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山将一沓资料推过去,尽量控制着怦怦的心跳,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计划办公室预计要采购的所有配件,都比咱们预期的报价高出不少,”他往那份资料上点了点,“要是按照这份报价采购物资,以14寸的黑白电视机为例,成本价至少要530元!而根据天津712厂的定价,他们14寸电视机的出厂价只有395元,咱们的成本比人家的出厂价还高呢,那还怎么卖?”
这样搞下去,曙光厂卖一台赔一台,产量越高赔得越多!
叶满枝翻看着那份报价表,心里也有些慌乱。
生产电视机是赔钱赚吆喝的,她早在几年前就有心理准备。
但是为啥各厂明知赔钱,还要争着上马电视机项目呢?
因为电视机有宣传和动员的功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国家批准可以赔钱经营的产品。
也就是说,企业亏损以后,将会由国家进行补贴。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生产电视机的成本已经在逐年降低了。
十年前,712厂生产一台电视机的成本价在一千元左右,但零售价只卖四百多块。
而今年712厂的电视机成本价已经能控制在400元以内了。
712厂是军工厂,生产民用电视机的同时,还有军方的生产任务,所以他们的产量一直不高,每年生产的电视机不超过一万台。
按照潘主任的分析,如果曙光厂能提高产量,那完全可以将每台的成本控制在360元以内,薄利多销,再有国家的特殊补贴,那么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就能将采购生产线的开销赚回来。
可是……
叶满枝死死盯住面前的报价表。
平均每台530元的成本价是怎么回事?
田春山愤愤不平地嘟囔:“市革委会那些人就是胡搞!在这份报价表里,好多配件都是从外地采购的,高频头、接插件、显像管甚至是从湖南、湖北、四川调来的!光是运输成本就不是小数目。咱们省内的电子厂也不在少数,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外地调配物资?”
曙光厂明知电视机要依靠国家补贴,还要不遗余力地争取生产线,主要是因为这两年电子工业的行情好转了。
去年国防科工委提出“大办电子工业”,省里响应上级号召,仅用一年时间就新办了几十家电子工厂。
曙光厂提前做过相关调研,用于组装电视机的元器件,至少有一半可以在省内采购。
另一半也可以在相邻省份解决。
但是市革委会给他们的这个报价表上,大部分的采购地点都在南方省市,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叶满枝拿起那沓资料,起身说:“走,咱俩去市里问问到底怎么回事。”
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物资分配,目前正由生产指挥部的计划办公室负责。
相当于前些年的市计委。
他俩怒气冲冲地直奔市革委会,可是进了计划办以后,还得好声好气地跟人家商量。
“贾主任,组装电视机的很多配件,其实可以在咱们省内采购齐全,没必要从外省市调配吧?”
贾主任说:“要是能在省内解决,谁想千里迢迢跑去外地采购,这不是条件不允许嘛!”
田春山递了支烟给他,赔笑道:“贾主任,条件为什么不允许啊?咱们省里不是新建了好几十家电子厂吗?”
“呵呵,新建了电子厂是不错,但你也得看看那些工厂是建在哪里,由哪个部门主管的。”贾主任解释道,“这些厂子大部分建在小三线,除了对外的厂名,有的还有军工代号。他们有四机部和部队的生产任务,而你们要生产的是民用电视机,省内暂时没有工厂能接单,那就只能从省外调拨了。”
叶满枝和田春山:“::::::”
两人在计划办缠磨了半个多小时,但贾主任一直摇头,报价表上的价格就是最低价了。
这些都是技术含量高的稀缺物资,采购价要按照人家工厂的报价走。
至于他们所说的712厂,对方能将成本控制下来,是因为他们是军工厂,调配物资比地方国营企业更方便。
从革委会的办公楼里走出来,田春山问:“怎么办?”
叶满枝感觉自己像是被人打了一闷棍,叹气说:“先回去再商量吧。”
她回厂组织班子会议,跟大家说明了当下的情况。
众人听后都傻了眼,康健挠头道:“咱们已经下放到滨江市了,电视机的亏损补贴要由滨江的财政出资,市里正在搞人防工程,财政支出跟流水似的哗哗流,市里真能给咱们补贴那么多吗?”
他们的产量要是达到一万台,那每年就要补贴一百多万。
黄河说:“这条生产线是市里主动争取过来的,电视机赔钱经营的情况,领导心里都有数。但是每年补贴四五十万还差不多,上百万就有点悬了。”
叶满枝询问几位副厂长:“以咱们现有的技术,可不可以自行生产一部分配件?”
