赵诚其实这两天能从她身上窥探到一些她从前的生活习惯,比如她从前肯定是不缺钱,她对生活境遇没有那么大的渴望。
就比如她卖画很赚钱,但对生活境遇没什么渴求,也并不执着想改善。
他收过她送的礼,即便住的狭小逼仄,但那一套青玉雕刻文房用品,价值可观。
她有很多不经意的时刻,比如初次进了他的院子里,对房间里的摆设看了也就那样,没有多喜欢,也没有多惊喜,再好的东西在她眼里,也就那样。
所以他断定,她是生在富贵家庭里,学艺术的女孩子,才气横溢,泰然自若。
果然和他这种小镇青年不一样啊。
第025章 回门
赵诚喝了酒,靠坐在床上,还在打量着房间里的摆件,问:“你那个铺子想好做什么了?”
杜从宜回头看他一眼,问:“我见你看账簿,你有什么生意?”
赵诚:“我?木材生意,你要做吗?”
她皱眉:“木材?你哪来的木材?怎么想起做木材生意?”
赵诚笑起来:“自然是山里寻来的木材了。”
他原本的身家并不多,只是城外有个庄子,田亩也不算大,有山地种些瓜果而已。去年底开的铺子做家具,也是机缘巧合,来复管着铺子,遇上有个益州木材商,因为家族中家产分不均,想卖了这边的生意,以保家中的其他产业。来复觉得是个好机会,就做主买了木材商的产业,包括雇佣木材商做管事,黔南益州等地山中木材照样运来,加上他的关系,木材生意已经源源不断。
再者他管着宋门和旁边的卞河水门进出也方便,漕运都是经卞河进城,这与他做生意更方便。
杜从宜“那我能做什么生意?”
赵诚试探:“你想做什么生意?”
杜从宜了解画廊运营,但是目前来说,不具备这个条件。
她只能说:“我没什么可做的,只会一些小道,比如书画。”
还比如,做生意、工业元件,家里从事这些行业,她多少懂一点点。
在这里,都是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
赵诚见过她的本事,但不是很信任她的聪明。因为做生意和聪明是两回事。会做生意的人一定很聪明,但聪明的人不一定会做生意。
所以就给她建议:“若是你想容易些,就做点寻常赚钱的买卖。若是想赚一些轻松一些的钱,那就专营你擅长的。”
杜从宜盯着他的眼睛,总有种怪异感,他不该是迂腐的吗?
怎么会这么懂别人的心思?还变得通情达了?
她的警惕心顿时生出来了。
她看着赵诚拿起一张书签,就过去站他身边说:“寻常买卖,我不懂。那我就做我懂的。”
赵诚笑起来,转身伸手轻轻触了下她的眉毛,她有一对极为好看的眉毛,杜从宜错愕看他,根本没想到他会这样。
赵诚才笑说:“你给自己取一个名号,过几日我带你去拜一位师傅,将来你的画要有自己的名字。对你的生意有好处。”
杜从宜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
赵诚放下书签,只管躺床上说:“对,你好好学,将来名扬天下,什么生意做不得?”
杜从宜真心觉得怪异,房间里沉默很久,她才试探问:“你……就没有其他想和我说的?”
赵诚见她一脸纠结,闭着眼睛笑着问;“娘子可否陪我小睡一会儿?昨晚实在孟浪了……”
新婚夫妻,虽然不熟悉,但躺一个被窝里,年轻活力,剧情难免就多。
杜从宜瞪他一眼,再不怀疑,就是个好色之徒而已。
不过她确实承认,想和这些在世的名家们较量一番。
她胜在年轻,才十八岁的年纪,在钻研十几年,未必不能自成一派。
她的不足之处,还有她的优势,和这个时代流行的画风,书法的笔度,她都要系统学习。
但赵诚躺在床上,她反而没地方去了,这和惠安不一样。
她只好过去说:“你让一点。”
赵诚也不睁开眼睛,准确就能抓住她的手腕,将人拉着一起躺在床上。
杜从宜还问:“你的意思,是我可以随意出门?家里不管吗?”
