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枝站在人群里跟大家一起傻乐呵,见到皮玉珍的时候,她招招手说:“皮主席,咱们一起打一份四喜丸子啊!”
“行。”皮玉珍把妇女主任也拉了过来。
三缺一,还得再找一个人。
叶满枝往后面望了一眼,老牛带着另外三个副厂长已经组好队了,刚进门的朱可海被晾在了一旁。
她笑眯眯地冲朱可海招呼道:“朱厂长,四个人打一份四喜丸子,你跟我们一组吧?”
朱可海含笑答应着走到三位女同志跟前,但他面对叶满枝时,心情并不美妙。
食品厂的领导班子经营有方,党务工作成绩却并不突出,上级派他来食品厂就是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
由他去省委党校进修,本来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在《滨江政报》上出现了叶满枝的一篇文章后,却让事情偏离了轨道。
牛恩久大肆表扬《鞍钢宪法》的落地成果,在推荐表上写了叶满枝的名字!
叶满枝的那篇文章,朱可海已经仔细研读了好几遍。
听说叶厂长是省大高材生,又给省厅的领导当过秘书,笔杆子上确实有些真功夫。
朱可海认可她的理论水平,但他总觉得这篇文章出现的时机太过巧合了。
牛恩久迟迟不肯公布推荐人选,而叶满枝就在此期间发表了文章。
文章刚刊登,牛恩久便有了决断。
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他怀疑这两人是故意的,牛恩久就是在给叶满枝留时间,供她发表文章!
他一度觉得这个猜测比较合理,可他前天找市人委的熟人打听过情况。
《滨江政报》是机关报,每月发行一期,而且从来不接急稿,一般都会提前半个月定稿。
而叶满枝的文章,是在厂里拿到推荐名额后一周左右发表的。
她总不至于去市人委找编辑加塞吧?
叶满枝的确没找人加塞。
她那篇稿件是6月份寄出的。
当时《鞍钢宪法》已经在全厂推行了,牛恩久找记者宣传报道过厂里的成绩,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着实出了一阵子风头。
叶满枝从广交会回来,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有了些想法。
尽管她与老牛厂长的关系还算融洽,但她是第一个提出在厂里推行《鞍钢宪法》的人,那总结成绩的时候,咋能只让老牛厂长出风头,而把她落下呢!
所以,没有记者采访,她就自己写篇文章发表到报纸上。
内容主要是总结成绩的,夸职工的功劳,当然也夸了老牛厂长领导有方。
稿件在六月份寄出,但六月和七月的《滨江政报》都没有采用她的稿件。
一直等到八月份这一期,才给了她一个版面。
叶满枝心想,她可不是为了给老牛递梯子故意发表文章的。
她的文章要是早点刊登出来,老牛早就有理由把名额给她了。
只要不给能威胁到他的朱可海,这个名额给谁都一样。
叶满枝在窗口打了菜,便与一群人围坐在了大餐桌旁,介绍起几位厨师的情况。
“人事科一共推荐四名厨师,一名川菜兼粤菜师傅,三名鲁菜师傅。川菜师傅六十多岁,在家乡的大酒楼当过厨师,年轻的时候还在广州的饭店做过粤菜。前几年独生子被调来滨江工作后,他就和老伴一起来投奔儿子了。咱这边材料不全,今天暂时没有粤菜试吃,先尝尝两道川菜的口味如何。”叶满枝冲蒋文明笑道,“蒋厂长,听说你是四川女婿,帮大家尝尝这两道川菜的味道正宗不?”
见他点头,叶满枝又向一众评委介绍了三名鲁菜师傅的情况。
两人来自国营饭店,一人来自公社食堂。
公社食堂的厨师名声不显,却是由宴宾楼周师傅推荐过来的。
周师傅就是当初给宴席菜罐头调味的大师傅。
被推荐的这位是他徒弟,在宴宾楼干过几年,但人家不愿意在大饭店里熬资历,就在家门口找了一个食堂做大锅饭。
反正吃喝不愁。
周师傅见不得他浪费手艺,便将他介绍来食品厂当个技术员。
福利待遇好,听上去也体面。
三位鲁菜师傅做的菜都是一样的,每人一道红烧猪肘,一道红烧猪蹄,再加一个四喜丸子。
评委们打菜的时候,也按照标号,将三人的菜分别打了一份。
“大家觉得怎么样?”牛恩久问。
“川菜吃不惯,太辣了。”王士虎吞了两口馒头解辣,接着说,“另外三位师傅的鲁菜都做得挺好的,但我觉得3号更接近咱们厂宴席菜罐头的口味,红烧的口味偏咸香,适合配饭吃。”
叶满枝也觉得3号的肘子好吃,肘子皮肥而不腻,刚出锅的菜比罐头好吃多了。
最后,包括宴宾楼周师傅在内,一共25个评委给三个鲁菜师傅投票。
1号师傅得了8票,2号师傅得了7票,3号师傅得了10票。
“3号是哪位师傅啊?”叶满枝问。
“3号是来自东风公社食堂的崔壮壮师傅。”
正是周师傅的徒弟。
*
第一食品厂最终录用了崔壮壮和那位川菜兼粤菜师傅。
食品厂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请一个崔壮壮相当于附加半个周师傅,万一有崔壮壮搞不定的难题,还可以请他师傅出马。
省委党校的理论骨干研究班在九月一号开学。
在叶满枝去进修前,两位新来的技术员已经着手为宴席菜罐头调整口味,研究新菜式了。
“如意,我这次要脱产学习两个月,厂里要是有急事,你去党校找我,没急事就等到周六,我每周六下午回来一趟。”
周如意在本子上记着她的安排,“厂长,还有别的交代吗?”
