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说,钱青松掌握着县革委的话语权,接手利华厂得看他的态度。
叶满枝听懂了,笑着说:“那行,一会儿再跟钱主任聊聊。”
通兰县的革委会班子有九个人,田春山是新来的,排名靠后,在这样的大事上确实没有决定权。
叶满枝没再提这一茬,喊上她带来的三个人,一起去考察了通兰县的几家工厂。
除了农机厂,就是机械修配厂,要么就是五金零件厂,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县棉纺厂,有七百多名职工。
食品加工厂当然也是有的,但职工数都不过百,大多是公社开办的集体企业。
由于实在没什么看头,一行人只花一个上午就考察完了。
回县委食堂吃午饭的时间绰绰有余。
钱青松特意准备了午饭,他对叶满枝这次的调研还是充满期待的。
可是,在饭桌上听她讲了利华厂的情况后,钱青松心里难掩失望。
正如田春山所料,他觉得利华厂的规模太小了,两三年内对通兰县的工业起不到拉动作用。
而通兰县还得给这家市属企业投资建厂。
冤大头没有这样当的!
要建食品厂,他们县里完全可以自己搞一家,到时候利润和税收都能从县里过手。
没必要给他人做嫁衣裳。
他心里不乐意,但叶满枝是市轻工业局的领导,以后县里要项目、要资金难免跟叶满枝打交道,所以他乐呵道:“叶局,你这个提议挺好的,要是条件允许,我们县里也愿意接收利华厂,毕竟人家有技术有配方,来了就能搞生产。不过……”
叶满枝知道他不会轻易答应,于是耐心等待对方的未尽之语。
钱青松说:“利华厂目前只有300人,其中一定会有职工不愿意从市里搬到县城生活,最终可能只有200人能来通兰县。这个规模太小了,县里要是真的建起了面粉厂、榨油厂、包装厂,只靠给利华厂供货的话,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只要你们建了厂,上级自然会给工厂安排生产任务,这个不需要担心。”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好处了,工厂不必为销路发愁,按计划生产即可。
钱青松露出犹豫神色,迟疑道:“这两年县财政也吃紧,为利华厂建厂不是小事,我得跟同志们商量商量。”
叶满枝默默叹气,看来将利华厂放在通兰县是行不通的。
钱青松的这个态度约等于不支持。
果然,在通兰县调研结束三天后,田春山给她打了电话。
食品厂项目在常委会上没通过,九名常委中,五人反对,三人赞成,一人弃权。
*
连最急需发展工业的通兰县都不愿意接手利华厂,那其他县里也够呛。
叶满枝一边跟工业倒数第二的新义县联系,一边琢磨着还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利华厂的问题。
这天上午,临近午饭时间,叶满枝接到了门卫的电话。
据说,门口有个叫叶守信的同志要找她。
“……”
叶满枝连忙放下听筒,小跑着来到大门口。
“爸,你咋来了?”
叶守信一手提着网兜,一手背在身后,仰着下巴说:“我闺女都在轻工业局当局长了,那我肯定要来看看呀!”
上次常月娥来过以后,回家就跟他好一通吹嘘。
说她闺女坐着向阳的大办公室,窗台上摆了一排的花。
办公室里有沙发、茶几,外面还有个秘书室。
跟656厂的厂领导一样气派!
常月娥白天说,晚上也说,念叨得叶守信心痒痒。
反正他也是退休的人,白天没啥事,这不就跑来闺女单位实地考察了嘛!
叶守信不是空手来的,进了办公室就将一个搪瓷盆放到桌子上。
“呐,你妈炖的鸡汤,让我送来给你补补身体。”
叶满枝剥开七八层毛巾和衣服,将还烫手的搪瓷盆拿出来。
盖子一打开,满室飘香。
“只给我送啦?没给我大姐二姐四哥五哥送啊?那你俩有点势利眼,只给当局长的闺女炖鸡汤。”
叶守信嘁道:“我们以前总给你大姐二姐送,人家都在城里工作,就你在安阳县那么远,我俩才不去那么远的地方送饭。这回你在市里上班了,也让你沾点光。”
他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在家没啥事,就整天研究吃的。
做了好吃的就给儿女送点。
叶满枝看了眼手表说:“快到午饭时间了,你今天在我们机关食堂吃吧?”
