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这次“大战一百天”的任务,由五个局长、副局长共同完成。
而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无法按时交付,都是被没钱闹的。
她是一把手,如果带头给企业拨款,那其他副局长索性也不用想办法了,大家都拨款,都走捷径呗。
是以,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叶满枝不会轻易给那些烂尾项目投钱。
她得逼一逼自己,也逼一逼几位副局长。
至于将工业缝纫机生产线交给其他工厂,叶满枝想着就叹了口气。
哎。
真那样干的话,就把人得罪死了。
从根儿上讲,这个项目本就该由市财政拨款,说好的全额投资又出尔反尔,五百多万的建设资金,像挤牙膏似的,挤了五年还没挤完,这是市里不占理。
缝纫机厂白忙了五年。
如果真把这个项目交给了其他厂,缝纫机厂的领导保不齐会被气晕过去。
叶满枝不想把事情做绝了。
……
为了唐占山给她出的难题,叶满枝反复权衡了好几天。
实在是没有头绪,导致她每天下班都要去射击俱乐部打几枪。
然而,在她为缝纫机厂操心的时候,人家厂里却私下活动,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周一去市革委开会,她被彭静云在会后单独留了下来。
“缝纫机厂的同志来市里给我汇报过工作,他们厂想自行出资扩大生产规模的想法很好,市里还是要尽量支持的。”
叶满枝心头一跳,隐隐感觉不太妙。
唐占山不会真想把自行车三厂合并过去吧?
怕什么来什么,只听彭静云说:“自行车三厂的情况我做过了解,在技术工艺上与缝纫机有重合的地方,但产值不太高,要是能让自行车三厂转产家用缝纫机,其实也是好事。”
叶满枝故作疑惑地问:“彭主任,您是想把自行车三厂变成另一个缝纫机厂吗?”
彭静云默了默,单独成立新的缝纫机厂,或是并入滨江缝纫机厂,对她来说都一样。
可是,家用缝纫机生产线的扩建,是由缝纫机厂出资的,要是不将自行车厂合并进去,企业还会出钱吗?
彭静云摇头说:“还不确定,很可能要将自行车三厂合并到缝纫机厂。缝纫机厂拿出100万,把家用和工业缝纫机的项目都完成了,也算是一举两得。”
叶满枝心里有气,但面上仍然不动声色,她默默告诫自己,对面这个人不是夏竹筠,而是滨江市革命委员会的彭副主任。
彭副主任看重产值,一心想着在接管工业工作后,打个翻身仗。
所以,这个选择是在情理之中的。
叶满枝并没出言反对,她笑着说:“彭主任,这个情况有点出乎意料,轻工业局没准备,自行车厂那边兴许也会有意见。主席同志时常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先回去组织人手论证一下可行性吧。”
“嗯,轻工业局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
叶满枝告辞离开,刚走出大门就将唐占山臭骂了一通。
她担心将工业缝纫机生产线交给其他厂,会伤害缝纫机厂那些同志的感情。
掏心掏肺地帮他们想办法,结果人家背着她越级找市领导汇报工作了!
她骑车回了局里,本来想给自行车三厂打电话说说这个情况的。
但是,话筒刚拿起来就被她放下了。
她径直去了一趟何必能的办公室,将情况告知了对方。
何必能的反应,比她预想中的还要激烈,嘭一声拍上桌面。
“唐占山这是想干什么?还把轻工业局放在眼里吗?”
他刚跟自行车三厂拍胸脯保证不会将两厂合并,这才几天就被打脸了?
何必能常年与企业打交道,对这些企业领导的心思,不说摸透十分,但七八分总是有的。
很多企业领导都觉得他们这样的单位就是传声筒,即使来找轻工业局商量了,轻工业局也得向市领导汇报。
因此,有的企业自诩在市领导那里能说得上话,就经常绕开他们找市领导。
唐占山的情况他清楚,与市革委的周副主任走得很近。
这次的越级上报,八成就是报给周副主任的。
等到领导将工作安排下来,局里只有听招呼的份。
叶满枝跟他同仇敌忾,一起痛斥了唐占山。
但嘴上骂一骂不解气,她让大能耐跟自行车厂联络一下,给人家留出时间去市里跑动跑动。
而她自己则想着如何解决眼下的麻烦。
她不能被唐占山牵着鼻子走。
缝纫机厂想扩建就扩建,她懒得管。
但她最初的目的不能忘,之所以会关注缝纫机厂,是为了完成工业缝纫机生产线项目。
因此,解决那条生产线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叶满枝一面组织人手,论证两厂合并的可行性,一面想着工业缝纫机的着落。
没过几天,在机关食堂吃午饭的时候,她端着饭盒坐到了雷万元对面。
“雷局,你啥时候还去农机厂那边?我搭个顺风车。”
“吃了午饭就过去,你下午跟我一起走吧。”
叶满枝笑着道谢,又关心地问:“农机厂的情况咋样?不好解决吗?”
