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说:“买这个干什么?用不着。”
叶欣说:“万一下雨呢,没有个雨具到底不方便。”
沈卓不想她多花钱,就说:“那你买一套好了。”
叶欣点点头,“也行,反正下雨天我不出去的,买一套给你就好。”
沈卓张了张嘴,想解释自己的意思是,让她买一套她穿的就行。但是她都说雨天不出去了,那有事还不是自己去。
以防万一真的雨天有事,还是听她的吧。
正想着,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喊了一声:“荣大爷。”
那是个满脸皱纹、一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瘦小老头儿,抬头见是他,说了句:“沈卓,你也来赶集了?”也看到了叶欣,却是没给个正眼,更别说打招呼了。
沈卓“嗯”了声,微微皱眉。
这荣大爷叫李兴荣,是大队长李兴国那一辈的,辈分本就大,排行又在前,在村中有那么点“德高望重”的意味。沈卓见了长辈,问候是出于礼貌,却不希望叶欣被人看轻,虽然以前那些事情尴尬丢脸,但是都过去了。
叶欣听到熟悉的“荣大爷”,立刻想到了之前林美华说的,这是李光荣的爷爷,顿时尬住。
不过既然这么不巧地撞上了,她只能厚着脸皮,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直接问:“荣大爷,你这蓑衣怎么卖?”
荣大爷没料到她竟然问东西,不是鼻子不是眼睛地说:“蓑衣一块,帽子三毛,不讲价!”
叶欣拿起一套蓑衣看了看,入手有些沉,是棕榈树皮制作的,摸着粗糙扎手,但是编扎得很密实,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
又看看帽子,是用竹子编的,整齐严密,条纹一致,遮阳挡雨不在话下。她试戴了下,发现有绳子可以调整松紧,大小都能戴,比家里那个破旧的好多了。
她就笑着说:“荣大爷手艺好,值这个钱。我要一套蓑衣,两个帽子。”
李兴荣见她竟然真的要买,还有点意外,但也没有推辞的道,这些东西辛苦挑到集上来,就是要卖的。只是给她拿的时候,嘴里嘀咕了句:“要买怎么不到家里买?带来带去的。”
叶欣还是面带微笑,“之前不知道您卖这个,现在买也好。”
她本来还想说,我买了也省得您再挑回去,但是又及时反应过来,这不是咒人家生意不好卖不完吗?便没有再说,掏钱付了。
荣大爷说着不讲价,却是给她便宜了一毛钱,只收了一块五。
叶欣心道这是个嘴硬心软的老头儿,笑容便真诚了起来,“祝您生意兴隆,我们先回去了。”
这下是真的该回去了,再买也带不了了。
沈卓对她竟然面不改色从荣大爷那里买了蓑衣帽子而有些意外,觉得她倒也看得开,怪不得能和村里婶子们越处越好。反而是自己处处顾虑,实在多余。
东西多了不好拿,叶欣踮起脚把一个帽子往他头上戴去,小声说了句:“还好咱们来得早,菜也早早卖完了,不然碰上村里人了。”
沈卓低头让她戴上来,“嗯,要是咱们卖菜被看见,村里又要一阵闲话议论了。”
来的时候叶欣背重的,回去的时候她就不客气了,把重的东西放在沈卓背篓里。
沈卓倒是毫无怨言,载着她离开镇口,迎着逐渐热起来的阳光往乡间小路而去。
路上,他想起她卖菜时候的事情,问了句:“你之前怎么老把我支开?”