“不了,家里做了我的饭,我得回去吃。”
叶守信背着手在闺女办公室里打量,将所有细节都记清楚,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这次算是开了眼界,见识一回局长办公室长啥样。
他又瞅瞅噘着嘴喝鸡汤的叶来芽,就是这个局长没啥派头,还跟个孩子似的。
叶满枝热情挽留亲爹在单位食堂吃饭,但老叶很有原则,“你妈上次都没在食堂吃饭,我要是吃了,她肯定不高兴。”
“哈哈,那下次你俩一起来吧。”叶满枝笑说,“每个礼拜三有鱼有肉,你们赶在礼拜三过来。”
她抓了几颗大虾糖放进老叶的上衣口袋里,将急着回家吃饭的人送出大门。
再次返回办公室时,奚迎春跟在后面一起走了进来。
打了好几遍腹稿,奚迎春才低声说:“局长,这几天张局和何局接待了好几个厂的厂长。”
叶满枝喝了口水,问:“哪些厂的?”
奚迎春将她记下的信息一股脑讲了。
给新局长当秘书,她内心是有些忐忑的。
她以前是县造纸厂的工人,被单位推荐去大学读了两年书,成了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毕业返回原单位工作半年,又被借调到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在企业管理组一干就是两年多。
这次市轻工业局成立,她被划拨到局里的企业管理科。
没想到刚上班三天,就被调到办公室,给新局长当了秘书。
女领导本来就少,能给女领导当秘书的机会就更少了!
奚迎春被这个馅饼砸得晕晕乎乎,搞不懂领导怎么就相中了自己。
还是科长陈特冶提醒她,叶局没选办公室里的大学生,却选了企业管理科的人,必定是有深意的。
奚迎春这才反应过来,她在市革委那两年不白干,不说百分百,但全市70%的企业情况和企业领导她是有数的。
这会儿她就是根据自己的猜测,给领导做着汇报。
叶满枝听了她介绍的情况,沉吟一阵说:“迎春,你让办公室发个通知,明天上午所有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一起开个会,科长副科长都要出席。”
轻工业局总共四个副局长,其中张百能、何必能,是从市革委调来的。
这两个“大能耐”都是组织考察过的局长候选人。
尤其是何必能,一直在生产指挥部工作,当局长的呼声非常高。
所以,局长位置被她截胡以后,跌破了好多人的眼镜。
这俩大能耐都在革委会工作,按理说手续交接应该很快,结果张百能第一个来局里报到,何必能却是最后一个来的。
叶满枝心知四个副局长资历深又有背景,人家未必会信服她。
她原本打算处理完利华厂再说。
可是,听完奚迎春的汇报,她觉得工作得尽早安排,不能拖了。
*
轻工业局成立以后,局里只组织过一次全体干部大会,展望了一下轻工业的未来,并没说到具体工作安排。
这次局长和科室负责人一起开会,让不少人对新局长的安排非常期待。
叶满枝声名在外,但大多数人没跟她一起共事过,还没啥真实体会呢。
十点开会,叶满枝9点45就到场了。
她是跟另两个副局长——宋红军和兰海——同时进入会议室的。
坐下就跟附近的几个科长聊天,问问人家住房如何安排的啦,平时上下班怎么通勤呀,劳动节文艺演出表演什么节目呀。
反正聊得挺热乎。
等到副局长何必能最后到场,款款落座,她才笑着宣布开会。
“咱们轻工业局刚成立,各位同志肩上的担子都挺重,我就长话短说了。”
“咱们滨江是大型工业城市,重工业和轻工业一直是齐头并进的。但是市里没成立重工业局,却先成立了轻工业局,大家有没有想过原因?”
众人:“……”
这有啥可想的,领导让成立就成立呗。
叶满枝严肃道:“这些年咱们一直响应主席同志‘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一手抓革命,另一手促生产,工业产值稳步提高。可是,1972年滨江的轻工业系统内,工业总产值是30.1亿,德化专区是22.6亿。1973年,滨江32.6亿,德化专区25.8亿。1974年,滨江34.4亿,德化专区30亿。”
“从去年开始,滨江不再是全省唯一突破30亿大关的地区。在‘30亿’这一栏,出现了德化专区的名字!”
她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有人交头接耳议论了。
除了固定的几个科室,其他科室其实是不关心这种经济数据的。
尤其机关里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的提高,很多人并不在乎“30亿”里都有谁。
反正滨江一直是全省工业发展最好的。
不过,听到叶满枝列出的这几组数据,大家心里都有点大事不妙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