康健认真解释:“偏转线圈和接插件之类的,咱们可以自己搞。但是主要的几个元器件,比如显像管,咱们暂时搞不了。曙光厂比较擅长制造金属类的制品,而显像管是玻璃的,咱们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
室内沉寂了很长时间,几个男同志站在窗口不断抽着烟。
窗外乌鸦嘎嘎的叫声,徒增了一丝悲凉的气氛。
不知过了多久,另一个从车间提拔上来的副主任梁浩,突然说:“要不咱们就放弃这条生产线吧?现在生产线还没到位,给电视台的钱也没拨过去,还可以及时止损。”
幸好当时留了心眼,以防市里出尔反尔,他们还没往电视台打款,一切等生产线到位再说。
田春山说:“现在反悔的话,咱们不好跟上面交代,而且困难只是暂时的,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十年前一台电视机的成本价一千块,今年就是四百左右,再过一两年也许会更低。总有扭亏为盈的时候,届时再想以100万采购生产线就不可能了。”
叶满枝颔首道:“我听说,除了咱们滨江,今年全国有十多个城市成立了工厂,准备生产电视机。这个行业很快就能发展起来,困难只是暂时的,咱们再想想办法。”
话虽如此,配件采购价格居高不下是客观现实。
暂时没什么好办法解决。
叶满枝之前还天天盼着四机部赶紧把生产线交给曙光厂,现在却开始暗暗祈祷了,能拖一天是一天,生产线千万别来得太快。
晚一天上马,能晚一天赔钱。
厂领导班子的头顶被乌云笼罩了好几天。
叶满枝一向很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心,但是这次面对困难时,她也有些麻爪了。
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影响得吴峥嵘也休息不好。
在她又一次辗转反侧,将吴峥嵘吵醒后,小声对搂住自己的男人说:“要不我去防空洞里睡吧?省得又影响你!”
“睡什么防空洞……”吴峥嵘含糊地嘟哝,“睡不着就把你大学物理书找出来,两分钟就睡熟了。”
叶满枝在他胸前捶了一记铁拳,“这种时候还不忘讽刺我是吧?”
“又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哪值当你睡不着觉!”
“你不懂,”叶满枝挣脱他的怀抱,从床上爬起来,“这对曙光厂来说,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我去做物理题了,你先睡吧。”
披着衣服来到书房,她当然不会去做劳什子的物理题。
在屋里闲逛了好几圈,实在无事可做,就从柜子里找出了她从前的工作笔记。
看看过去的工作,也许马上就有睡意了。
她抽出的这本是当初在滨江第一食品厂的工作笔记。
好几页上的内容,全是大骂牛恩久一言堂和法西斯的情绪宣泄。
时隔多年,再次记起在食品厂的那段时光,让叶满枝的唇角情不自禁勾了起来。
她看得津津有味,越看越精神。
一本看完了,又抽出下一本。
这本的内容比较少,开篇就是三个大字“牛恩久”。
这是她当初为了摸透老牛厂长的脾气,特意给他做的“人物小传”。
她也因此发现,老牛厂长是个喜欢开疆拓土的厂长,要想安心在厂里推行《鞍钢宪法》,得先把老牛支出去。
她当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建议老牛去争取市里的食用薄膜厂。
盯着“开疆拓土”四个字,叶满枝怔怔发呆许久。
回过神以后,她从抽屉里翻出一本联络簿。
这本联络簿是市里统一发的,滨江各大企业的联系方式都囊括其中。
她从第一页开始翻,手指顺着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称一点点下滑。
越过钢厂、机械厂、纺织厂等大厂,手指缓缓下移,又跳过玻璃厂、制钉厂、制帽厂……
她紧盯着一个个厂名,翻动了四五页后,目光最终定格在新一页的第一行——国营滨江灯泡厂。
叶满枝拿出铅笔,在厂名下面画了一条波浪线,又在空白处写道:【显像管?】
第213章
叶满枝轻手轻脚爬上床, 给自己盖好被子,又贤惠地帮男人掖了掖被角。
过了不到一分钟,她没忍住, 试探地轻念:“吴峥嵘?”
身旁的男人呼吸清浅,胸膛微微起伏, 并没给出回应。
叶满枝安静地躺了一会儿, 又稍稍提高音量喊了一声, 可惜隔壁还是没动静。
她支起上半身, 一边凑近男人观察,一边嘀咕:“装得还挺像。”
吴峥嵘警惕性高, 睡眠浅, 她偶尔起夜上个厕所, 都能让他睁开一只眼睛观察情况。
刚才那两声的音量不算小了, 他能听不到?
借着窗外的月光,叶满枝俯身在他嘴唇上吧唧了一口, 等了几秒, 对方仍然无动于衷。
她叹口气, 伸出邪恶的右手, 轻轻捏住了吴博士那只精致光洁的鼻子。
被阻住呼吸的吴峥嵘倏地笑出声, 推开她作乱的手, 嗓音很清晰地问:“大半夜不睡觉, 你又折腾什么?”
“明明没睡着, 你还装!”
“我要是接了你的茬,不知又要陪你聊到几点。”
“咱俩聊一会儿呗, ”叶满枝扑过去,抱着他说,“我有个重大发现想跟你分享!”
“嗯, 说吧,说完睡觉。”吴峥嵘将被子拉上来,遮住她露在外面的肩膀。
“我们兼并一个灯泡厂咋样?让灯泡厂研制显像管,补足曙光厂的短板,”叶满枝补充说,“国产的第一个黑白电视显像管就是南京灯泡厂仿制的,说明让灯泡厂转产显像管是可行的!”
这种事其实可以跟潘昆仑商量,但潘主任和几位老师都在天津参加彩电攻关大会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