叶欣没想到他竟然意识到了,而且记了那么久,只好回答道:“我第一次卖东西,想试试自己一个人行不行嘛。”
她偶尔会这样说话,尾音拖长,微微上扬。
沈卓不知道她是不是撒娇,只觉得她声音软软的,好听。
叶欣见他不说话,又说:“你该不会以为我是要把卖菜钱偷偷藏起来吧?没有哦,就卖了两块多钱,你要的话,我给你一半。”
沈卓回过神,皱眉,“我才没这么想,你别冤枉我。钱你收着就行,反正种子是你买的,平时菜园也是你打。”
“也有你一半功劳啊,你翻土、围篱笆、搭瓜架、除草、浇水,也付出了很多的。”叶欣细数着他的功劳,绝不忽视,“不过钱放我这里也行,反正买了什么,都是咱们一起吃一起用的。”
“嗯。”沈卓听得心里舒坦了。
叶欣突然又说一句:“不过,你都知道我是故意支开你了,你还是叫干嘛就干嘛,好听话哦。”
沈卓脸一红,“我不听你的,听谁的?”
叶欣一笑,搂紧了他的腰:“你真好。”
回到家,赶紧把东西一放好,这次添的东西真不少,肉、蛋、大米,蓑衣、草帽、果苗,还有菜刀、调味品等厨房用品,以及几个大小不一的玻璃瓶。分量十足,一路带的真是肩酸手软。
叶欣发现沈卓还买了一盒月饼,是那种老式的五仁月饼,用油纸包着,闻着很香。
沈卓见她拿出来,说:“快中秋了。”
叶欣这才想起来,确实快中秋了,时间过得真快。
放好东西,他们就把果苗种了,就种在菜地的边缘。
然后又打了下菜地,早上这里也摘了菜的,不少菜叶菜梗散乱在地,要及时清。
忙到中午,回去吃了饭。午休一会儿,下午他们又进山采药了。
钱花得快,赚钱也要更努力才行。
沈卓专心采药,叶欣则睁大眼睛找野果以及野果苗。
找着找着,还真让她找到了野山竹的小苗。除此之外,还找到了一棵野桃子树,让她兴奋不已。
她也没有瞒着,跟沈卓说了,他们一起挖了回去。
她寻思着,空间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只要后院有果树,结了果子,到时候就可以用果核发芽育苗。假以时日,不愁没有果园。
第026章 过中秋
晚上, 叶欣继续进空间忙活稻田的事情。
空间灵气充足,土壤肥沃,可以省去施肥的步骤, 地块也平整, 不用过多费劲。她只要顺着泉眼流出的小溪方向找到地势最低的一块地,也就是屋后最左边的那块, 筑一圈田埂围起来蓄水就行。
不过, 一块地就有一亩大, 这围一圈也是个大工程了。
尤其是白天上工已经很累,晚上就没那么多精力了,叶欣每天只进来忙一会儿, 之前已经忙了好几天。趁今天没上工,精神还充足,她终于把一圈田埂筑起压实, 开始蓄水。
稻种也已经育好苗了, 绿油油的一小片, 她又开始插秧。
插秧又分了三个晚上才完成。
这点稻种还不够一亩地的,插完大概是四分之三。叶欣也不强求种满,慢慢来, 剩下的地空着就先空着吧,不能累死自己呀……
种完空间水稻的隔天, 就是中秋了。
中秋主要讲究一个家庭团圆,赏月、吃月饼都是在晚上,并不影响干活, 所以大家白天该上工还是上工, 下工了回家各自过节。只是家家都不富裕,不一定有月饼吃, 也不一定买得起肉,花点心思把寻常的饭菜弄好吃点就算过节了。
能吃好的人家,也是默默吃自己的,绝不声张。比如叶欣和沈卓。
上坡的时候,叶欣就跟沈卓计划着:“今晚除了切半块腊肉,再切点风干鸭肉,蛋也打几个。”
沈卓觉得有点奢侈了,迟疑道:“会不会太多了?”
