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枝问:“既然工人们等着吃饭,你为什么不先跟其他食品厂借点闲置设备和场地,让工人们先开工搞生产?利华厂可是从小作坊做起来的!”
余公仆:“……”
这不是还等着市里帮他们盖厂房嘛。
要是他们借地方恢复生产,市里觉得他们能生存下去了,那还能管利华厂的重建工作吗?
叶满枝多少能猜出她的小九九,见她不再苦着脸叫屈了,遂转移话题说:“轻工业局往市里提交了四份方案,都是在郊区新建‘食品工业小区’的,其中就包括你们利华厂的新厂房,不过全被驳回了。”
余公仆早听说过那个食品工业小区,见她只说市里不同意,便没了别的解释,心里不由有些纳闷。
你倒是多说点呀,只一味盯着我看什么?
余主任被这个年轻的女局长盯得心里发毛,眼神有些躲闪。
隔了好一会儿,她才若有所得,恍然大悟似的“哦~”了一声。
客气地与叶满枝打个招呼,便小跑着离开了。
叶满枝不知她“哦”什么,但是第二天上午,刚坐进办公室没多久,她就接到了市革委打来的电话。
利华食品厂的工人又跑去市革委门口扯横幅了!
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的规模都大!
市革委李主任的秘书、彭静云的秘书,先后给她打了电话。
利华厂的问题已经交给轻工业局了,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妥善解决,又让工人跑去市革委闹事了?
轻工业局赶紧派人过去!
叶满枝在电话里唯唯应是,答应着马上就去解决。
结果她在单位里磨磨蹭蹭,光是借自行车就借了半个小时。
等她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来到市革委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钟头以后了。
工人们勉强被安抚了下来,工人代表又被请去了会议室。
自行车是借的,叶满枝当然得保证自行车的安全啦,在大院里找地方停车,又耽误了一刻钟。
她一路小跑,气喘吁吁进入办公楼的时候,再次听到了余公仆那熟悉的哭诉声。
叶满枝牙疼地咧咧嘴,心想这余主任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本事,一般人还真消受不起。
她摸了摸手臂上的鸡皮疙瘩,推门走进了会议室。
这次是由李主任亲自处理问题的,彭静云只是旁听。
李主任已经被余公仆哭得脸色铁青了。
会议室的大门打开,看清来人后,屋里的哭诉声适时暂停了一会儿。
于是,叶满枝就趁着这个空当,简单了解了情况,然后将申请成立“食品工业小区”的第五份报告交给了领导。
第235章
在市领导面前, 叶满枝讲话特别尊重、客气。
她是这样跟领导表态的——
“食品工业小区”是轻工业局目前能拿出的最佳安置方案,如果市里不同意,那……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 这后面可能会接一句“那我也没办法”。
毕竟轻工业局已经向市里提交了四次方案,四次都被驳回了。
泥人还有三分火气, 何况是她这样的肉体凡胎呢。
但叶满枝的涵养似乎格外好。
她对领导们说:“如果市里不同意, 那也没关系, 轻工业局一定听从指挥, 努力想出其他办法,协助市领导解决问题……”
然而, 她这番话还没落地, 就听到对面的余公仆突然“嗷”了一嗓子, 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彭静云实在是看不上她这套做派, 拍着桌子说:“你好歹是领导干部,这样一惊一乍的, 让群众看了像什么样子!”
余公仆却顾不上领导的批评, 冲叶满枝喊道:“叶局, 这事可不能再拖了呀!想出食品工业小区的办法, 你就花了一个多月, 要是再想其他办法, 是不是又得好几个月?我能等, 工人们等不了呀!”
闻言, 几个工人代表纷纷表示:“对啊,还让我们等多久才能上班?大家都等着买米下锅呢!”
叶满枝觉得余主任“嗷”的那一嗓子很有灵性, 她努力憋着笑,好脾气地说:“同志们少安毋躁,市里一定会尽快想出解决办法。余主任, 今天你和工人代表都在场,我正好问问大家的意见,如果让大家搬去郊县工作生活,工人们能否接受?”
