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盐商小心翼翼道:“毕竟财帛动人心。”
***
皇帝看着手中的文书,又看看下方的西洋人。
“这些是贵国皇帝送给朕的礼?”
他有些不明白了,前两年法兰西的人才来过,人都安排在内务府了,怎么又来了一批,难道先前那几个是假的?
白晋等人也是来京之后才知晓早两年就有人冒着法兰西使者的名头来向清皇帝献礼,这伙骗子还获得了南怀仁的帮助在宫廷站稳了脚跟。
这令白晋感到无比错愕,但对方也是传教士,还提前站稳了,来到陌生的这片土地他第一反应不是拆穿对方身份,而是抱团取暖。
对于皇帝的问话,白晋连忙点头,他对这位东方皇帝很是敬佩,因为对方是少有将拉丁语说得这么流利。
天知道他在这个地方跟人交流得有多费劲。
他激动地传达了路易十四皇帝的问候,还说了愿意开展双方贸易的意思。
皇帝挑眉,“贸易这一块朕倒是欢迎。”
他随口问起外界情况,新大陆和南方大陆都有提到。
白晋听着听着严肃起来,因为很多事他都不了解,这位皇帝根本不是想象中对外界不知,而是对外界了解得太清楚了。
打发走这新来的洋人,皇帝坐着思考了许久,洋人持续不断地派遣传教士,大清这边也不能坐以待毙。
他是不是该培养一批会外语的人再送出去,总不能被别人摸清了家里情况,他还对外界一无所知,信息全来自养心殿?
天空下起了雨,宝音感受到了寒冷,披上了一件外衣。
她翻看着照片,随口询问身边的太监,“那些洋人从乾清宫出来了吗?”
太监忙道:“一刻钟前已经出来了,来接人的是南师傅。”
宝音是一点都不意外,南怀仁对这些外国传教士都很热情,还提供帮助,帮助他们适应这边的生活。
南怀仁年纪很大了,又没有子嗣,身在异国他乡也没有了回去的希望,未来注定要埋葬在这片土地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宝音对他都多一些宽容。
“去将杜博雷叫过来。”宝音放下了大学城拍摄的照片吩咐道。
大学城的建筑基地目前还在建地基阶段,几栋楼还在封顶,这么慢的主要原因是要建独有的供暖系统。
今年冬天没有供暖是无法入住,只能开春后再搬迁。
回到京城她关注起了这件事,连城内开业的会馆都没大学城这样牵动她的注意。
杜博雷就是之前冒充法兰西使者的传教士,这一点她早就知道了,在对方上贡的是国内制作出来的设备之后就知道了。
这家伙这两年倒是安稳,在帮助大皇子建设府邸后,又被派去修建大学城,都快成为资深建筑师了。
一个小时后人进了养心殿,宝音在吃燕窝,放下勺子问他可知道法兰西国王派遣使者来京一事?
杜博雷很平静说已经接触到了,表示很欢迎同胞的到来。
宝音没有拆穿他的身份,是真是假其实都无所谓,他身上的学识就足够证明他是有价值的人,这一点她和皇帝都很默契。
“皇上这边打算多开一个外语学科,会教授周边国家的语言,你会哪些,有空去教授一些学生。”
杜博雷应下。
宝音问了几句学校那边的进度,得知入冬前楼房都能封顶封窗便点了点头。
“冬日无事,先将室内粉刷好,等元宵之后就招生吧。”
新学扩建是大事,关系到这个帝国未来走向。
哪怕这个国家最后会烂得无可救药,她也希望是在强盛中走向死亡,而不是软弱地被别国侵略反而赔偿侵略者。
吩咐完杜博雷后,宝音又翻看起南边的情报,可真是不容易,总算是将这群人引导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正规途径了。
听话的给饼吃,不听话的重拳出击。
江南那边已经不足为惧,北京这边有学校,广州也得跟上,到时两面夹击,逼迫江南自我改革。
“咦?”
她神情松了下来。
冬日闲暇,大量人口汇聚到火车轨道的场地找活干,这边电报发过来有近三十万人,男女都有,要是全收下,整个冬日铺设火车轨道的进度都会加快,预计明年夏日到浦口的火车轨道就能正式完工。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一旦完工,北京能够直达南京,江南就握在掌心之中。
“这是好事,朕命户部调集粮草和银子,全力推进火车轨道的铺设。”皇帝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笑吟吟道。
宝音站起身,“户部不吵着说国库空虚了?”
皇帝坐下道:“体验过从包头到京城的快速便捷,他们怎么会反对?”
“铁路局的改制进度到哪了?”
