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枝用军用水壶打了满满一壶汽水,将壶盖拧得紧紧的。
等她着急忙慌地赶回家时,果汁里的汽还挺足。
吴玉琢小同志终于喝上了带汽的桃子糖水!
她跷腿坐在椅子里,对准水壶灌了两口,打了一个嗝,美滋滋地感叹:“我可太幸福啦!”
叶满枝好笑道:“你还挺惜福的。”
喝个汽水就幸福了。
她这几天其实挺犯愁的。
她闺女马上就要过五岁生日了,但吴大博士出差还没回来。
四岁生日的时候,她在北京出差,这回过五岁生日,吴峥嵘又去上海出差了。
反正爹妈总有一个不在身边。
叶满枝寻思,既然亲爹不在家,那她无论如何得带着孩子把这个生日过好。
不过,具体要干啥,她还没想好。
次日是周末,她不用去厂里值班,也没什么特别安排。
天气不错,她跟吴玉琢商量好了,先在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然后搞搞个人卫生,娘俩一起去大众浴池里洗澡。
上午的阳光暖洋洋的,叶满枝坐在床上拆洗被面,吴玉琢跟梨花一起趴在旁边的桌子上,写太爷爷留给她的作业。
院外传来些声响,一室静谧很快便被葵花的叫声打破了。
吴玉琢向窗外望了一眼说:“肯定是小李叔叔来送报纸啦!”
他们家订了《人民日报》和《滨江日报》。
不用妈妈吩咐,她就跳下椅子,飞奔出去给小李叔叔开门。
然而,她踮着脚将院门打开,准备与葵花、梨花一起迎接小李叔叔的时候,却发现送报的换人了。
而且这个叔叔骑的是挎斗摩托车,不是自行车!
“叔叔,你找谁啊?”吴玉琢睁着大眼睛问。
梨花和葵花也站在旁边,两脸警惕地望向陌生人。
“我找叶满枝同志,”来人笑道,“有她的电报!”
听了对方的答复,吴玉琢兴冲冲地跑回屋里,喊道:“妈妈,有个叔叔在门口,有你的电报!”
她还没见过电报呢,电报长什么样啊?
一份电报,把她和猫狗都忙得够呛,脚跟还没站稳,又跟在妈妈身后屁颠屁颠跑了出去。
叶满枝来到门口,一边接电报,一边随口问:“同志,哪里发来的电报?”
“从上海来的。”
闻言,叶满枝不禁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从上海发来的电报,八成是吴峥嵘的。
她将闺女抱起来,母女俩一起在第一时间欣赏了吴大博士从上海发来的电报。
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吴峥嵘言简意赅的作风,特别适合拍电报交流。
电报展开,只有短短的几个字——
【上海工业展上有罐头设备,速来!】
第157章
叶满枝最近时常感叹, 小崽太聪明,也挺让人头疼的。
即将五岁的吴玉琢小同志,已经能在没有拼音辅助的情况下, 读懂小人书了,马路上的路牌和招牌, 她也都能看得懂。
所以, 理解电报上面的内容, 对她没有任何难度。
叶满枝想找个借口搪塞她都没可能。
“电报是我爸爸写的吗?”
“嗯, 爸爸发来的。”
“速来,是来上海吗?”吴玉琢警惕地问, “妈妈, 你也要去上海啦?”
“想什么呢, 妈妈还有工作, 哪是说走就能走的!”
叶满枝拉着她回屋,坐到床上继续拆被面, 心里则琢磨着电报上的内容。
吴大博士办事向来靠谱, 特意拍个电报给她, 必然是因为那个工业展确实有价值。
总不至于因为想媳妇了, 就让她千里迢迢跑一趟吧?
吴玉琢趴在床边, 帮妈妈揪被面上的线头, 不太相信地问:“妈妈, 你真不去上海呀?”
“不一定, 要看单位的安排。”
“去上海是不是跟去北京一样,要坐小火车?”
“嗯, 上海比北京还远呢。”叶满枝听出点弦外之音,故意吓唬她,“坐火车可累了, 只能坐着,没有躺的地方,一坐就是三四天,屁股贼疼。”
“我不怕屁股疼,”吴玉琢凑过去商量,“妈妈,你去上海能带我不?”
“带不了,你看哪个大人上班是带着孩子的?”