余公仆听说那食品工业小区的方案后,就在第一时间与工人们商量了。
大家当然不想离开市区,但现实情况是,先有工作才能有生活。
赚不到钱,住在市中心也是白搭。
所以,六成职工愿意去郊区工作生活,其余人可以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每日通勤。
余公仆代表利华厂的职工点了头,“能接受,大家唯一的要求就是尽快复工。”
叶满枝转而对两位领导说:“轻工业局拿出的最新方案是,成立‘食品工业小区’,由小区所在县出资为利华厂新建厂房,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另外,再把一家急需扩大规模的食品厂,搬迁到食品工业小区,将原有的厂房置换给市里的政治夜校充当校舍……”
她将通兰县的置换方案详细介绍了一遍。
听到“政治夜校”的名字,李主任终于翻开那份申请,快速浏览起来。
政治夜校一直想搬迁到市里来,但市中心没有空余场地,要想在市里上课,就只能借用中小学教室。
“政治夜校”名为夜校,其实白天也有脱产培训班,跟中小学混用校舍显然是不合适的。
他仔细翻看了一遍后,看到了最后的投资金额——100万。
“建筑材料不是由市二建公司提供吗?怎么还需要100万?”
叶满枝和余公仆几乎同时在心里翻个白眼。
这李主任可真抠啊!
建设那么大一个工业小区,居然连100万都不想掏!
叶满枝尽量控制着表情说:“我前阵子去省里开工业会议,跟省局的领导透露过‘食品工业小区’的设想,省领导对这个思路挺支持的,也许会将咱们这个小区当成省里的试点。”
瞧见李主任的神色认真了几分,她又继续说:“这个‘食品工业小区’的规划,符合1972年国家计委、建委、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几项意见》的要求。滨江是大中型城市,将老工厂搬出市区,集中在工业小区,属于一种全新的尝试,咱们也许可以跟国家建委提交报告,申请成为试点。”
这其实已经不是轻工业局该管的了。
但是为了顺利立项,叶满枝特意联系了市规划处,认真学习了最近几年的城市规划政策。
“要是真的成了国家建委或省里的试点,只有两家食品厂的话,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毕竟是个工业小区,至少要有三家工厂吧?所以,除了利华厂和置换出来的食品厂,市里最好能出资,再帮一家食品厂完成扩建搬迁。”
听了她的介绍,余公仆感叹道:“用建设一家工厂的资金,完成三家工厂的扩建,不但能把市中心的地皮腾出来,还多了一个食品工业小区,变成国家和省里的试点。这是多好的事啊!李主任、彭主任,市里为啥不同意?”
叶满枝在心里给她竖个大拇指。
这余主任真是个妙人。
叶满枝在这方面比较谨慎,没给对方透过半点口风。
两人其实从没商量过什么。
但余公仆总能在合适的时机敲边鼓。
人家能当上利华厂的一把手,总归是有些原因的。
光是这份审时度势的本事就相当不一般。
李主任将第五份申请收下了,说是要开会讨论一下。
这次是真的要上会讨论的,但余公仆不相信啊。
她觉得食品工业小区是重建利华厂的唯一机会,所以,那天之后,她天天去市革委准时报到。
门卫不让她进,她就在门口等着,瞧见领导来上班了,她便跑过去彰显存在感,问问领导商量得咋样了。
她这份缠磨功夫,别说全市,哪怕放在全省也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
市领导烦她烦得要死,又拿这种人没办法。
余公仆没文化,九岁就出来做工养家,属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出身成分相当好。
她自己肯下死力气参加劳动,张口闭口最高指示,这么多年都没人能把她怎么样。
……
轻工业局那份申请上的优势可圈可点,再加上余公仆这个烦人精,让市里很快做出了决定。
七月初,叶满枝接到通知,“食品工业小区”可以正式立项了。
市革委会成立筹备领导小组。
彭静云担任组长,轻工业局长叶满枝、市城市规划处长陈勋、通兰县革委会主任钱青松,担任副组长。
后面还有一些组员的名字,叶满枝草草看过就算了。
她比较关心的是市里的投资情况。
局里提交的那份申请上写的是100万,但市里最终只同意拨款60万!
60万这个预算真的是可丁可卯,将将满足一家工厂的新建搬迁费用。
但她在这方面也没啥可挑剔的。
这几年市里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特别少。
轻工业系统内,近十年只投资了1.2亿,平均每年1200万。
1200万听着挺多的,可是当年让滨江领导丢尽颜面的滨江化工厂还投资了3000万呢。
曙光厂从日本进口的那两条旧生产线还价值650万人民币呢!
每年一千多万够干啥的?
所以,市里能抠抠搜搜拿出60万扩建食品厂,已经算是大方了。
叶满枝怀疑,这60万还是看在那两个试点的面子上才有的。
无论如何,“食品工业小区”能正式立项,是值得锣鼓喧天,大肆庆祝的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