赵诚好笑:“大嫂、二嫂也是整日出门,不是去赴宴,就是流连矾楼或者城外的景致,这有什么?我送我娘子去学艺,如何就不成了?”
杜从宜也觉得好笑,事情被他说的仿佛不值一提,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女眷出门还是避讳很多,她闭着眼不答话了。
赵诚又说:“二伯娘有钱,以后遇见了不用太管她。”
杜从宜顺势问:“那咱们三房的财产,都是府里管着?”
赵诚听的好笑,也不傻,知道要钱。
“来安不是把账簿都交给你了?”
“那是内宅的账簿,我问的是,你身上的爵位,三房的资产都在府里管着吗?”
赵诚睁开眼看着她问:“你想管?”
杜从宜:“我就是问问。”
“不在我手里。”
其实有一半在他手里,就是三房置的产业,和当初的赏赐。至于他身上的爵位食邑本就很虚,归府里公中管了。
杜从宜点头。
赵诚问:“听大姐夫说,你来杜府的时候已经十岁了?”
杜从宜好笑,杜大夫妻果真是一个被窝里出来的人,肚里一句话藏不住。
其实当初定亲后杜良镛就说了,这个小女是继女,并不是她女儿,端王府若是不愿意,可以当没有结亲这回事。但老端王这个人都和正常人不一样,他比杜良镛还大方,直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名声他要,反正锅是赵诚背。
所以这桩亲事,有惊无险,关于她身世的事情双方再谁也没提起,外人并不清楚,也不过笑话她小门小户出身而已。
“是,我和张小娘逃难路上被父亲收留,因为我当时病重,后来就不怎么记得之前的事了。”
赵诚好整以暇看着她,由着她胡说八道。她很可能就是那场病后来的,倒也是说得过去。
他心态十分镇定,有种让你先跑四十九米,我一样能一刀追上你的感觉。
杜从宜一概不知道。
两人闲聊着,在暑热中也渐渐睡着了。
等午后醒来,杜从宜见自己十分不客气的伸脚搭在赵诚身上,她自己起来,见他内衫丝绸衣带滑开,露出若隐若现的腹肌,到底欣赏了片刻,才起身。
等她起身后,赵诚睁开眼笑着问:“泰山大人午后喝多了,怕是晚饭都起不来,你要不要去尝尝外面的菜?”
杜从宜想起府里厨娘的手艺,就问:“是去上次那家吗?”
“换一家吧。”
杜从宜立刻说:“那傍晚时分出门,正好晚上回去。”
小夫妻两正是热恋期,也没有矛盾。或者说,矛盾暂时都因为新鲜都藏起来了。
惠安高兴坏了,从大婚那天开始,就生怕这个性情古怪的四姐和姑爷闹出什么事情来。赵诚在惠安眼里,那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姑爷。
等傍晚杜良镛果然醉酒未醒来,天色还早,赵诚用‘家里老太太还等着’为由,带着杜从宜告辞,一行人出门直奔东角门,从相国寺往东,沿着州桥夜市一路走,惠安跟在后面四处张望,她对这里很熟,一边走,一边和杜从宜介绍:“你喜欢吃的那家鸭卤,就是桥头过去那个小店。”
赵诚听着两人聊天,很有意思。
她身边的惠安对她经常唠叨甚至大呼小叫,也没什么尊称,向来你你我我的。
她丝毫不以为意。
沿着州桥夜市,一路往东,穿过宋门,城外汴河两岸灯火璀璨,夜市商铺摊贩密密麻麻,夏日夜晚的悠闲,行人在河岸边自在游走。
河上花船精美艳丽,传来丝竹悦耳之声,顺着汴河,飘进岸上行人耳中,仿佛飘渺的靡靡之音。
杜从宜远远看着,甚至有几分心动,站在岸边瞧着不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