叶满枝挺想去上海工业展看看,甭管能否遇到合适的罐头生产设备,至少可以去见见世面。
而且上海有好几家大型食品厂,她想去兄弟单位取取经,找找差距。
但是,她自己去出差没什么问题,带着孩子就不行了。
这年头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非常严格,不是你想去哪就能去哪的。
必须有工作证和介绍信!
像吴玉琢这样的小孩,除了跟着父母去外地探亲,基本没有出远门的可能。
他们家在上海没有亲戚,在这种事上骗人,万一被人查出来抓住把柄,那她跟吴峥嵘有八张嘴也说不清。
真要去上海的话,只能由她只身前往,不可能带着孩子。
叶满枝平时好说话,每天下班都去排队给孩子买糖水,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很少退让。
她拒绝得干脆,吴玉琢自然能听出来,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妈妈不可能带她一起去上海找爸爸了……
吴玉琢躺在床上,抱着梨花生闷气,也不帮她妈揪线头了。
爹妈都去出差以后,她就是没人要的小可怜啦!
叶满枝当然不能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至少要给吴玉琢过完五岁生日。
而且单位那边能否放行还不一定,毕竟食品厂现在确实没啥资金搞罐头设备。
“宝宝,要是妈妈去出差了,你想让太爷爷太奶奶来咱家陪你,还是去他们那边住?”
如今老叶家全员上班,即使是四哥也得去电影院卖瓜子,所以如果她去出差,那吴玉琢的去处只有吴家老宅。
吴玉琢闷闷不乐地说:“去太奶家!”
到时候她就不用上幼儿园了!
她太爷爷可乐意让她在家学习了!
叶满枝放下剪刀,在她毛绒绒的额发上撸了一把,“行啦,别噘嘴了,坐火车一点也不好,时间特别长,坐得屁股疼。你去了太奶家就不用上学了,还有太爷太奶给你买好吃的,多好啊!今年过生日,妈妈再给你买个小蛋糕!”
*
吴峥嵘的一封电报,让他闺女沮丧了一个周末。
即使被妈妈带去大澡堂洗了澡,又吃了一毛五的冰砖雪糕,心情仍然没啥好转。
叶满枝没能将人哄好,去单位上班的时候,也就没跟牛恩久提那上海工业展的事。
她让周如意提前搜集一些有关上海工业展览会的资料。
周如意找了两天,却为难地说:“厂长,我只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外宾去参观的新闻,苏丹共和国的将军,还有肯尼亚的副总理都去参观过上海工业展览会,但是找不到关于这个展览会的单独报道。我联系了工业局的同志,他们只有前年的资料,问咱们要不要。”
“嗯,那就要前年的吧。”叶满枝看了眼手表说,“我今天要下车间,你就不用去了,先去工业局把资料拿回来。”
《鞍钢宪法》正在罐头车间推进得如火如荼,除了让工人参加管理,还得让干部下车间参加劳动。
叶满枝每周有固定的一天去车间实打实地劳动。
上午在罐头车间,下午去糖果车间、酱菜车间或糕点车间。
反正她一天要跑足四个车间,不但要劳动,还要解决车间的实际困难。
除了她,供销科的所有人也要下车间。
孟烈当上供销副科长以后,暂时没什么大动作,但是非常支持推行《鞍钢宪法》。
他在科室里说,供销科由叶副厂长分管,连叶副厂长都去车间劳动了,供销科的同志总不能在办公室里干坐着。
当然也要下基层劳动,主动联系群众!
他这番话不受同事待见,但是占据了各种意义上的制高点,没人能反驳。
因此,自打孟烈当了供销副科长以后,供销科全员响应号召,分批次去车间劳动一天。
叶满枝去糖果车间劳动的时候,供销科的两个业务员已经坐在台案前开干了。
车间里摆着几排台案,工人们围坐在台案前,给切好的牛皮糖包糖纸。
叶满枝刚干这活儿的时候,工作效率非常低,主要是牛皮糖外面要包两层纸,一层外包装,还有一层防粘的糯米纸。
糯米纸又薄又脆,稍不留神就弄得稀碎。
最近练得勤了,叶厂长效率有所提高,但次品率仍然没能降下来,不合格产品被班长打回来好几次。
与她情况相近的,还有供销科的两个业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