叶满枝笑说:“没什么交代了,你在家也多学习理论知识,多给组织写思想汇报,争取早日入党。以后要是有了去各级党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你不是党员,不就错过了嘛。”
周如意频频点头。
最好的榜样就摆在她面前,她按照叶厂长的路子走准没错,职级一时半会儿升不上去,但她可以先争取入党。
……
叶满枝要去学习两个月,将厂里的事情安排好,便去党校报到了。
报到的日子是工作日,叶满枝没用吴峥嵘接送,自己背着包袱坐车去了省委党校。
她参加的是理论骨干研究班,但是在9月1号开学的还有县处级干部轮训班、高级干部自修班、理论教师进修班,以及各种业务的短训班。
在不大的校园里见到成群结队背着包袱的学员时,让叶满枝恍惚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远离单位的各种工作以后,她终于有了点来学习的真实感。
理论骨干研究班只分了一个班级,总共60人,学员们都是来自全省各单位的理论骨干,大多是各单位的书记和副书记,甚至还有政研室的笔杆子。
像叶满枝这样纯搞业务的,属实不多。
不过,当她在开学典礼上见到赵桂林的时候,一颗心便落回了肚子里。
“赵经理,你怎么也成理论骨干了?”
赵桂林嘿了一声说:“叶厂长都能当骨干,我怎么就不能是理论骨干了?”
叶满枝毫不谦虚道:“我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理论水平是经过考验的。”
赵桂林当综合三科科长的时候,她在赵桂林手下工作了一年,彼此都清楚对方是个什么路数。
他俩都属于实干型抓业务的。
如今在理论骨干研究班相遇了,其实有点搞笑。
赵桂林是省皮革工业公司的二把手,能拿到这个进修机会,八成是他给自己开的后门。
“哈哈,”赵桂林没否认,“难得有个来省委党校学习的机会,咱们抓业务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理论水平的提高呀!”
“对呀,咱们就是来提高认识,锤炼党性的!”
两人相继唱起了高调,又不约而同笑了起来。
赵桂林笑出眯眯眼,提醒道:“咱研究班好像每周都有考试,考试成绩和排名要放进档案的,你可别放松懈怠,让自己排名倒数啊!”
叶满枝表面云淡风轻,其实心里紧张得要死。
用她家老叶的话说,她除了学习不行,干啥都行。
她没有家里那两位吴姓人士的好记性,文科类考试全靠考前死记硬背。
上大学的时候,花费大量时间背书,才勉强稳住班级前十名的位置。
理论骨干研究班里,有一大半是真正的理论骨干,而且在研究班学习的内容,除了她经常看的主席语录和著作,还有马列那样的大部头。
一想到要跟这些笔杆子同场竞技,她头都大了两圈。
所以,为了不让档案里的成绩太难看,小叶厂长完全不敢懈怠,上完每天上午的理论课以后,下午还要去图书馆背书。
来进修之前,她信誓旦旦地跟吴峥嵘说,每天只有半天课,她下午可以负责接有言放学。
结果她在党校里一呆就是两周,根本没时间出校门。
等到第一次小考结束,得到82分和第21位的排名,她终于履行之前的承诺,去幼儿园接孩子了。
21名不是啥名列前茅的成绩,可是同样是大学生的赵桂林,居然只考了76分,排名第30!
哈哈哈哈!
她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还没到放学时间,小朋友们都在教室里自由活动。
有个小男孩将皮球踢到了教室门口,跑出来捡球时,发现了叶满枝便虎头虎脑地喊了声“阿姨好”。
叶满枝正想回话,就见这孩子扭头喊道:“吴玉琢,你妈妈从省委党校那个什么班回来啦!”
然后教室里的一群小孩全都向门口望了过来。
叶满枝:“……”
肯定是她家小崽又在幼儿园显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