第269章
铁路局一直未归入泰山商行, 为了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一开始便是独立,由银行操作债券, 再从民间募集资金。
几次推动债券价格上涨,让不少人对于债券的信任心跟着上涨,也愿意长期持有。
之后又吸入了内务府和其他投资者的资金, 皇帝之私人投了一大笔白银进去。
如今的铁路局里面股东背景复杂,皇帝靠着大手笔私人持股占了22%,银行占有28%, 内务府占了13%, 其他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占了剩下股份,总之几次操作下来最大的股东还是银行。
皇帝私人持有要是和内务府算在一起肯定是第一, 但不是这么算了, 内务府归内务府, 皇帝私人投资归私人。
现在不明显, 越是后面皇帝越能感受到这个区别。
直接进自己口袋, 跟钱入公司账再转一道手进自己口袋可是两码事。
占股虽然分了两部分,实际上铁路局的大股东已经换人, 皇帝也开始往铁路局里添人。
他说的改制, 就是将铁路局由私人持有往官方改。
这是无法避免的, 这片土地上是不允许出现这样一个影响着全国交通命脉的生命线被私人掌握。
实际上任何一个统一政权都不允许。
这一点朝廷官员在品尝到铺设铁路的好处后就一直努力将铁路收归朝廷。
这些年上奏的折子也没有断过, 被皇帝压下的相关奏折堆满两间屋子是没问题。
这一点宝音自己也清楚, 铁路的关键性再没有比她更清楚,铁路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往后的战争局面,很大可能会围绕铁路线作战。
这已经不关乎私情,关乎着王朝稳定,铁路局的变动已经势在必行。
[不是已经调动沿途官吏接手了吗?]
铁路局不下于未来的漕运, 很可能比漕运所获取的利益还要大,目光长远的自然是想将自己的势力塞进去。
这一点宝音是来者不拒,但是有个前提只要做实事的吏员,每年考核,考核不通过退回,所做的事也要按照规章来。
她在铁路局上退让了,其他从泰山商行分割出来的产业可就不会轻易放手了。
两人没有在铁路局这件事上聊很多,毕竟很多事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皇帝说起了这批西方使者,笑着说了安排。
宝音捧着茶杯也没有反对。
冬去春来,京城边上的大学城开学了,新学年学生都搬到了新学堂,还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全国性广告。
这事在江南引起了很大反响。
“什么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三教九流奇淫巧技也敢当众招?真是岂有此理!”
“礼乐败坏,礼乐败坏!果然是蛮夷,不懂华夏正统!”
“什么西方蛮夷学术竟然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还被朝廷看重,果然是不懂治国的鞑靼……”
江南大部分读书人对于这件事的反响很激烈,上一次闹这么大还是白话文的事。
这次要远比上一次反响还要大,只要是读书人都在议论这件事,连即将竣工的浦口车站也被压了下去。
毕竟白话文只是登录在报纸上,想要追寻复古可以自筹钱跟官府衙门申请一个本地刊号就能发行报纸。
爱用文嗖嗖的文言文发布没问题,哪怕小篆都没问题,只有有人肯买单。
碰过壁就知道百姓更愿意听白话文讲八卦,而不是看你刊登一些看不懂的文章。
抵抗白话文的运动看着声势浩大,实际上很快就平息,因为你出门吃饭说文言文,老板只会拿看神经的眼神盯着你。
所谓运动最后是无声无息消失,可这次不一样,关系到每一个读书人,朝廷支持西洋学,这就是在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信号,往后这天变了,儒学地位变没变不知道,朝廷定然是要重用会西洋学的学子。
这意味着苦读多年的学子临到头发现自己白读了,前面的赛道变了。
年轻的还能换个赛道追赶,年纪大只感觉天都塌了,还有那白头翁童生听闻后眼睛一翻闭过气了。
也因为这件事,整个江南都乱糟糟,有些人很不解。
“早年皇上不是被上面的人给劝了回去,怎么这回来说都不说一声,先斩后奏了呢?”
皇帝年少那会儿身边就有汤若望、南怀仁这样的西洋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传播的西洋知识完全打破了儒家的神话。
儒家学说讲的是天人相应、天授神权,皇帝是天道之子,天地之间的天灾都与皇帝的德行息息相关。
西洋学讲的是天地运转有一定规律,太阳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自然规律不受世人影响。
传教士又说人生来就有罪,来到人间是赎罪……
好吧,这一条直接扔了,你跟皇帝说他身来自带原罪,他看你是想找死。
反正自由受西洋学那一套影响,皇帝还真不吃儒家那一套,年少时还跃跃欲试想要更改应试的试题。
这个因为阻力太大,他亲政不久又加上三藩虎视眈眈等原因放弃了。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人都是喜欢享受不喜欢折腾的动物。
皇帝会继续沿用儒家那一套牧民之法来用,而不是自己瞎折腾。
因为这套法子用了两千年太好用了,百姓也习惯了这种驯养。
西洋学说虽然更加针对宇宙本质,世间真理,可到底是一门新学说,真冒险用了,不一定比现在好。
各种不确定,外围制约,社会运转惯性,都会排斥改革。