“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农机厂是效益相当好的大单位。那会儿以粮为纲,一切工作都围绕农业展开,农用设备是相当紧俏的。但是现在哪个地区没有十家八家农机厂?有些农机设备在人家当地就能采购,用不着来滨江买了。而滨江周边的生产队又消化不了这么多农机产品,这不就积压产品,出现亏损了吗?”
叶满枝问:“没想过给农机厂转产吗?”
“咋没想过,但是中央下放的农机厂并不是一家厂,而是七家厂。农机总厂下面有七家分厂,即使转产也得一个一个来。”
叶满枝停下动作,认真地问:“雷局,我给你出个主意咋样?”
“那敢情好,要是有好办法,你只管说。”
雷万元与叶满枝是老搭档,对她的能力心中有数。
“前几年,市里计划往缝纫机厂投资510万,新建工业缝纫机生产线。但是这个项目搞了五年还没能完工,主要是后续资金跟不上,市财政和企业都不想出钱。农机厂在技术上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有哪个厂愿意转产工业缝纫机,我可以跟市领导商量一下,让缝纫机厂将这条生产线让出来。”
第238章
雷万元与叶满枝, 可谓是同病相怜。
两人在同一栋楼里办公,一个是第一工业局的局长,另一个是轻工业局的局长。
顶头上司也是同一个人, 都是分管工业的彭静云。
如果说彭静云对轻工业有十分重视,那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就有二十分了。
稍有风吹草动就能让彭主任亲自过问一番。
雷万元这个局长当得着实不轻松。
手下的十四家企业, 任何一家出了问题, 都够他喝一壶的。
这不嘛, 滨江农机总厂出现亏损以后, 他已经带人忙活小半年了。
叶满枝知道他的难处,笑着问:“雷局, 这项目不错吧?给农机厂咋样?”
雷万元沉吟一阵说:“五百多万的项目, 不至于拖五年吧?”
“呵呵, 五年算啥, 还有拖七八年的呢。”叶满枝坦然道,“前几年连生产都停了, 那项目停工不也是正常的嘛。这条生产线已经完成七八成了, 大概再投入120万左右就能完工。”
雷万元:“看来这120万要由接手的企业出资了。”
“那当然了, ”叶满枝面不改色地哭穷, “轻工业局才成立几个月啊, 一分钱要掰成两瓣花, 哪有重工业财大气粗!”
“……”
“我虽然还不清楚农机厂的情况, 但咱都是当过厂长的, 厂里那点账咱都算得清。农机总厂的账面上出现亏损,说明那七家分厂中, 不只一家有问题。保守估计,市里至少要帮两家分厂想办法转产吧?”
雷万元点点头。
按照局里的计划,只保留两家分厂生产原来的农机产品, 两家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另外三家想办法转产其他产品。
叶满枝说:“以农机厂的规模,小打小闹生产五金零件太没意思。既然已经转产了,那必然要生产资源紧缺、生产能力不足的短线产品。这几年轻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很少,所以每个项目都是精打细算过的,投资的全是新兴短线产品。”
“咱们省内几乎没有大规模生产工业缝纫机的企业,制衣厂使用的平缝机都是从上海调入的。这条生产线投产以后,相当于填补了省内工业缝纫机的空白。”
雷万元笑了笑,直截了当道:“你先别吹牛,把那个工业缝纫机的资料拿给我看看再说。”
他俩是老搭档了,谁不知道谁啊!
叶满枝能把七分的东西吹成十分,能把半死不活吹成活蹦乱跳。
睁眼说瞎话也是她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满枝卡壳一瞬,很快接话说,“行啊,一会儿我就让人给你送去。不过,雷局,你可得尽快给我个准话。我们局里搞‘大战100天’大会战呢,我要是在三个月内解决不了问题,那可就要在全局丢人了。”
“我明天就找人开会讨论。”
“别明天了,今天就讨论讨论吧。”叶满枝催促道,“农机厂要是不成,我还得找其他满足转产条件的企业。”
*
雷万元也为农机厂的问题烦心,他拿到资料以后没耽误工夫,当天就召集另外几个副局长开会研究了一下。
按照第一工业局最初的计划,要让其中一家生产1.5吨矿车的分厂,转产客车或微型汽车。
这笔投资不是小数目。
今年顶多能支持这一家分厂进行转产,另外两家要么等两年,要么生产汽车配件。
可是,叶满枝抛过来的这个缝纫机项目,只需要再拿1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