叶欣说:“不多。难得过节,咱们多做点好吃的。”
沈卓觉得也行,“那听你的。”
叶欣于是仔细地给他安排,“腊肉煸出油后放白菜一起炒,还要放点辣椒;鸭肉太干了,不知道会不会柴,先下锅炖一会儿,再切根胡萝卜下去;鸡蛋打三个吧,韭菜剁碎了一起搅拌均匀,做一个韭菜鸡蛋;还做一个拍黄瓜……”说着说着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忙了一天正是饿的时候。
沈卓也不禁咽了咽口水,却还是智地说:“别做太多吧,吃不完。”
“每样少做一点,饭也少煮一点,能吃完的。”叶欣坚持道,“中秋可是个大节,怎么能不丰盛一点呢?天天干这么繁重的农活,也需要适当慰劳一下自己嘛。”
沈卓被她说服了,只能点点头。
叶欣继续安排:“最后再煮一个菠菜汤吧,四菜一汤!……哎呀,越说越饿,咱们走快点!”
回到家,沈卓便往灶房去忙活,叶欣去屋后菜地。
蹲在菜地中摘菜的时候,她不禁感叹,自己有片菜地就是方便啊,蔬菜现吃现摘,别提多新鲜了。
而且自己种的也更健康,吃着更放心!这倒是城里比不上的。
洗了菜回到灶房,沈卓已经听她的把肉都切好了,等饭起锅就可以炒了。
肉一下锅,香味迅速飘满了小院。
一阵煎炒炖煮之后,四菜一汤出锅:白菜炒腊肉辛香四溢,胡萝卜炖鸭鲜亮诱人,韭菜炒鸡蛋香酥金黄,拍黄瓜脆爽可口,菠菜汤碧绿清淡——色香味俱全,引人垂涎。
“你做菜做得越来越好了!”
叶欣夸了一句,迫不及待盛了饭,招呼他:“快来吃饭!”
沈卓也被香得不行,洗了锅赶紧过来。
吃得越来越好了,记忆中没有比这更丰盛的饭菜了。满足之余,他又想到,幸好他家在坡上,才能这么放肆做好吃的,要是边上有人,肯定得更低调一些……
到底还是做多了,又想起还买了月饼,要留一点肚子,就没吃完。
不过也不非要今晚吃完,都中秋了,天气有所变凉,山间气温更低些,剩菜剩饭放一晚问题不大,明早炒炒吃了,也省事。
收拾了桌碗,他们先各自洗漱了,缓缓一天的疲惫,换了干净的衣服,又出来赏月。
这时天也彻底黑了,月亮升上天空。
这几天天气晴朗,今晚月亮又大又圆,十分皎洁,照得院子里一片明亮。
沈卓点了煤油灯,把那盒月饼拿出来,却苦于院中没有桌椅,一时犹豫是不是该回灶房搬出桌椅来。
叶欣拎了小半筐野山竹出来,说:“别费劲了,我们就在井边上吃吧。”
井边有两块石头架起一块比较光滑的石板,也是沈卓爹之前从山里捡回来的,平时洗菜洗衣服,可以放放。
叶欣现在就把竹筐放到石板上,筐里的野山竹是最近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摘的,专门留到今晚吃。
放下之后她觉得不对,又把筐放到地上了,自己坐到石板上,又叫还愣着的沈卓,“别站着了,坐下吧。”
沈卓也在石板坐下了,感觉自己家真是家徒四壁,为此有些沮丧,低声道:“等有空了,打一套桌椅放院子。”
叶欣说:“天天这么忙,什么时候才有空啊。也就今晚出来院子看看月亮,平时不出来,就不费那个劲了。”
又催促他说:“快把月饼拆了,闻着好香!”
沈卓就把煤油灯放地上,然后把月饼的油纸打开,里面是四个圆圆的月饼,表皮金黄,油润润的,印着花纹,就着月光可看出“五仁”的字样。
这月饼每个只有巴掌大小,沈卓给她分一个,自己也拿了一个。
叶欣拿到手里,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然后满足地眯起眼来。
以前她生活的地方是做酥皮月饼的,但她本人口味其实更喜欢这种油皮的月饼,得益于发达的网购和物流,她可以买得到,不管过不过节,想吃了就可以买,权当零食吃。但在这个年代,想买月饼就难得多了,也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